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纵得仙翁术,也怯君王四路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潘慎修

(937—1005)兴化军莆田人,字成德,一作德成。以父任入仕南唐至起居舍人。入宋,授太子右赞善大夫,累进知直秘阁。真宗朝同修起居注,擢右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善弈棋,太宗屡召对弈,因进所著《棋说》。博涉文史,多读道书,善清谈,士大夫推其素尚。 2篇诗文

猜你喜欢

薛氏瓜庐

:
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
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
吾生嫌已老,学圃未如君。

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
封侯的意念早已丝毫不存,悠悠然远离了尘世的嚣纷。

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
种着瓜又不废读书之乐,这样的生活贵比千金。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
远远望去,江南的原野湖沼多过土地,春天的山峰半掩着浮云。

吾生嫌已老,学圃未如君。
我这一生已渐渐老去,要说隐居的高致,那是远远比不上您这位高人。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汤一介,文怀沙学术顾问.历代古诗鉴赏 中 全新校勘珍藏版:中国书店,2011.07:第701-702页2、 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782页

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
薛氏:指薛师石,字景石,永嘉人,隐居在会昌湖西,名其居室为“瓜庐”,因号瓜庐翁。远世纷:远离尘世的纷争。

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

吾生嫌已老,学圃(pǔ)未如君。
学圃:学习种蔬菜。君:指薛师石。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汤一介,文怀沙学术顾问.历代古诗鉴赏 中 全新校勘珍藏版:中国书店,2011.07:第701-702页2、 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782页
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
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
吾生嫌已老,学圃未如君。

  首联“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写出薛师石不求利禄,超乎世俗的情怀。“悠然”,超远之貌,在这里似乎兼有“心远”与“地偏”两重意思在内。结庐之境远隔嚣尘,这是“地偏”;胸襟之中不慕功名,这是“心远”,索居于会昌湖西的薛师石是做到了这两点的。

  颔联“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是写这位隐士所从事的事情。看了这一联,会使读者想起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两句:“既耕且已种,时还读我书”。隐逸之士,其劳动并非为了糊口,其读书并非为了功名,而都不过是精神寄托而已。试想,耕种累了就读读书,“半耕半读”,这是一种多么充实、自在而又富于情趣的生活。不过诗人这两句与陶渊明的诗句情旨虽同,在句法上却有一点区别。陶渊明的诗句字面本身就透出一种从容、闲适之意。诗人的两句是说:每曰只顾忙着应付种瓜的事还不算,而且要抽出一半儿时间来读书。这“惟应……犹被……”的句式,透着忙上加忙的意思。其实,这里是通过“忙”来写闲的。诗人这里通过种瓜、读书的“忙”,来把薛师石超然遗世的闲适之情巧妙地映带出来了。

  颈联“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化用姚合《送宋慎言》:“驿路多连水,州城半在云”两句,写的是薛氏瓜庐四周的景色,前一句写湖沼的景象非常贴切,后一句写远处的云山也很传神,为读者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图。这是一种洋溢着“野趣”的、不带人工痕迹的自然美景,与隐士的情怀是那样的合拍。可以说,此外境本身就是隐士心境的反照。

  尾联“吾生嫌已老,学圃未如君”,直接抒发诗人对于薛氏瓜庐的感触。““圃”本指种蔬菜,这里指薛师石以种瓜隐居而言。这一联惋惜的慨叹,在诗中起的是“卒章显志”的作用,从而把诗人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羡慕与向往正面传达出来。

  全诗用典贴切,章法布置有序,读来颇为流畅。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314-131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聚星堂雪

:
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行初雪。
映空先集疑有无,作态斜飞正愁绝。
众宾起舞风竹乱,老守先醉霜松折。
恨无翠袖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
归来尚喜更鼓永,晨起不待铃索掣。
未嫌长夜作衣棱,却怕初阳生眼缬。
欲浮大白追余赏,幸有回飙惊落屑。
模糊桧顶独多时,历乱瓦沟裁一瞥。
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谁续说。
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

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行初雪。
前枯叶萧萧作响,是龙公小试身手降落初雪。

映空先集疑有无,作态斜飞正愁绝。
它们在空中映隐聚集,似有若无,故作姿态斜斜飘飞令人魂消意绝。

众宾起舞风竹乱,老守先醉霜松折。
宾客欢欣起舞如青竹风中摇曳,我这老迈的太守先醉,仿佛霜松摧折。

恨无翠袖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
遗憾席前没有佳人装点梅花,只有微灯照空中小雪忽明忽灭。

归来尚喜更鼓永,晨起不待铃索掣。
饮罢归来高兴夜还深沉,清早起身等不及吏人把铃索拉扯。

未嫌长夜作衣棱,却怕初阳生眼缬。
长夜未眠并不怕衣上生褶,倒怕耀人眼花的朝阳映雪。

欲浮大白追余赏,幸有回飙惊落屑。
想要豪饮乘兴追赏余景,惊喜旋风还吹落点点未化的雪屑。

模糊桧顶独多时,历乱瓦沟裁一瞥。
桧树顶上多时见模糊的白色,瓦沟中雪花烂漫才不过一息。

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谁续说。
汝南先前的贤士曾经有过旧例,醉翁诗话如今由谁来继续?

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
当时约定的规矩请你听取,徒手战斗不许拿起一寸武器。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43-4452、 孙凡礼 朱刚.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3-1743、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59-160

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行初雪。
初行雪:一作“行初雪”。

映空先集疑有无,作态斜飞正愁绝。

众宾起舞风竹乱,老守先醉霜松折。
风竹乱:形容舞姿。老守:苏轼时为颍州知州,故自谓老守。霜松折:形容醉态。

恨无翠袖(xiù)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
翠袖:代指佳人。横斜,指梅。

归来尚喜更鼓永,晨起不待铃索掣(chè)
更鼓永:指夜深沉。一作“更鼓暗”。铃索掣:宋制,州府衙门有铃阁,吏人掣铃索以报时。

未嫌长夜作衣棱(léng),却怕初阳生眼缬(xié)
作衣棱:谓衣服上生出折痕。眼缬:眼花时所见星星点点。

欲浮大白追余赏,幸有回飙(biāo)惊落屑。
浮大白:饮大杯酒。大白,大酒杯。回飙:旋风。落屑:指雪。

模糊桧(guì)顶独多时,历乱瓦沟裁一瞥(piē)
模糊:指雪。桧:树名。历乱:烂漫,此指雪花。瓦沟:瓦楞之间的泄水沟。一瞥:一注目间,比喻极短促的时间。

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谁续说。
汝南先贤:指欧阳修,因其曾任颍州知州,晚年复归老于此,故云。醉翁诗话:指《六一诗话》。

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
白战:徒手战,比喻不加形容、不用“体物语”的白描手法。白战,一作“百战”。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43-4452、 孙凡礼 朱刚.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73-1743、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59-160
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行初雪。
映空先集疑有无,作态斜飞正愁绝。
众宾起舞风竹乱,老守先醉霜松折。
恨无翠袖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
归来尚喜更鼓永,晨起不待铃索掣。
未嫌长夜作衣棱,却怕初阳生眼缬。
欲浮大白追余赏,幸有回飙惊落屑。
模糊桧顶独多时,历乱瓦沟裁一瞥。
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谁续说。
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

  这首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是“禁体”,即序中说的“禁用体物语”。所谓“禁用体物语”,欧阳修的《雪中会客赋诗》的序说:“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这并不是作者故意出难题,以便“于艰难中特出奇丽”。

  李商隐《对雪》诗说:“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已随江令夸琼树,又入卢家妒玉堂。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妆。关河冻合东西路,肠断斑骓送陆郎。”此诗堆砌词藻,“多用故事”,写出一支“雪”的谜语,看不出有什么诗意。宋初“西昆派”诗人学李商隐,就专学这一类。由此可见,“禁用体物语”,正是要矫正“西尾体”流弊,使诗歌面向现实,以白描代替藻饰。欧阳修诗中说:“脱遗前言笑尘杂,搜索万象窥冥漠。”即有“力去陈言”,注意写实的意思。苏轼此诗,用白描语言,翔画喜爱雪的心情,尤为细腻。

  起句写“窗前”“枯叶”在“暗响”,再写“映空先集”,疑“有”疑“无”,纯属白描,正是初雪。欲落未落,“作态斜飞”,使人待之焦急,刻画尤为入神。这不仅把雪写活,而且写出望雪心情。久旱得雪,大家欢喜,“众宾起舞”,“老守先醉”,便是这种心情的生动表现。其中,“风竹乱”是舞姿,“霜松折”是醉态,但也是雪景。“恨无翠袖”,即《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的意思。“横斜”是梅态也是舞姿,亦复语含双关。“微灯”写宴罢之后,灯光微淡,才能见雪;微雪时止时降,故望去若明若灭。纪昀说,此诗“体物神妙”是不错的。但此诗之妙,主要还在于写出心情。

  “归来”卧听“更鼓”,因更鼓知夜永,由夜永推知雪势(一般说来,雪多落于夜间,苏轼诗即有“夜静无风势转严”句)未停,所以欢喜。即使冷到衣裳像长了棱,也不以为嫌。人虽就寝,心在雪上,急欲了解雪下了多少,故第二天清晨不待铃索唤醒,而已起床。这时最怕是雪晴“初阳”出。但事实上只是一场小雪。可是他还想对“余雪”再赏一下。从桧树顶上到瓦沟,一一注视;对疾风吹落下来的“余屑”也感到惊喜。这就加倍刻画出望雪、喜雪的心情。杜甫说“忧国望年丰”。“雪兆半年”,望雪即望丰年。这种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表现。欧阳修诗中说:“乃知一雪万人喜”,这种忧喜是与广大人民一致的。

  结处收到题目。“聚星堂”是欧阳修为知州时所建,“聚客赋诗”咏雪,“禁用体物语”是以前欧阳修的事。颍水在汝水之南,故说“汝南”。“故事”即指咏雪事,“白战不许持寸铁”,指“禁用体物语”,“白战”用作比喻生动形象。

  把此诗与上面所引的李商隐的诗相比,同为咏雪,而写法与内容迥不相同。李商隐那首诗,尽管词采藻丽,用典雅赡,究其思想,却很贫乏。苏轼洗去铅华,纯用白描,不惟“句句是小雪”,写出特征,且着重心理刻画,描写入微,写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与万人同忧、同喜的心情,实践了欧阳修讲的“搜索万象窥冥漠”的主张。清代翁方纲说:“诗至宋而益加细密,盖刻抉入里,非唐人所能囿。”(《石洲诗话》)苏轼此诗正可为其代表。黄庭坚的“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着整整复斜斜”(《咏雪呈广平公》),虽亦用白描,但中无寄托,仍近谜语,相较一下,有助赏鉴。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43-4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午枕

: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花前一枕午睡,竹席清凉如水波欲流,斜阳已照着花枝,将婆娑红影映上我的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窥视人的小鸟声声啼鸣,惊起飘忽的梦,它去得悠悠。只看见水那边青山重重叠叠,引惹起心头深隐难言的清愁。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582、 刘逸生.王安石诗选:香港三联出版社,1983:206-207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86-1874、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80

午枕花前簟(diàn)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午枕:即午睡:簟:竹席 。红影:红色的花影。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gōng)宛转愁。
悠扬:飘忽不定。供:引起。 宛转:缠绵,难以名状。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582、 刘逸生.王安石诗选:香港三联出版社,1983:206-207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86-1874、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80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这首诗将午睡醒来、由恍惚到清醒的瞬间感受和心理的复杂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诗的首句写春日午睡时将睡未睡的感觉,“花前”点出是春天季节,又照应下句的“红影”;“簟欲流”既指卧席波浪形的花纹,又指竹席光滑清凉如水,睡意朦胧间,仿佛感到竹席变成了缓缓流动的波浪,十分惬意。次句写睡醒之感,这一觉睡得舒适漫长,醒来时只见花影投射到帘钩之上,正午花影最短,不会遮住帘钩,故而可看出此时日光已经西移,“催”字表达出惊讶时光过得飞快的心理感觉,又从侧面形容梦之酣畅。

  三、四句写醒来后心理的落差和变化,醒来耳中听得鸟鸣,却怀疑美梦正是被鸟鸣唤醒,寻声望去,似乎鸟儿也在窥望自己,于是主观感情倾向认为是鸟儿有意唤醒自己,心头生起一种惆怅之感,再往远处眺望,一水之隔的青山映入眼帘,于是愁绪变得更无穷无尽了。“青山”在这里可说是现实生活的象征,因为它稳定不变并朝夕与自己相伴,看到它,才意识到令人迷恋的梦已飘远,思绪猛然回到现实中,定叫作者愁肠宛转。

  理想和现实是人类永无休止的矛盾:人类不断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和现实总有极大的差距:人类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但永远不可能到达完美的理想境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尽地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历史。无论是美好的“悠扬梦”,还是象征意义上的“隔水山”,都是以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矛盾冲突的心境构成了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因符合人类心理深层中的企恋心态,而获得了审美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再从艺术上看,“悠扬梦”给人以美的朦胧感,“隔水山”则展示了美的距离感。从审美的欣赏角度看,朦胧感和距离感有助于增强关感。加上句法新颖,对仗工整,声情和语意浑然一体,令人击节叹赏。

  当然,此诗的前二句也是相当出色的,如“簟欲流”、“日催红影”,或写出幻觉中的动感,或将太阳拟人化,炼字琢句新鲜独创,雅丽精绝。全诗转折自然,委婉含蓄,体现一种整体的美,令人味之不尽。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51-252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58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86-1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扫花游·九日怀归

:
江蓠怨碧,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孤蛩暗语。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恨无据。怅望极归舟,天际烟树。
心事曾细数。怕水叶沉红,梦云离去。情丝恨缕。倩回文为织,那时愁句。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

江蓠怨碧,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孤蛩暗语。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恨无据。怅望极归舟,天际烟树。
早过了经霜开花时候,洲渚边已没有一片花如锦的江蓠了。孤零零的蟋蟀暗自呜叫。正是长安木叶飘零,万户夜晚捣衣的时候。在京都很长久,衣裳尘污黑了,却没有遇到知己,没有人顾念倦于行旅的天涯游子。想回去,但又未能,只有惆怅地极目望江上远远归去的船只和天边烟树。

心事曾细数。怕水叶沉红,梦云离去。情丝恨缕。倩回文为织,那时愁句。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
心事萦绕,无可排遣,只怕美好的往事将如沉红梦云,一逝难返。所有的情事总结成一缕。请你像晋代苏蕙织成锦字回文诗一样,将当时的离愁别绪,写成诗章或书信。即使书信也讲不了多少相思情,装不下许多愁。暗自凝眸伫立看重阳景象,一到近重阳节,只是满城风雨。

参考资料:

1、 刘文忠,张燕瑾选释.宋词精品选释:研究出版社,2005.10:第370页

江蓠怨碧,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zhǔ)。孤蛩(qióng)暗花。正长安乱叶,万家砧(zhēn)(chǔ)。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恨无据。怅望极归舟,天际烟树。
扫花游:词牌名。双调,九十四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句七仄韵。孤蛩暗花:孤零零的蟋蟀暗自呜叫。长安:代指杭州。乱叶:形容秋风一起,霜叶纷飞。砧杵:捣衣(即洗衣或缝制衣服)的器具。砧:捣衣石。杵:棒槌。倦旅:倦于行旅的天涯游子。

心事曾细数。怕水叶沉红,梦云离去。情丝恨缕。倩(qìng)回文为织,那时愁句。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
数:计算。倩:请。回文:即织成锦字回文。雁字无多:是说大雁排成一字或人字,没有多少字。几许:多少。

参考资料:

1、 刘文忠,张燕瑾选释.宋词精品选释:研究出版社,2005.10:第370页
江蓠怨碧,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孤蛩暗语。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恨无据。怅望极归舟,天际烟树。
心事曾细数。怕水叶沉红,梦云离去。情丝恨缕。倩回文为织,那时愁句。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

  头三句“江蓠怨碧,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描写重阳时节的典型景物江蓠,一种香草,出自屈原《离骚》:“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李商隐《九日》诗用过这个典故:“空教楚客咏江蓠”,这里也用为九月九日景物,开江蓠因幽怨而呈现碧色,早过了经霜开花时候,水边已没有一片花如锦的江蓠了。下面接“孤蛩暗语”句,转而写听到的声音蟋蟀正在孤单地暗自鸣叫。姜夔《齐天乐》咏蟋蟀:“凄凄更闻私语”这里是指九月蟋蟀初鸣。下面两句:“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长安这里指杭州,南宋的都城。长安乱叶句本贾岛送别诗“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和周美成《齐天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形容落叶随风飞舞,飘落满地。“万家砧杵”本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扌寿衣声”,家家用砧杵为将要远服兵役的人制征衣。姜夔《齐天乐》也描写蟋蟀叫声“相和砧杵”。

  这两句点明了作者当时的时间、地点和氛围。

  “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转入写客况凄凉。尘染秋衣一句,脱于西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意思是说:在京城呆得很久了,衣裳已经被尘土染黑,却没有人来关心我这个满怀疲惫的异乡旅客。北宋晁端礼《水龙吟》“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也是这个意思上阕结尾三句:“恨无据。怅望极归舟,天际烟树。”描写心中的乡愁无以依托,只有惆怅地眺望江上远去的归船和天边如烟的树木。词用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语,表示自己想回去又不能,只有遥望江上舟树以寄托乡思《古诗》“远望可以当归”即是这种心情下阕起首一句“心事曾细数”,统领以下各句,表明作者由写景寄情转入全写内心世界。“怕水叶沉红,梦云离去”“怕水叶沉红”,是写红荷凋落。翁元龙《隔浦莲近》“沉红入水,渐做小莲离藕”,语意相近。“梦云离去”,语出楚王梦遇神女,及朝为行云的故事。这三句是说,作者心事重重,无法轻松,只担心美好的往事象荷花凋谢、梦云离去一样,再也不能重视了。下句“情丝恨缕”稍停顿一下。一语概括所有的心事,再细说“倩回纹为织,那时愁句”,是说像晋代苏蕙织锦字回文诗一样,将当时的离愁别绪,写成词章或书信。

  “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接着上面两句的意思,转折了一下,说即使书信也装不了多少相思情雁只排成人字、一字,没有多少字,怎能写出多少相思,言外意是思无限。人们又常用鸿雁指书信。秦观《减字木兰花》有“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句,虽都用鸿雁作比,却用法相反,各从不同角度作出恰当的比喻。下阕结尾三句:“暗凝伫。近重、满城风雨。”作者心潮起伏、思绪难平之后,又回到重阳节和那时景色上,首尾呼应。自己一个人伫立凝望重阳景象,却只见到满城风雨。这正同上阕“锦空洲渚”、“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等句同样凄清。“近重阳、满城风雨”一句来自潘大临“满城风雨近重阳”,但只颠倒词序,例由豪放变凄凉。

  这首词凄而不惨,哀而不伤,很好地把握了重阳节的景象与作者自己的心情。词人铺陈上的抑扬顿挫也恰到好处,令读者心有戚戚焉。这首词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用典颇多,句多出处,虽见研习前人之功,但亦略多了些。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6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满庭芳·三十三年

: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这三十三年以来,今天还有谁存在?算来只有王长官的高洁品格能与长江相提并论。其风骨凛然如苍桧,霜干承受了多少苦难。听说司州古县,云溪上,有一座用竹子建造的房屋,它的窗子由松木建造。如果王先生不是为了送陈慥去长江南岸,怎么会来我所居住的黄冈县?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雨声铿锵有力。疏雨过后,风林舞被,烟云雾霭覆盖着房屋。只愿持杯邀请先生,一口气把酒喝干。东坡居士已经老了,真好像是在梦里与你通宵达旦地开怀畅饮,对着残破的灯。歌声中断了,行人还没有起床,船鼓已经嘭嘭响起,催促行人出发了。

参考资料:

1、 陈明源.常用词牌详介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7年10月:189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175-1773、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 :凤凰出版社,2012年6月 :173-176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zào)来过余,因为赋此。
王长官:作者好友,事迹不详。陈慥:字季常,亦为苏轼好友。过:拜访、看望。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lǐn)然苍桧(guì),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wù)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桧:即圆柏。一种常绿乔木,雌雄异株,果实球形,木材桃红色、有香气。寿命达数百年。此处以苍桧喻王先生。闻道:听说。司州古县:指黄陂县,曾属南司州。王先生罢官后居于此。竹坞:用竹子建造的房屋。松窗:松木建造的窗子。

(chuāng)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摐摐:形容雨声。一饮空缸:一口气把酒喝干。居士:作者自称,其号为东坡居士。釭:灯逢逢:形容鼓声。

参考资料:

1、 陈明源.常用词牌详介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7年10月:189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175-1773、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 :凤凰出版社,2012年6月 :173-176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刻画王长官的高洁人品,下半阕则描绘会见王长官时的环境、气氛,以及东坡当时的思绪和情态。

  上阕全就王长官其人而发,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令人神往的高士形象。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一开篇就语出惊人不同凡响,在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以比拟的方式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的形象比喻,其人傲干奇节,风骨凛然如见。王长官当时居住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故词云“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后四字以竹松比喻托衬他的正直耿介。“江南岸”三句是说倘非王先生送陈慥来黄州,恐终不得见面。语中既有词人的自谦,也饱含作者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

  过片到“相对残釭”句写三人会饮。“摐摐”二字拟(雨)声,其韵铿然,有风雨骤至之感。“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几句,既写当日气候景色,又通过自然景象的不凡,暗示作者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情。“居士先生老矣”,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真梦里,相对残缸”,写主客通宵达旦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

  末三句写天明分手,船鼓催发,主客双方话未尽,情未尽,满怀惜别之意。

  全词“健句入词,更奇峰特出”,“不事雕凿,字字苍寒”(郑之焯《手批东坡府府》),语言干净简练之极,而内容,含义隐括极多,熔叙事,写人、状景、抒情子一炉,既写一方奇人之品格,又抒旷达豪放之情感,实远出于一般描写离合情怀的诗词之上。词中凛然如苍桧的王先生这一形象,可谓东坡理想人格追求的绝妙写照。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04 :604-6076. 苏轼 .中华英烈祠 [引用日期2014-10-1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