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浮邱寺观午时莲

:

君不见图澄幻术施奇咒,钵底花开顷刻奇。又不见灵彻雕镂运匠心,滴滴含风催玉漏。

须知巧极是人工,何如武夷曲涧东。机缄未易向人启,芳心才吐日当中。

白如冰玉小如指,叶罕根浮坭不滓。君平卖卜正垂帘,黑甜梦破人方起。

我闻地支之数午为阳,阳舒阴惨本其常。又闻五行之位午属火,水生火发奚不可。

太息濂溪空注图,二五精蕴发所无。此花独禀天地正,作说不及胡为乎。

白昼已过阴霾冱,皎皎澄怀终莫吐。从来显晦贵因时,肯与木槿争朝暮。

吁嗟尧阶蓂荚又何年,晦朔不爽至今传。我欲移根归太液,重华相映际中天。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昶

王昶,番禺人。明世宗嘉靖间贡生。事见明郭棐、清陈兰芝《岭海名胜记》卷五。 29篇诗文

猜你喜欢

石将军战场歌

:
清风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年间事。
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
忆昔蒙尘实惨怛,反覆势如风雨至。
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
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
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
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
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
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
儿女床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
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
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
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
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
处处欢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
休夸汉室嫖姚将,岂说唐家郭子仪。
沉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
黄云落日古骨白,沙砾惨淡愁行人。
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口。
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
乾坤得见中兴主,日月重开载造图。
枭雄不数云台士,杨石齐名天下无!
呜呼杨石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

清风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年间事。
在清风店南面遇见了一个老人家,他告诉我己巳年的事情。

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
清风店北面还留有古战场的遗迹,留下的箭头还带着“勤王”的字样。

忆昔蒙尘实惨怛,反覆势如风雨至。
回想起被人侵略实在是悲惨,侵略者的军队象疾风骤雨般袭来。

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
紫荆关那里白天吹起了号角,幽朔上空杀气弥漫,杀声震天。

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
瓦剌的士兵彰义门外饮马,战斗的烽火照亮了燕山的夜空。

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
城内有于谦尚书守城,城外有石亨将军领兵杀敌。

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
石亨的军队来势如闪电,若奔雷,在晴朗的天空下,在野外空旷的地方与敌人激战。

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
朝廷的军队都守不住紫荆关,老百姓又怎么能保住清风店呢?

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
敌人杀来,孩子拉着爹爹,大人背着小孩,四散奔逃,哭声震天,朔风怒号。

儿女床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
小孩子躺在床上就能听见战鼓和号角的声音,乡下人站在屋顶上就能看见军队的旗帜。

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
这时,石亨将军提着戈挺身而出,杀敌人就像割草和蒿。

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
追击瓦剌军队回来,已经是血染钢刀,此时,上天也为之惊呆。

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
敌人的侵略终于被扫平,石亨叔侄的英雄事迹古来少有。

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
瓦刺的首领在倒马关痛哭,因为他的士兵多死在飞狐关。

处处欢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
到处是敲锣打鼓欢庆胜利,家家杀牛备酒犒劳军队。

休夸汉室嫖姚将,岂说唐家郭子仪。
石亨将军的功绩可以和汉代的霍去病,唐朝的郭子仪相媲美。

沉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
转眼六十年过去了,每次经过此地仍然忍不住热泪盈眶。

黄云落日古骨白,沙砾惨淡愁行人。
在落日的照耀下,在暮云的映衬下,古战场上的尸骨显得惨自,漫漫黄沙,景象惨淡,让行人发愁。

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口。
行人折下战场旁的一根柳枝,下马坐在那里望着居庸关。

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
想起那么多的官员迎接英宗回来,场面如此隆重,人是那么多。

乾坤得见中兴主,日月重开载造图。
国家有幸出现了一位明主,就要兴盛,重新开始建设国家。
载造:同“再造”,指国家破败之后,重新缔造。图:版图,地图。

枭雄不数云台士,杨石齐名天下无!
而石亨将军的功绩应该被朝廷记住,这样的战功是天下少有。

呜呼杨石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
可是现在他的战功没有人记得,让人心寒,将来还怎么能有石亨这样的人为国效力,抵御外辱呢?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444-448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2-1153、 张宝林.古诗词名篇评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362-365

清风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sì)年间事。
石将军:石亨,渭南人。后恃功高,日益骄纵,下诏狱,以谋反罪论斩,死于狱中。清风店:在今河北省易县。石亨追瓦剌军于此。己巳: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

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zú)尚带勤王字。
遗镞:留存下来的箭头。勤王:地方官吏起兵救援危难之中的王朝。

忆昔蒙尘实惨怛(dá),反覆势如风雨至。
蒙尘:天子出走曰蒙尘,此处指英宗被也先所俘虏。惨怛:伤痛。覆:一作“复”。

紫荆(jīng)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
紫荆关:在今河北省易县的紫荆岭上。这一年十月,也先挟持明英宗攻陷紫荆关,向北京进兵。

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
彰义门:京城九门之一。当时瓦剌军曾攻彰义门,被明军击退。

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
于尚书:即于谦。

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hān)战。

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
岂保:怎能保。

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

儿女床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jīng)(máo)
野人:乡下人。旌旄,泛指军中旗帜。

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

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
追北:追逐败逃的敌人。北,败北,这里这里作名词用。

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
父子英雄:指石亨及其侄石彪。

单于痛哭倒马关,羯(jié)奴半死飞狐道。
单于:本为匈奴最高首领称号,此处借指瓦剌部首领。倒马关:在今河北省唐县西北。羯奴:这里是对瓦剌的蔑称。飞狐道:又名飞狐关,在今河北涞源县和蔚县交界处。

处处欢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

休夸汉室嫖(piáo)(yáo)将,岂说唐家郭子仪。
嫖姚将:指霍去病。汉武帝时,霍去病为嫖姚校尉,前后六此击败匈奴,官拜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沉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

黄云落日古骨白,沙砾惨淡愁行人。

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yōng)口。
居庸口:居庸关,在今北京市平昌县西北,为长城重要关口。

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
迎驾:指瓦剌同意放回英宗,明朝派人迎接英宗回京。

乾坤得见中兴主,日月重开载造图。
载造:同“再造”,指国家破败之后,重新缔造。图:版图,地图。

(xiāo)雄不数云台士,杨石齐名天下无!
云台:汉代所建高台。汉明帝为追念前代功臣,曾命人在台上画了邓禹等二十八位大将军的肖像。杨:指杨弘。明代保家卫国的功臣之一。

呜呼杨石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
胡:当指鞑靼。明中叶前后,鞑靼为主要外患。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444-448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2-1153、 张宝林.古诗词名篇评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362-365
清风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年间事。
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
忆昔蒙尘实惨怛,反覆势如风雨至。
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
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
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
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
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
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
儿女床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
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
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
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
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
处处欢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
休夸汉室嫖姚将,岂说唐家郭子仪。
沉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
黄云落日古骨白,沙砾惨淡愁行人。
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口。
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
乾坤得见中兴主,日月重开载造图。
枭雄不数云台士,杨石齐名天下无!
呜呼杨石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

  此诗歌颂石亨的这一段战迹,诗人的用心在于借怀念石亨以呼唤现实生活中抗敌卫国的英雄。全诗分三部分。

  开篇四句是全诗的一个引子,诗人自述,当他来到清风店南时,当地父老向他讲述了在上一个己巳年发生在店北的那一场战事。“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锻尚带勤王字”二句,不仅在空间上展开,指明古战场的方位,以及上次战争的遗迹,而且在时间上打通了历史与现实。诗作从第五句起也就顺势折入对己巳年间战争的回忆。

  自“忆昔蒙尘实惨怛”至“岂说唐朝郭子仪”共三十句,是全诗的主干部分。这部分用笔的特点在于,不作泛泛的叙述,而是采用绘形绘色的再现,“忆惜”句点出八月间英宗被俘一事,“蒙尘”谓天子被俘。“反覆”句写再次进攻。时间已到十月。“反覆”是一再的意思,十月间的进攻已非首次,所以这样说。“势如风雨至,脱胎于高适《燕歌行》的“胡骑凭陵杂风雨”,铁骑来袭,犹如风雨骤至,极言其迅猛。继而写敌兵一路过关夺隘,直通京师城下:“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关头昼吹角”表明此关已落入敌手,幽州和朔方因之笼罩在浓重的战争气氛之中。彰义门前胡儿饮马。烽火烛天,意味着京城已危在旦夕。在写足敌方以后,转写石亨一面。“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以“若雷电”形象地写出石亨的军队奔进之速与气势之壮,由此不难想见士气之高昂。“天清野旷”四字,本于杜甫《悲陈陶》“野旷天清无战声”句。“天清”言天时,“野旷”说地利。这两句从主客观两方面表明决战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条件都已具备,似乎只待短兵相接了。出乎意料的是,用笔上忽然荡开,插入对战区百姓情况的描写。据历史记载,在清风店保卫战中,百姓们同仇敌忾,投石助战。诗中写“野人屋上看旌旄”可见对战事的关心;“吾民岂保清风店”,更有毁家纤难的慷慨气概。但描写的侧重点则在于战事带给百姓的恐惧与灾难,“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展天风怒号”便是这方面的典型诗句。写百姓的若难,从另一角度加强了对战争氛围的渲染,更为进一步写石亨作好铺垫,见出石亨抗击入侵之敌既是保卫明王朝的需要,也是救民于水火的义举。对石亨的直接描写,着墨不多,但很有层次感而且写得相当精彩。“挺戈出”,是石亨刚一露面时的英姿;“杀敌不异草与蒿”,写他“有我无敌”,猛勇冲杀;“追北归来血洗刀”,写他杀伤甚多,胜利返回。“白日不动苍天高”,一句相当深入而细致地表现了石亨等人在血战之后突然抬头时的特定感受,也是拟人化了的“白日”“苍天”在见到人间的厮杀场面时感到吃惊以至变得出神的表现。杨慎在《空同诗选》中于此七字旁加圈,见出他对这一神来之笔的句子是颇为欣赏的。“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从敌人一面说石亨的战功;“处处欢声嗓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从百姓一面写克敌制胜引起的广泛而又热烈的反响。主干部分开始时写敌人,表现的是敌入的嚣张;写百姓,侧重于写出战争环境中百姓的痛苦。至这一部分行将结束、再次写到敌人与百姓时,敌人已是溃败之师,百姓已沉爱子欢乐的气氛之中,从而与中间正面有写石亨的主要笔墨互相呼应,在相当广阔的背景上展示并歌颂了石亨的战功。“休夸汉室嫖姚将,岂说唐朝郭子仪”在前面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沦、抒情。西汉时霍去病六击匈奴,战功卓著;唐朝郭子仪,大破安禄山,有再造唐室之功,引霍、郭作比,且以“休夸”、“岂说”加以比较评价,意谓石亨决不霍之下,可见诗人对己巳年间进行保卫战的石亨评价之高。

  从“沉吟此事六十春”至诗末共十四句,是全诗的结尾部分。全诗的语气由开篇的第一人称,至中腹改用第三人称,至此重又改为第一人称。写法上,由倒叙历史重又拉回到现实。诗人途经古战场,时间已是六十年后的另一个已巳年,其时正当日暮,“黄云落日”下,“古骨”暴露于野,砂飞石走,景象惨淡。诗人下马折柳,席地而坐,向东北方向的居庸关的所在地遥望,在想像中出现了景泰元年(1450)八月千官迎驾的热烈场面。瓦剌统领也先在己巳年战败后,挟英宗诱和不成,不得已于下一年将英宗送还北京。诗中称英宗为“中兴主”,虽不免夸大,但从歌顷石亨战功的角度写到英宗的回归,还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枭雄”二句,由前之写英宗,仍复转回到石亨身上。以杨石并提,重点在石亨,杨弘为连类而及。此二句意在以汉明帝时的中兴功臣作比,突出石亨力挽狂澜的砥柱作用。诗的结尾落到“安得弄生此辈西备胡”,诗人抚今忆昔,回顾历史,日的正是为了呼唤现实中的英雄。

  诗的构想宏大,结构紧凑,熔深沉与悲壮为一炉。感情真挚,抒写真切,六十年前的事件写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沉雄蹈厉,振奋人心。诗的意境深沉,情绪激昂,一时如雷如电,一时如火如风,一时如泣如诉,感人甚深。特别是策马古战场,折柳坐望居庸关一节,感怀沉思,哨然长叹,神情声貌跃然纸上,充分显示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忧患。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444-448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2-1153、 吕进.爱我中华诗歌鉴赏·古代二分册: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323-32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精卫·万事有不平

: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世间万事没有绝对的公平,你何必自寻无来由的烦恼?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若只凭你这寸长的身躯,衔着木头填海要填到何时。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我也愿意填平这东海,即便身体沉入海中心也拒不悔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但是只要大海没有被填平,我填海之心将永不泯灭。

呜呼!君不见,
呜呼!你看不到,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西山之上的飞禽虽衔木者众多,但都在自己忙着筑自己的巢歇息!

参考资料:

1、 张力生等主编. 中国军旅诗词[M]. 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7.09.第153页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精卫:古代神话中所记载的一种鸟。相传是炎帝的少女,由于在东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常常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尔:指精卫。终古:永远。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kē)
鹊、燕:比喻无远见、大志,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窠:鸟巢。

参考资料:

1、 张力生等主编. 中国军旅诗词[M]. 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7.09.第153页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精卫衔木石以填东海的故事,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经常呤咏的内容。这则故事之所以成为一个熟典,就在于精卫鸟的形象代表了人间的一种可贵而又可悲的精神。将精卫和愚公作一个比较的话,二者事有相类之处,但它们所体现的精神特质却是迥然不同。精卫体小,所衔木微,而东海无涯,无有平期。然而“我心无终时”,填海的精神令人悲怆,令人崇敬。这种精神,对于作者这样在亡国之后永葆节操的民族志士来说,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此诗中诗人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决心以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充分表达了他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同时,在此诗中诗人也渗透了区区一人的身单势孤,当然,也有对那些为了一己利益“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不满和无奈。

  此诗以问答的形式成篇,自然地形成了三个层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白苦?” “万事有不平”句的问话是代表了社会上许多人的心态。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慕于懦弱的一种自欺,明明承认万事不平,又觉得已回天无力,于是主张放弃反抗,停止斗争。这种人还往往自命通达,很容易发展为与世俯仰,随波逐流,丧失节操。作者则借精卫之口以明志:“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这是对精卫精神的讴歌,又是作者心灵的直接宣泄。在当时,明王朝大势早去,复国无望,这一点作者心里自然是清楚的,所以他白比精卫,誓死不向清朝统治者屈节,决心坚持“衔木”,直至终古胜利仪是奋斗者的愿望,虽然不爵叮能实现,但舍身的抗争却誓不停止,永远是战士的精神脊柱,那就是可歌可泣的正义之志。作者的宣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也正是作者内心的剖白。“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借对话者的口吻,道出了一个可耻的现实:原来的一些明朝士人,在亡国之后,初隐而后仕,自营巢窠,卖志求荣,丧失了民族的气节。他们不过是一群为作者所不齿的燕鹊之类的“众鸟”,在精卫的面前却显得非常的卑鄙无耻了。

  此诗对精卫的形象作了富于独创性的再塑造、在诗的中间作荷让精卫自己反复鸣唱,使其光辉的精神特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这种民族精神的瑰宝之所以光芒闪耀,异彩夺目,是作者将它置身于“燕雀”的衬托之上,所获得的神效。美与丑相激共振,精卫与燕雀同处于一个画面之中,各行其是,顿时黑白昭然,圣沽与龌龊的互相比较,所产生的褒贬效果分外强烈。

  另外,此诗采用对话的形式行文运笔,使诗的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尽弃雕饰。从而使通篇不枝不蔓,精工细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无论是诗中所弘扬的正义之气,还是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造诣,都能够强烈地感染读者,具有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主编. 中华诗词鉴赏辞典[M]. 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5.01.第205-206 2、 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编,传统文化研究 第20辑,群言出版社,2013.01,第121-122页3、 王瑞平,史鸿文,邱艳艳编著. 水与民风习俗[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5.04.第2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易水歌

:
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浩浩。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唱心茫茫。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浩浩。
苍凉古道延伸在燕赵大地上,奔腾千年的流水仍是汹涌澎湃,尘沙飞舞。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走不尽的路啊,我们送别西去复仇的荆卿;枯瘦的白草在萧瑟的风中抖动。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唱心茫茫。
送行的车马挤满路旁,告别的歌声缓缓而起,壮士的心中一片苍茫。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
手拿精美的酒杯久久不愿饮尽,离歌的旋律慷慨激昂飞越在凛冽的荒原上。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白虹贯日,喷射出耀眼光芒,那是上苍被壮士的精诚感动;暴君秦王面临短兵相接的处境,他仓皇奋甩衣袖越过屏风。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督亢图穷而未能报仇雪恨,咸阳殿上洒下一腔热血,可叹一片精诚。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上下四方何等广大,美人钟鼓多如云霞,只可惜,到后来尽为秦王独霸。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荆轲壮烈牺牲,渐离已死,但过些时日,还会有勇猛的力士与秦王相遇在博浪沙!

参考资料:

1、 陈器之 主编.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1424-1426

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shāng)汤沙浩浩。
易水:古河流,在今河北省西部。荆轲曾西刺秦王,出发时与燕太子丹诸人于此告别,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情景十分悲壮。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lí)(jū)一唱心茫茫。
骊驹:送别之歌。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sà)(tà)飞清霜。
羽声:五音之一,其声激昂慷慨。飒沓:盛大的样子。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七尺屏风袖将绝:指秦王被荆轲抓住,奋袖越过屏风才得以逃脱。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督亢图中不杀人:太子丹派荆轲入秦,以献督亢之地及秦亡将樊於期之头为名,藏匕首于地图中,谋刺秦王,未遂。督亢,地名。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六合:指上下四方。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庆卿:即荆轲。

参考资料:

1、 陈器之 主编.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1424-1426
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浩浩。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唱心茫茫。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此诗拓展古意而成哀悼诗声,先写送荆轲的时间和地点,再写送别时壮观的场面,然后写刺秦王的经过,最后写秦王一匡诸侯统一中国后天下宝物都集秦宫且美女钟鼓繁若云霞。

  开头四句为第一层,写送荆轲的时间和地点。易水河畔原为古老航道,背燕面赵,襟带二邦,河水浩荡,两岸白沙无垠,足为送别开拓寥廓宏大背景。又时值天风萧瑟、草木零落暮秋季节,北国天空尤为高远幽旷,浩浩江水,茫茫白沙,飒飒天风,萧萧草木,这些大自然奇特景观为全诗铺垫了慷慨悲壮基调。“送君迢遥西入秦”一句点明送谁去何处。其中,“迢递”一词既写征途之遥,复含任重而道远深意。

  紧接着四句为第二层,写送别时壮观的场面,以“骊驹一唱心茫茫”渲染悲壮场面,既为赞古代英雄荆轲,更为颂现实生活左懋第北上议和壮举。

  之后四句为第三层,写刺秦王的经过,借荆轲悲剧重演以痛悼左懋第遇害。

  最后四句为第四层,写秦王一匡诸侯统一中国,天下宝物都集秦宫,美女钟鼓繁若云霞。邪恶战胜正义,如同清朝灭明朝。但荆轲、高渐离虽亡,而博浪沙椎击秦王的张良终将再度出世。篇终“浩茫”之思,幽深婉曲地传达出陈子龙救亡图存的坚定决心。

  全诗构制宏伟,用思深沉,立意深沉含蓄,风格慷慨悲凉,融合写景、叙事、议论于一体而浑化无迹:写景在于创造情感氛围,叙事在于抒发情感,全诗叙事都隐隐荡漾着郁勃的情思,结尾的议论又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故全诗写景、叙事、议论都统一在总体的情感节奏中。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章培恒,陈祥耀,潘啸龙,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745-7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庸医治驼

: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曲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也哉!(自媒 一作:自诩)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曲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也哉!(自媒 一作:自诩)
  从前有个医生,自己夸耀自己能治驼背,他说:"背弯得像弓一样的人,像虾一样的人,像环一样的人,如果请我去医治,保管早上治傍晚就像箭一样笔直了。"有个人相信了他,就让这个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到门板上践踏。驼背人的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马上就死了。那人的儿子想要到官府去告状,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我只管治驼背,不管人的死活!"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tuó),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曲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jiàn)之。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也哉!(自媒 一作:自诩)
  媒:介绍,夸耀。延:请,邀请。鸣:告发。诩:夸耀。矢:箭。业:职业。昔:以前。使:让。但:只。索:要。直:笔直。以:把。置:安放。于:在。践:践踏。亦:也。欲:想要。诸:兼词,之于。为:做。异:不同。曲环:圆环。欲:想要。但:只。其子欲诉诸官:那人的儿子想要到官府告状。何异于此医哉: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呢?焉:他。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曲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也哉!(自媒 一作:自诩)

  一、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以科学有效的措施。寓言中的庸医扬言他专治驼背,经他着手的病人,都能治好。但是他的治疗方法却是用两块木板夹住病人,用人在木板上面踩踏。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治疗方法。我们每个单位在年初时都会提一些年度目标,向职工展示美好的前景。比如许多单位都会说要改善职工生活,提高职工福利待遇。这本是个很好的愿望,也是受职工欢迎的愿望。但如果在实现这一目标时,不是通过正规渠道,那就成“庸医”了。这种例子不是少数。如有的单位通过乱收费来增收,有的通过非法手段来增收。今天报上刊登的湖南省郴州市原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已判刑),就是要求每一个私营业主向纪委缴40万元买一块纪委颁发的保护牌,不买的话就通过种种手段刁难,甚至把业主“双规”。这样的人不是“庸医”是什么?这样不但没有为职工谋好利益,反而损害了职工的利益。

  二、一定要分清轻重,不能本末倒置。寓言中的庸医把病人治死了,驼背的儿子找医生评理,他却说:“我只管把他的驼背弄直,哪管他的死活!”他的错误就在于顾此失彼,轻重不分,本末倒置。在回答治驼背与救性命这两者之间谁更重要的问题时,他选择了前者,即轻者。而对更重要的“性命”,他却忽视了,因而酿成了把活人治死的恶果。我们平时的工作中,也经常要治理一些不良现象,如职工上班不遵守纪律、工作积极性不高、违犯操作规程等等。在出台一项管理措施或有关政策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其实施的后果,避免因为治理了这些问题,又衍生出了其它更加严重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操作走样,或是因为政策、措施本身不完善,必须及时纠正,以免酿成恶果。假如寓言中的医生听到病人呼救时,能及时停下来,病人就不至于丧命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游园

: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参考资料:

1、 汤显祖.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42-48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76-378
【皂罗袍】原来姹(chà)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tuí)(yuán)。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tè)看的这韶光贱!
皂罗袍:曲牌名,过曲,亦常用作小令。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赏心乐事: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用此句意。奈何天:无可如何的意思。谁家:哪一家。后句意为自己家的庭院花园里没有赏心乐事。朝飞暮卷: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锦屏人: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忒:过于。韶光:大好春光。

参考资料:

1、 汤显祖.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42-48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76-378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全曲语言精美,以词的手法写曲,抒情、写景及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细腻生动,真切感人,流动着优雅的韵律之美。

  这段唱词是《牡丹亭》在最有名的一支曲子,历久传唱不衰。全曲雅丽浓艳而不失蕴藉,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首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写深闭幽闺的少女从未涉迹园林,这次乍进后园,只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这里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两句话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现实的苦闷,青春的觉醒使得女主人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读者不难从中窥探出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这段唱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主人公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此曲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犹存。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在《红楼梦》中,即有林黛玉读这首曲时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处境无限感伤的情节。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下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195-11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