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邵安石及第归连州觐省

:
及第兼归觐,宜忘涉驿劳。青云重庆少,白日一飞高。
转楚闻啼狖,临湘见叠涛。海阳沈饮罢,何地佐旌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136篇诗文

猜你喜欢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
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斫美,常愿事仙灵。
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
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龙种生长在南岳衡山,孤傲的翠竹茂盛高耸。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上面是峰岭高峻挺拔,下面有烟雨幽暗朦胧。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夜里听到飞鼠的叫唤,白天乱耳有山泉淙淙。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春日和风正舒缓荡漾,洁白露水已清凉晶莹。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哀厉声响如击钟鸣奏,深密色泽被霜雪滋润。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岁寒天冷草木苦霜雪,修竹的光彩犹自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难道不饱尝凝冻凛冽?羞与春天的树木争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春天的树木有盛有衰,它的节梗却从不凋零。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初衷本愿与金石同类,永远保持本性的坚贞。

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没曾想会有伶伦先生,吹奏它学那凤凰之声。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
于是与云和之瑟配合,设乐合奏在九天之庭。

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美妙乐曲正千变万化,箫韶一曲也九奏而终。

信蒙雕斫美,常愿事仙灵。
确实靠的是雕刻的精美,愿意经常地侍奉仙灵。

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驱驰着青龙车驾驰骋,紫鸾笙抒发幽怨愤懑。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跟嬴台仙女结识交往,升天行一曲共奏齐吟。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手拉手儿直登上太阳,远游嬉戏又同到赤城。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
乐声中玄鹤翩翩起舞,五彩云断续弥布天空。

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永远地追随众仙而去,游历三山到仙都玉京。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65-71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东方左史虬:东方虬,武则天时为左史,当是陈子昂的朋友辈,生平不详。东方公:对东方虬的敬称。足下:敬称,称对方。古人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称“足下”,后专用于同辈之间的敬称。文章道弊五百年:道弊,这里指做文章的道理败坏了。五百年,从西晋初年至陈子昂生活的武则天时代计四百多年,五百年是大约言之。汉魏风骨:作者认为汉魏诗文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骨力。文献有可征:意谓从存留下来的诗文可以得到证明。彩丽:谓诗文讲究文采华丽。兴寄:比兴寄托。耿耿:心中不安、放心不下的样子。一:在这里有语气转折的意思。解三:生平履历不详,当与陈子昂、东方虬为诗友。明公《咏孤桐篇》:明公,对东方虬的敬称。《咏孤桐篇》,东方虬所作诗篇。端翔:内容端直,气韵飞动。骨气端翔:指《咏孤桐篇》具有风骨之美。音情顿挫:音韵与感情都有抑扬顿挫之美。光英朗练:光彩鲜明,精练朗畅。有金石声:音韵铿锵,发声如击金石。“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二句:这二句的主语多解释为陈子昂,以为是陈子昂读诗后的感受是“洗心饰视,发挥幽郁”,意谓读了《咏孤桐篇》,使人有心目为之一新之感,并能使人抒发郁结于心的情感。也有人认为主语应是东方虬,陈子昂认为东方虬之所以写出《咏孤桐篇》,乃是因为他“洗心饰视,发挥幽郁”,即是因为东方虬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使他郁结于心的感情得以抒发。不图正始之音:不图,未料到。正始之音:指曹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等人的诗文创作,“正始之音”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复睹于兹:指再次在此看到了“正始之音”。兹,此,指东方虬《咏孤桐篇》。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因为陈子昂认为东方虬的《咏孤桐篇》有“建安风骨”,所以假使建安作者看到《咏孤桐篇》,一定会相视以为同志,而发出会心之笑。解君:指解三。张茂先:张华(-),西晋大臣,文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西晋初,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惠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司空。有政绩。后为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所杀。何敬祖:何劭(-),西晋诗人。字敬祖。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令、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射、司徒等官。能诗,《诗品》列入中品。东方生:指东方虬。感叹雅制:意谓受到东方虬《咏孤桐篇》诗的感动而作《修竹篇》诗。雅制,对别人作品的敬称,以别人的作品为文雅之作。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龙种:指良种竹。南岳:指衡山。五岳之一。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崇崒(zú):高耸貌。南朝梁沈约《效居赋》:“其为状也,则巍峨崇崒,乔枝拂日。”微冥:犹昏暗。唐杜甫《过南岳入洞庭湖》诗:“攲侧风帆满,微冥水驿孤。”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鼯(wú)鼠:鼠名。别名夷由。俗称大飞鼠。外形像松鼠,生活在高山树林中。尾长,背部褐色或灰黑色,前后肢之间有宽大的薄膜,能借此在树间滑翔,吃植物的皮、果实和昆虫等。古人误以为鸟类。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淡荡:水迂回缓流貌。引申为和舒。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金奏:泛指音乐或乐声。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阮咸》:“达音何用深,识微在金奏。”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岁寒:一年的严寒时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荣歇:犹荣衰。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金石:金和美石之属。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

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伶伦:本为上古乐工,此指识得良竹的乐工。学凤鸣:《汉书·历律志上》载: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从而,发明了黄钟十二律。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
云和瑟: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的统称。

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箫韶:泛指美妙的仙乐。九成:犹九阕。乐曲终止叫成。

信蒙雕斫美,常愿事仙灵。
雕斫:刻削,雕刻。南朝梁鲍照《山行见孤桐》诗:“幸愿见雕斲,为君堂上琴。”

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翠虬:青龙的别称。汉扬雄《解难》:“独不见翠虬绛螭之将登虖天,必耸身于苍梧之渊。”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嬴台女:指传说中秦穆公女儿弄玉。升天行:古代游仙诗。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赤城:传说中的仙境。北周庾信《奉答赐酒》诗:“仙童下赤城,仙酒饷王平。”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
玄鹤:黑鹤。《韩非子·十过》:“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

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玉京:泛指仙都。宋陆游《七月一日夜坐舍北水涯戏作》诗:“斥仙岂复尘中恋,便拟骑鲸返玉京。”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65-71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
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斫美,常愿事仙灵。
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
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这首诗的序文是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论,也是陈子昂对自己创作体会的总结,是他诗歌创作的理论纲领。陈子昂以汉魏诗歌为高标,痛责晋宋以来的浮靡文风,感叹“风骨”和“兴寄”的失落。令他惊喜的是,东方虬《咏孤桐篇》竟使汉魏诗歌的“风骨”与“兴寄”重新得到复归。他盛赞这篇作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可谓风骨朗健的佳作。陈子昂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遂挥毫写下《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寄赠给东方虬。可惜,东方虬的《咏孤桐篇》今已失传,但从陈子昂的行文来看,那自然是他诗作的同调,而且,陈子昂用以赠答的《修竹篇》的确也是一篇“风骨”与“兴寄”兼备的作品。

  风骨和兴寄是唐诗两个重要的质素,也是后人评论唐诗的两个重要范畴。陈子昂所倡导的“风骨”虽然借自六朝人的成说,但又有他自己新的内涵,是指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那种昂扬奋发、刚健有力的美学风格。陈子昂所高标的“建安风骨”,恰是六朝浮靡诗风的缺失,因此,这对于扭转六朝以来柔弱、颓靡的文风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尤其对于树立唐诗那种昂扬奋发的气度和风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子昂所标举的“兴寄”也是来源于前人主要是汉人“美刺比兴”的观念,其含义就是指诗歌的比兴寄托。这也的确切中了六朝诗歌工于体物、专有形似的弊端。更值得指出的是,陈子昂“风骨”与“兴寄”并举,对唐诗未来的发展,比如实现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也埋下了伏笔。

  陈子昂同时的人如卢藏用对陈子昂的意义已经有所认识,他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给予陈子昂以极高的评价,认为是“道丧五百年而得陈君”,对其代表作《感遇》诗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卢藏用的出发点不是诗歌的美学特质,而是儒家的政教观念,因此与陈子昂在诗歌史上的真正价值,与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对唐诗学的真正意义之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就总体而言,他的评价是客观的、中肯的,得到了后人的赞同。杜甫盛赞陈子昂“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新唐书·陈子昂传》肯定他“始变风雅”。当然,也有人对卢藏用的评价提出过质疑,如颜真卿、皎然等。明末胡震亨《唐音癸签》综合各种意见,仍然认为陈子昂“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此诗的序文阐述作者倡导“风骨”、“兴寄”的创作主张,因此,此诗向来被视为陈子昂文学思想的实践范例。

  全诗正文共三十六句,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生长于南方的修竹品质纯美,实为自身道德、风节之写照。后一部分写修竹得伶伦赏识而得以加工成乐器,也是诗人屡次上书陈述治国方略之表徵。接着,修竹进而欲“升天行”,则是诗人亟欲施展抱负的愿望之表露。

  第一部分即前十八句,主要介绍修竹的生长环境和优良质地。首二句,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立意。“南岳”,即著名的五岳之一衡山。品质优良的修竹“龙种”产于此地。名山与物华聚集,一开篇就令人神往不已。“孤翠郁亭亭”,既从形色两方面描绘了修竹优美动人的姿态,也颂扬了它的卓然不群。衡山是万木葱笼的,但是,在诗人看来,它们与修竹相较,却有所逊色,所以特意以“孤翠”二字,以显其精。接下去,诗人分别写了修竹生长的自然条件和品性。“峰岭上崇崒”以下八句,紧承首句,描绘了修竹“生南岳”的情景。上有崇山峻岭,下有涧溪烟雨,突出了处境的幽僻;夜闻鼯叫,昼听泉鸣,渲染了四周的清静;春风舒缓,白露清凉,更衬出了氛围的洁净。正因为生长在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所以修竹的“哀响”如同鸣金奏乐,“密色”仿佛受到了美玉的滋润。“岁寒霜雪苦”以下八句,上承第二句,表现修竹的品性。“含彩独青青”,照应了上文的“孤翠”,突出了修竹虽受严冬霜雪折磨却青绿如故的独特品质。接着,诗人由表及里,以“岂不厌凝冽”的反诘,转为深入析理。并继而以“羞比春木荣”作了解答。春天风和日丽,一切草木皆应时而发,竞相争荣。“羞比”表明了修竹傲岸不群,不趋时争荣,接着诗人通过“有荣歇”与“无凋零”的对比,揭示了修竹不屑与春木争荣的实质,又探本溯源,表现了它的志向:“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说明修竹的本性决定了它有如金石,坚贞不二,永不凋零。这段议论,诗人采用反诘、对比、比拟等手法,寓理于象,笔挟风力,使行文“结言端直”、“意气骏爽”(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显得尤为刚健有力。

  第二部分即后十八句,写修竹被制成洞箫之后的功用及愿望。相传黄帝派乐官伶伦从昆仑山北的峡谷选取了优的竹子,砍做十二竹筒,按照雌雄凤凰的鸣叫声,为人类创制了十二音律。“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就是诗人大胆想象,对这一传说的化用。“不意”,相对前面的“始愿”这两字使全诗顿起波折,全篇的歌赞对象由修竹转向了洞箫。由于得到黄帝乐官的雕琢,修竹的制成品——管乐洞箫,得到了配合弦乐“云和瑟”在朝廷演奏的机遇。诗人用“遂偶”、“张乐”修饰这一机遇,意态恣肆,语调轻松,暗示洞箫得到赏识器重甚为欣快。“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生动地再现了它在朝廷的表演。能演奏“妙曲”和虞舜制作的《韶》乐,说明其音色优美动听。“方千变”、“亦九成”,形容演奏的乐曲甚多。“方”(刚才)和“亦”(又)两个副词的使用透露出了演奏的频繁忙碌。但是,洞箫并没有满足于此。“信蒙雕琢美,常愿事仙灵”,抒发了它报答知遇之恩,追求美好理想的心愿。从这两句开始到全诗结束,一变前面的第三人称,改用洞箫的口吻,绘声绘色地阐述了它“事仙灵”的心愿:伴随仙人驾翠虬,与仙女弄玉吟赏着美妙的乐曲《升天行》,携手登白日,戏赤城,入三山,游玉京,玄鹤在身边忽高忽低展翅起舞,彩云也在四周时断时续飘来飞去。在这里,诗人融合想象、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描绘了一个自由欢乐、光明美好的理想境界。这个境界虽然是虚幻的,却生动地表现了洞箫对美好理想的热切追求和昂扬向上的精神。

  诗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修竹、洞箫人的思想感情,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又避免了频繁比兴,失于晦涩的弊病,较为显豁地透露了其中的寓意:名为咏物,实为抒怀。诗中修竹的品性、洞箫的理想和追求,实为诗人刚直不阿、不趋炎附势、坚贞不二的品格、美好的人生理想和昂扬奋发的精神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6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获麟解

: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参考资料:

1、 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 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4:4652、 (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编.古文观止新注: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01:3693、 (清)曾国藩编撰.曾氏杂抄 1:昆仑出版社,2002.08:178

  麟(lín)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状如鹿,牛尾,狼额,马蹄,五彩腹。其性柔和,古人把它当作仁兽,作为吉祥的象征。灵:灵异,神奇之物。《礼记》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昭昭:明白。《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周南·麟之趾》篇。《春秋》:本为周代史书的通称,到孔子根据鲁史材料修成一部《春秋》时,这才变为专名,就是六经之一的《春秋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记》所谓《春秋》,实指《左传》。《春秋》上有关于获麟的记载。其实在《荀子》、《大戴礼记》、《史记》、《汉书》等古籍中,都提及麟。祥:祥瑞。

  然麟之为物,不畜(xù)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mí)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畜:饲养。恒有:常出现。类:相似。麋:也叫“驼鹿”或“犴(hān)”。然则:既然如此。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liè)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鬣:马颈上的长毛。果:确实,果然。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参考资料:

1、 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 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4:4652、 (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编.古文观止新注: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01:3693、 (清)曾国藩编撰.曾氏杂抄 1:昆仑出版社,2002.08:178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获麟解》中作者以麟设喻,说明了自己的为人及出仕的时机和意图,感慨卓有才识之士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一腔怨愤。

  据《春秋》和《左传》所写: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钮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动物。麒麟历来被人们视作祥兽,而作者却另辟蹊径,认为其长相奇特,也可“谓之不详”。他认为麒麟之所以被视作吉祥的象征,是因为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它出现时没有圣人在位,那么就可以说它是不祥之物。

  韩愈抓住“祥”与“不祥”、“知”与“不知”这两对对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过程中通过这两对词语的转换,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鸣,表现了自我的自怜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绪。细咀此文,方能在含蓄与委婉的笔调中看到悲愤。作者意在说明如果没有圣人当道,即便出现了像麒麟一般罕见的杰出人才,恐怕也只能孤愤一世,自怨自艾。作者以麒麟自喻,说明了自己的品行和出仕的意图,感慨卓有才学之士不为封建的统治者所重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怨愤。

  作者由“祥”说入“不祥”,并以“不祥”立论,强调麒麟作为灵兽具有的象征意义远大于本身,做足文章,反复辩论,乃有其寄托。作者抒发怀才不遇。不为圣主所知,才是文章的真意。文章短小,不满二百字,而抑扬开合,变化转折,似有长篇之势。

  文章虽短,曲折甚多.层层转折,表意颇为含蓄委婉。几反几复之中。使论述的观点更为明确、深入。文章越短越曲折变化。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卢晋主编,.教你欣赏古文观止名篇: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5:1022、 江龙.古文观止鉴赏辞典 学生双色版: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01:5073、 (清)吴楚材,吴调侯著.古文观止: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05:1894、 王宝华主编.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珍藏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0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陌上桑

: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
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美女在渭桥东采桑,春天正是事蚕作的时候。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这时,突然有个乘坐五马之车的太守疾驰经过此地,他的马装饰华美,还饰有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
不知是哪家公子,前来调笑采桑女。

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采桑的人本是秦罗敷,她的美貌在整个都城里都是有名的。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
嫩绿的桑条映着她那洁白的纤纤细手,她正在都城的一角采桑。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像使君那样的高官都调戏不动她,何况是秋胡那样的人呢。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寒蝉喜爱碧草,鸣凤栖息在青翠的梧桐树上。

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她自己心中已经有中意之人,只怪旁人愚钝,不知道她已托心于人。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
只让他们从白天空等到日暮,停下车来空自踟蹰。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luò)
五马:汉代太守出行时乘坐五马之车,因此以“五马”为太守的代称。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xuè)

妾本秦罗敷(fū),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yú)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秋胡:鲁秋胡成婚五日就赴陈做官,五年后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个采桑的妇人,秋胡调戏人家,许以千金,被严词拒绝。到家里才知道那个被自己调戏的采桑妇是自己的妻子。秋胡十分惭愧,他的妻子悲愤而投河自杀。

寒螀(jiāng)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chí)(chú)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
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
  《陌上桑》,乐府《相和歌辞》旧题。这首诗写的是秋胡戏妻的故事,诗中赞扬了罗敷的坚贞自洁,诗人也用以寄托自己对国、对君的忠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蜀先主庙

: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刘备的英雄气概真可谓顶天立地,经历千秋万代威风凛凛至今依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创立基业与吴魏三分天下成鼎足,恢复五铢钱币志在振兴汉室。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等到丞相葛亮的帮助开创了国基,可惜生个儿子不像其父贤明。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最凄惨的还是那蜀宫中的歌伎,在魏宫歌舞刘禅也毫无羞情。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90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89-90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33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lǐn)然。
天地英雄:一作“天下英雄”。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zhū)钱。
五铢钱:汉武帝时的货币。此代指刘汉帝业。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相:此指诸葛亮。不象贤:此言刘备之子刘禅不肖,不能守业。

凄凉蜀(shǔ)故妓,来舞魏宫前。
妓:女乐,实际也是俘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90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89-90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33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此诗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赞扬了刘备的功业,慨叹蜀汉事业后继非人,总结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首联写先主庙堂威势逼人,颔联赞刘备的英雄业绩,颈联为刘备功业未成、嗣子不肖而叹息,尾联感叹后主亡国。全诗措词精警凝炼,对仗警辟工整,风格沉着超迈,前半写功德,后半写衰败,以形象垂戒当世。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这首咏史之作立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

  首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挺拔。细品诗意,其妙有三:一、境界雄阔奇绝。“天地”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二、使事无迹。“天地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三、意在言外。“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颔联紧承“英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五铢钱”是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此诗题下诗人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

  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聩,致使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五律的颈联最忌与颔联措意雷同。此诗颔联咏功业,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且颔联承上,颈联启下,脉络相当清晰。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感叹后主的不肖。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尾联两句当化用此意。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

  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诗人咏史怀古,其着眼点当然还在于当世。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像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这使人感慨万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18-8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追和柳恽

: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
江头樝树香,岸上蝴蝶飞。
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
水中小洲上的白蘋青翠茂密,唐朝宰相柳恽正骑马归来。

江头樝树香,岸上蝴蝶飞。
江岸上的山楂树散发出阵阵清香,岸上蝴蝶成群结队翩翩而飞。

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
接一酒杯箬竹叶露当酒相祭,弹一曲高雅的曲子送给他听。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红楼边一条小路通向水边,暧水的沙滩边一对鱼儿游来游去。

参考资料:

1、 李贺.李贺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3:21.2、 常旭.新唐诗三百首:大唐诗人咏襄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269.

汀洲白蘋(píng)草,柳恽乘马归。
追和:两人或两人以上用同一题目或同一韵部做诗,称为唱和。白蘋:水草名,叶正四方,根生水底,叶敷水上,五月有花,白色。蘋同“苹”聚。

江头樝(zhā)树香,岸上蝴蝶飞。
樝树:山楂树,高五六尺,其果圆,似梨而酸。樝同“楂”。一作“栌树”。

酒杯箬(ruò)叶露,玉轸(zhěn)蜀桐虚。
箬叶露:即箬下酒,湖州箬溪水所酿酒味醇美,俗称箬下酒。玉轸:琴上系弦子的柱轴,华丽者以玉为之。蜀桐:古称以益州白桐为琴瑟者必名器,这里泛指琴体。虚:琴身中空,故曰虚。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沙暖:喻居处安适。双鱼:喻一对夫妻。

参考资料:

1、 李贺.李贺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3:21.2、 常旭.新唐诗三百首:大唐诗人咏襄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269.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
江头樝树香,岸上蝴蝶飞。
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这首诗是追和南北朝时的柳恽的《江南曲》而作,诗承接柳恽《江南曲》意,重在写离别后的欢聚之情。首联描写汀洲上的白苹,颔联描写江边、岸上的优美景色,颈联表达对柳恽的敬意,尾联描写水中鱼儿竞游。这首诗句法和格调都模仿了柳诗所用的齐梁体,李贺以清新的笔调写夫妇相聚时的即景。其中尾联采用暗喻的手法,以双鱼比喻夫妻感情和睦。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选取特有的景物“汀洲”、“白蘋”,既写出家乡的温暖,又道出柳恽回乡的欢快心情,同时表达出物是人非、柳恽仙去之意。

  “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描写江边、岸上的优美景色,以“楂树香”调动嗅觉,“蝴蝶飞”调动视觉,一静一动,渲染了家乡的可爱。

  “酒杯若叶露,玉轸蜀桐虚。”写夫妻团聚后的欢乐和恩爱,一边畅饮家乡的美酒,一边弹着古琴,使相聚充满了诗情画意。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描写水中鱼儿竞游,暗喻柳恽生命虽去,精神犹存。

  柳恽的《江南曲》写男女相思之情,李贺的追和诗“柳恽乘马归”应之,将笔墨落实到柳恽身上。柳诗写相思之苦,李贺写相聚时的欢乐。柳恽原诗为齐梁流行的艳体,李贺以清新的笔调写夫妇相聚时的即景。因之,所谓“追和”倒不如说是反其意而用之。

参考资料:

1、 李贺.李贺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3:21.2、 常旭.新唐诗三百首:大唐诗人咏襄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26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