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蝶

:

繁英采采拾香红,倚倦还栖锦绣丛。湿透粉裳愁夜雨,低垂玉版怯春风。

魂归庄室应同化,梦与南柯杳不通。向晓却应谁唤醒,莺声遥在百花中。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罗泰

字里不详。德宗贞元间与苑䛆、崔藩同应礼部进士试。文宗大和五年(831)任补阙,与崔玄亮等14人共请以宋申锡狱付外。事迹见《旧唐书·宋申锡传》,另参苑䛆。《全唐诗》存诗1首。 17篇诗文

猜你喜欢

除夜作

: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霜鬓 一作:愁鬓)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霜鬓 一作:愁鬓)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

参考资料:

1、 蓝光中编著.《历代诗歌选读 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191-1922、 薛天纬注评.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10:113-1143、 李元秀主编.《素质教育经典文库 三十八》: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50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客心:自己的心事。转:变得。凄然:凄凉悲伤。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bìn)明朝(zhāo)又一年。(霜鬓 一作:愁鬓)
霜鬓:白色的鬓发。明朝:明天。

参考资料:

1、 蓝光中编著.《历代诗歌选读 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191-1922、 薛天纬注评.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10:113-1143、 李元秀主编.《素质教育经典文库 三十八》: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50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霜鬓 一作:愁鬓)

  高适素以边塞诗人著称,诗风浑厚雄放,这首《除夜作》却诗风平易自然,全诗没有一句生僻字句和华丽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异城奇观,都是浅近的口语,表达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却将他乡游子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旅馆寒灯独不眠”,诗的首句所包涵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启人联想,点明作者在除夕仍羁旅天涯,可以想见,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散发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逼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 聚,其乐融融的守岁的景象,那更是让人心情悲凉。因此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

  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是他身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将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曲折含蕴。这三、四两句是对一、二两句的回答说明“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一是思乡心切,二是伤老大无成,岁月无情。

  明代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所谓“意尽”,是指诗意的完整;所谓“添著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因此,就这首诗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经收到了“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王永成编 .唐诗鉴赏大典 上 :金城出版社 ,2002 :387-388 .2、 萧涤非等撰写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396-397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寄赞上人

: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前几天蒙您陪同前往南山,去寻找一处栖身之地与您为邻。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我年纪渐老腰脚乏力,在阴崖下居住实属不便。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我想找的是一块重冈北护、终日得阳的地方。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买所茅屋置点田地以终天年。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听说西枝村的西边有个山谷,那里长满了杉树和漆树。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正午时阳光颇为和暖,石田土质良好作物能够丰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所以我想等到雨停路干,牙疼的老病好了以后,再邀您同去西谷。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徘徊于虎穴之上,观览于龙潭之恻。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要是能在那里定居下来,我会在茅舍里备下清茶相待;也将踏着小路,拜访您的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让我们结成“二老”,相互来往,那也是很风流的呢!

参考资料:

1、 信应举著,杜诗新补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119页 2、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78页

一昨陪锡(xī)杖,卜邻南山幽。
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后作为对僧人的敬称。赞上人:即赞公和尚。一昨:昨天,过去。一为发语词。锡杖:僧人所持之杖,亦称禅杖,此代指赞上人。卜邻:选择邻居。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幽秋。
年侵:为岁月所侵,指年老。未便:不便。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竟日:终日,整天。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买:一作“置”。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shǔ)(chóu)
杉:指树。黍:指庄稼。《全唐诗》校:“一作漆,即黍。”稠:多。

亭午颇(pō)和暖,石田又足收。
亭午:中午。石:《全唐诗》校:“一作沙。”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chōu)
塞:《全唐诗》校:“一作寒。”宿昔:早晚,表示时间之短。齿疾:才病。廖:病愈。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hóng)头。
裴回:今写作“徘徊”。虎穴:山名。面势:对面。龙泓:水名。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的门,指村舍。径:《全唐诗》校:“一作遥。”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二老:指自己与赞上人。

参考资料:

1、 信应举著,杜诗新补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119页 2、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78页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寄赞上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二一八卷第八首。这可以说是一篇诗体书信。

  从内容着眼,这首诗可分三段。

  第一段八句,通过对前一次卜邻的回顾,引出诗人置“草堂地”的条件。杜甫到秦州后所以再三想到西枝村,就是因为那里有赞公这位“上人"的缘故。第二句中不言“卜居”而说“卜邻”,正是这个意思。三至八句说明“心所求”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子,反衬出“一昨陪锡杖"所以没有成功的原因。其中“年侵”以致“腰脚哀",由于“腰脚衰”,所以“未便阴崖秋”,脉络十分清楚。“未便"句从反面讲,“重冈”两句正面说,就是《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中所说的“要求阳冈暖”的意思。“茅屋”句写作者的另一条件;置草堂并购附近可耕种的土地。最后一句“斯焉”的“斯”统指上述各项,“心所求”总结全段。

  第二段包括“近闻”以下四句,描写“西枝西”的那条山谷。这里关于山谷的传闻,正照应上段中对草堂地的要求。“有谷”承“重冈”,不过一从“冈’’说,一从“谷"说;“亭午"句承“竞日”句,其中一写正午,一写全天;“石田”句承“茅屋”句,不仅“兼土",而且足收。那正是诗人理想的卜居之地。

  第三段包括“当期”以下八句。写诗人的愿望和设想:“塞雨干”、“齿疾瘳”之后,卜居西枝西谷,与赞公为邻,互相来往交游,共同欣赏西枝秀色胜景,以此为乐事。“柴荆”、“茶茗”,淡泊闲适,正是风流之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层次清楚,内容丰富。从这首诗里,读者看到了一位失意老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杜甫觉得自己已经年迈,腰腿也不灵便,不宜居住在阴冷的地方,如果有一块阳光充足的山坡上能搭建自己的茅屋,周围还有土地可供耕种,就心满意足了。当他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个地方,不但林木繁茂,风和日暖,而且有着旱涝保收的田地,便渴望能去那里居住。他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到时和赞上人你来我往,一同徜徉在山原,信步于林径,观看西枝村秀色美景;赏花品茶论经赋诗,是件多么令人惬意,使人羡慕的风流之事。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7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长沙驿前南楼感旧 / 昔与德公别于此

:
海鹤一为别,存亡三十秋。
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

海鹤一为别,存亡三十秋。
与品德高尚的你相别,如今已有三十个春秋。

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
今天我独自登临故地,形影孤单,物是人非,禁不住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参考资料:

1、 谢汉强.柳宗元柳州诗文选读:西安地图出版社,1999.12:第4页

海鹤(hè)一为别,存亡三十秋。
海鹤:比喻品德高尚的人。存亡:指己存彼亡,自己还活着而德公已经去世。三十秋:三十年。

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

参考资料:

1、 谢汉强.柳宗元柳州诗文选读:西安地图出版社,1999.12:第4页
海鹤一为别,存亡三十秋。
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

  这是一首“感旧”之作。所感怀的对象为三十年前见到的“德公”,德公已如海鹤仙逝。当年一别,转眼三十载了,生死存亡真是无常啊!触发其感怀的媒介则是“长沙驿前南楼”。陈景云《柳集点勘》说:“长沙驿在潭州,此诗赴柳时作,年四十三。观诗中‘三十秋’语,则驿前之别甫十余龄耳。盖随父在鄂时亦尝渡湘而南。”据诗意,大约三十年前,宗元之父柳镇任鄂岳沔都团练判官,宗元随父曾在长沙驿前南楼与“德公”话别。“海鹤”自然是指德公,但称德公为“海鹤”,却自有其独特的蕴涵。其具体所指,今日虽已不可确知,却可从中领略到一种潇洒、自由、无拘无束、来去自如的意味,并由此给全诗增添一种空灵的诗化的情调。

  通首抒情,蔼然仁者之言。无一字不质朴,无一语不出自肺庸。今昔之感,洋溢在字里行闻,字字句句扣紧感旧的题旨,一气贯注,自然浑成。“存亡三十秋”,蕴藏着无限的伤感。既有世路的艰险,更有人生的坎坷,既有昔日的情愫,又有今朝的思慕。“数行泪”是哭德清公,也是哭自己的功业未就,谤责飞腾。着一“独”字,而身世之寂寥。前路之渺茫,概可想见。诗人怀旧伤今,所以有诸多感慨。

  其实还有一层无常感他没说出来:仕宦更是无常!一月奉命北归,二月到京,三月又贬柳州,人生太难预料了!怀旧伤今,诗人禁不住流下数行清泪。这首诗与前《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诗相较而读,一喜一悲,炎凉相继,颇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柳宗元诗文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07:第2页2、 何严 羊春秋.新编唐人绝句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9月3、 张海鸥.唐名家诗导读: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9:第30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橡媪叹

: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秋意深沉,橡树结的果子早已熟透,一颗一颗散落在荒芜的山冈上。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一个驼背的,花白头发的老婆婆,一大清早就踩着冷冷的秋霜,在山坡上捡橡子。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老人家行动不便,手脚很不利索,整整一天,不过捡了一小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我问她:“老妈妈,你捡这些橡子做什么用?”她回答:“回去晒干,再蒸一蒸,用来做过冬的粮食。”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老人一家在山前本来有几亩稻田,今年收成不错,沉甸甸的稻穗香气袭人!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小心的收割、舂米,官家来收秋粮时,全部拿出来,一点也没有私留。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可是,为什么明明一石多的大米,官家的称量出来竟然只有五斗!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这些贪官污吏狡黠无耻,罪大恶极!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他们拿官粮来放私债,等连本带利收回,又放到官家的粮仓里面。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一年又一年,他们就做着这样的无本生意!可怜老婆婆这样的人家还有多少?从冬天到来年,只有用难以下咽、毫无营养的橡子来欺骗自己的肚子。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我听说春秋时齐国有个虚伪的贵族,叫田成,他假装仁义,道貌岸然,最后还是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可是现在,有些人连这样的假仁假义也不愿意做了!看着老婆婆远去的消瘦的背影,不知不觉,眼泪流下来。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zhēn)芜冈。
橡子:橡树(又名栎树)的果实,苦涩难食。榛芜冈:草木丛杂的山冈。

(yǔ)(lǚ)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伛偻:驼背弯腰的样子。黄发:指年老。

移时始盈掬(jū),尽日方满筐。
盈掬:满一捧。掬:一捧。尽日:一整天。

几曝(pù)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曝:晒。三冬:冬季的三个月。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袭人香:指稻香扑鼻。

细获又精舂(chōng),粒粒如玉珰。
细获:仔细地收割、拣选。精舂:精心地用杵臼捣去谷粒的皮壳。玉璫:玉制的耳坠。这里用以比米粒的晶莹洁白。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持之:拿它。之,指米。纳于官:交纳给官府。私室:指农民自己家里。无仓箱:犹言颗粒不存。仓箱:装米的器具。

如何一石(dàn)余,只作五斗量!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不避赃:犹言公然贪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农时:春耕播种时节。作私债:指贪官狡吏把官仓的粮食放私债进行盘剥。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诳饥肠:哄哄饥肠辘辘的肚子。诳:哄骗。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诈仁:假仁。

(xū)(jiē)逢橡媪(ǎo),不觉泪沾裳。
吁嗟:感叹声。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此诗是作者《正乐府十篇》中的第二首。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

  从“秋深橡子熟”至“用作三冬粮”八句为第一段,写老媪拾橡子的艰辛及用途。前四句寥寥数笔,便点出时令、地点、人物、事件和具体活动时间,勾画了一幅孤凄悲楚的荒山拾橡图。“伛偻黄发”,状出老媪筋骨累断、膏脂枯干的形象;“践晨霜”则说明老媪动身之早,天气之寒。从人物形象和动作方面,读者可以看出统治者给人民所留下的种种创伤。五到八句写橡实的拾取、制作之难和它对老媪的“宝贵”作用。一个时辰方拾一捧,一天才可勉强盈筐,拾取橡实实在很难。榛芜冈上橡树丛生,橡子本来很多,老媪起早贪晚却收效甚微,这一方面说明老媪之年高体衰,另方面则暗示出抢拾橡子的决不只老媪一人,从而能以小显大地表现出饥馑遍天下的悲惨现实。

  从“山前有熟稻”至“橡实诳饥肠”等十四句为第二段,是老媪的自述,主要写老媪被逼拾橡子的具体原因。“山前有熟稻”等四句,说明老媪以橡实“用作三冬粮”并非懒惰无收,相反,她家的田间所呈现的是稻涌金浪、香气袭人、米粒如玉的一派丰收景象。“持之纳于官”等六句,则写出了导致年丰民不足、老媪拾橡实的主要原因。向官府缴纳赋税犹可,但令人不堪忍受的是官府变本加厉地盘剥农民,他们竟用加倍大斗收进赋税。“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是对封建社会吏治的高度而形象的概括,写出了贪官污吏敢于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向农民进行敲诈勒索的心理状态和恶迹。“农时作私债”等四句,是对上述原因的概括回答。“农时作私债”,写出了地主富户对农民的巧取;“农毕归官仓”,则写出了官府对农民的剥夺。正由于地主和官府沆瀣一气,巧取豪夺,所以才使得老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以致饿急了只好拿橡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总之,这一段老媪拾橡子的具体原因的剖露,入木三分,把唐末统治者的凶残、狡诈和所行无忌的豺狼面目给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来了。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着重写诗人耳闻目睹这黑暗现实后内心的慨恨,并对老媪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这首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很有特色。首先,诗歌在思想上颇具锋芒,作者把批判矛头直指上层统治者。诗人描绘老媪霜晨拾橡图并非目的,而借题发挥,暴露封建统治者残酷榨取民脂民膏以肥己的罪恶,才是诗人的本意。皮日休的超群处,正在于他善于踏着客观描写的跳板,凌空飞剑直下,通过“吾闻田成之,诈仁犹自王”二句的主观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君“王”。在最后一段里,作者运用田成子诈仁成就王业的典故与现实作比,在于说明:田成子主观上虽然假仁假义,刁买人心,但客观上老百姓到底还是从其大斗出、小斗入上得到了一点好处,他也因此而成就王业。而当世唐朝皇帝支持贪官狡吏恣意剥夺,是连表面上的假仁假义都做不到。这样的结尾因用典而趋之含蓄。

  其次,赋的手法的运用也很有特色。“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皮日休在这首诗中落笔便直截了当地写橡媪被逼拾橡子的形象和促其行动的原因,不事假借,不用比兴,没有状物绘景,没有刻意求工,而只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浸泡在浓烈的诗情中,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充满感情地对事情加以层层敷陈。这里,可以说,事件是骨肉,情感是血液,骨肉血液有机配合,才使诗中的形象能站能行,能歌能泣,从而收到情景逼真、深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另外,语言质朴通俗,刚健有力,叙事明晰,情发有据,用典活泼,形象生动逼真。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84-128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去矣行

: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
先生,你不见那放鹰人臂套上的鹰, 一旦吃饱后就迅速飞去。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怎么能作那厅堂上的燕子, 只知衔泥为自己筑巢去依附时贵的权势之家。

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我这个人生性心胸开阔不受约束,缺少一副厚脸皮, 怎么可以久处在王侯权贵之中呢?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我没有尝试过从盛物的袋子里取出美玉而服食之的方法,明天暂且进入蓝田山去试一试吧。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2-53

君不见鞲(gōu)上鹰,一饱即飞掣(chè)
鞲:放鹰人所著的臂衣。飞掣:犹飞去。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燕:比喻小人。

野人旷荡无靦(miǎn)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靦颜:犹厚颜。

未试囊(náng)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蓝田:山名,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出玉。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2-53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任右率府胄曹参军以后不久所作。杜甫“在率府,数上赋颂,不蒙采录。欲辞职去,作《去矣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2-5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