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纤弹处珍珠落,流多暗湿铅华薄。春露浥朝华,秋波浸晚霞。
纤纤玉手弹开处,美人之眼泪零落,泪多多濡湿脸上薄薄的铅华粉。泪如春露润湿早晨的花儿,眼如秋波浸润晚霞。
风流心上物,本为风流出。看取薄情人,罗衣无此痕。
风流是心上的宝物,眼泪本为风流而洒。看那些薄情寡义之人,他们的罗衣上绝无泪痕。
参考资料:
1、 玉纤弹处珍珠落,流多暗湿铅华薄。春露浥朝华,秋波浸晚霞。2、 刘尊明.温庭筠韦庄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玉纤弹处珍珠落,流多暗湿铅华薄。春露浥(yì)朝华,秋波浸晚霞。
玉纤:纤纤玉手真珠:珍珠,喻眼泪铅华:化妆品,搽脸的粉。春露:女子的眼泪浥:润湿。秋波:女子的眼神。
风流心上物,本为风流出。看取薄情人,罗衣无此痕。
参考资料:
1、 玉纤弹处珍珠落,流多暗湿铅华薄。春露浥朝华,秋波浸晚霞。2、 刘尊明.温庭筠韦庄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嫩绿的杨柳伴随着春风荡漾,苍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思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芳香的原野落着迷蒙的细雨,宁静的大地到处是春鸠鸣啼。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本爱长处清幽屡次不得如愿,只因公务缠身行迹十分匆促。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终有一日罢官归隐在此结庐,羡慕陶潜差不多能得到乐趣。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1-42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83-1853、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4-46吏舍跼(jú)终年,出郊旷清曙(shǔ)。
跼:拘束。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dàn)吾虑。
澹吾虑:澹,澄净。虑,思绪。
依丛适自憩(qì),缘涧(jiàn)还复去。
依丛适自憩:丛,树林。憩,休息。缘涧还复去: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
微雨霭(ǎi)芳原,春鸠(jiū)鸣何处。
霭:迷蒙貌。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jù)。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终止,就因公事在身,形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shù)。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意谓终当辞官在此筑室,平生敬慕陶潜的愿望,到这时就可以接近了。慕陶,指归隐。直,或作真,就。庶,庶几,差不多。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1-42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83-1853、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4-46韦应物晚年对陶渊明极为向往,不但作诗“效陶体”,而且生活上也“慕陶”“等陶”。这首诗歌就是韦应物羡慕陶渊明生活和诗歌创作的证明。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韦应物不想在局促的官署里度日,清晨来到了清旷的郊外。但见春风吹拂柳条,青清能荡涤自己的俗虑,又有微雨芳原、春鸠鸣野,于是心中为之清爽。走倦了歇歇,歇完了再沿溪边散漫行走。但毕竟他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想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过像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这首诗写春天清野之景很清新,显示出诗人写景的才能。但韦应物不是陶渊明,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后能躬耕田里,兴来作诗歌田园风景,农村景象处处可入诗中,处处写得自然生动。韦应物则是公余赏景,是想以清旷之景涤荡尘累,对自然之美体味得没有陶渊明那样深刻细致。陶渊明之诗自然舒卷,而韦应物则不免锤炼,如此诗中的“蔼”字。但平心而论,韦应物写景,在唐朝还是能卓然自成一家的。
这首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清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83-185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秋末大地铺满浓霜寒露,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片片黄叶覆盖溪上小桥,荒凉村落只见一片古树。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天寒山花疏落寂寞,深涧泉水若断若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我久已忘却技巧心计,为何仍然惊动了麋鹿?
参考资料:
1、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卷二》.北京:线装书局,2002:5702、 不详.《文白对照:唐宋八大家集(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5673、 李志敏.《中华智慧教子经典全书·卷三》.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994、 孟二冬.《韩愈柳宗元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6:2075、 杨竹邨.《柳宗元诗选注》.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446、 杨箫.《历朝田园渔樵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077、 汪正楚.《中华唐诗传世名作一千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788、 王松龄,杨立扬.《柳宗元诗文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2杪(miǎo)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杪秋:晚秋。杪,树梢。引申为尽头,多指年、月或季节的末尾。幽谷:幽深的山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覆:遮盖。唯:只有。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寒花:即秋花,寒秋的山花。疏:稀疏。寂历:孤寂,这里指花不繁茂。历,单个。幽泉:深山中流出的泉水。微:指泉水很小。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mí)鹿。
机心:机巧之心,奸诈之心。何事:为何。麋鹿:又名四不像,一种珍奇动物。
参考资料:
1、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卷二》.北京:线装书局,2002:5702、 不详.《文白对照:唐宋八大家集(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5673、 李志敏.《中华智慧教子经典全书·卷三》.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994、 孟二冬.《韩愈柳宗元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6:2075、 杨竹邨.《柳宗元诗选注》.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446、 杨箫.《历朝田园渔樵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077、 汪正楚.《中华唐诗传世名作一千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788、 王松龄,杨立扬.《柳宗元诗文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2首联写诗人在晚秋时节,冒着早晨的霜露,走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字里行间流泻出一种跋涉之苦。其实,诗人现实的生活道路也是如此。首句的“杪秋”本已点明季节,但作者却仍嫌不足,在句尾又以“霜露重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已深。次句的“幽”字,则是强调了诗人所行山谷远离市井,幽深僻静。
接着,具体写经荒村所见。厚厚的黄叶覆盖着小溪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续,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几句诗,写尽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诗人处境险恶,眼前如此萧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触动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曾这样说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也想驱除胸中的郁闷。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却没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轻松,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独落漠之感。诗最后写的“机心久已忘,何事晾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遣愁绪而不能,从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罢了。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
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诗人特有的心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林力,肖剑.《唐诗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1143-1145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明天早上要游览上苑,火速传诏给春神让它知晓。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百花一定要连夜齐放,不要等到晓风吹来方才开放。
参考资料:
1、 靖宇主编,唐诗多功能多用途词典 中,辽海出版社,2001.09,第294页2、 乾县电机厂工人理论组等编,武则天,乾县电机厂工人理论组,1975年08月,第93页3、 李敬一主编,唐诗宋词名篇精选精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第8页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腊日:农历腊月初八。幸:皇上驾临。上苑:皇家园林,即神都苑(又称上林苑),在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之西,以花著称。春:指春神。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须:必须。
参考资料:
1、 靖宇主编,唐诗多功能多用途词典 中,辽海出版社,2001.09,第294页2、 乾县电机厂工人理论组等编,武则天,乾县电机厂工人理论组,1975年08月,第93页3、 李敬一主编,唐诗宋词名篇精选精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第8页此诗简捷明快,语言流畅,主题鲜明,堪称上乘之作。与诗序整体来看,充分反映了女皇洞察一切的睿智,随机应变的能力,刚毅果断的作风以及号令一切、吞吐宇宙的气概。女皇初登大宝之位,需要树立权威,方能驾驭天下。此诗正好显示了女皇主宰一切的神气和至高无上的尊严。
这首诗写腊八节百花盛开的奇景,也是一首具有特殊价值的诗歌。诏书属于应用文体,诗歌属于文学文体,武则天用诗的形式写诏书,而且写得如此形象生动,可见武则天的写诗技巧,亦可见唐代诗风之盛。诗歌已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诗的开始两句“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一写因,一写果,同时引起悬念,颇具戏剧性、情节性。武则天贵为皇帝,生活极为豪奢,忽然异想天开,在冬天里想见到百花盛开的春日景象。立意不可谓不奇,构思不可谓不奇,想象极为丰富。“春”神是虚幻之物,如今却对她宣诏,勾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
武则天想干什么,第三句发”回答了读者的疑问。腊八节,正是寒意极浓之时,百花一般在春天才开放。虽是违背常理的想法,但却构成了浓郁的诗情画意。诗的最后一句,是对第三句的有力补充,符合作者的身份、口吻,也切合作为诏书的写作要求。这首诗想象奇特,充满着浪漫主义情调,语言明白如话,不事雕琢,在咏腊八节的诗作中是难得的佳篇。
参考资料:
1、 潘百齐 赵龙祥编著,唐诗精华365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7,第422页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荒凉的村落,树上的秋夜随着风纷纷坠落。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平日无人影迹的绵远古道上,唯一见到的就是你熟悉的身影。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一场秋雨之后,山野小桥被大水冲断,山涧中溪水暴涨,溢向岸边田地。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要不是顾惜深厚的知己情谊,在这种时候,谁还会跑到这白云出没的山野来啊。
参考资料:
1、 赵丽雅主编.唐诗鉴赏解析: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04:第422-423页2、 刘斯奋,刘斯翰编著.唐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10:第107页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返照:夕阳的余辉。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怜同病:同病相怜,诗中用以表明与友人志同道合的心迹。
参考资料:
1、 赵丽雅主编.唐诗鉴赏解析: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04:第422-423页2、 刘斯奋,刘斯翰编著.唐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10:第107页诗中前六句写景,勾画出一幅荒村落叶,山雨断桥的寂寥图景,从而反衬出好友皇甫侍御来访十分难得,表现诗人意外的惊喜。最后两句点题,谓友人和己同病相怜、互为知己。全诗写意外之喜,实含失时之悲,情融景适,余味悠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起首二句竭力渲染深秋时节的萧瑟气氛:在荒僻的山村,一抹夕阳斜照着,树上的秋叶纷纷坠落,境界荒凉。诗人此时年逾花甲,也已到了人生的黄昏,生命的秋天。他一生坎坷,因不畏权贵,晚景凄凉,所以面对晚秋夕阳,心头自是感慨万端。秋色衰飒,落叶纷乱,是他心境不能平静的写照。首联描绘荒村返照、落叶纷纷和萧条景象,烘托了颔联友人来访的温暖和可贵。
“古道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则是说他望见平日无人影迹的绵远古道上,自己的友人竟然孤身来访。“古道”与“寒山”极力渲染自己居处幽僻,人迹罕至,也言门前冷落,无人造访。诗人相识虽多,如今遭逢不幸,被诬贬谪,又居处山野,古道难行,惟有皇甫侍御却不避秋寒,甘冒风霜,攀山越岭来访,一个“独”字,足显出二个相知相念的深挚情谊,显出诗人内心激荡着喜悦之情。淡笔写来,上下二句对比,更显示人事寂寥中友情的可贵。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句以野桥上承荒村,古道,又点出友人来访时的气候特征:一场秋雨之后,山野小桥被大水冲断,山涧中溪水暴涨,溢向岸边田地。
而友人却不顾山路泥泞而来,引出下边“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诗人与皇甫侍御乃是志气相投,同病相怜。尽管诗人幽居白云深处,与世隔绝,友人依然与他心息相通。语感既有欣喜,又有感慨。喜的是友人来访,知己重逢,同时又为二人同病相怜的意遇嘘唏慨叹。
全诗表现了对友人过访的惊喜。一个“喜”字说明,好友皇甫侍御来访的深情在刘长卿的心头荡漾,涌起了无限的感激之情。诗人精于造境,诗中先写荒寒、凄寂的晚景以此表现来客之希,再写路途之难以见来客之情真。然诗中于衰败落景描写中,也写出了自己的栖隐中失意的心境与避世心态,诗人写友人独能于此中寻找自己。他仿拂已能从中体会主人这一心绪,这则突出了他们之间共同旨趣,诗人以审美的态度将这一同病相怜的心理表现极有诗意。从艺术上说,含蓄蕴藉,不着痕迹,含感激与感慨之情于言外,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诗中所绘景物荒寂凄冷,但情味恬淡,意境幽清。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四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7 第1版:第6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