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栖白大师

:
剃发得时名,僧应别应星。偶题皆有诏,闲论便成经。
扫叶寒烧鼎,融冰晓注瓶。长因内斋出,多客叩禅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蠙

[约公元九o一年前后在世]字象文,清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哀帝天复初前后在世。生而颖秀,幼能为诗登单于台,有“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名,由是知名。家贫累下第,留滞长安。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第。唐懿宗咸通(860-874)年间,与许棠、张乔、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授校书郎,调栎阳尉,迁犀浦令。五建建蜀国,拜膳部员外郎。后为金堂令。 101篇诗文

猜你喜欢

宿云际寺

: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自云绕山山路幽深,禅门弟子远来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僧熟路踏苍苔归寺,鹿在林踩红叶有声。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高阁燃清香生静境,夜堂鸣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自从紫桂岩前告别,不见南能直到如今。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页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东峰弟子:犹言东山弟子,即禅门弟子。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称东山法门。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qìng)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南能:指禅宗南宗惠能六祖。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页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温飞卿本出身名门,又颇有才气,但由于他恃才逞气,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一生坎坷,漂泊潦倒。在他的一生中,喜与禅僧来往,诗集中有不少这类诗作。温庭筠曾任襄阳巡官,并曾在江淮一带长期游处,使他颇受南宗禅的影响。在广东罗定县西南有云际山,该诗中所写之云际寺或坐落于该山之上。云际寺里有一位僧人,温庭筠以前曾结识过。分手之后,这位僧人回到了云际寺。或许是两人有深契,这次,温庭筠以一名禅门弟子的身份远远地寻他而来。尽管他已走了很远的路程、尽管他已爬了很高的山峰,但眼前的一幅幅美丽淡雅而又含蕴深远的图画,使他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苍苔上本没有路,但寺僧熟悉这里的一切,他踏着苍苔归去。落叶本是无声,但由于山林静谧,小鹿嬉闹踏着落叶发出了“沙沙”响声。这两个细节写出了寺僧、小鹿在这座寂静的山林里的自在。以一种自然的融洽为背景,作者写禅僧的参禅生涯:燃起清香、鸣起疏磬,由此而进入清静的禅境。见到这一切,作者不由将久不见面的这位南方禅师比作惠能。不过,该诗所写的是温庭筠这位才子眼中的禅僧,他与南宗慧能的禅风是有区别的。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11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袭美春夕酒醒

: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几年来无所事事漂泊于江湖,这一次又醉倒在黄公的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酒醒后才发现月亮挂在天上,花影映满全身需要有人来扶。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322-323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797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lú)
傍江湖:江湖漂泊,此处指隐居。黄公酒垆:原指竹林七贤饮酒之处,此诗指自己的饮酒场所。

(jiào)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qìng)人扶。
觉:酒醒。倩:请。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322-323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797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这是一首闲适诗。“闲适诗”的特点,向例是以自然闲散的笔调写出人们无牵无的悠然心情,写意清淡,但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时,有些佳作,在艺术上不乏可资借鉴之处。此诗是写诗人酒醉月下花丛的闲适之情。

  起句“几年无事傍江湖”,无所事事,浪迹江湖,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反映了“泛若不系之舟”(《庄子·列御寇》)的无限自在。第二句中的“黄公旧酒垆”,典出《世说新语》,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放达纵饮的生活态度,从而标榜襟怀的高远。

  “觉后不知明月上”,是承前启后的转接,即前承“醉倒”,后启归去倩人搀扶的醉态。此处所云“不知”,情态十分洒脱;下句“满身花影倩人扶”是全篇中传神妙笔,写出了月光皎洁、花影错落的迷人景色。一个“满”字,自有无限情趣在其中。融“花”、融“月”、融“影”、融“醉人”于浑然一体,化合成了春意、美景、诗情、高士的翩翩韵致。

  这首诗着意写醉酒之乐,写得潇洒自如,情趣盎然。诗人极力以自然闲散的笔调抒写自己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情。然而,以诗人冠绝一时的才华,而终身沉沦,只得“无事傍江湖”,像阮籍、嵇康那样“醉倒黄公旧酒垆”,字里行间似仍不免透露出一点内心深处的忧愤之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309-131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邢桂州

: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铙歌鼓吹喧响于京口,乘风破浪扬帆向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经过赭圻城和赤岸山,击水向沅湘驾着轻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夕阳西沉后江湖浪白,潮水涌来时天地映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明珠又回到合浦海域,定是追随着使臣之星。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54-155

(náo)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铙吹:即铙歌。军中乐歌。为鼓吹乐的一部。所用乐器有笛、觱篥、箫、笳、铙、鼓等。京口:唐润州治所,即今江苏镇江市,位于长江边。公元209年,孙权把首府自吴(苏州)迁此,称为京城。公元211年迁治建业后,改称京口镇。东晋、南朝时称京口城。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风波:风浪。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古由京口沿江而上,过洞庭,经湘水,可抵桂州。

(zhě)(qí)将赤岸,击汰(tài)复扬舲(líng)
赭圻:山岭名。在今安徽繁昌县西北。晋桓温曾于其麓筑赭圻城。赤岸:山名。在江苏六合东南。击汰:拍击水波。亦指以桨击水,划船。扬舲:犹扬帆。舲是有窗的船,扬舲谓划船快速前进。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合浦:古郡名。汉置,郡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县东南有珍珠城,又名白龙城,以产珍珠著名。使臣星:即使星。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54-155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这是一首送别诗。邢桂州指邢济。

  首句写京口(即今日镇江)送别场景,“铙吹喧京口”,钟鼓齐鸣,运用通感,以听觉感受来写视觉形象,一个“喧”字表现了送别场面之热烈壮观。“风波下洞庭”,这一句点明邢济取水路前往桂州,一个“下”字勾划出了由江入湖、扬帆直济之气势。首联不落渲染离情别绪的窠臼,反而写得意气昂扬,而惜别感情则隐含于中,“风波下洞庭”一句,表现出了诗人目送孤帆碧天、望尽风烟洞庭的深情,感情含蓄而沉着。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颔联承上联写路途所见。“赭圻”为地名(今安徽繁昌县西),“赤岸”亦为地名,可能在桂州境内。这两句诗看似平铺直叙,实则颇具匠心“赭”、“赤”都是暗色调,与诗歌昂扬奋发的风格和谐统一。“击汰”意谓击水,“扬舲”即开船,语出《楚辞》:“乘舲船兮余上沅,齐吴榜以击汰”,这一句化用成句,如盐入水,非常巧妙。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颈联笔势陡转,以飞动之笔触写江湖风光。日落时湖光与落日余辉融成一片耀眼的白色,碧波滚滚而来时,整个天地又仿佛都染成了青色。“白”、“青”二字以水墨写五彩,以简淡含灿烂,正显出诗人炉火纯青之功力。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尾联化用两个典故,表达企盼祝愿之情。“珠归合浦”化用后汉孟尝故事。《后汉书》载:“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尝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食,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利病,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贾流通。”“使臣星”之典亦出《后汉书》:“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且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都。投李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视,问曰:‘二使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耶?’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这两句意思是:邢济的赴任,将会使桂州出现安居乐业的局面。这一联用典既切合人物身份,又紧扣当地故实,表达了诗人劝勉友人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良好愿望,而措辞不卑不亢、真诚恳切,十分“得体”。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118-11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客之江宁

:
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徐州见柳花。
朱雀桥边看淮水,乌衣巷里问王家。
千闾万井无多事,辟户开门向山翠。
楚云朝下石头城,江燕双飞瓦棺寺。
吴士风流甚可亲,相逢嘉赏日应新。
从来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却人。(定却 一作:味可)

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徐州见柳花。
春江流水,你载着友人的小舟远去赴任,你不要迟滞;友人你乘舟南下,途经徐州,你可观赏到那里漫天飞扬的柳絮。

朱雀桥边看淮水,乌衣巷里问王家。
江宁城中,朱雀桥畔,你可以静看那千年流淌的秦淮河水;悠悠乌衣巷中,你可以探访旧时王谢大家。

千闾万井无多事,辟户开门向山翠。
城里乡下皆无多少事,老百姓安居乐业,一片悠闲;打开门窗,就可看见对面苍翠的青山。

楚云朝下石头城,江燕双飞瓦棺寺。
江宁城中,朝霞红艳满天;瓦棺寺旁,江上燕子双飞,一派恬然。

吴士风流甚可亲,相逢嘉赏日应新。
吴地才子,风流倜傥,平易近人,与之相遇,自是高谈阔论,相见恨晚,岁月也因之日日变新。

从来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却人。(定却 一作:味可)
从来北方夸赞羊酪味美,其实江南的莼羹才更加可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14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6-237

春流送客不应赊(shē),南入徐州见柳花。
春流:即春天的水流。赊:延缓。徐州:此指古南徐州,与江宁同属润州。

朱雀桥边看淮水,乌衣巷里问王家。
朱雀桥:横跨秦淮河上,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巨宅多在其附近。淮水:水名,其纵贯今南京市部分称秦淮河。乌衣巷: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东晋时王谢等望族亦居此。王家:即王导家。

千闾(lǘ)万井无多事,辟户开门向山翠。
闾:原指里巷里的门,此处代指城市。井:田地,此处代指乡下。

楚云朝下石头城,江燕双飞瓦棺(guān)寺。
石头城:古城名,故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六朝时为建康军事重镇。瓦棺寺:亦名瓦官寺,在故金陵凤凰台。寺有瓦官阁,高二十五丈。

吴士风流甚可亲,相逢嘉赏日应新。
吴士:江宁古属吴国,故称当地读书人为吴士。风流:即洒脱放逸,风雅潇洒。

从来此地夸羊酪(lào),自有莼(chún)(gēng)定却人。(定却 一作:味可)
此:一作“北”。羊酪:用羊乳制成的一种食品。莼羹:用莼菜烹制的羹。定却人:一作“味可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14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6-237
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徐州见柳花。
朱雀桥边看淮水,乌衣巷里问王家。
千闾万井无多事,辟户开门向山翠。
楚云朝下石头城,江燕双飞瓦棺寺。
吴士风流甚可亲,相逢嘉赏日应新。
从来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却人。(定却 一作:味可)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所送之人,已不可考。

  此诗开篇先点明送别时节及客人南下所经之地。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故诗人特意写到了柳花,切题之送客。春流送客,可以想见友人赴任,春风得意之状。朱雀桥、乌衣巷,皆江宁之名胜,骚人墨客多有咏之。此处诗人写此名胜古迹,乃点题“之江宁”赴任。言其在此“看淮水”“问王家”,写出了客人的悠闲、得意之状。

  中间四句叙写江宁之山川景色。城里乡里皆无事,可见江宁百姓安居乐业,正好与上文“看淮水”“问王家”意相联。江宁百姓门对青山,这里用了一个复数,言“闭门开户”皆对青山,可见青山之多,无处不在。复着一“翠”字,更见青山之翠。江宁朝霞满天,一个“下”字,满天红霞呼之欲出。而燕子双飞,莺歌燕舞,一派大好风景,烘托着江宁百姓生活的怡然自得。

  最后四句写友人交往之人的高雅,表明友人的雅洁。“日应新”,既是言与吴士相逢嘉赏的惬意,同时也暗喻了友人到任后,吴地日日变新,赞其政绩清明。友人南下赴任,因而诗人结尾处又劝慰其不要担心水土不服,江宁之莼羹比中原之羊酪味更可人,友人只管放心前去。

  全诗洋洋洒洒,语言繁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韩翃的诗:“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又说:“比兴深于刘长卿,筋节成于皇甫冉。”这是说韩翃的诗意较为深隐,风格较为矫健。这个评语对此诗也还合适。然而此诗内容较为空疏,流于形式,缺乏真情实感,乃应酬之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6-2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的鸣琴呀,暂且停止了弹拨。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府中的官员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编著.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31页2、 朱宏辉,徐荣街.唐诗赏析: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院,1979.12:第19-20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chuò)弹。
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名未详。前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钱塘:旧县名,唐时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钱塘门内。障楼:一作“樟亭”,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鸣弦:春秋时孔子弟子宓子贱,曾经为单父长官,他“呜琴不下堂而单父治”,这里用此典故,称颂颜县令善于为政。辍:停止。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连骑:形容骑从众多,络绎而出的样子。

照日秋云迥(jiǒng),浮天渤澥(xiè)宽。
迥:远。渤澥:指渤海。这里指钱塘江外的东海。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lǐn)生寒。
座:座位。凛:凛然。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编著.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31页2、 朱宏辉,徐荣街.唐诗赏析: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院,1979.12:第19-20页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这是一首咏写钱江潮的作品,叙写江潮如雷似雪,有声有色,十分壮观。全诗可以分为观潮前与观潮两部分。

  诗的前四句写观潮前。“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臣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诗的起句先声夺人,很有力量。“鸣弦暂辍弹”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巧妙地造成以弦声反衬潮声,使读者感到在江潮的巨大声势下,弦声喑哑了。这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诗的后四句直写观潮的景况。诗人仍不写涨潮,而是以“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仍不是直接写潮,而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接着诗人向读者描绘出涨潮的壮观画面:“惊涛来似雪”,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如万马奔腾,潮水卷起的浪墙似一道突起的雪岭,铺天盖地而来。画面气势宏大,雄奇无比。结句“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由于诗人在描写钱江潮时多次运用了烘托的手法,进行反复的渲染,因而获得了直接描摹所难以获得的艺术效果。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从听的角度写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在雄浑壮美中显出从容潇洒的气韵。用“雷震”起调,先是一张。二句接着是言“辍”,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张。四句言“待”,又是一弛。五六两句仿佛与潮无关,完全宕开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将全诗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张。这首诗利用张弛的原理,高低的变化,写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上、中、下册):长征出版社,1999.11 第1版:第19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