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兴

:

何不归来老尚饕,孰令奔走混儿曹。价兼始识吴钩利,和寡方知郢曲高。

往事无成空堕甑,世情多险每藏刀。故山旧隐林泉右,莫作栖乌傍月号。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翰

王翰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370篇诗文

猜你喜欢

绿浦谣

:
鸣桡轧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
水清绿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
白马金鞭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
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鸣桡轧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
每划一下桨时就发出轧轧的轻响,船下小溪水波荡漾。吴苑东边那荒芜的绿野上,烟雾漫地而起。

水清莲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
水流清澈见底,美丽的莲花和娇媚的人脸两两相对,水平如镜,清清水里映出了那因愁而红的脸。

白马金鞭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
在那岸边的大堤上骑着白马手持金鞭的少年啊,太阳即将西下已近黄昏,西江可是风浪很大的呀。

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看那片荷叶上沾着一滴露珠,就好似骊珠一样,虽然这露珠不是真圆,但它也在那里摇摆晃荡着。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32、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5-46

鸣桡(ráo)(yà)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
鸣桡:谓开船。轧轧:象声词。溶溶:水流盛大貌。废绿:荒芜的绿野。平烟:谓漫地而起的烟雾。吴苑:即长洲苑,吴王之苑。

水清绿媚(mèi)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
两相向:指女子和水中绿花两相对。镜:指清澈的水面。

白马金鞭(biān)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
金鞭:一作“金鞍”。西江:唐人多称长江中下游为西江。此指南京市西的一段长江。

荷心有露似骊(lí)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骊珠:宝珠。传说出自骊龙颔下,故名。摇荡:摇摆晃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32、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5-46
鸣桡轧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
水清莲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
白马金鞭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
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乐府诗始于汉武帝。当时有太乐、乐府二署,分别掌管雅乐和俗乐。雅乐是郊庙之乐,主要用于祭祀;俗乐是乐府机关采集的各地的风谣,以及部份文人的创作,主要是用来供奉封建王朝的帝王和贵族们作歌舞娱乐之用。《莲浦谣》属于俗乐,但是如果同《乐府诗集》中他人的《采莲曲》相比,它有深意得多。

  这首诗虽只八句,而且只限于粉沫莲女在摇船这一简单的情节上,然而由于诗人巧妙地融情入景,遂使这短短的八句诗,却写出了感时、伤己、怀人、惜志等多层意思,沉郁含蓄,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诗以采莲女在溪水上划着小船出现开始。开头的“鸣桡”二字就规定了这划起桨来轧轧作响的船,只能是渔户用的白木划子,而不是轻柔的画舫。摇船的人,通过下联“莲媚两相向”的“媚”字,可知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但通过“鸣桡”的这一典型事物,就约制了读者的想象,使读者认识到温庭筠在这里创造的是一个美丽的渔家姑娘。只是她不是来采莲的,只不过是划着船经过这莲浦而已。整个诗就是她的思绪,诗人是通过她的眼光捕捉到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意识流”。

  由于水面比城市、山林都为开阔,所以历来划船的人几乎总是双眼望着远方的。因此,岸边那一片荒芜的草原,就很自然地进入了她的眼帘。如果“废绿平烟”不点出那曾是“吴苑”,那读者的想象就会失去规范,诗意也就会显得朦胧起来。待到“吴苑”一出,这就无异于告诉了读者她此时在想些什么。在她,也许只一闪念,然而读者的思绪却被她引导到一个古老的故事中去了。“吴苑”是曾一度称霸的吴王夫差的殿宇。吴王夫差在征服了越王勾践以后,就沉溺于勾践送来的美女西施的绝色之中,遂不问政事而逐渐腐化起来。而越王勾践这时却正在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反而一举灭掉了吴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所以从她那感叹于“废绿平烟”的眼色中,顺着逻辑思维,读者就领悟得到她此时对于唐末皇室腐朽堕落的忧虑。

  船在继续前进,从开阔的湖面进入了藕荷深处。清清的水里,映出了她那衬着荷花的脸。这使她想起清晨临镜的情景:她既为青春的艳丽而自喜,也更为岁月的流逝、青春易逝而悲伤。这其实是这一类乐府的传统写法。如梁昭明太子的《采莲曲》说:“桂楫兰桡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朱超说:“看妆碍荷影,洗手畏菱滋。”梁元帝说:“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李白说:“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王昌龄甚至通首都写这一点:“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声始觉有人来。”但是温庭筠在这里手法上是继承的,在写法上却有所创新。她不是纯客观地去写芙蓉和脸面,抱着欣赏的态度,而是夹杂了人物心理的悲伤色彩。水中之莲,实为镜中之面,然而莲媚却是愁红。这就披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这内心的流露,他又不是运用内心的独白,而是混合了诗人的直接叙述。把香艳的流传,抹上了时代伤感的颜色;是她那眼神的流露,却又分明是诗人的痛苦呻吟。是她是己,已到了浑然忘形的地步,从而改变了乐府诗的气质。这就是温庭筠高过以前名家的地方。

  下一联,那跳跃的思绪,正是她愁的具体体现。“白马金鞭大堤上”,分明是意中人已去;“西江日夕多风浪”,是耽心他的安全。杜甫在《梦李白》里就是这样表现的:“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日夕而多风浪,这正是写出了晚唐的政治。她能因废绿而伤时,则她所钟情的“白马金鞭”的他,也定非纨裤子弟。是以她才会担心,在这样的世道里,像他那样的人,人生的道路上是会多风浪的。这两句看似离题而实未尝离题,若即若离,正是笔法的有明有暗。从精神的深处写出了她的不凡。这就不仅似浮雕,而且活灵活现了。

  船仍在港内进行。于是,她看到了荷叶上的露珠,像颗极大的珍珠,在上面滚动。不知她是同情,还是鄙弃,抑或是用来对衬自己。她对此不禁感慨地想道:“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乐府诗在表现上惯用谐音的手法,这里的“圆”也就是姻缘的“缘”的谐音。妙语双关,是荷,是自己。这样的句子让人读了会永远记住。它是这样形象贴切,俊语如花,而又寓意深长。露珠儿滴入了“荷心”,荷的心里明知道它不过“似”骊珠而已,绝不是真正的好姻缘。但尽管如此,它毕竟是像骊珠样的而又肯接近荷心的。这正如俗话说的:“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是以渴望真圆的荷心,也不由的要为之而心旌“摇荡”了。用“假”亦摇荡以衬起对于“真”之痴情渴望,十分形象地写出了一个追求有理的美丽的灵魂。这样用巨大的社会压力而扭曲了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活动,竟写得这样的美而切,令人爱不忍释。荷心指她的心,但她心中的真“圆”是什么,貌似骊珠的露珠儿又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确费人猜测。

  通首诗除了第一句作为人物出场的交代外,这四层,可以说都是她的心理活动。即令读者不去追寻白马金鞭指谁,风浪又是什么,甚至也不必去追问作者的身世,然而仅此读来,也感觉到这是一个心地多么善良而又忧思重重,很值得同情的姑娘,不能不为她的思虑而动心。荒野的绿色,粉红的娇荷,水银般的露珠儿,这些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是作者把它们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了起来,用它们这些可见的实物来写人物不可见的心理,于是这些就都有了特定的内容。而且正是它们,使一个血肉丰满而又思想活跃的她,忧伤地摇着小船,永远地在读者的眼前摇动。而那船桨的轧轧声,竟是这枯燥剌耳,仿佛在为她而呻吟。

  黄子云在他的《野鸿诗的》中说:“飞卿古诗与义山近体相埒,题既无谓,诗亦荒谬;若不论义理而只取姿态,则可矣。”像温庭筠这样的古诗,说“题既无谓”是可以的,因为他本来就是借题发挥,本无所谓。但要说“诗亦荒谬”,就未免不懂得使意境诗化,这正是诗的美学价值之所在。也正诗之所以于散文之外,可以卓然独立于文坛的地方。它的优点,恰恰是寓“义理”于“姿态”之中,而不是离姿态而说理。温庭筠这里正是通过这位采莲女一路心思而创造了一位有着高尚情操的姑娘,写得非常委婉温柔,又是十分聪明和多情。她不仅姿态如画,神态也逼真,非常饱满而又富有感染力。读了以后,竟使人牵挂这位明知不是真圆的姑娘,感情摇荡以后的命运。正因为她是这样的逼真感人,不由得使读者要想到:这或许正是当年的温庭筠。温庭筠曾得到过令狐綯和宣宗给予他的美好的待遇,但终因不是“真圆”吧,他还是选择了“窜死”的道路。则读到这末联,不能不为他那样的而惋惜。许多人对于温庭筠的诗只习惯于从字面去求解释,于是说他是什么唯美主义的、形式主义的,甚至是猥亵的;这当然都是徒劳的。一个作家的作品,不能离开作家的本身社会地位、政治倾向、性格、气质、文化修养以及他的审美趣味。如果顺着这个规律去找,则就会发现这位姑娘此时的心理,其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5-4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湖南李正字归

: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孤游怀耿介,旅宿梦婉娩。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长沙在楚地的深部,洞庭湖这时正是深秋。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
断鸿零雁随着归人的南行愈来愈少,江边的芦苇却长得茂密邈远。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你所走的这条路,记得清清楚楚都是我经过的,路途已经很远了,你也该回来了。

孤游怀耿介,旅宿梦婉娩。
你孤游远行省亲,为人正直,希望你路途平安,睡的香甜。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随着南去的路远去,风土、方言方音、饭食也越来越不同了,吃的鱼虾越来越多。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
你的亲友都在河南,到长沙后同谁在一起生活呢。

参考资料:

1、 唐宋八大家集编委会.文白对照 唐宋八大家集(1-3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343-3442、 张清华.韩愈诗文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664页3、 刘耕路.韩愈及其作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229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李正字:名础,官秘书省正字。贞元十九年进士,元和初为秘书省正字。长沙入楚深:长沙在楚地的深部。洞庭:洞庭湖。值:当。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jiān)(jiā)远。
鸿雁少:相传北雁南飞至衡山回雁峰止。再往南去的人少了,鸿雁也少了。蒹葭:芦苇。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历历:清清楚楚。悠悠:路途遥远貌。

孤游怀耿(gěng)介,旅宿梦婉娩。
耿介:耿直。婉娩:依恋之情。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稍:渐渐。日异饭:饭食也变样了。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yǎn)
亲交:亲友,亲人。息偃:休息。

参考资料:

1、 唐宋八大家集编委会.文白对照 唐宋八大家集(1-3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343-3442、 张清华.韩愈诗文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664页3、 刘耕路.韩愈及其作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229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人随鸿雁少,江秋蒹葭远。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孤游怀耿介,旅宿梦婉娩。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

  这是一首浅白中涵深情、平直中寓奇崛的诗。

  首四句点明送友人的时间和地点。深秋的楚地景色,不禁令诗人浮想联翩,渺渺兮骤发思旧之愁怀。诗人曾在唐贞元十九年(803)遭贬南方,为阳山县令,后又曾徙掾江陵,对荆楚之地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都比较熟悉。所以,接着便有“历历余所经”之叹。这个感叹,既兼有反刍遭贬生涯的苦味,又包含了对故地的留连与怀念之情,感情当是非常复杂的。而对句“悠悠子当返”,则是对友人将返故乡的遥想与勉励。山川邈远,故地风情,您也该返回故乡了。因而,上下对句,形式上非常工整,“历历”与“悠悠”相对,“余”与“子’’相对,“所经”与“当返”相对,对仗可谓一丝不苟,而所濡涵的意蕴却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由此便显出诗人独运的匠心:用工整完全的对仗形式来载荷参差错落的意绪,从形式与内容的迭加错合中,造成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诗境。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下来八到十句,便是承着“悠悠子当返”进一步联想开去。友人胸秉耿介之怀,孤独南行,旅宿之夜,当也梦见妻子柔顺婉媚的仪容,南方风土殊异,音声亦皆不同了,全诗截此已下来一大半。从开篇,便从大景远景霉起,从远景到近景,从状物到抒情,句句收束,层层递敛,率皆预想途中情景之辞。写彼时彼地,竟未直接写送别一字,直到最后,才将聚焦点对准到了此时此地,戛然而收。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此句一经道出,便流露出了诗人深深的依依惜别之情。到此结束,留有反复咀嚼,回味无穷的余地。

  初看此诗,颇感清新澹淡,风神邈远。诗人对友人的殷殷之情,通过对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描绘,徐徐荡漾而出,可感可亲。这似与韩愈宏放奇伟的风格不大一致。但细味此诗,却可以发现,它的结构也颇奇特。诗人在河南,送友人归湖南故乡,不是从河南的此时此地写起,而是一反常规,从湖南的彼时彼地着笔,而且用十句的大半篇幅来主要描写彼时彼地,仅最后两句才写送别的此情此景,点明题旨,着法甚奇。因而,诗人是突破了常轨旧格,奇构异想。

参考资料:

1、 吴小平.韩孟诗派作品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62-6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水面上薄烟散去,远远望见岸边许多户人家。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在这美丽的春天,却没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独自纵马游览,马蹄踏着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着花瓣。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见:现,显露。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此诗描绘了襄阳城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襄阳城四周环水,春来烟水朦胧,当艳阳高照,轻雾才退去,方现出参差人家。一个“见”字,十分生动。 “东风吹柳”、“马踏春泥”,非常传神。马踏春泥半是花:点名季节;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写出春天的可爱。如此美景却只能独自消受,对友人的思念尽在其中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浪淘沙·滩头细草接疏林

: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舡半欲沉。
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舡半欲沉。
滩头的细草连接着稀疏的林木,渔船在恶浪里欲沉欲浮。

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沙鸥白鹭在江上飞来飞去,还在寻找宿眠的旧浦。岂知去年的江岸,今年已成沙洲江渚。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5-36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34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01-102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39-40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zēng)(chuán)半欲沉。
浪恶:形容浪翻腾很猛。罾舡:渔船。罾,鱼网。

宿鹭(lù)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zuǐ)是江心。
宿鹭眠鸥:这里指欲睡的水鸟。鸥,一作“洲”。飞:一作“非”。沙觜:谓岸沙与水相接处。觜,嘴。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5-36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34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01-102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39-40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舡半欲沉。
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浪淘沙》是较早的词调之一,形式与七言绝句同,内容则多借江水流沙以抒发人生感慨,属于“本意”(调名等于词题)一类。皇甫松此词抒写人世沧桑之感,表现得相当蕴藉。

  首句写沙滩远景:滩头细草茸茸,遥接岸上一派疏林。细草初生,可见是春天,也约略暗示那是一带新沙。次句写滩边近景:春潮带雨,挟泥沙而俱下,水昏流急,是扳臀罾捕鱼的好时节。但由于波浪险恶,罾船时时有被弄翻的危险。两句一远一近,一静一动,通过细草、疏林、荒滩、罾船、浪涛等景物,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荒沙野水的图画,虽然没有一字点出时间,却能表达一种暮色苍茫之景。正因为如此,三句写到“宿鹭眠鸥”就显得非常自然。大江有小口别通为“浦”。浦口沙头,乃水鸟栖息之所。三句初似客观写景,而联系末句读来,“旧浦”二字则大有意味。今之“沙嘴”乃“去年”之“江心”,可见“旧浦”实为新沙。沙嘴虽新,转瞬已目之为泪,言外便有余意。按散文语法,末句应为“沙嘴去年是江心”。这里语序倒置,不仅音韵和婉协律,而“沙嘴是江心”的造语也更有奇警,言外之意更显。

  偌大感慨,词中并未直接道出,而是系之于咏风浪之恶,沙沉之快。而写沙沉之快也未直说,却通过飞鸟归宿,认新沙为旧浦来表现。手法纡曲,读来颇有情致。前三句均为形象画面,末句略就桑田沧海之意一点,但点而未破,读者却不难参悟其中遥深的感慨,也就觉得那人世沧桑的大道理被它“一语破尽”。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5-3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张云容舞

: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舞动的衣袖掀起阵阵香风,衣香体香久久不散。纤细柔软的身姿亭亭玉立,像红莲摇曳在秋雾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躯体和双臂缓缓舞动,像刚被风吹出山谷的轻薄云彩,又像清风徐起时柔嫩的柳条,低拂池水将影儿映进水里。

参考资料:

1、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2001:21-222、 保安著.唐五代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0-11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qú)(niǎo)袅秋烟里。
阿那曲:词牌名,初为杨贵妃创制。阿那,又作“婀娜”,形容舞姿柔美。罗袖:丝织衣服的衣袖。动香:舞袖舞动,香气飘散。红蕖:红莲,粉红色的荷花。这里比喻舞姿。蕖,即芙蕖,莲花的别名。袅袅:纤细柔软的样子。秋烟:初秋的薄雾,取其透明。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轻云:轻薄的云彩,比喻舞姿。乍,刚,刚刚。嫩柳:柔嫩的柳条,比喻舞姿。初,刚开始。这里的“初”,与上句的“乍”都表现舞姿的灵巧、轻柔。

参考资料:

1、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2001:21-222、 保安著.唐五代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0-11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这首词是写给善跳《霓裳羽衣舞》的歌女张云容的,描写其舞蹈的美妙姿态。用比喻手法,说舞姿像薄雾声亭亭玉立的红莲,像山岭上缭绕的轻云,像在春风中拂水的柔嫩柳条。全词给人以软美的意象。这是一种典型的软美。杨贵妃的舞蹈艺术、音乐艺术、语言艺术造诣,于此可见一斑。

  “罗袖动香香不已”,是说绫罗的广袖舞动起来,像阵阵春风吹来,芬芳四溢。古代妇女衣妆多为广袖,加上“罗袖”细软,故舞动起来十分轻盈。“动”,舞动起来。“香”是指舞动时煽出的阵阵香风,带有宫人的脂粉味。由视觉到嗅觉,而且是“香不已”,都是称赞其舞姿之妍。“红蕖袅袅秋烟里”,是说好像红艳艳的荷花在初秋的轻烟里摇动。“出水芙蓉”本身就很美,再加上淡淡的“秋烟”薄雾,就像在轻纱中冒出的玉人,而且在荷风中露出“袅袅”柔美的身姿,就显得更美了。这是用“红蕖”作比喻,形容张云容的舞姿之美。

  “轻云岭上乍摇风”,是说像岭上聚着白云,风儿忽然吹来立即飘浮一样。有时女演员伫立舞台,真如云挂秀岫。“乍摇风”极其形象地写出她突然问飞舞起来,给人带来意外的惊讶之感。这是从动作变换上写张云容的表演艺术。“嫩柳池塘初拂水”,是说像池边嫩绿的柳丝拂着平静的水面。“嫩柳”是喻舞人的娇小美丽,“拂水”指长袖舞动频频轻拂光滑的地面,似“嫩柳”拂池塘之水激荡起无限的涟漪。这句说明张云容舞姿之柔。

  这首诗首句是总的概括,后三句全用比喻,是“香不已”的具体化。全诗以物作为审美对象,展开联想,描绘出张云容歌咏舞蹈表演的作品是很难写的,因为很难将优美的动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而杨贵妃这一首却写得很不错,有自己的特色。史书载杨贵妃“善歌舞,通晓音律”。的确,只有对音乐舞蹈本身是内行,才能有这样生动的描绘;只有具有诗才,才能用这样优美的文字并以诗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杜兴梅,杜运通评注.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线装书局,2011:1062、 程自信注评.唐五代词二百首:黄山书社,1998:7-83、 李绍先,李殿元著.古代巴蜀妇女的文学生活:巴蜀书社,2009:55-5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