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博岭

:
北风猎猎驾寒云,低压平川路欲昏。
人马忽惊俱辟易,一声乳虎下前村。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姚宽

姚宽,字令威,号西溪。会稽嵊县(今浙江省嵊县)人,宋宣和3年随父迁居诸暨,其子姚侃、姚仅为诸暨市浬浦镇陶姚村姚氏迁入祖。宋代杰出的史学家、科学家,著名词人。 42篇诗文

猜你喜欢

醉眠

: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山中寂静好像太古时候一般;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漫长,过一天就好像度过了一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暮春依然还有些花朵开放,使我还可以在醉酒时赏花;鸟儿婉转的啼鸣,并不妨碍我安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尝尽了人世滋味后,我掩上了门扉,这时节躺在竹席上非常适宜方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经常在梦中想出优美的诗句,可当拿起笔时,却又忘了该用什么语言。

参考资料:

1、 钟元凯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29-730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太古:远古,上古。小年:将近一年。用以形容时间之长。

(yú)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馀花:残花。馀:剩下的。不妨:表示可以、无妨碍之意。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diàn)已便。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时光:时间;光阴。簟:竹席。便:适宜。

梦中频得句,拈(niān)笔又忘筌(quán)
得句:谓诗人觅得佳句。拈:用手指拿东西。忘筌:忘记了捕鱼的筌。比喻目的达到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

参考资料:

1、 钟元凯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29-730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此诗作于作者醉眠醒来时,描绘了山上没有半点声音和人烟好像太古时候一般一片寂静,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漫长以及人清闲得有些偏懒的情景。全诗造意古朴,对仗工稳,通篇用白描手法写景叙事,事显而情隐,富有禅意。

  这首诗以“醉眠”为题,其实写的是一个独酌——醉眠——梦醒的完整过程。一个春末夏初的日子,诗人在山林环抱的居所中独酌,空山幽静,不闻人声,宛如置身于冥寞的太古时代;时间也仿佛静止了、凝固了,不再流动。这里的一切,都使人恍惚如有隔世之感。这儿既无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也无名利的追逐和与日俱生的忧患,一切都显得悠然怡然。这不尽是写环境氛围。诗人实际上写出了一个将醉未醉之人对时空所特有的感觉。这位饮者虽尚未露面,但从他在幕后哼哼唧唧的唱词,不难想见其酣然四顾的身影。在人们浑然不觉之际,诗人已从“醉”字入手解题了。

  紧接着,一位陶然自得的饮者形象,便活脱地出现在读者眼前。尽管春意阑珊,只剩下数枝残花,而饮者意兴犹浓,频频把盏。酒酣耳热之际,忽听得鸟声啼啭,他便又笑对鸟儿调侃,仿佛说:“我醉欲眠君且留,谅你这点絮聒,不妨我睡。”府仰之间,醉态可掬。“好鸟”一句,似从孟浩然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化出,诗人反其意而用之,在轻松风趣的口吻中,维妙维肖地写出了醉者旷放洒脱的神态。这里,“余花犹可醉”点出“醉”字承上;“好鸟不妨眠"又点出“眠”字启下,在似不经意之间,却细针密线,自有布置。

  五六两句写饮者从户外进入室内。“门掩”、“簟便”都由“眠”字生发开去。竹席宜人,指明对令,和前面所说的“日长”、“余花”正相一致。欲睡掩门,这一本来是极平常的动作,却如平地生波澜,顷刻间激起诗人感情的涟漪。

  “世味”二字,透露出诗人隐秘的心声。门之开合,与“世味”有关系。原来在封建社会里,“门”常常成为人物命运遭际的表征,它和屋主人的贵贱穷达、荣辱进退是休戚相关的。如“朱门”象征权势炙人的达官显贵,“寒门"则表示社会地位的卑微低贱,所谓“门第”也者,正是把“门”和品第等级联系在一起。故得势显达时“开门延客”、“门庭若市”,落拓不遇时则“杜门谢客”、“门可可罗雀”。炎凉世态,系于区区一“门”。唐庚当时正谪居岭南,他对这样的“世情”是尝够了滋味的,他有《鸣鹊行》诗云:“至今畏客如於菟。岂唯避谤谢还往,此日谁肯窥吾庐?杜门却扫也不恶,何但忘客兼忘吾。喧喧呜鹊汝过矣,曷不往噪权门朱?”又在《寄傲斋记》一文中设想,如有朝一日能从贬所脱归,回乡后将给故园之门命名为“常关之扉”。这些均可为本句注脚。

  诗人不说“门掩知世味”,却将“世昧”置于“门掩”之前,不止是为了协调声律,也是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又可解作诗人欲乘掩门之际,将那使人心寒的“世味”推将出去,拒之门外,永不让它再来骚犹和破坏恬淡的心境,所谓“便欲醉中藏潦倒,已将度外置纷纭”(《谢人送酒》),且置之度外可也。诗人在悠闲旷达的醉饮之后,忽生“世味”之想,说明他仍怀愤慨不平之气,实不能忘怀于人世,可见此诗所谓“醉眠”,并非抒写流连花酒的闲适情调,不过是借此挥斥幽愤,聊以自慰罢了。

  最后两句写由眠至醒。诗人既乐于与花鸟为友,不妨梦中携侣同游,吟诗留赏。然而这神游时的快意,一回到现实中便烟消云散,所得的佳句竟写不出来,“忘筌”是用《庄子》“得鱼忘筌”的语意。诗人用“梦中频得”、“拈笔又忘”这样轻捷的句子,写出了乍得忽失的惆怅之情,语调中不乏自嘲的意味。对美的追寻只存在于梦境之中,而梦终非现实,一旦梦醒之后,又是非常惆怅的。于此,在诗人幽默的调笑声中,表现出淡淡的苫涩的滋味。

  这首诗通篇用白描手法写景叙事,事显而情隐。“世味”二字为全篇之眼,贯前领后。在其映照之下,则“眠”前的独酌虽貌似自得,实际上却是诗人在人世间深感寂寞的写照:这里既无三两知已开怀畅饮的场面,也无田家父老提壶过饮的交往。而“眠”后在梦中兴高采烈的寻觅追求,又分明是诗人不甘寂寞苦作挣扎的努力。但现实无情,人生有涯,虽然力求摆脱寂寞,而又终于不得不归于寂寞。如此深衷,如许波澜,均借一次“醉眠”的情事出之,平淡中蕴含至味。王夫之论诗力主一“忍”字,意谓诗歌的含蓄蕴藉,非有大力者不足为言。此诗庶几当之。

参考资料:

1、 钟元凯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29-7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

:

藉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
霜林收鸭脚,春贡荐琴高。
共理须良守,今年辍省曹。
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
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藉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
宣城郡多么负有盛名,第一风流要数进贡的紫毫笔。

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
秋霜下林中鸭脚形的银杏叶落满,春日里丝网将献出名唤琴高的鲤鱼。

共理须良守,今年辍省曹。
共同治理政事须是贤良太守,今年你不再做京都的官吏。

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
平生材大用小一向以牛刀割鸡,这一次且再试一试你新磨的刀具。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我试着说一说宣城郡,请你暂且停杯细听。

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
黄昏中一弯明净的宛溪环绕楼阁,春日里部将簇拥着你宴饮在昭亭。

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水稻茁壮,圩田的农家生活富裕,刑具闲卧法庭,你理政简易清明。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你将追踪风流太守谢朓欢歌妙舞,还不时吟诵王羲之用来换鹅的《道德经》。

参考资料:

1、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5-772、 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2

(jí)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
藉甚:谓声名甚大。藉,同“籍”。贡毛:指紫毫笔。

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
霜林:一作“林霜”。鸭脚:木名,即银杏,以树叶似鸭脚而名。荐:献。

共理须良守,今年辍(chuò)省曹。
理:指治理政事。辍:中止。省曹:谓京官。省,官署名,指京师官署,如尚书、中书、门下各官署皆设于禁中,因称省。曹,古时分职治事的官署或部门。

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xíng)刀。
发硎刀:硎,磨刀石。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明宛水:为“宛水明”的倒文。宛水,指宛溪,源出安徽宣城县东南的峄山,东北流为九曲河,折而西,绕城东,叫宛溪。

晚楼明宛水,春骑(jì)(cù)昭亭。
骑:一人一马曰骑,此指州太守部属。簇:犹言“簇拥”,众人护卫或围着。昭亭:宣城北有昭亭山,昭亭当筑于山上。

(bà)(yà)丰圩(xū)户,桁(héng)杨卧讼庭。
稏:稻名。丰圩户:使圩户丰足。圩户,指佃种圩田的农户,江淮多洼地,田边筑堤防水,称圩田。桁杨:加在犯人颈上或脚上的大型刑具。庭:诉讼案件的地方,犹今之法庭。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谢公:指谢朓(464-499年),南朝齐陈郡阳夏人,字玄晖,与谢灵运同族,称小谢。换鹅经:即指老子《道德经》。

参考资料:

1、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5-772、 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2

藉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
霜林收鸭脚,春贡荐琴高。
共理须良守,今年辍省曹。
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
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第一首诗赞美了宣城物产的丰饶、景色的清嘉,并特别将土产的紫毫笔冠以“风流”的名号,暗指历代文人曾用此写下名诗佳篇,流传不朽。诗中又以调侃的口吻,说诗人舅氏往任太守,如以牛刀割鸡,一则叹其大材小用,一则赞其理政游刃有余。全诗多用借语、典故,显示其“无一字无来处”的特点。

  首联“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写在酒宴上告别,谈到舅舅李公择要去的地方,诗人便来了劲,一古脑儿倒出宣城的情况,让人们停住酒杯听他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讲。此联是侧面总写,提起人们对宣城了解的兴趣。

  颔联“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写了宣城的山水。春天来了,“山晚望晴空”的谢朓楼被清亮明静的宛溪河缠绕着,更显得高耸雄伟,多姿多彩。春光像跑马似的,跨越山山水水,簇拥围拢着敬亭山。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临此地,且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联的“明”与“簇”,皆活用看动词。

  颈联“罢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写了宣城是一个天然的粮仓,是一个讲究法治的地方。前句意思是说,圩户的种田人家,家家户户五谷丰登。后句写犯了罪就要处治,处治是依法律程序,不能乱来。“桁杨卧讼庭”,是一种有序的审判。当时黄庭坚的舅舅正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故黄庭坚用依法律程序来说事。

  尾联“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是写宣城民风淳朴,歌舞升平,讲求道德与教化。谢公谢眺,在宣城任太守时他“勤于郡治、劝民教士、关心农政”,给宣城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被称为“谢宣城”。歌舞处,指谢朓楼,那里歌舞升平,人民生活安逸。这些楼台歌舞是一种教化,时时焕起人们的道德良心。此联意下,一个地方的治理应该像宣城那样和谐安定,稻熟年丰。

  第二首诗咏赞宣城山明水秀的佳丽风光,并以想象之笔写出舅父到任后受到民众拥戴、歌舞欢欣的景象,以及百姓富足、政事简易清明的情形。且以曾在此地做官的谢脁来比喻舅父的文采风流,还特别用王羲之故事点明其淡泊心境。全诗笔法简炼,内涵丰富,虽未全脱送人上任的陈套,但因诗中多写入当地名胜、人物,平易亲切。

  黄庭坚是北宋诗的大家,造诣很高,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黄庭坚在文学艺术上是具有很高天才的,而又卓然自立,不肯随人后的。他作诗时,态度郑重,精心结撰。第一首,开头似叙事,接下来作描叙,中间两联对仗工整,活用名词、动词为形容词,讲究字眼的锤炼,他通过奇特的意象、新颖的比喻和使事用典,达到了停杯细听说宣城的目的,形成一种峭拔生新的艺术效果。这种以叙述为诗、以议论为诗、以理趣为诗的独特艺术手法显示出他独特的个性风貌。

参考资料:

1、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5-772、 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怀示邻里

: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破败的断墙被春雨淋湿,蜗牛爬过的痕迹如同篆字。失修的老屋没有僧人,只有梁上飞燕把它当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春光绮丽,真想出门去追随欢声笑语,又嫌归来时鬓发蒙尘脸上扑满了灰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春风吹翻蛛网,飞虫尚且可以三面逃生;春雷震动蜂窠,黄蜂有主还能排列成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屡次失约,都未能与邻居同去春游赏花,只希望现在还能有尚未开放的春花。

参考资料:

1、 陈衍选编.宋诗精华录全译 (上) (修订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488-4892、 许志刚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宋金元卷:辽海出版社,2011:460-462

断墙着雨蜗(wō)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蜗成字:蜗牛爬过之处留下的粘液,如同篆文,称为蜗篆。僧:作者自指,自嘲之语。作家:做巢之意。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bìn)著尘沙。
剩欲:颇想,很想。剩:更、更加。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kē)趁两衙(yá)
两衙:众蜂簇拥蜂王,如朝拜时两旁站着的侍卫,称为蜂衙。趁:趋,随。

(lǚ)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南邻:作者此时经常和邻人寇十一来往,南邻指寇十一。容有:当有。

参考资料:

1、 陈衍选编.宋诗精华录全译 (上) (修订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488-4892、 许志刚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宋金元卷:辽海出版社,2011:460-462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屋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这首诗首联极言春雨连绵的萧瑟景象与所居之处的破败冷落。颔联表达虽欲屋门寻春又觉心灰意懒的萧然情杯,显示诗人生活的不得意。颈联从小处着墨,描绘了眼前热闹的春景,并暗寓自身不得其时之慨。尾联切题,对辜负邻居的相邀表示歉意,且写屋尚愿前往赴约共赏最后春光之意。这首诗是诗人写给邻里说明自己“屡失”“春事约”的原因,也表达了自己凄苦寂寥的生活和心情。语言峭拔生新,点铁成金。全诗情感深细,意境新奇。

  “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两句以“断墙”“老屋”,点明所居的简陋。残破的墙壁上,在春雨淋湿之后,蜗牛随意爬行,留下了歪歪斜斜的痕迹。老屋因久无人居,所以任凭燕子飞来做巢。作者在这里不写“老屋无人”,而代以“无僧”,实际上是自嘲的戏笔。表明他也不过像个游方和尚而已,是经常浪迹在外边的(有人以为,作者租住僧房,故说“老屋无僧”。但无佐证)。作者居住在这样的老屋之中,可见生活的清苦。

  “剩欲屋门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写他也想外屋追寻点笑语的机会,无奈又感到归来之后,鬓角上更会染上沙尘。这两句显示作者虽然处于贫困之中,仍然保持傲然的情操,不愿在风尘中追逐。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即景抒怀,屋角的蛛网,檐口的蜂巢,在“风翻”、“雷动”的情况之下,形成了老屋的风光,而“开三面”、“趁两衙”,则是有所寄寓的笔墨。作者先写风翻蛛网,却是网开三面,昆虫仍好有个避开的去处。次写雷动蜂衙,那些蜂儿也仍然有主,有秩序地拥簇在一起,就衙门里排衙一样。而人在尘网之中,倒是网张四面,受到党祸牵连,难有回旋的余地。过去他虽曾奔走多年,此时依旧有途穷之感,不似蜂儿还有走动的机会。语意中对世路崎岖深表慨叹。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此二句表明他在现实的情况下,平白地辜负了春天,虽然邻家几次以春事相邀,都因未能赴约而失去机会,此时或许还有有未开的花儿。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反映宋诗的新趣味还在于它在看似纯粹的、很地道的白描形象中暗暗地搬动着书卷,使得它看似非常琐细,其实却大有来头。 此诗词语讲究,情感深细,意境新奇。结构则跳跃错落,写景、叙事隔联相承。处处体现诗人细致、求新的构思。

参考资料:

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屋版社,1987年:669-670页2、 许志刚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宋金元卷:辽海屋版社,2011:460-4623、 钱志熙编著.江西诗派诗传:吉林人民屋版社,2002:211-21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浪花

:
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
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

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
缱绻秋水倒映着天空,渔舟上的笛声在晚风中呜咽悠扬。

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
在万里寒碧的波心绽开的奇花,谁个能够折得?那凋零摇碎的千瓣落红,是秋日夕阳在江波里投下的倒影。

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
晚风:晚上的风。

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
残红:凋残的花;落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横溪堂春晓

: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将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那秧苗瞬间变得青葱。就好似农夫的手,将它染绿。天空中,飘洒着朦胧如烟的细雨。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无边无际的稻田。白鹭飞来,望着那无涯的青翠,竟找不到落脚的地。

一把青秧(yāng)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míng)冥。
青秧:绿色的秧苗。趁手:顺手、就手。趁,随即。轻烟:淡淡的烟雾。漠漠:烟雾迷漫的广大无边的样子。冥冥(mǐng):形容天气昏暗。雨冥冥:天气阴沉沉的,将要下雨。

东风染尽三千顷(qǐng),白鹭(lù)飞来无处停。
染尽:这里形容春风把田里的稻苗全部吹绿,好像用绿色染过似的。三千顷:形容稻田面积广阔。顷,地积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白鹭:水鸟名,羽毛洁白,腿长,能入水捕食鱼虾。方。趁手青:插秧下田,随手就青。漠漠:漫无边际。冥冥:昏暗的样子。染:这里指东风把秧苗吹成青色。东风:春风。整首诗没有一个字用到“绿”,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生意盎然的绿,一幅人和自然和睦交融的春之画卷,生机勃勃。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首句“一把青秧趁手青”,写插下的秧苗迅速返青,说明春天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前一个“青”做形容词,后一个“青”做动词。第二句“轻烟漠漠雨冥冥”,写春天的季节特点:薄雾弥漫,细雨朦朦,这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机。这样的天气特点,是江南水乡春天常见的景象,有鲜明的地区色彩。第三句“东风染尽三千顷”写春风吹绿了广阔的田野。这里用“东风”代替春风,并用“染尽”强调春风的力量。到底染尽了什么?诗人不说,也不需说,读者自然会想到和煦的春风把一望无际的稻田都吹绿了,大地好像用绿色染过似的,到处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第四句“白鹭飞来无处停”以白鹭飞来没有落脚的地方作结,反衬禾苗长得密密麻麻,热情歌颂农民的辛勤劳动改变了大地的面貌。

  天上细雨霏霏,地上绿茵一片,农民们正在弯着腰插秧,田野上白鹭飞翔,这就是诗人描绘的一幅江南田园风光图,而这幅图画中突出一个“青”字,展示了春风春雨的力量。诗歌画面鲜明,语言优美,情趣盎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