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歌(一作紫笋茶歌)
山童碾破团团月。倚云便酌泉声煮,兽炭潜然虬珠吐。
看著晴天早日明,鼎中飒飒筛风雨。老翠看尘下才熟,
搅时绕箸天云绿,耽书病酒两多情,坐对闽瓯睡先足。
洗我胸中幽思清,鬼神应愁歌欲成。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有智慧的人,必定心中怀有仁爱。
参考资料:
1、 余建忠 .古代名诗词译赏 .昆明市: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57-58页2、 宋厚泽.唐诗三百首精读故事(上册).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2页3、 游光中 黄代夕 .中国古代哲理诗译注 上.成都市: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259页疾风知劲(jìng)草,板荡识诚臣。
疾风:大而急的风。劲草:强劲有力的草。板荡:动乱之世。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勇夫:有胆量的人。智者:有见识的人。
参考资料:
1、 余建忠 .古代名诗词译赏 .昆明市: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57-58页2、 宋厚泽.唐诗三百首精读故事(上册).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2页3、 游光中 黄代夕 .中国古代哲理诗译注 上.成都市: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259页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如今引用它,比喻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参考资料:
1、 余建忠 .古代名诗词译赏 .昆明市: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57-58页2、 孙鑫亭.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53页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夜暮了,还飞进延秋门上叫哇哇。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吓得达官们,为避胡人逃离了家。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玄宗出奔,折断金鞭又累死九马,皇亲国戚,来不及和他一同驱驾。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有个少年,腰间佩带玉块和珊瑚,可怜呵,他在路旁哭得嗓子嘶哑。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千问万问,总不肯说出自己姓名,只说生活困苦,求人收他做奴伢!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已经有一百多天,逃窜荆棘丛下,身上无完肤,遍体是裂痕和伤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凡是高帝子孙,大都是鼻梁高直,龙种与布衣相比,自然来得高雅。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豺狼在城称帝,龙种却流落荒野,王孙呵,你一定要珍重自己身架。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在十字路口,不敢与你长时交谈,只能站立片刻,交待你重要的话。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昨天夜里,东风吹来阵阵血腥味,长安东边,来了很多骆驼和车马。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北方军队,一贯是交战的好身手,往日勇猛,如今何以就流水落花。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私下听说,皇上已把皇位传太子,南单于派使拜服,圣德安定天下。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他们个个割面,请求雪耻上前线,你要守口如瓶,以防暗探的缉拿。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多可怜呵王孙,你万万不要疏忽,五陵之气葱郁,大唐中兴有望呀!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延秋门:唐玄宗曾由此出逃。白头乌:白头乌鸦,不祥之物。南朝梁末侯景作乱,有白头乌万计集于朱雀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biān)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chí)驱。
金鞭断折:指唐玄宗以金鞭鞭马快跑而金鞭断折。九马:皇帝御马。
腰下宝玦(jué)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yú)。
宝玦:玉佩。隅:角落。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cuàn)荆棘(jí),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高帝子孙:汉高祖刘邦的子孙。这里是以汉代唐。隆准:高鼻。
豺狼在邑(yì)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豺狼在邑:指安禄山占据长安。邑:京城。龙在野:指唐玄宗奔逃至蜀地。
不敢长语临交衢(qú),且为王孙立斯须。
临交衢:靠近大路边。衢:大路。斯须:一会儿。
昨夜东风吹血腥(xīng),东来橐(tuó)驼满旧都。
东风吹血腥:指安史叛军到处屠杀。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朔方”句:指唐将哥舒翰守潼关的河陇、朔方军二十万,为安禄山叛军大败的事。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传位”句:天宝十五载八月,玄宗在灵武传位于肃宗。
花门剺(lí)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jū)。
花门:即回纥。剺面:匈奴风俗在宣誓仪式上割面流血,以表诚意。这里指回纥坚决表示出兵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狙:伺察,窥伺。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五陵:五帝陵。佳气:兴旺之气。无时无:时时存在。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长安城中看到了往日娇生惯养的黄金之躯的王公贵族的子孙们在安史叛军占领长安城之后的凄惨遭遇。
诗中情感十分复杂,既有“龙种自与常人殊”的庸俗忠君思想,又有对处于特殊历史境况下“但道困苦乞为奴”的弱者的悲悯之情。联系杜甫平常对锦衣玉食的纨挎子弟的厌恶情绪看,此际应是出于一种人道的同情。
原来居住在华堂高殿中的王孙贵族们已经纷纷逃出长安,“走避胡”,一路逃亡出去。“金鞭断折九马死”,慌忙的逃命,以至于把金子装饰的马鞭都打断了、打死了九匹马,这是一种夸张,说明奔逃时候的惶恐之状,而且他们在逃跑的时候因为特别急、特别快,以至于他们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能够完全带走,所以就有一些“可怜王孙泣路隅”,因为失去了父母,被父母遗弃在长安城中,在路边哭泣。杜甫问这些王孙们,“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这些昔日的王公贵族的子孙们不敢说出自己的姓名,生怕被胡兵知道被抓去做俘虏,只是告诉诗人他现在是困苦交加,哪怕做别人家的奴仆也心甘情愿,只要能够活命。再看他身上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这个孩子已经在荆棘中躲藏了好多天了,身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了,到处都是伤。但就是这样,诗人还是要安慰这些孩子们,让他们善保千金躯,相信唐兵一定会打回来的。长安城里的王气依然存在,国家不会亡。那种昔日的繁华一定会再回来。可见杜甫虽然身处乱中,身作长安,仍然心系国家,仍然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而且诗人在长安城里虽然被封锁在长安城中,但是诗人仍然通过不同的渠道很多关系关心着当时战争的时局。
作者在诗中极言王子王孙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遭受种种苦楚,既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又含蓄地规劝统治者应居安思危,不可一味贪图享乐,致使子孙也无法遮顾,可悲可叹。
全诗词色古泽,气魄宏大。写景写情,皆诗人所目睹耳闻,亲身感受,因而情真意切。荡人胸怀,叙事明净利索,语气真实亲切。写同情处见其神,写对话处见其情,写议论处见其真,写希望处见其切。杜诗之所以称“诗史”者,盖在于此也。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传 一作:鸣)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牛郎。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海外徒闻更(gèng)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chuán)宵柝(tuò),无复鸡人报晓筹(chóu)。(传 一作:鸣)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传宵柝 :一作“鸣宵柝”。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筹:计时的用具。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竹实满秋浦,凤来何苦饥。
秋浦满是竹实,凤凰来到这里怎么还会饥饿?
还同月下鹊,三绕未安枝。
还同月下的喜鹊,绕了三圈都没有找到可以安然栖息的枝条。
夫子即琼树,倾柯拂羽仪。
夫子你就是琼树,倾斜下垂的枝条庇护。
怀君恋明德,归去日相思。
敬仰你的高尚品德,别后会日夜把你思念。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李白大辞典》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 :第132页2、 李白.《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李太白集》:岳麓书社,1987 - 05:第141页竹实满秋浦,凤来何苦饥。
还同月下鹊,三绕未安枝。
夫子即琼(qióng)树,倾柯(kē)拂羽仪。
琼树:即琼枝。以谬琳琅轩为食,凤凰食之。
怀君恋明德,归去日相思。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李白大辞典》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 :第132页2、 李白.《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李太白集》:岳麓书社,1987 - 05:第141页参考资料:
1、 栾睿.李白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322页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在秋风萧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扰边塞,屠杀边地将领。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边境。由于万里之外白骨无人收,所以家家只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即使贫贱却舒心。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如今丈夫死在战场上,今后谁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遗孤生下来怎样哺育?虽然还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蜡烛那样暗淡无光,生活毫无希望。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mò)辽水上。
没:覆没、被消灭。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zàng)。
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招魂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妇人依倚(yǐ)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依倚:依赖、依靠。同居: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zhòu)烛。
昼烛:白天的蜡烛,意为暗淡无光,没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