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
平坦空旷的原野上,春天的芳草满是绿意,早晨的莺鸟在远方的树林间啼鸣。
日晴潇湘渚,云断岣嵝岑。
阳光晴和,洒落在潇水与湘水的岸边沙洲,云朵断续不接,飘扬在岣嵝山的小峰上。
仙驾不可望,世途非所任。
得道成仙是无从盼望的,世间也非我所能承受的居处。
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
沉思凝神也只能空自仰慕,那万里之外,卒于苍梧之野的舜帝英灵。
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
日晴潇湘渚(zhǔ),云断岣嵝(lǒu)岑(cēn)。
潇湘:湖南潇水和湘江的合称。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岣嵝:衡山的主峰。岑:岑崟(yín):山高峻貌。此为岣嵝山之高峻。
仙驾不可望,世途非所任。
仙驾:驾,特指大禹的车。
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
凝情:凝,凝聚,集中,这里指怀着深情。景慕:崇敬景仰。苍梧:山名,即九嶷山,在今湖南永州。阴:通荫。
唐代后期由于人烟稀少,蔡家机场一带的湘江东岸尚未开垦耕种,为一片平野。“晓莺啼远林”,进一步说明此片平野面积广阔,一片葱绿的草地。地势低平的湿地土壤中含氧低,不适林木生长,林木多分布平野边缘丘陵上,故曰“远林”。
“潇湘渚”即巴洲滩,诗人清晨泛舟而下,首先到达巴洲滩。此时已早晨七八点钟,一个大好晴天,适宜诗人深入民间访问,考察风土民情。“云断岣嵝岑”,岣嵝岑,乃指“衡山”,它的最高峰为祝融峰。此句意含诗人北望长安,视线被“衡山”所挡。这是诗人曲折表达受迫害的贬谪心情。古史相传,大禹曾驱车到洞庭以南考察水情,禹是传说中的上古圣人之一。此句暗指唐宪宗效法先圣尧舜治理天下。“世途非所任” ,应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反映诗人一心报国无门,被贬南荒之地,时刻思念重返朝廷,效忠君皇,为国为民尽自己一份历史责任而不可能,诗人多么盼望皇帝召其北归。诗的最后两句切题,舜帝南巡野死九嶷。诗人一向以邀尧舜为师,表明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中国历史上不少志士仁人都具备此种历史责任感,所以他们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脊梁。这两句诗实写苍梧,即九嶷山,暗指舜帝的英明,借喻唐宪宗以兴尧舜之风为己任,能召回永贞革新志士重返朝廷,效忠皇帝,实现政治革新。这仅仅是诗人的主观愿望,此句蕴含诗人多少相思泪!
柳宗元26岁中博学鸿词科,步入仕途,“超取显美”,任礼部员外郎,虽是六品京官,却有资格参加早朝议事。现在身处逆境,成了被禁锢的囚徒,他在零陵深入民间访贫问苦,这是一般被贬斥的朝官不可能自觉做到的。所以只有把握柳宗元政治革新的进步思想本质,才能理解诗人在元和四年春深入民间之举的缘由。“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诗的落脚点在一个“阴”字上,其实还是空望一场,但又表现诗人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激情,这是历史上进步文人的共同心态。
这是首次发现柳宗元贬永十年,第一次写于今冷水滩区管辖地域的诗,为研究柳宗元政治革新思想的人民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初步认定《零陵春望》写于元和四年春。此时柳的姨父崔敏已任永州刺史,有了保护伞,所以他的行动较前自由一些,因此盼望回长安的心情更急切。这一时期柳宗元写了一些信向长安亲友求助,设法返回朝廷,这是诗人写《零陵春望》的内心企图。由于唐宪宗及保守派对柳的歧视,致使柳宗元贬永十年不得被召回供职,反而贬到岭南柳州而客死任所。柳宗元一生仕途多舛,报国无门,这是中国历史上许多进步人士的共同命运!
)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尖峭的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26-2272、 丁宁 .杜甫七律全注 :北京大学 ,2012 :124-125城尖径昃(zè)旌(jīng)旆(pèi)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缥缈:高远不明之貌。楼高势若飞,故曰飞楼。
峡坼(chè)云霾(mái)龙虎卧,江清日抱鼋(yuán)鼍(tuó)游。
坼:裂缝。霾,指云色昏暗。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日抱:指日照。鼋:大鳖;鼍:鳄鱼。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断石,指峡坼。
杖藜(lí)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谁子:哪一个。泣血:形容极度哀痛,语出西汉李陵《答苏武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26-2272、 丁宁 .杜甫七律全注 :北京大学 ,2012 :124-125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白帝城危耸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之上,背负峭壁,前临大江,占据高峻山势,为三峡入口处著名胜景。杜甫晚年寄居夔州,咏白帝城作品颇多,此为其中之一。
“城尖经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起句突出“白帝城最高楼”之高:城高路险,城头遍插旗帜,而旗帜亦愁城楼高险,则人愁不言而喻。白帝城楼高耸于此缥缈之际,凌空若飞,诗人驻立楼前,极目四望,胸襟益开。其立足之高,视野之阔,使得全诗在未展开之前已笼罩于一种雄奇壮丽的气势之中。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这一联是写楼头所见:忽而江峡若裂,云气昏晦,纵横怪石似龙盘虎踞,横卧波心;忽而江清水澈,日照当空,滩石于粼粼光影隐耀之中,又如鼋鼍怡然嬉游,阴晴气象殊异,而动人之处各不相让,两句并举,将楼头观景的倏忽万变写得活龙活现。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扶桑,为古神话中东方日出处一种神木,长约数千丈;弱水,为古神话中西方昆仑山下一条水流。此处是诗人登高临深,不禁心驰神往,设想出虚幻之境:如见扶桑西边的枝条正与山峡相对,弱水东边的影子似与长江相随。此前的诗人用此二典,一般是“东观扶桑曜,西卧弱水流”(曹植)的写法,而杜诗反向用之,是紧扣诗题,极力渲染城楼之高,可望扶桑西向;极言江流之远,可接弱水东来。以虚境写实景,于虚实之间传达神韵。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诗人的目光又从愈见虚渺的远景上落回楼头,孑孑老者,倚杖望空,情境与首联“独立”句相似,面对苍茫浩荡之江水,立此险峻峭拔之峰,心与物化,问“叹世者谁子?”似已达到忘我境界。但毕竟执着难遣,惟有泪洒天半。诗人一生漂泊,年逾半百仍不得归所,写此诗时离安史之乱平息不过三四年,朝野间百废待兴,国恨、乡愁,平生叹喟,郁积于胸,只有回首归去,让这地老天荒的萧瑟苍凉之感逐渐淡化消释于心罢了。
这是一首句法用律体而音节用古体的拗体七律,其情绪勃郁,声调拗怒,互相配合,突破了七律中传统的和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加上格局严谨,首联叙写楼高,二联摹写近景,三联拟想远境,末联感慨身世,起、承、转、合,诗法井然。正如清人王嗣奭《杜臆》评“此诗真作惊人语,是缘忧世之心,发之以自消其垒块,叹世二字,为一章之纲,泣血迸空,起于叹世。以迸空写楼高,落想尤奇。”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77-278
)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长沙在楚地的深部,洞庭湖这时正是深秋。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
断鸿零雁随着归人的南行愈来愈少,江边的芦苇却长得茂密邈远。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你所走的这条路,记得清清楚楚都是我经过的,路途已经很远了,你也该回来了。
孤游怀耿介,旅宿梦婉娩。
你孤游远行省亲,为人正直,希望你路途平安,睡的香甜。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随着南去的路远去,风土、方言方音、饭食也越来越不同了,吃的鱼虾越来越多。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
你的亲友都在河南,到长沙后同谁在一起生活呢。
参考资料:
1、 唐宋八大家集编委会.文白对照 唐宋八大家集(1-3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343-3442、 张清华.韩愈诗文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664页3、 刘耕路.韩愈及其作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229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李正字:名础,官秘书省正字。贞元十九年进士,元和初为秘书省正字。长沙入楚深:长沙在楚地的深部。洞庭:洞庭湖。值:当。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jiān)葭(jiā)远。
鸿雁少:相传北雁南飞至衡山回雁峰止。再往南去的人少了,鸿雁也少了。蒹葭:芦苇。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历历:清清楚楚。悠悠:路途遥远貌。
孤游怀耿(gěng)介,旅宿梦婉娩。
耿介:耿直。婉娩:依恋之情。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稍:渐渐。日异饭:饭食也变样了。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yǎn)。
亲交:亲友,亲人。息偃:休息。
参考资料:
1、 唐宋八大家集编委会.文白对照 唐宋八大家集(1-3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343-3442、 张清华.韩愈诗文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664页3、 刘耕路.韩愈及其作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229这是一首浅白中涵深情、平直中寓奇崛的诗。
首四句点明送友人的时间和地点。深秋的楚地景色,不禁令诗人浮想联翩,渺渺兮骤发思旧之愁怀。诗人曾在唐贞元十九年(803)遭贬南方,为阳山县令,后又曾徙掾江陵,对荆楚之地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都比较熟悉。所以,接着便有“历历余所经”之叹。这个感叹,既兼有反刍遭贬生涯的苦味,又包含了对故地的留连与怀念之情,感情当是非常复杂的。而对句“悠悠子当返”,则是对友人将返故乡的遥想与勉励。山川邈远,故地风情,您也该返回故乡了。因而,上下对句,形式上非常工整,“历历”与“悠悠”相对,“余”与“子’’相对,“所经”与“当返”相对,对仗可谓一丝不苟,而所濡涵的意蕴却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由此便显出诗人独运的匠心:用工整完全的对仗形式来载荷参差错落的意绪,从形式与内容的迭加错合中,造成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诗境。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下来八到十句,便是承着“悠悠子当返”进一步联想开去。友人胸秉耿介之怀,孤独南行,旅宿之夜,当也梦见妻子柔顺婉媚的仪容,南方风土殊异,音声亦皆不同了,全诗截此已下来一大半。从开篇,便从大景远景霉起,从远景到近景,从状物到抒情,句句收束,层层递敛,率皆预想途中情景之辞。写彼时彼地,竟未直接写送别一字,直到最后,才将聚焦点对准到了此时此地,戛然而收。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此句一经道出,便流露出了诗人深深的依依惜别之情。到此结束,留有反复咀嚼,回味无穷的余地。
初看此诗,颇感清新澹淡,风神邈远。诗人对友人的殷殷之情,通过对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描绘,徐徐荡漾而出,可感可亲。这似与韩愈宏放奇伟的风格不大一致。但细味此诗,却可以发现,它的结构也颇奇特。诗人在河南,送友人归湖南故乡,不是从河南的此时此地写起,而是一反常规,从湖南的彼时彼地着笔,而且用十句的大半篇幅来主要描写彼时彼地,仅最后两句才写送别的此情此景,点明题旨,着法甚奇。因而,诗人是突破了常轨旧格,奇构异想。
参考资料:
1、 吴小平.韩孟诗派作品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62-63
)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
回想为官时的日子,没有比做刺史时更快意舒畅了。
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
欢乐的接待来访的宾客,妻儿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
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
自从来到东都以后,生活清闲更胜从前。
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
做分司时清闲的生活胜过刺史,辞去官职后生活清闲胜过分司。
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
更不说是在这偏远的家乡,能收到你的书信非常欣喜。
仰名同旧识,为乐即新知。
仰慕你的大名就像与你相识已久,一起做乐曲就像是新得的知己。
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
下雪时就先到朗之家里拜访,不是花开时节不相约。
斗干酿酒,夸妙细吟诗。
边畅饮着自己酿造的美酒,边细细品味所作的诗句。
里巷千来往,都门五别离。
作为邻里已来往无数遍,在那京都城门也已分别五次。
岐分两回首,书到一开眉。
翘首以盼你的来信,书信到时放能舒展眉头。
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
槐亭院中已满是落叶,竹阁池中的水也结满冰霜。
雀罗谁问讯,鹤氅罢追随。
门庭冷落无处询问讯息,只得放弃追问。
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
身体病痛增多,容貌与体力也在逐渐衰退。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虽已年老记忆减退,但你我间那些相处场景仍历历在目从未忘却。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
历:经过了的。无如:不如,比不上。
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
及:达到。
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
东都: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安闲:安静清闲;安逸舒适。
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
分司:唐宋制度,中央之官有分在陪都(洛阳)执行任务者,称为“分司”。但除御史之分司有实权外,其他分司多用以优待退闲之官,并无实权。又清制,“盐运使”下设“分司”,属运同、运副或运判管领。致仕:辞去官职。
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欣然:喜悦貌。
仰名同旧识,为乐即新知。
仰:尊敬仰慕。
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
斗醲(nóng)干酿酒,夸妙细吟诗。
斗: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醲:味浓烈的酒。
里巷千来往,都门五别离。
里巷:街巷。都门:京都城门。
岐(qí)分两回首,书到一开眉。
岐:岐山,在中国陕西省。
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
雀罗谁问讯,鹤氅(chǎng)罢追随。
雀罗:捕雀的网罗。常用以形容门庭冷落。鹤氅:泛指一般外套。
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