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 其一

:

戏叶复依蒲,登龙是去途。何烦垂翡翠,未肯畏鹈鹕。

已负吞舟大,终无涸辙虞。濠梁宁足乐,相忘在江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丁谓

丁谓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时迁居苏州。祖父丁守节,与范仲淹曾祖范梦龄同是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钱镠之孙)的幕僚,任节度推官,遂为长洲人。离京时,宋真宗特赐御诗七言四韵和五言十韵,“尤为盛事”。他同时兼任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苏州管内观察处置堤堰桥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军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乾兴元年(1022),封为晋国公。显赫一时,贵震天下。 125篇诗文

猜你喜欢

鹧鸪天·一醉醒来春又残

:
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泪阑干。玉笙声里鸾空怨,罗幕香中燕未还。
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朱颜。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

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泪阑干。玉笙声里鸾空怨,罗幕香中燕未还。
昨夜里一番沉醉,今朝酒醒,又是春残时候,只见野棠梨上的宿雨,恰似离人的悲泪一样纵横。在悠扬的玉笙声里,孤鸾空自哀怨;罗幕中余香馥郁,去燕还没有归来。

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朱颜。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
词人在帘下百无聊赖地吹笙,想念着远别的情人,心中充满了哀怨。既然已经知道欢聚易散,不如暂且在悠闲中度日吧,莫让离愁别恨损害了青春美好的容颜。可是,春寒料峭,长夜漫漫,西楼怅卧,谁共晨夕?

参考资料:

1、 (唐)温庭筠等著,王建新整理.婉约词·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09.09:第118页2、 郑竹青 周双利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通典 (中册):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第2160页

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táng)梨雨泪阑干。玉笙(shēng)棠里鸾空怨,罗幕香中燕未还。
残:将尽。泪阑干:眼泪纵横滴落的样子。玉笙:笙的美称。鸾,传说中的凤凰一类的鸟,在此指离鸾,孤鸾。古乐曲中有《孤鸾》曲,其曲哀怨,故说“鸾空怨”。

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朱颜。谁堪共展鸳(yuān)(yāng)锦,同过西楼此夜寒。
鸳鸯锦:指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象征着男女的和合。西楼:是词人青年时欢会之地。

参考资料:

1、 (唐)温庭筠等著,王建新整理.婉约词·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09.09:第118页2、 郑竹青 周双利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通典 (中册):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第2160页
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泪阑干。玉笙声里鸾空怨,罗幕香中燕未还。
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朱颜。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

  “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泪阑干。”这一句流露出来的感伤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词人开篇写自己酒醉醒来,忽然发现春色已接近尾声了,海棠和梨花上面还残留着点点雨滴,好似眼泪一样。作者通过“一醉”引出醒来后所见,本来毫不相关的“酒醉”和“春残”被作者巧妙地联系起来,令人感觉他醉了很久,连节气的变化都已经忘记。作者在“春残”二字中间加了个“又”字,说明人对时光的荏苒毫无察觉。如晏几道词集自序中所写的那样:“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前一句写酒醒之后,满目尽是悲凉,仅仅剩下了春残的萧条。作者因自己酒醉而荒废了美好的春景感到自责。后一句以“海棠梨花”表春残,更有意境。古人将美人流泪喻为梨花带雨,作者运用此意,表达出内心的无限哀愁。

  “玉笙声里鸾空怨,罗幕香中燕未还。”在玉笙的曲子中,孤单的鸾鸟徒然哀怨,房中的帷幕依旧,却看不见那归巢的燕雀。“鸾鸟”也叫孤鸾,是指失去配偶的鸾鸟,这里也是作者的自喻。“燕未还”是指离别的恋人还未归还,作者通过这两句表达了深深的孤寂与凄情。

  “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红颜。”这三句从表面上看是作者对人生的看破:明明知道离别容易相聚难,那就暂且放松思绪给自己以空间,莫要让那分别的苦痛纠缠自己的心绪。但紧接着通过结尾两句就能发现,作者自己也知道这是在自欺欺人,内心真正的感情是无法掩盖的。

  “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这句中“鸳鸯锦”是指夫妻共用的被子,这里代指男女之间的爱情。“西楼”是指男女共同欢愉的居所。通过想象“鸳鸯锦”和“西楼”所代表的美好时光,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期待和思念:他依旧怀念当初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期待有人能陪自己度过漫漫长夜。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0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卜算子·感旧

: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蜀地的人去过江南后,就会常常想起江南的美好。自古以来蜀地和江南风光景致都同样被人称赞,要游览就要及早去。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还是与去年的友人一起又来到了西湖边上,一同坐在西湖边的草地上。尽情饮酒行乐,仔细端详,发现只有我们变老了。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42、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253、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94-196

(shǔ)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蜀客:词人自称,蜀,四川的简称。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客居江南。吴山:在杭州。吴,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带。风流:此指风光景致美妙。同:此指同样被人称道。

还与去年人,共藉(jiè)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藉:坐卧其上。莫惜尊前:指尽情饮酒行乐。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42、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253、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94-196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这首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全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今是昨非的一种感叹。

  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

  开端从自身宦游的行踪说起,并倾注了对杭州的怀念之情:“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蜀客”,表明了客籍的身份。“江南”、“吴山”,借指杭州,前者从地理位置说,后者则从山水美景说。“长忆”,是就行役在外而言,一个“好”字则概括了对杭州的总体印象。

  事实上,词人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开始,就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赞美“余杭自是山水窟”(《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甚至说“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五),他拿起多彩多姿的诗笔,尽情地歌颂和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有美堂暴雨》等精美的诗篇。因此,词人说他“长忆吴山好”,完全是出于真诚,虽然年近不惑,而不失其赤子之心。他又把吴、蜀作了比较,表达了早归的愿望:“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所说的“归去”是指归杭州或是归故乡(蜀地),叙“自京口还钱塘道中”一语说得很清楚,当然是指眼前要去的目的地。既然“吴蜀风流自古同”,那么归吴(杭州)也就形同归蜀,与上文怀念杭州之意相承。

  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

  过片承上“归去”句,展开了与陈襄同游西湖的想象:“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两人坐在西湖边碧绿的草地上,共赏大自然美景,这是富有诗意的赏心乐事。妙在词人不作平平叙写,而是将温馨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想象“迭印”在一起,这就平添了诗的意蕴。两句既表达了友情,又扣住杭州美景来写,与上文“吴山好”、“吴蜀风流”相照应。篇末两句进而想象共饮的情景,要友人在宴会上仔细看一下,怕是自己容颜变得衰老了。这两句扣合着自身行役在外、数月未归的经历,流露出岁月流逝、羁旅劳苦的感慨。出语坦率而略带诙谐,这是真挚的友情一种自然的表露。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42、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2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司马光

: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g),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人。北宋大臣,史学家,编撰《资治通鉴》等书。庭:庭院。瓮: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皆:全,都。弃去:逃走。光:指司马光。破:打开,打破。迸:涌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
空床响琢,花上春禽冰上雹。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坐寒。
转关镬索,春水流弦霜入拨。月堕更阑,更请宫高奏独弹。

空床响琢,花上春禽冰上雹。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坐寒。
琵琶声像琢磨玉器一样,声如春鸟鸣转,雹落冰下。醉倒在酒杯前,又感到飕飕寒意,如湖上刮起来的风吹入座中。

转关镬索,春水流弦霜入拨。月堕更阑,更请宫高奏独弹。
弹奏《转关六幺》琵琶曲,琵琶拨弦发出春天流水的声响,是一种流动的美感。五更将尽月落之时,更请弹奏高昂的宫调。

参考资料:

1、 洪柏昭选注.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 上:花城出版社,2000.04:第202页2、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298页-第300页3、 南山注析.浮世清歌 宋词三百首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10:第71页4、 王秋生辑注.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黄山书社,2004.12:第495页

空床响琢(zhuó),花上春禽冰上雹(báo)。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坐寒。
响琢:即响玉,比喻乐声如击玉,清脆悦耳。花上春禽冰上雹:春天花上的禽鸟、寒冬冰雹击地,比喻乐声时而轻柔鲜丽,时而冷峻高亢。尊:同“樽”,酒杯。湖:此指颍州西湖。入座寒:此词与《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座客》作于同时,深秋月夜,寒意袭人。

转关镬(huò)索,春水流弦霜入拨。月堕更阑,更请宫高奏独弹。
转关镬索:传说是两首古曲。春水流弦:比喻曲声流动的美感。霜入拨:重。拨,指拨弦的器具。更阑:指五更将尽的时候。相当于“拂晓”。宫高奏独弹:独自弹奏高昂的宫调。

参考资料:

1、 洪柏昭选注.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 上:花城出版社,2000.04:第202页2、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298页-第300页3、 南山注析.浮世清歌 宋词三百首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10:第71页4、 王秋生辑注.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黄山书社,2004.12:第495页
空床响琢,花上春禽冰上雹。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坐寒。
转关镬索,春水流弦霜入拨。月堕更阑,更请宫高奏独弹。

  这是一首听乐词。听乐词由听乐诗发展而来。在包括音乐在内的唐代艺术全面繁荣的背景下,唐诗百花园中出现了听乐诗等新的品种。在众多的听乐诗中,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无疑是其中的精品,自居易的《琵琶行》虽非听乐诗,但诗中片段的音乐描写更为人所称道。宋词在抒情方面固然有自身的优长,而在题材领域却大抵承袭前代诗歌的余绪,听乐词也偶有所见。在东坡词之前,欧阳修的《玉楼春·即席赋琵琶》已开了先例。

  开头一句便以琢玉的音响写琵琶声的清脆,接着以花枝上春鸟的鸣啭写琵琶声的悠扬婉转,又以雹落冰上写其质实沉闷;过片之后,再以弦上春水的流动写乐声的流美,以霜华人拨写乐声的凝重。综合地看,作者以一连串比喻写出了琵琶乐声的变化多端与悦耳动听,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乐声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是对前人技法很好地继承。自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前后相较,同样臻于工妙。

  此外,对主体感受的叙写以及环境气氛的渲染,也值得注意。这突出地表现为上阕三、四两句:“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座寒。”前一句实际上写出了宴席间听琵琶演奏时如醉如痴的感觉,后一句则渲染了当前的环境气氛:精妙绝人的琵琶声仿佛将湖风惊起,吹到座上,使人感到了一股寒意,——这应当是“冰上雹”的音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一笔衬托相比,也未必逊色。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298页-第30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二

: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我曾经住在赤阑桥,邻里互相来往从不觉得孤寂难熬。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范兄你到的时候秋天刚过一半,西风萧萧,门巷里的柳叶随风飘落。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西风:秋风。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萧萧:形容风声。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