江边客舍

:
轻寒无赖入征裘,野水闲云总是愁。
极目远山横霭外,数声鸣橹过苹洲。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熊禾

熊禾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 104篇诗文

猜你喜欢

惜芳春·秋望

:
千山落叶岩岩瘦,百尺危阑寸寸愁。有人独倚晚妆楼。楼外柳,眉暗不禁秋。
千山落叶岩岩瘦,百尺危阑寸寸愁。有人独倚晚妆楼。楼外柳,眉暗不禁秋。
一座座山峰木叶脱落,更显得山容消瘦;倚遍高楼的栏杆,每一寸都驱不去忧愁。但在黄昏,还是有位女子,独自倚着妆楼凝眸。楼外是憔悴的秋柳。人和柳叶都一样黯然,对这凄凉的秋令难以禁受。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惜芳春·秋望
千山落叶岩岩瘦,百尺危阑(lán)寸寸愁。有人独倚(yǐ)晚妆楼。楼外柳,眉暗不禁秋。
岩岩:劲瘦貌。危阑:栏杆。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惜芳春·秋望
千山落叶岩岩瘦,百尺危阑寸寸愁。有人独倚晚妆楼。楼外柳,眉暗不禁秋。

  起首两句对仗,托出了“秋望”的题面。两句的角度不同,前句是望中的秋景,后句是秋望的所在地与望者的心情。但两者又是互为映发的,其间的维系就是一种悲秋的情调。先看前句。“千山落叶”是深秋常见的景象,而作者则强调其“瘦”的特征,且谓“岩岩瘦”,简直是嶙峋骨立。但同样的景象,前人也有“落木千山天远大”(黄庭坚《登快阁》)的感受,可见景语本身无不带有观察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再看次句,“百尺危阑寸寸愁”,就明白地点出了“愁”的无处不在。这一句写的是人物的感想,登高望远,处处见山川萧瑟,时令肃杀,倚遍阑杆,始终心情黯然。“寸寸”二字,见出了伤愁的细腻多端,令人遐想。这样,前句的写景便成了愁意的外化,后句的言愁也有了物象的衬托,从追寻两者的联系来看,甚而会使读者产生望山的愁人也是“岩岩瘦”的联想:这就是词曲常用的“暗映”手法。

  第三句补明了“百尺危阑寸寸愁”的主角形象,用语清疏,而同样弥漫着哀怨悱恻的气氛。“晚妆楼”显示了主人公是一名年轻女子,“晚”虽是“妆”的修饰词,却同时有着时近黄昏的暗示意味。“晚妆楼”前着“独倚”二字,清楚地表明了她独守空闺的思妇身份,令人联想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等前人诗词的意境。全句是一幅人物剪影,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回应并揭示了前两句的句外之旨,使读者恍然理解了她登楼远望、倚遍危阑的真正用心是在于怀人,而不只是悲秋。

  结尾二句毫不松懈,将“秋望”的哀怨之意推到了十分。“楼外柳”是女子引领注视所在,既然“千山落叶”,柳叶“不禁秋”自是意料中事。但古人又常以柳喻女子眉,所谓“人言柳叶似愁眉”、“芙蓉如面柳如眉”,则末句的“眉暗不禁秋”就成了巧妙的双关。“瘦”、“愁”、“独倚”、“不禁秋”,至此便传神地完成了女子本身形象的写照。

  古人有“词密曲疏”的说法,其实在宋词的小令中,也常以清疏之笔收韵远隽永之效。这支散曲小令就绰有宋词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惜芳春·秋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满庭芳·天风海涛

: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漫天风起,卷起海浪般的波涛,昔人曾在这里饮酒赋诗志壮情豪。我到这里悠闲地登临眺望,眼前是长空寥廓,日远天高。山接着水,苍茫浩渺,水连着天,遥远朦胧。这些山水胜景只能供我赋诗吟啸,功名利禄的事情已了,快去归隐,何待老僧来招。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17-218页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tiào),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miǎo)渺,水连天隐隐迢(tiáo)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昔人曾此:昔人曾在这里。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曾作《酒德颂》,对封建礼教采取蔑视的态度。诗豪:诗中的英豪。《唐书·刘禹锡传》:“(刘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名者,尝推为诗豪。”辛弃疾《念奴娇·双陆和陈和仁韵》:“少年横槊,酒圣诗豪余事。”日远天高:双关语,既是写登临所见,又是写仕途难通。茫茫渺渺:形容山水相连,辽阔无边的样子。隐隐迢迢:形容水天相接,看不清晰、望不到边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17-21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墨梅

: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吾家 一作:我家;朵朵 一作:个个)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好颜色 一作:颜色好)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参考资料:

1、 舒梅贞,“墨梅”是淡墨色的梅花吗,《电影评介》,2006(23)

吾家洗砚(yàn)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池头:池边。头 :边上。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痕:痕迹。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qián)(kūn)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参考资料:

1、 舒梅贞,“墨梅”是淡墨色的梅花吗,《电影评介》,2006(23)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吾家 一作:我家;朵朵 一作:个个)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好颜色 一作:颜色好)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参考资料:

1、 贾志永导读.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M].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第204-206页2、 张泉评析.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金榜青少版[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09.第14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寿阳曲·烟寺晚钟

: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僧禅定?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僧禅定?
缕缕寒烟环绕着寺庙,古寺里冷冷清清。时近黄昏,拜佛的人已经离去,四周一片寂静。突然顺着西风传过来三、四下傍晚的钟声,这样怎么能让僧人禅入定?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僧禅(chán)定?
烟寺:烟雾笼罩的寺庙。礼佛:即拜佛。禅定:坐禅时专心于一境,冥想妙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落梅风·人初静

:
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时一般孤零。
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时一般孤零。
人刚刚静下来,月色正是明亮的时候。白梅花枝斑驳地斜映在纱窗上。梅花偏偏弄影戏笑人,夜深了月亮沉落,庭院里一样凄凉孤零的景象。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45
人初静,月正明。纱(shā)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时一般孤零(líng)
玉梅:白梅。弄影:化用宋张先《天仙子》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句意。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45
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时一般孤零。

  马致远写了二十多首“落梅风(寿阳曲)”重头小令,内容都是言情,都写得情韵绕梁。这支小令是其中之一。

  这支曲子写一个独守空房的年轻女子的哀诉,放在诗歌中,便可加上“闺怨”的标题。散曲与杂剧不同,往往不需要“自报家门”,便可从曲文的情调和构思中来判断出主人公的身份与处境,这也是这首小令饶有兴味的一个方面。

  “月堕霜飞,隔窗疏瘦,微见横枝”(宋杨补之《柳梢青·梅》)、“寻常一样窗间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耒《寒夜》),都说明了梅月映窗特有的动人效果。此曲的起首三句,不动声色,也描绘了月明人静时的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然而,小令的女主人公却别有怀抱,窗前的梅影不仅未使她愉悦,反而使她感到一种遭受嘲弄的意味。曲末的两句,就造成了这样的转折。

  “梅花笑人休弄影,月沉时一般孤另”,是绝妙的构思。它承接了前文的“玉梅斜映”,利用梅花“弄影”、含笑的芳姿,而挑现出女主人公在长夜中“孤另”的事实。本来人自人,梅自梅,梅花即使不存在媚人的本心,至少也无“笑人”的用意,而作者却故意将两者牵惹在一起,且以此作为女子的愤言,则女主人公的孤零、悲愁,就发扬到了极点。更妙的是女子还对梅花的弄影作了进一层的推断,想到了“月沉时”,那时梅花花影随之隐没,自怜不暇,也就无法再“笑人”了。梅花“孤另”与否,其实与月色毫不相干,作者故作文心,以“痴语”的表现手段,便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女子独守空闺的深怨。全曲五句,“人”、“花”、“月”各重复出现两次,却因作者构思的婉曲,令人不仅无累赘之感,反觉愈转愈妙。小令以五分之三的句子写景作为铺垫,而于末两句力为逆折,拈出题旨,且使前时的月窗梅影由清美转为清凄,举重若轻,可谓扛鼎之笔。以梅喻人、衬人固是诗歌常法,而小令于喻于衬更为曲折奇巧,语淡韵远,确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