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游

:
尽兴南游卒未回,水工舟子不须催。政思碧树关心句,
难放红螺蘸甲杯。涨海潮生阴火灭,苍梧风暖瘴云开。
芦花寂寂月如练,何处笛声江上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曹唐

曹唐

曹唐,唐代诗人。字尧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生卒年不详。初为道士,后举进士不第。咸通(860~874)中,为使府从事。曹唐以游仙诗著称,其七律《刘晨阮肇游天台》、《织女怀牵牛》、《萧史携弄玉上升》等17首,世称\"大游仙诗\"。《唐才子传》称他\"作《大游仙诗》50篇\",则当有遗佚。其七绝《小游仙诗九十八首》,尤为著名。 51篇诗文

猜你喜欢

燕昭王

: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丘陵上已满是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参考资料:

1、 陈新璋.唐诗宋词名篇注评: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06月第1版:第22页-第23页

南登碣(jié)石馆,遥望黄金台。
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碣石,指墓碑。碣,齐胸高的石块。黄金台:位于碣石坂附近。相传燕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zāi)
尽:全。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在安哉”的倒装,在哪里之意。

(bà)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霸图:宏图霸业。已矣:结束了。已,停止,完结。矣,语气词,加强语势。驱:驱使。复:又,还。

参考资料:

1、 陈新璋.唐诗宋词名篇注评: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06月第1版:第22页-第23页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燕昭王》是一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这首诗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诗的开篇两句,首先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和凭吊的事物黄金台,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度,也写出了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为后四句作铺垫。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的向往。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接下二句紧承诗意,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由景衬情,寓情于景,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借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事魏,未见奇功,在燕国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谓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宜“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

  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结尾二句以画龙点睛之笔,以婉转哀怨的情调,表面上是写昭王之不可见,霸图之不可求,国士的抱负之不得实现,只得挂冠归还,实际是诗人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叫人为国运而深深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年),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这篇览古之诗,一无藻饰词语,颇富英豪被抑之气,读来令人喟然生慨。杜甫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胡应麟《诗薮》说:“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陈子昂的这类诗歌,有“独开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

参考资料:

1、 于至堂.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出版社,2009年05月:陈子昂-燕昭王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3-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遐方怨·凭绣槛

:
凭绣槛,解罗帷。未得君书,断肠潇湘春雁飞。不知征马几时归?海棠花谢也,雨霏霏。
凭绣槛,解罗帷。未得君书,断肠潇湘春雁飞。不知征马几时归?海棠花谢也,雨霏霏。
倚着雕花的窗栏,掀开锦绣的帐帘,看着潇湘的群雁向北飞去,期盼的书信却仍未到来,相思的人儿愁得肠断。不知出征的人何时才能归来?海棠的花儿已在相思中凋谢了,霏霏的雨好似泪涟涟。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1-822、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26-227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66-67
凭绣槛(jiàn),解罗帷(wéi)。未得君书,断肠潇湘春雁飞。不知征马几时归?海棠花谢也,雨霏(fēi)霏。
遐方怨: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绣槛:雕绘华美的栏杆。槛,栏杆。断肠:一作“肠断”。潇湘:两条水名。霏霏:雨纷飞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1-822、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26-227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66-67
凭绣槛,解罗帷。未得君书,断肠潇湘春雁飞。不知征马几时归?海棠花谢也,雨霏霏。

  这首词起二句一“凭”一“解”,连续两个动词,写出女主人公有所思怀而心绪不宁。按照词意,顺序应为“解罗帷,凭绣槛”,这里使用逆挽法,凸显女子凭栏怀念、盼望征人的形象,并且“凭”“解”两个动作,既揭示出女子内心的不安,也为后面描写她的所见所感张本。接着二句,先写思妇失落,再写潇湘雁飞,以春雁北飞反衬人情。“未得君书”为凭栏解帷之由。“断肠”二字,一气直下,也是凭栏时所见所感:潇湘春雁,按时归去,人不如鸟,归期渺茫。“不知”句一问,把女子的企盼引向无法知晓的茫然,直接抒发其内心的愁苦。末二句又将词意宕开,写暮春时节,海棠花谢,细雨霏霏,构成凄楚迷蒙的境界,以景结情,将女主人公无限遐思织入海棠花谢雨蒙蒙之中,将她伤春感怀、念远思人的痛楚情绪表现得更加深沉含蓄。

  此词不仅勾勒出一幅思妇凭栏远望的图景,而且通过景物描写,十分细腻而含蓄地道出了她无限惆怅的情绪。语句比较朴质,写得饶有情味。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0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1-8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牧童

: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参考资料:

1、 聂鑫森著.成语·百物: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05:第166页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铺:铺开。横野:辽阔的原野。弄:逗弄,玩弄。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suō)衣卧月明。
饱饭:吃饱了饭。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参考资料:

1、 聂鑫森著.成语·百物: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05:第166页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参考资料:

1、 王伟萍.中国古代诗人的牧童情结 [J].南都学坛 ,2012,32(4):第43-47页.2、 李文菊编著.小学古诗词鉴赏全典: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崇文书局,2010.03:第114页3、 关滢 朱炯远 张家鹏 王文衢主编.唐诗宋词分类描写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03月第1版:第16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长相思三首·其二

: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心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忆情郎啊,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欲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弦乐器。欲凰柱:瑟柱上雕饰欲凰的形状。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长相思》,属于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李白这首诗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歌子·转眄如波眼

:
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花里暗相招,忆君肠欲断,恨春宵。
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花里暗相招,忆君肠欲断,恨春宵。
转动的明眸,流盼着清澈的秋波;纤秀的腰肢,如翠柳般婀娜。花丛里的幽会已成往事,深情的回忆只增添了相思的凄恻,更恨这春宵孤独漫漫难过。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6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5-66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2-53
转盼如波眼,娉(pīng)(tíng)似柳腰。花里暗相招,忆君肠欲断,恨春宵(xiāo)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转盼:目光左右地扫视。盼,一作“眄”。娉婷:形容姿态秀美。暗相招:偷偷地相互打招呼邀约。此处指幽会。恨春宵:恨春宵难过。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6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5-66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2-53
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花里暗相招,忆君肠欲断,恨春宵。

  此词写男主人公对女子的深深思念,从男子的视角展示女子的形象,突出其思忆之苦。

  起拍二句是写男子忆念中女子动人美丽的形象:秋波如媚,柳腰娉婷。“转盼如波眼”,写眼光流盼如秋波般清澈、闪耀;“娉婷似柳腰”,表现女子的美妙身段: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那次幸福的欢会女子给男主人公留下难忘的印象,为思忆之苦先垫上一笔。接着“花里暗相招”一句是写当时的幽会,欢乐的幽会也给男主人公留下难忘的记忆,再为思忆之苦垫上一笔。这三句纯是以女方的倩影衬托男子的情思。有了前面三句的铺垫,后面写男主人公的思忆之苦就很自然了。后二句“忆君肠欲断,恨春宵”,直抒相思情深,春宵难遣。尤其是“肠欲断”“恨春宵”六字,生动地把主人公为情所苦的形象突显出来。

  此词虽然用语普通,甚至有些俚俗,但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有今昔对比,有叙事有抒情,跌宕多姿,别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2-532、 柯宝成 编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2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