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绛归淮南寄韩绰先辈

:
岛上花枝系钓船,隋家宫畔水连天。江帆自落鸟飞外,
月观静依春色边。门巷草生车辙在,朝廷恩及雁行联。
相逢且问昭州事,曾鼓庄盆对逝川。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薛逢

薛逢

薛逢,字陶臣,蒲洲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进士。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零三皆有传。 96篇诗文

猜你喜欢

思君恩

:
小苑莺歌歇,长门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翠辇不曾过。

小苑莺歌歇,长门蝶舞多。
皇宫林苑的黄莺停止歌唱,长门宫前的蝴蝶舞姿多样。

眼看春又去,翠辇不曾过。
眼看大好的春光就要逝去,而皇帝的车驾却从不曾来过。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08-309

小苑(yuàn)(yīng)歌歇,长门蝶舞多。
小苑:皇宫的林苑。莺歌:谓莺啼婉转似歌。亦喻婉转悦耳的歌声。唐杜甫《忆幼子》诗:“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长门:长门宫,西汉时,陈皇后失宠贬居之地。后以“长门”借指失宠女子居住的寂寥凄清的宫院。

眼看春又去,翠辇(niǎn)不曾过。
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唐李贺《追赋画江潭苑》诗之一:“行云沾翠辇,今日似襄王。”。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08-309
小苑莺歌歇,长门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翠辇不曾过。

  这是一首宫怨作品。此诗短短二十字,展示了一个深帷中寂寞的宫人的内心世界:她整日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小苑莺歌歇,长门蝶舞多”,她听不到枝头莺歌,只看见蝴蝶纷飞,这里用一个“歇”字,暗示出春光无情,即将远逝,又以一“多”字不露声色地写出了草长蝶多,小苑寂寞的景象。句中的长门泛指冷宫,诗人以逝去的莺声写冷宫凄寂,复以翻飞的蝶舞来加以反衬,但凄寂也罢,嬉闹也罢,对这位不幸的宫妃来说,都是弃人眼中泪。下一句再着一“又”字,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这被贬谪、被遗忘的美人,是怎样年复一年地迎春送春惜春伤春?“眼看春又去,翠辇不经过”,写出了流年无情,美人对此景不禁顿生迟暮之感。结句包含了她无限热切的希望与痛苦的失望。

  虽然对于怨妇,史上多有微词,但妇女们温柔婉约的风姿,在任何时候都是使人怜惜的。花朵招蜂引蝶,本是常理,可像花儿一样美丽的妃嫔们被贬入冷宫,降临在她们头上的是长年失去丈夫的日子。空有花容月貌,但没人欣赏。原本凭借容貌受到宠爱的妃子尤其凄凉吧,看到蝴蝶飞舞在花丛中,心底自然更加苦闷。但那时的宫廷就是一个大笼子,有钥匙的不过是皇帝一人罢了。

  封建社会里娶姬妾的多是有钱的人,或者是有地位的人。妇女嫁入这样的家庭除去丈夫的威严,她们同时还要受正室的压迫。处得好的也许不是没有,但地位的低下却是约定俗成的。就算进入了最富贵的人家——皇帝家,皇后之外的妃子也要忍受这种折磨。因此宫中妇女间的争斗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结果惨烈的不计其数。长门宫这种专门关押皇帝弃妇的所在,里面住的便是“思君恩”的失宠妃嫔,甚至风光一时的废后。关于长门,这里用的是典故。相传,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被贬长门宫居住,于是之后就用以代指失宠宫妃居住的内宫。

  这首诗的内容与诗题相反相成。以希望反衬失望,更深一层地宕开了意境。作者运用委婉的笔法,写得愁肠百结,小溪九曲。但对君王却是怨而不怒,完全是一种温柔冲和的风格。

  令狐楚的诗风讲究“明丽宛畅,中节合律”,“充分体现了中唐雅正诗派的审美追求和主导风格”(《千家诗》对令狐楚的评价)。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了令狐楚诗的这种风格。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08-30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陵愁望寄子安 / 江陵愁望有寄

: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成千上万的枫树枝上缀满了红叶,在苍苍的暮色中,江桥掩映着姗姗来迟的晚归的风帆。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思念你的心情就像那那西江流水,日日夜夜向东流去,不曾停歇。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mù)帆迟。
掩映:时隐时现,半明半暗。暮帆:晚归的船。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忆君”二句:同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北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表现手法相似。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这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女诗人因孤独寂寞而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情。此诗前两句写盼人不至,后两句接写相思情。全诗运用句中重复、句中排比、反义字相起等手段,造成悠扬飘摇的风调,有助于加强抒情效果,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的相思之情。

  首句以江陵秋景兴起愁情。《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极目千里兮伤春心。”枫生江上,西风来时,满林萧萧之声,很容易触动人的愁怀。“千枝复万枝”,是以枫叶之多写愁绪之重。它不但用“千”“万”数字写枫叶之多,而且通过“枝”字的重复,从声音上状出枝叶之繁。而“枫叶千万枝”字减而音促,没有上述那层好处。

  “江桥掩映──暮帆迟”。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掩映”二字写出枫叶遮住望眼,对于传达诗中人焦灼的表情是有帮助的。词属双声,念来上口。有此二字,形成句中排比,声调便曼长而较“江桥暮帆迟”为好听。

  前两句写盼人不至,后两句便接写相思之情。用江水之永不停止,比相思之永无休歇,与《室思》之喻,机杼正同。乍看来,“西江”、“东流”颇似闲字,但减作“忆君如流水,日夜无歇时”,比较原句便觉读起来不够味了。刘方平《春怨》末二句云:“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晚清王闿运称赞说“以东、西二字相起,(其妙)非独人不觉,作者也不自知也”,“不能名言,但恰入人意。”(《湘绮楼说诗》)鱼玄机此诗末两句妙处正同。细味这两句,原来分用在两句之中非为骈偶而设的成对的反义字(“东”“西”),有彼此呼应,造成抑扬抗坠的情调,或擒纵之致的功用,使诗句读来有一唱三叹之音,亦即所谓“风调”。而删芟这样字面,虽意思大致不差,却必损韵调之美。因此鱼玄机此诗每句多二字,有助于加强抒情效果,它们充分发挥了作用。所以比较五绝“自君之出矣”一体,艺术上正自有不可及之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46-1347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山下泉

: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轻波荡漾的水面映射出四周山色,澄澈的泉水倒映着山间林木扶疏的姿影。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不理会石上的喧闹纷乱,独自回忆着山中的静谧。

(yàng)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漾漾:水波飘荡的样子。山光:山的景色。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这是一首写泉的小诗,它不是写山中的泉,而是写山下的泉。山中泉是涓涓细流,而山下泉则常常已汇流成小潭。依傍山麓,不免倒映出山光林影。诗就是从描写这水中的倒影开始的。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写轻波荡漾的水面,反射著四周景物的色彩,或草木之幽绿,或岩石之沉黑,总之是那山的色调。而在那山的基色上又映出林木扶疏的姿影,因为泉水清冽,诗人用了一个“倒”字来写林影,十分生动,而且涵义丰富,既可以指水中之影如林木倒伏水面,又可以表示水中之影与实物之形的正反颠倒,体物入微,极其简练而富有情趣。

  “那知石上喧”转写声,并进而寄托一时的感兴。泉由山中流到山下,在石上激起喧响,这本是自然之理,也是泉流的最后归宿。然而诗人却设想,这种喧响的嘈杂会让它怀念起在山中时的安静。这里“却忆山中静”的“忆”字有的版本作“益”,如果是“益”那么就是一种以动写静的反衬表现。仔细玩味,我觉得还是“忆”于义为长。诗人生活在大历年代,当时战乱初平,满目疮痍,社会现实令人失望。于是在当时人的心理上都弥漫着一重消极隐退的情绪,常常是身入仕途,心却萦系在江湖之上、山林之间。这首诗实际上就表现了那种典型的心态。诗人起先是渴望立功扬名、一意进取的,可当仕宦生活饱经忧患之后,他转而怀念起未出仕的清闲了。“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诗人借助于移情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活动投射到外物上去,使客观外物泉成了自己心灵的外化和表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古代诗人眼中,山水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审美对象,它同时是诗人主体的投射和外化。诗人观赏山水,同时也就是在观照自我,他在物我之间寻求一种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甫曾这首小诗篇幅虽短,同样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

: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鸊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是在哪个时代契苾部落来到了阴陵,世世代代为朝廷效力,在青史上留下英名。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雪压千帐的寒夜营前的大旗迎风飘卷,军情紧急的清晨,传书的军骑越河踏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西蕃的男儿背负着小孩来青冢归附,北狄的姑娘用瓦壶盛酒到白登劳军。

日晚鸊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在黄昏时节你来到碎鸟鹈泉边打猎,路上的行人远远就认出你这位郅都鹰。

参考资料:

1、 华锋,曾广开,常平,姚小鸥,宋木铎,韩向东,李颖编著,.唐代名家诗选:海南出版社,1994.10:第916页2、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55页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yì)世勤王国史称。
阴陵:阴山。契苾何力归唐后,曾移居阴山。奕世:累世。勤王:为朝廷效力。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夜卷”二句:意为契苾家族为国东征西讨,作战勇敢,立有赫赫战功。

(fān)儿襁(qiǎng)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襁负:背着小孩。青冢:王昭君墓,此处泛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带。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市东。

日晚鸊(pì)(tí)泉畔猎,路人遥识郅(zhì)都鹰。
鸊鹈泉:在今内蒙古五原县。郅都:西汉景帝时人,任雁门太守时,威震匈奴。

参考资料:

1、 华锋,曾广开,常平,姚小鸥,宋木铎,韩向东,李颖编著,.唐代名家诗选:海南出版社,1994.10:第916页2、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55页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鸊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这首送别契瑟通出征的诗,以“奕世勤王”为中心,历叙契葱部落内附后与唐朝廷的友好关系,表彰契菇氏历代勤王的功绩及其对促进北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的作用,

  首联用设问起手,总叙铁勒部落归附唐王朝和为朝廷效力的历史:“奕世勤王国史称”,这是朝廷对契瑟一门的评价,也表达了诗人的赞誉之情。

  颔联二句的大意说,在雪盖千帐的寒夜,掩旗突袭敌军,在冰封河流的早晨,率兵涉冰飞越:写的是契菇通五世祖契葱何力当年勤王的事迹:这里诗人虚拟铺排,选择早晨、夜晚两个典型时间,掩旗夜袭和朝飞冰河两个典型场面,着力强调契菇骑兵行动的迅急和作战的神勇。诗人强调这点有其现实意义:因为当时诸藩镇口称勤王,却多拥兵自重,养寇固恩,即使进兵,也多是徘徊观望,牵延不进。诗人在这里称赞当年契瑟氏勤王之日夜兼程,迅急神勇,一则是对当时藩镇一种婉转的批判,二则是勉励契菇通仿效乃祖,效忠朝廷,再展契菇氏之雄风。

  接着颈联二句,转写现实,契菇通此次出兵勤王,深得北方少数民族拥护,纷纷背着幼儿前来归附,箪食壶浆表示欢迎÷诗人用具体的画面,写出了少数民族广大群众支持拥护这场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这就点出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性质。这对正在出师勤王、捍卫边塞的契菇通来说无异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鼓励,同时这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御侮的历史证物。

  尾联借出猎隐指对回鹘作战,意思是说契菇通傍晚出猎鹭鹈泉畔,路人在很远的地方看到他所放的鹰,就知道这位苍鹰式的人物出现了。这里以郅都比契瑟通。“鹰”字双关,既关合上句“猎”字,又喻契菇通正如号称“苍鹰”的郅都,为回鹘所畏惮,一明一暗,一喻物一喻人,关合得异常巧妙。

  总而言之。这首诗声华既壮,骨力也足以相副,末联“郅都鹰”、给人以勇悍威严的印象。由于腹联已写了他获得了“蕃儿”、“狄女”的拥户和欢迎,则其威严又是和兄弟民族的关怀和友爱相结合的,从而表现出一位既得到各部落爱戴,又令敌人畏惮的出身于少数民族的边防太守形象。

参考资料:

1、 安焕章编著.李商隐诗歌导读:广陵书社,2015.04:第14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
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
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
博平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
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

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
墙壁雪白正可作天空,用丹青绘出江海。

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
浮云不知归还,白鸥日日长在。

博平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
博平真人王志安,沉吟画前欲辞官。

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
秋色笼罩着松溪和石阶,拂晓的凉意使愁客想把家还。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4-9252、 刘继才.中国古代题画诗释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02月第1版:19-203、 李儒光编著.画中诗 中国题画名诗鉴赏:岳麓书社,1995年12月第1版:8

粉壁(bì)为空天,丹青状江海。
粉壁:用白石灰粉刷的墙壁。

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
游云:指在外做官的人,一作浮云。

博平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
博平:唐河北道博平郡的博平县,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北。王志安,生平不详。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的得道的人。挂冠:挂冠,即辞官。冠,帽子。

松溪石磴(dèng)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
石磴:石阶。《韵会》:“磴,登涉之道也。”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4-9252、 刘继才.中国古代题画诗释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02月第1版:19-203、 李儒光编著.画中诗 中国题画名诗鉴赏:岳麓书社,1995年12月第1版:8
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
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
博平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
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

  “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这两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粉壁为天、下有江海的绝妙景致,意境极为开阔,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侧面表现出诗人超脱的想像力,虽写观画感受,却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表达出诗人在咏物题画等方面有相当高超的技巧。

  “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描绘一幅浮云飘泊不定、在烟云深处寻找鸥鸟身影的景致,意境极为幽闲,表现了作者隐逸的思想、追求自由的精神和旷达的情怀。此两句有紧扣上文,烘托气氛,皆写画中景物:天空、江海、浮云、白鸥,为下文写王志安的归隐之思作铺垫。

  “博平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通过写借用博平真人王志安欲“挂冠”的归隐心,表露出诗人的江海之志。既是明写,亦是喻己。

  “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笼罩在“秋色”中的“松溪”、“石磴”无不带有诗人、画家的感情因素。结得自然,而又落脚于“秋”字,自然地点明了寄诗抒怀的时间,从而联想到自已的身世,漂泊不定如浮云一般。“愁客”、“思归”,字里间处处充溢着客居思归的酸楚之情,让诗句意境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云、风、雷、电,天、海、月、日、涛,是李白爱入诗的事物。凌、挥、飞、吼,奔、卷、横、啸是李白最爱入诗的动词。此诗借用“空天”、“江海”、“游云”、“日见”、“带”、“坐”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不可一世的气势,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同时描写了画上的美景,又表达了思乡的感情。在诗歌格式上,五言与七言融合一体,也体现了李白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的诗歌特色。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4-9252、 刘继才.中国古代题画诗释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02月第1版:19-203、 李儒光编著.画中诗 中国题画名诗鉴赏:岳麓书社,1995年12月第1版: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