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别诗四首 其二

:

幽宫积草自芳菲,黄鸟芳树情相依。争风竞日常闻响,重花叠叶不通飞。

当知此时动妾思,惭使罗袂拂君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萧子显

萧子显(489年—537年),字景阳,东海兰陵(今山东临沂市)人。南朝梁历史学家,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文献王萧嶷第八子。起家太子中舍人,迁国子祭酒,拜侍中,领吏部尚书,出任吴兴太守。博学能文,爱好饮酒,性爱山水,不畏鬼神,恃才傲物。大同三年,去世,谥号为骄。 萧子显一生撰写五部历史著作,只有《南齐书》存于世。 18篇诗文

猜你喜欢

代放歌行

:
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
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
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
素带曳长飙,华缨结远埃。
日中安能止,钟鸣犹未归。
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
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
一言分珪爵,片善辞草莱。
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
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回。

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
蓼虫已经习惯了辛辣的水蓼,看见甜美的葵堇,反而要逃跑。

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小人总是限于狭猫的境界,又怎么能理解旷士的高尚怀抱。

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
天刚放亮,洛阳城中雄鸡啼晨,宫门洞开,大小官吏前来早朝。

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
达官贵人从四面八方聚来,轻车骏马奔驰在条条官道。

素带曳长飙,华缨结远埃。
宽大的衣带在风中飘舞,五彩的冠缨被飞尘笼罩。

日中安能止,钟鸣犹未归。
日上中天,公务仍然不会停止,夜幕降临,晚钟已敲也无人回家。

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
如今这太平盛世,不易再逢,君王贤明爱才,也很难遇到。

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
清明的谋虑,出自君王的独断,外来的猜嫌之辞,都无法动摇。

一言分珪爵,片善辞草莱。
说对了一句话,就能封官进爵,有一点儿特长或好的品格,就可以辞别田野,从此做官,步步升高。

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
当今君王,为招纳天下贤士,岂只是把白璧颁赏,还要把黄金台来建造。

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回。
可是今天,您究竟为什么面临坦荡的仕途,反而迟疑不前,把好机会失掉?

参考资料:

1、 丁福林编著.谢灵运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01:126-1272、 曹明纲撰.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1543、 刘心明译注.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186-187

(liǎo)虫避葵(kuí)(jǐn),习苦不言非。
放歌行:《放歌行》为古乐府使用的旧题,常用来表现自叹失意或激励奋发的内容。蓼虫:蓼草上生长的小虫。蓼,指泽蓼,一种草本植物,叶味辛辣。葵堇:又名堇葵,一种野菜,味甜。见《楚辞·七谏》:“蓼虫不徒乎葵藿”。

小人自龌(wò)(chuò),安知旷(kuàng)士怀。
龌龊:拘局的样子,指局限于狭隘的境界。旷士:旷达之士,不拘于世俗之见的人。

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
洛城:洛阳城,这里是泛指京城。禁门:皇宫的门。天子居住的地方叫禁中,门设禁卫,警戒森严,所以叫禁门。平旦: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
冠盖:冠冕与车盖。指戴高冠乘篷车的达官贵人。纵横至:纷纷而来。纵横,是纷纭杂乱的样子。

素带曳(yè)长飙(biāo),华缨(yīng)结远埃。
素带:古时大夫所用的衣带。曳:引、拉动。长飙:暴风。华缨:华美的冠缨,一种用彩线做成的帽带。

日中安能止,钟鸣犹未归。
日中:中午。钟鸣:钟鸣漏尽,指深夜戒严之后。

(yí)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
夷世:太平之世。信:诚然,确实。

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
天:指君王。

一言分珪(guī)(jué),片善辞草莱(lái)
珪:一种上圆下方的玉板,古代封官时赐硅作为符信。爵:爵位,官阶。草莱:田野。

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
岂伊:哪里。伊,是语助词。白璧赐:赏赐白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赵孝成王一见虞卿即赏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黄金台:在今北京附近。燕昭王筑黄金台,上置千金,以招天下贤士。

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回。
君:指旷士。迟回:迟疑不前。

参考资料:

1、 丁福林编著.谢灵运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01:126-1272、 曹明纲撰.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1543、 刘心明译注.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186-187
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
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
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
素带曳长飙,华缨结远埃。
日中安能止,钟鸣犹未归。
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
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
一言分珪爵,片善辞草莱。
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
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回。

  此诗前四句开门见山亮出矛盾,将龌龊小人与高怀旷士分列两句,形成对照。“小人自龌龊”构成全诗主脑,是后文穷形极相描绘的张本。在这两句写实诗前用“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两句来起兴,既有含义,又增添了文学情趣。蓼虫习惯了辛辣苦味,不喜欢堇葵的甘甜。这两句不仅是兴,而且也是比。其比的含义,前人或谓是指小人不知旷士之怀,犹如蓼虫不知葵堇之美;或谓是指旷士习惯于辛苦生涯,不以辛苦为非。细绎诗意,当以后说为是,因为“避”、“不言非”等语,并无贬义,而以苦为乐,从来就是豁达放旷之士的本色;只有小人,才是趋甘避苦之徒。

  从“鸡鸣洛城里”至“钟鸣犹未归”八句是此诗第二层,写“小人”的龌龊行为。“鸡鸣”“平旦”“日中”“钟鸣”是贯串八句的时间线索。其人物则是“冠盖”,他们的一天,从“平旦”起,天子的“禁门”刚刚打开,就蜂拥而至了。“纵横至”、“四方来”,来势汹涌如潮水,笔端带有揶揄调侃之意。乘他们车马驰骤之际,诗人迅速为他们的风尘尊容勾勒了一幅生动无比的漫画:“素带曳长飙,华缨结远埃。”这些颇有身分的人,他们的素带在急驰的大风中乱飘,华丽的帽缨上结聚了远道而来的尘埃。这幅画有色彩,有动态,有细节,形象传神,耐人品味。句中未著一字褒贬,却“写尽富贵人尘俗之状”(沈德潜《古诗源》),把角逐名利场者的丑态刻划得入木三分,不愧为神来之笔。他们到处奔竞,“日中”不可能会停止钻营。就连夜深“钟鸣”后他们犹未回家。一个“犹”字,有多少惊讶、感叹、挖苦之意。后汉安帝《禁夜行诏》云:“钟鸣漏尽,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这里说“钟鸣未归”,可见奔竞日盛,古风荡然无存。

  “夷世不可逢”以下是此诗第三层,记录了奔竞小人对道旁旷士的谈话,他们对旷士说道:现在是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君王也是真正爱才的贤君。他英明的考虑出于自己的判断,不受任何外来影响而猜疑动摇。这些正经话出自小人之口,就显得肉麻阿谀与不伦不类,因而具有极大的讽刺性。接着,小人们又向旷士津津乐道地夸说起了进入仕途的容易和当官的好处。这四句是说才能之士只要有一言之美,片善之长,就会受贤君青睐,被封官赐爵,辞别田野,登上朝堂。而贤君爱才,岂但只赏赐白璧,还将仿效燕昭王筑黄金台来重金招聘你们呢。这四句虽是小人们的劝诱、夸说之辞,但也是他们一心只想升官发财的灵魂大曝光,写得真是笔锋辛辣,利如刀锥。“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回?”最后,小人以嘲弄的口吻诘问旷士:你到底有什么毛病,竟面对阳关大道还独自徘徊不前?全诗至此顿住。对于无耻小人的挑衅,诗人没有也不屑回答,但不回答并不等于没有答案。读者若试着掩卷思索,就会发现,答案已在开头“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之中了。这一结回应开头,使通篇皆活,旷士形象虽未著墨,但在对照中自显出其迥异小人的品格。这个结尾让应受嘲弄的人去厚颜嘲弄别人,真是幽默滑稽而有波澜,可谓味蕴言外,冷峻隽永。

  《代放歌行》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歌录》曰:“《孤生子行》,亦曰《放歌行》。”《孤生子行》,又题作《孤儿行》,在乐府古辞中写的是孤儿备受兄嫂折磨,难与久居的内容。鲍照的拟作,旧瓶装新酒,用以揭露黑暗,抨击时政,大大拓宽和加深了这一乐府旧题的表现力。在这个方面,也同样显示了诗人非凡的艺术勇气和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741-74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从军行

: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历战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从军而去,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shuò)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qí)连。
朔方:北方。郡名。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在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甘泉:甘泉宫。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飞将:飞将军李广。祁连:山名。匈奴语意为“天山”。

(xī)(qú)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jī)侠少年。
犀渠:用犀皮制成的盾牌。古代传说中的兽名。玉剑:玉具剑,剑鼻和剑镡用白玉制成的剑。良家子:好人家的子弟。金羁jī:金饰的马络头。

平明偃(yǎn)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平明:犹黎明。天刚亮的时候。偃月:横卧形的半弦月。喻天黑。半月形的阵营。右地:匈奴右贤王的领地。西部地区。对“左地”而言。左地,汉代匈奴左贤王辖下的上谷以东地区。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鱼丽:鱼丽阵。左贤:匈奴的左贤王。

谷中石虎经衔(xián)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经:曾经。衔箭:以口含箭。犹中箭。出自李广射石虎典故。金人:铜铸的人像。指佛像。张守节正义:“金人即今佛像。”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jì)门迢递(dì)三千里。
穷已:穷止。穷尽。蓟门:即蓟丘。迢递:遥远貌。连绵不绝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马岭: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马岭村。合:合起。聚集。龙城:有说汉时匈奴地名。为匈奴祭天之处。有说龙城是指河北卢龙。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奇树:少见之树种。堪攀:能够攀折。塞外:边塞之外。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叫“塞北”。殊:过期。很,甚。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天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东段在中国新疆中部。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芳菲:芳香。花草盛美。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本自:原本自然。原本出自。本来就,一向是。旧来:原来,从来;向来。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xiàn)秋霜春不歇。
边庭:边境的朝堂。节物:时节和物品。与华异:与中华大地不同。冬霰:冬天空中降落的白色小冰粒。春不歇:在春天里都不能停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长风:远风。暴风;大风。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形容凄清、寒冷。连连:连续不断。映天:反映在天空。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龙庭: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单于:匈奴的君长的称号。渭桥: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离别之地。拜:拜服。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在历代众多《从军行》诗作中,卢思道的这首是传播得较为广泛的。据《古今诗话》载: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楼就吟咏了本诗中的“庭前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句,可见在唐代这首诗就很受欣赏。

  古乐府《从军行》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本篇也是如此。

  这首诗的前半部是写征战将士英勇奋战,长戍不归的戎马生活。“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诗篇一开头,便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北方的烽火接连不断地传来战争的消息,军情紧急,令人担忧。甘泉是西汉的皇宫名,“照甘泉”在这里代指向朝廷报警。“飞将”即西汉著名将领李广。接着,诗中便描绘了这位“长安飞将”的英姿。“犀渠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箫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犀渠”是盾的一种。“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这两句中“右地”指右北平,左贤代指匈奴的重要首领。“平明”和“薄暮”写出了将士们在边塞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偃月”和“鱼丽”是古代的两种战阵的名称。这里诗人用了极简炼的文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紧张的征战生活。“屯右地”“逐左贤”都是李广所为。接下来“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用了两个典故。《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道:“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山上金人曾祭天”也用的是汉代典故,汉大将霍去病出征西域,获胜,“收休屠祭天金人”。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表现出征匈奴的将士的神威,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英勇的将士,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诗的前半部着重塑造了飞将军李广的形象,以李广来代指当时的征战将士,采取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赞扬汉代名将李广的业绩,又是当时征战将士生活的写照。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自“天涯一去无穷已”开始,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诗从两处落笔,感情转为忧怨。“无穷已”原指路途遥远,这里写出了将士们遥无归期的征战生活。“蓟门”“马岭”“龙城”均为北方的地名,在这里都是虚指。连年的战争使将士家中的亲人,对着遥远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长期和残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五原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这里写了亲人们在极寒冷的塞外,远隔千里,因此人们只能发出“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的叹息。《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有《关山月》曲,《乐府题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在写征夫思妇的诗中,常用到关山和月。人们想着万里之外的亲人,谁能独自欣赏那美丽动人的月亮呢?“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既写出了边地将上的生活苦寒,又写出了他们悲切的怨情。“伤马骨”出自陈琳的“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冬去春来,在远离故土的异地他乡,将士们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雁归而人未归,萧萧长风,行行归雁,蕴含着征夫思妇无限的思乡离情。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可说是全诗的总结,龙庭是匈奴祭祀的地方,“出龙庭”在诗中指出征之远。“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意思是说匈奴已投降了,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言外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来了吧!

  《诗薮》说“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音响格调咸自停匀,气体丰神,尤为焕发。”可以说《从军行》影响了唐以来的七言歌行。

  隋朝统一了分裂三百来年的中国,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作为隋代的诗人卢思道,在他的诗中,也融会了南朝和北朝的风格,在《从军行》中,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卢思道的《从军行》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将发石头上烽火楼诗

:
徘徊恋京邑,踯躅躧曾阿。
陵高墀阙近,眺迥风云多。
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
归飞无羽翼,其如别离何。

徘徊恋京邑,踯躅躧曾阿。
留恋京城,还在京城徘徊,脚步因重迭的山停止不前。

陵高墀阙近,眺迥风云多。
登上石头山高处看皇宫,感到皇宫很近,眺望远方风起云涌。

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
荆、吴远方都被高山挡住视线,江河湖海都波涛汹涌。

归飞无羽翼,其如别离何。
空中飞回又恨身无羽翼,象这样的别离之情怎么受得了。

参考资料:

1、 殷海国.山水诗奇葩——谢灵运谢朓诗选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118

徘徊恋京邑,踯(chí)(zhú)(xǐ)曾阿。
将发:即将出发。石头:山名,在今南京市西长江边。烽火楼:利用烟和光来报警而建造的高楼。踟躅:住足不进的样子。躧:鞋,这里作踏解。曾阿:同“层阿”,重迭的山。

陵高墀(chí)(què)近,眺(tiào)(jiǒng)风云多。
墀阙:是指宫殿。墀,即丹墀,指宫殿的红色台阶。阙,指宫殿门左右对峙的一对高建筑物。

荆吴阻山岫(xiù),江海含澜波。
荆: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因湖北刺山而得名。吴:今江苏、浙江、安徽一带。山岫:山峰。

归飞无羽翼,其如别离何。
其如:即如其,象这样。

参考资料:

1、 殷海国.山水诗奇葩——谢灵运谢朓诗选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118
徘徊恋京邑,踯躅躧曾阿。
陵高墀阙近,眺迥风云多。
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
归飞无羽翼,其如别离何。

  这首诗开头两句吟后顿觉一种惆怅忧伤的气氛透入心扉,眼前仿佛看到这样一位青年,他满面愁容,步履迟疑地走出京城,向着江边的山上一步一步地往上踏行。他之所以“徘徊”,“踯躅”,是因为他对“京邑”“恋”念极了。“恋京邑”为一篇中要领。

  “陵高墀阙近,眺迥风云多”。皇宫在京邑中,是诗人日常出没之处。建康为东吴、东晋古都,古迹胜景不胜枚举。诗人登上烽火楼,既没有放眼江天山野,一抒久处“墀阙”之怀,也没有凭吊陈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首先回首俯视“墀阙”。他平素身处墀阙,似乎对墀阙看犹未足,而来登此烽火楼作一饱览。按理说,他此日登楼所望“墀阙”,比他平日所见应是远了。但诗人在此却说是“近”了。这乍想似乎违于理,但深思后便觉合乎情。这“近”字实从首句中“恋”字而来,因其“恋京邑”,故视京邑中的一切便反远为“近”了。“近”字凝结着诗人对京邑、墀阙的无限深情。前三句写京邑,“眺迥”句与上句对举,转写荆州。他对京邑是那样的“恋”,对即将赴任的荆州,诗人也以三句作答。据《南齐书》本传载:谢朓去荆不久,便被同僚王秀之向武帝告密,武帝随令“朓可还都”。据此可知,荆州随王府的人际关系是复杂的。谢朓对此也当早有所料,故“风云多”一语,绝非简单的写景,而实隐含着对此去荆州的畏惧之情。

  接着两句,隐含此情尤深:“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荆吴之间,有山有水。山水本是诗人素性爱好玩赏之自然景物,此时却成了他的惆怅忧郁的象征。山是阻隔两地之情的障碍,江水有着险不可测的波澜。诗人此去荆州福祸未卜,一腔心事咏叹无端,移情于景,以寄托其畏惧之思。

  “归飞”一句,笔意陡转,神思飞越,由将去而未去荆州的此时,想到去荆州后思归之日,陆地有山岫相阻,水路有澜波惊扰,空中又恨身无羽翼。未去荆州时,已对京邑恋不可舍,去了荆州,遇上人事趄必将更“恋京邑”。“恋京邑”而归不得京邑,其心境之愁苦忧思,亦必十倍于今日。忧思及此,笔锋再一转:“其如别离何?”自我提问道:早知日后愁苦,何必今日离此京邑而去荆州呢?

  这首诗以“恋京邑”提携全篇,明写京邑可恋,暗写荆州可畏。由情及景,以景融情,由今及后,由后复今,妙笔回还往复,互为呼应。诗意含蕴,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877-87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芙蓉

: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微风吹拂使树叶摇晃,轻轻的露珠粘在房子上。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水池中的水之所以发出绿光,是因为在等我释放红光。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所以:原因,情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萤火诗

:

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挨上人身,疑惑它怎么不热,接触草堆,惊讶它不能使之冒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来到灯下显得暗淡无光,飞到雨中它反而又燃烧起来。

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然:同“燃”。

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火”字,多角度再现萤火虫的形象特征,四句诗,就是萤火形象的四次“造型”:“着人疑不热”,从人的感觉写。萤火虫明明有火光一闪一闪,可附在人体,人会惊奇──有火怎么不放热,突出了其放光而不发热的特点。“集草讶无烟”,从其栖息处所写。萤火从腐草中产卵繁殖,故古人误以为萤乃腐草所化。《礼记?月令》云:“腐草为萤”。古代不少咏萤诗也沿用了这种说法。如沈旋说萤火是“火中变腐草”,刘禹锡也说“陈根腐叶秋萤光”。这种说法自然没有多少科学根据,但其喜欢草堆中栖息却是事实。草堆上明明有点点火光,草都不燃起来,无烟无焰。第二句诗,既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萤火虫发出萤光、不热不燃的特点,又使读者知道了萤的一些生活习性。“到来灯下暗”,写出了火光的微弱,作者从对比的角度写,以灯光的相对明亮,突出萤火虫的微弱特点,用了比较衬托的手法。“翻往雨中然”,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画面:一般的火,风一吹、雨一浇,便熄其光焰。而萤火呢,它的萤光并不受天气环境的左右,在雨中,仍能翩然起舞、星光闪烁……诗人就是这样,怀着对萤火虫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其进行细致入微、多侧面的观察,从而将其形态的多姿多彩、形象的各种造型推到了读者面前,使读者也顿生怜爱之情。

  用铺陈的手法,再现了萤火的形态之美,表现了一个皇帝闲暇时的专心致志、细致入微,由于多侧面描绘,形象完整,也给读者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而且其对写作对象细细观察的写作态度,用墨如泼、多方勾勒的写作技术,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萧绎居位显赫,养尊处优,自然无需“忧谗畏讥”,对自然的观察描绘虽能穷形尽相,但要他涌出多少感慨、掘出多深寓意,这很难做到,所以他笔下的萤火虽很有美感,但充其量是供人欣赏玩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