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客行

: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海客乘着海船汤帆乘风,到远处经商。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就像飞入云中的鸟儿一样,一去就没有影迹了。

参考资料:

1、 林东海.李白诗选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13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2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乐:一作“行”。估客乐,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调名,清商曲旧题。海客:海上旅客。此指估客,乘海船出外经商的商人。将船:驾船。行役: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后泛称行旅,出行。此指远道经商,外出做生意。

(p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譬如:好像。

参考资料:

1、 林东海.李白诗选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13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2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通过铺叙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商人随风漂流、驾船远行经商的远景。此诗主要反映了人们纷纷从事商业活动和商业的发展情况,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唐朝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的景象,说明商人低贱的社会地位在唐朝正在起着微妙的变化。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运用比喻手法,烘托出商人行踪如云中之鸟,飘忽不定,一去不复返的感伤叹息。

  此诗语言朴实平淡,极富韵味,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首二句写风高行远。末二句用形象比喻行役之远。通过借用“天”、“风”、“云”、“乘”、“去”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

  此诗感慨商人远行,行踪如云中之鸟,飘忽不定,来去自由,寄寓了作者孤寂流落的身世之感,也着重突出商人反映唐代商业的发展以及唐人和六朝诗人对商贾的不同心态。

参考资料:

1、 卢华语.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79-28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海客乘着海船汤帆乘风,到远处经商。
就像飞入云中的鸟儿一样,一去就没有影迹了。

注释
估客:贩运货物的行商。
乐:一作“行”。估客乐,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调名,清商曲旧题。王琦注:《通典》:《估客乐》者,齐武帝之所制也。武帝布衣时,常游樊、邓,登祚以后,追忆往事而作歌曰:“昔经樊、邓役,阻潮梅根渚。感忆追往事,意满情不叙。”梁改其名为《商旅行》。
海客:海上旅客。此指估客,乘海船出外经商的商人。
将船:驾船。
行役: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后泛称行旅,出行。此指远道经商,外出做生意。
譬如:好像。

参考资料:

1、 林东海.李白诗选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13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通过铺叙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商人随风漂流、驾船远行经商的远景。此诗主要反映了人们纷纷从事商业活动和商业的发展情况,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唐朝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的景象,说明商人低贱的社会地位在唐朝正在起着微妙的变化。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运用比喻手法,烘托出商人行踪如云中之鸟,飘忽不定,一去不复返的感伤叹息。

  此诗语言朴实平淡,极富韵味,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首二句写风高行远。末二句用形象比喻行役之远。通过借用“天”、“风”、“云”、“乘”、“去”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

  此诗感慨商人远行,行踪如云中之鸟,飘忽不定,来去自由,寄寓了作者孤寂流落的身世之感,也着重突出商人反映唐代商业的发展以及唐人和六朝诗人对商贾的不同心态。

参考资料:

1、 卢华语.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79-28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估客乐,乐府旧题,史载为齐武帝萧赜首创,其后则有释宝月、陈后主(叔宝)继作,又庾信亦有《贾客词》,至此,被法定为贱类的商人正式走上了诗坛,折射出商人(特别是富商)社会地位事实上的变化。此诗为李白沿用前人旧题而作。作年不详。

参考资料:

1、 卢华语.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79-280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韦处士郊居

: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红叶在风中纷纷飘落,铺满了整个庭院,使人仿佛置身于诗的境界。步上台阶,只听叮叮咚咚的琴声在身畔缭绕,哦,原来正溅落着一道隐蔽的飞泉。

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走出门外,已是夕阳西下,秋天的景色也失去了平时的姿彩。只剩下冷森森的万竿绿竹。沉沉的暮烟正从蜿蜒流淌的溪水上升腾起来。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二:线装书局,2002.01:第659页2、 刘斯奋,刘斯翰.唐宋诗词彩图辞典:花城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03页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qì)琴声滴暗泉。
绕砌:石阶。

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万条寒玉:玉质清凉,故称寒玉。多用以比喻清冷雅洁之物。此指寒竹。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二:线装书局,2002.01:第659页2、 刘斯奋,刘斯翰.唐宋诗词彩图辞典:花城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03页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首联写韦处士郊居庭院景物,起句描写整个庭院满是飘飞飘落的红叶,将深秋庭院装点得色彩绚丽、纹饰斑斓,极富诗情画境。所以,诗人以“诗境”二字赞叹共庭院之奇景妙境,虽然抽象,但却绝佳,堪称微妙夺神。而韦处士并不去清扫地面的红叶,顺其自然,一任红叶飘落,表现出韦处士喜爱、欣赏自然野趣的兴致。次句写韦处士室内弹琴,那清泠的琴声在庭院台阶间缭绕回旋,从琴声流荡之间,不时地从暗处传出泉水滴答的声响,琴声有暗泉的泉水滴答声响陪伴,汇成自然美妙的音韵和旋律。古代弹奏琴声,多有觅求知音的寓意。此处,写琴声有暗泉相伴,暗示出韦处士以自然天籁为知音的自得其乐的清高。

  次联写韦处士郊居门外的景物。三句写门外正是秋晚黄昏晴好的天气,放眼望去,满目秋色,一个“老”字,点染出秋色的苍翠浓深。末句以“寒玉”、“溪烟”之意象描摹秋色之“老”。“寒玉”,一般形容清冽雅洁的物象,如水、月、竹。此诗“万条寒玉”,是形容、描摹韦处士门外生长了茂密的苍翠挺拔的青竹,好像万条寒洌的碧玉清高地耸立于尘世。“一溪烟”,是写韦处士门外临近一条溪流,那溪流从万条寒玉之间穿过,水面上飘浮着如烟似雾的潆漾水气,更烘衬出韦处士郊居的清幽、雅洁,特别是“寒玉”意象更具隐喻意味,似乎衬托并象征着韦处士的人格与精神。全诗一句一景,按照“满庭”与“门外”两截描摹,借境写入,见境知人,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赵乃增编著.唐诗名篇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01:第22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73 .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连年:接连多年。一作“年年”。唐郑遂初《别离怨》诗:“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

春风曾(zēng)不到,汉使亦应稀。
曾:竟,竟然。一作“长”。应:一作“来”。

白草通疏勒(lè),青山过武威。
疏勒: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武威:地名,今属甘肃省。

(qín)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勤王”句:一作“不敢道远思”。勤王:谓尽力于王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73 .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此诗所写,都是回应其他人的关心和慰问。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因而诗中所叙述,也是临洮至北庭沿途景物。开头“闻说”者,则说明此行轮台和第一次去的安西不同,暗示着和安西有对比:自然方面,春风不到,连年雪飞;人事方面,汉使应稀。此次虽是作者第二次出塞,但到北庭还是第一次,所以凭传闻写出轮台的寒冷与荒凉,但是调子并不低沉。

  从“连年见雪飞”至“青山过武威”写景,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连年见雪飞”写气候之寒冷,“春风曾不到”写其荒凉,“白草通疏勒”写其萧瑟,“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远,揭示出西域戍边的艰苦性。

  尾联在内容情感上起到了点染和升华的作用,全面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勤王敢道远”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这两句其实是回答别人“勤王道路远,家乡何时归”的关怀,写得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结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以抒发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戴伟华.岑参边塞诗新论——以人缘和地缘为视角.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浦寄内

:
我今寻阳去,辞家千里馀。
结荷倦水宿,却寄大雷书。
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
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
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
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
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
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

我今寻阳去,辞家千里馀。
今天我离开了寻阳,已经是离家千里之外了。

结荷倦水宿,却寄大雷书。
住在水中荷花边,为你寄上一封家书。

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
虽然辛苦不相同,却因为两地分离而悲怆。

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
我自从到秋浦之后,三年中很少收到北来的书信。

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
年轻的容颜已经老去,头上的白发没有办法除去。

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
有个客人来自梁苑,手中提着五色鱼。

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
打开鱼肚子看到你的书信,问我有什么打算。

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
虽然路途遥远,江山阻隔,但我们心念如一,永远不变。

参考资料:

1、 《国学曲藏书系》丛书编委会.国学典藏书系 李白诗集.长春市: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291-292页2、 杨辇宗,杨实诚.爱情诗注析.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290-292页

我今寻阳去,辞家千里馀(yú)
寻阳:即浔阳,故郡名,在今江西九江市。

结荷倦水宿,却寄大雷书。

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
怆:伤悲,凄怆。

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shū)
疏:稀少。

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

有客自梁苑(yuàn),手携五色鱼。
梁苑:又叫梁园,兔园,汉代梁孝王刘武所造。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当时,李白的家眷正迁居河南。五色鱼:指书信。据此诗,古人尺素结为鲤鱼形,即信封。李白所谓“手携五色鱼,开鱼得锦字”,即指妻子托人捎来的书信。

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

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shū)
道阻:道路阻隔。殊:两样,不同。

参考资料:

1、 《国学曲藏书系》丛书编委会.国学典藏书系 李白诗集.长春市: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291-292页2、 杨辇宗,杨实诚.爱情诗注析.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290-292页
我今寻阳去,辞家千里馀。
结荷倦水宿,却寄大雷书。
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
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
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
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
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
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

  全诗采用自述或诉说的语气,如话家常。一开始就说:“我今寻阳去,辞家千余里。”语言平白如话,十分简朴,和口语没什么区别,平实而意蕴较深。如“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说妻子虽然不曾和自己一样奔波,一样辛苦,但二人相距千里,各自感到独居之苦是一样的。一个“怆”字将离别之苦写的悲伤凄然,牵动人的情感。又如“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诗人抓住妻子的“红颜”,自己的“白发”,写一个因愁悲而红颜落尽,一个因忧伤而白发拔掉又长,两颗悲伤已极的心是同样的。写得情深意切,耐人咀嚼。还如“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一封家书,难得一捎,内容一定不少,诗人却只引出一句:“归问我何如。”这显然是妻子说一千道一万中最关心的,也是诗人最盼望的,因而也是最能反映夫妻之间的情感的。此言一句胜万句,读着它便津津然生于口腹间。诗歌的最后不是让妻子如愿,而是诗人继续前行:“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虽然行程在继续,道路阻隔,相距越来越远,但两人都在经常思念对方,两颗心永远连在一起。到此搁笔,余味深浓。

  总之,这首诗是在平淡中见真情。

参考资料:

1、 杨辇宗,杨实诚.爱情诗注析.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290-29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返照

: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楚王宫北面,正是黄昏时候;白帝城西边,还可见下过雨的痕迹。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夕阳照到江面上,好像石壁翻到江中,云雾遮蔽了树林,看不见山下的村庄。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我已衰老,加上肺病,只有高枕而卧,况且身在边塞,感伤时事,也就早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夔州时局不稳,即将有豺虎作乱,这个地方不可久留,一心想回北方去而未能成行。

参考资料:

1、 傅东华 选注.杜甫诗.武汉:崇文书局,2014:184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hén)
白帝城:古城名。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瞿塘峡口。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返照:夕照;傍晚的阳光。石壁:陡立的山岩。归云:犹行云。拥树:抱树;环树。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sài)愁时早闭门。
衰年:衰老之年。高枕:枕着高枕头绝塞:极远的边塞地区。

不可久留豺(chái)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豺虎乱:语出王粲《七哀诗》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豺虎喻凶狠残暴的寇盗、异族入侵者。招魂:招生者之魂。

参考资料:

1、 傅东华 选注.杜甫诗.武汉:崇文书局,2014:184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城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这首诗第一联是把一个景色分两句写。楚王宫和白帝城。都是夔州的古迹,诗人用来代表夔州。两句诗只是说夔州雨后斜阳的时候。第二联说斜阳返照到江水上,好像山壁都城倒在江中,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云遮蔽了树林,使山下的村庄都看不见了。第三联写自己年迈病肺,只有高枕而卧,因身在这遥远的边塞,感伤时事的心情,也只好早早闭门。其言外之意是说:没有观赏晚景的心情。夔州是川东的门户,故称绝塞。“愁时”和“肺病”作对,应讲作“哀时”,哀伤时世,不能讲作忧愁的时候。最后一联是说自己想回北方却未能成行。“豺虎乱”是用王粲的《七哀诗》诗句。杜甫有《夔府书怀四十韵》长诗一首,其中叙述了当时夔州人民的困苦和军人的跋扈。到大历三年(768年),果然不出诗人所料,发生了杨子琳杀死夔州别驾张忠,据城夺权的乱事。末句意义比较隐晦,旧注以为此句“言在此屡遭寇乱,旅魂已将惊散也”(见《杜诗详注》)。这是臆解,没有扣上原句字面。“未招魂”不能讲作“旅魂惊散”。而且,“南方”二字也没有着落。“实”字是杜甫的特殊字法,有几处用得出人意外。《秋兴八首》第二首有一句“听猿实下三声泪”,和这里的“实有未招魂”,从来都是含糊读过,没有人讲出作者本意。

  理解这两个“实”字的前提是弄清楚作者的思想基础。屈原被放逐在江南,形容憔悴。他的学生宋玉写了一篇《招魂》以振作他老师的精神。其中有一句“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杜甫想到了这一句,用来比喻自己,所以说南方确实还有一个未招归的旅魂,用以表达自己想回北方去的意志。杜甫此句必须联想宋玉的《招魂》,就才能体会这个“实”字的来历。杜甫还有一首《归梦》诗云:“梦魂归未得,不用楚辞招”,可以作为此句的鉴证。吴昌祺释此句云:“南方非久居之地,何无人招我魂而去此土也。”(《删订唐诗解》)沈德潜注云:“己之惊魂,不能招之北归。”(《唐诗别裁》)这两个注都是仅仅阐发诗意,而没有联系《楚辞·招魂》,因而没有接触到“实有”二字的作用。

  《水经注》在描写长江巫峡风景的一段中记录了两句渔民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思想上涌现这个歌谣,所以说:听了巫峡的猿啼,真要掉下眼泪。“三声泪”是摘用原句中三个字。其实“三声”是猿啼三声,“泪”是行人旅客听了猿啼而下泪。如果杜甫思想上没有这两句歌谣为依据,“三声泪”本来不能成为一个词语。杜甫诗集中已注明了这首渔民歌谣,故这个“实”字容易理解。但是,除了《唐诗解》以外,都没有注出《招魂》二句,故“南方”与“实有”都使人不易了解。

参考资料:

1、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44-25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夜筝

: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月光下紫色衣袖随着手指在琴弦上拂动,得心应手的琴技和沉浸入曲的神情使人产生无穷的想象。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忽然,弦声凝绝、柔指轻顿,那片刻的宁静又诉说出千万重的深情。

参考资料:

1、 《线装经典》编委会.线装经典:唐诗鉴赏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01:第288页

紫袖红弦(xián)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夜筝:夜晚弹筝。紫袖红弦:弹筝女子的衣袖是紫色的,筝弦的颜色是红的。明月巾:月光下。自弹自感:弹筝人自己被曲中的情意所感动。暗低容:满面愁容,低头沉吟的样子。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弦凝指咽:弹奏暂停的状态。

参考资料:

1、 《线装经典》编委会.线装经典:唐诗鉴赏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01:第288页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裁剪为四句一首的绝句,实在叫人无从下手。但是,《琵琶行》作者的这一首《夜筝》诗,无疑提供了一个很精妙的缩本。

  “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一样,选词造语十分工整。“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明月”点“夜”。“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如“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饮”的。读者可以由此联想到浔阳江头那个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诗题一作“听夜筝”),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信手续续弹”,得心应手;“自感”,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有“自感”,才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旧时乐妓大多都有一本心酸史,诗中的筝人虽未能像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仅“闇低容”(闇:àn,黯淡)三字,已能使读者想象无穷。

  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

  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正是《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

  但值得读者注意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这又不是偶然的了。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尤其涉及叙事时,绝句不可能像叙事诗那样把一个事件展开,来一个铺陈始末。因此对素材的剪裁提炼特别重要。诗人在这里对音乐的描写只能取一顷刻,使人从一斑见全貌。而“弦凝指咽声停处”的顷刻,就有丰富的暗示性,它类乎乐谱中一个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诗从侧面落笔,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