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溪亭

: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苏溪亭外野草青青,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春天来得晚了些,燕子还没有归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风中只感凄寒。

参考资料:

1、 北京益博轩青少年阅读研究机构编著. 我爱诵读 4A级[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8.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漫漫:无边无际。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tīng)烟雨杏花寒。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汀:水边平地。

参考资料:

1、 北京益博轩青少年阅读研究机构编著. 我爱诵读 4A级[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8.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该诗的首句写地点和节候,次句写倚阑人的形象;三四句写春光将尽,燕子尚未回归旧巢,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鲜艳的容光,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7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苏溪亭外野草青青,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春天来得晚了些,燕子还没有归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风中只感凄寒。

注释
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
漫漫:无边无际。
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
汀(tīng):水边平地。

参考资料:

1、 北京益博轩青少年阅读研究机构编著. 我爱诵读 4A级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该诗的首句写地点和节候,次句写倚阑人的形象;三四句写春光将尽,燕子尚未回归旧巢,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鲜艳的容光,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7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写于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仲春。当时,诗人由浙江东阳赴湖南曹王李皋幕府,途经义乌的苏溪时,观赏江南温婉秀丽的晚春美景图,在苏溪亭中有感而作。

参考资料:

1、 殷海国主编. 古代山水诗名篇赏析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37.2、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 线装经典:唐诗鉴赏辞典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2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戴叔伦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241篇诗文

猜你喜欢

板桥晓别

: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回头望高高城楼,银河已经渐渐暗淡向西下落,长亭的窗下,渠水荡漾着层层轻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远别的游子像那水仙就要乘赤鲤飞升,芙蓉如面的美人一夜来流下的红泪谁知几多?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489-491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晓河:指银河。微波:指银河之波,也指长亭下水渠之波。

水仙欲上鲤(lǐ)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鲤鱼:典故出自《列仙传》,一名赵国人琴高,会神仙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去。芙蓉:形容女子容貌。红泪:典故出自《拾遗记》,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王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489-491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这是一首与情人言别的诗。题中“板桥”,指唐代汴州城西的板桥店。这里正像长安西边的渭城一样,是一个行旅往来频繁的地方,也是和亲友言别之处。

  首句的“回望高城落晓河"中,高城指汴州城,晓河指破晓时分的银河。回望汴州方向,原先斜贯中天、高悬在城头上的银河,此刻已经黯淡了,西移垂地。在破晓时分微微发白的天幕背景下,正隐现出高城的朦胧暗影。这对一年一相逢的情侣,曾经在这座高城中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所以分别之际,不免怀着留恋和怅惘的心情翘首回望,彼此都感到刚刚逝去的日子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正像宋代秦观在一首别词中所写的那样,“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出自《满庭芳》)。“落晓河”,既明点题内“晓”字,又暗寓牛女期会已过,离别在即。而这对情侣在分离的前夜依恋话别,彻夜不眠的情景也不难想象。

  然后是“长亭窗户压微波”该句,长亭是板桥上或板桥近旁一座临水的亭阁,它既是昨夜双方别前聚会之处,也是晓来分离之处。长亭的窗下就是微微荡漾的波光,“压”字画出窗户紧贴水波的情景。在朦胧曙色中,这隐现于波光水际的长亭仿佛是幻化出来的某种仙境楼阁,给这场平常的离别涂抹上一层奇幻神秘的传奇色彩。那窗下摇漾的微波,一方面让人联想起昨夜双方荡漾难平的感情波流,另一方面又连接着烟波渺渺的去路(板桥下面就是著名的通济渠),这两方面合起来,也就是所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全句写景,意境颇似牛女鹊桥,夜聚晓分,所以和首句所写的“高城落晓河”之景自然融为一片。

  如果说,一、二两句还只是在写景中微露奇幻神秘的色彩,那么三、四两句就完全进入了神话故事的意境。

  “水仙欲上鲤鱼去"这句用上了琴高典故。诗人把游子暗比作琴高,板桥长亭之下,正停靠着待发的小舟,游子由水路乘舟离去,就像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琴高一样。在前两句所描写的带有奇幻色彩的景色引发下,这里进一步生出浪漫主义的想象,将“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的现实场景幻化成“水仙欲上鲤鱼去”的神话境界。所以这想象虽奇幻,却又和眼前景吻合,显得自然真实。《楚辞·九歌·河伯》中曾这样描写送行的场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子。”“水仙”句似受到过它的启发,只不过这首诗里所描绘的境界带有童话式的天真意趣罢了。

  最后一句“一夜芙蓉红泪多”转写送者。句子中的“红泪”暗用薛灵芸的典故,将游子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她的美艳,又由红色的芙蓉进而想象出它的泪也应该是“红泪”。这种天真浪漫的想象,类似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忆君清泪如铅水”的奇想。不过这句的好处似乎主要在笔意,它是从游子的眼中来写送者,却又不直接描写送者在“晓别”时的情态,而是转忆昨夜一夕这位芙蓉如面的情人泣血伤神的情景。这就不但从“晓别”写出了夜来的伤别,而且从夜来的分离进一步暗示了“晓别”的难堪。昨夜长亭窗户之内,“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的情景,此刻板桥晓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的黯然销魂之状也就都如在眼前了。

  纵观全诗,可看得出李商隐喜欢从前代小说和神话故事中汲取素材,然后组合成充满新奇浪漫情调和奇幻绚丽色彩的诗歌,这是他作诗的一贯特点。但像这首诗这样,用传奇的笔法来写普通的离别,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一片,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式幻境,在送别诗中确实少见。前人曾说“义山多奇趣”(张戒《岁寒堂诗话》),说李商隐爱将平凡的题材写得新奇浪漫。此诗,正是体现出了李商隐这种“奇趣”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194-1195页2、 肖剑.《唐诗鉴赏大典》.北京市:长征出版社,1999:1518-15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石竹咏

: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
翠绿枝条生长茂盛,垂挂着繁盛美丽的红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常常担心寒冷的露珠降临,无法保住它那美好的生命。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叹息石竹时也思考自身,此生难道是我衷情的吗?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在我尚未降临人世的时候,究竟是谁是我萌生的呢?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抛开这样的事情不再说它了,顺应自然的变化又何必惊恐呢?

(qī)萋结绿枝,晔(yè)晔垂朱英。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晔晔:美丽繁盛的样子。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委化:自然的变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
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祠南。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银鞍绣毂往复回,簸林蹶石鸣风雷。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
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昨夜秋声阊阖来,洞庭木落骚人哀。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
何不令皋繇拥篲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
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
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
我清晨乘着犁眉黄身马,举鞭无力。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祠南。
强撑着病体,角巾便服地来到尧庙。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只见柳丝垂地绿荫遮天,石门喷迸的流水在此汇成金沙潭。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这里山青水秀,我的老朋友果然为我们选择了一处绝妙佳景。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庙中不断地有人来击鼓求福,其实尧本无心受人祭拜,你们这又是何苦呢?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庙前又有双跪石人,如花的美女整日在表演歌舞。

银鞍绣毂往复回,簸林蹶石鸣风雷。
权贵们的豪华车马往来不绝,惊动着林木山石发出轰鸣。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远望潭中,长烟与碧波交织,时明时灭。白鸥群翔,如同纷纷扬扬的飞雪。

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红亭赤栏,置于碧流青水之间。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这潭水深过百丈能通彻海底,说不定其中会有蛟龙盘踞。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
置身于此,让人不禁想起音日的绿珠潭,那潭水似乎是一下子都流入了东海,至今遗址无存。那粉面红妆的绿珠又到哪里去了呢?

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当年绿珠楼下的满园鲜花,也一枝难寻。

昨夜秋声阊阖来,洞庭木落骚人哀。
昨夜秋风已经自西吹来,洞庭波起树叶纷落。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当此之时,携同三五少年,登高远望,定会心旷神怡。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如果曹操生前不是苦苦地争夺天下,怎么会有妻妾们空向铜雀台歌舞的悲哀呢?

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我现在倚窗长歌一曲《白云谣》,您要随着歌声挥手相应。

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当此清风朗月之时,更当人仙共醉,举杯遥劝,仙人自当不辞。

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
酒酣情浓已近夜半,更应举杯祭尧帝,然而尧安有知?

何不令皋繇拥篲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
尧倘有知,则应命令皋陶手执扫帚,廓清宇内,扫清遮掩青天的浮云。

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
今日的盛会,更为空前。古代山简昼筑高阳池,那只算琐琐小饮,其酩酊醉态怎能与我相比?

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
竹林七贤的聚会远不如我们,《兰亭集序》所叙的雅集也无足夸耀。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金沙潭水的清澈胜过太湖,但水边只剩下憔悴的荷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此次相别,您归西秦,我即将奔赴东越,向瀛洲搜寻仙人之迹。

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将来蓝田、太白若是你我相会之处,请您先为我把石上的月光擦拭得更加光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90-5922、 古代汉语词典编委会.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朝策犁眉騧(guā),举鞭力不堪。
犁眉騧:黄身黑眉的狡马。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yáo)祠南。
角巾:有棱角的头巾。微服:平民的服装。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石门:鲁郡东门外的水门,遗址在今山东兖州;一说指兖州石门山。金沙潭。为尧祠南面一个大池潭,水由石门流出。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银鞍绣毂(gǔ)往复回,簸(bǒ)林蹶(jué)石鸣风雷。

银鞍绣毂:指贵族所用紊华车马。毂:泛指车。簸林:撼动树林。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

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绿珠潭:即洛阳昭仪寺绿珠池。池南有绿珠楼,楼为晋时石崇为爱妾绿珠所建,遗址今已不存。

昨夜秋声阊(chāng)(hé)来,洞庭木落骚人哀。
阊阖:指西风。洞庭木落:《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句子。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九鼎: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后世成为传国之宝,国家权力的象征。铜雀台:三国时曹操建。遗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

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白云:指《白云谣》。

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

何不令皋(gāo)(yáo)拥篲(huì)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
皋繇:即“皋陶”, 亦作“皐陶”。传说虞舜时的执法官。拥彗:拿着扫帚。

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mǐng)(dǐng)何如我。
高阳:高阳池。山公:山简。

竹林七子去道赊(shē),兰亭雄笔安足夸。
兰亭雄笔:指王羲之所写《兰亭集序》。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蓝田:即今陕西蓝田山。太白:指陕西眉县东南之太白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90-5922、 古代汉语词典编委会.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堪微服尧祠南。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银鞍绣毂往复回,簸林蹶石鸣风雷。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
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昨夜秋声阊阖来,洞庭木落骚人哀。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
何不令皋繇拥篲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
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
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这是李白久病初愈后为友人送行所作的一首诗,运用夸张的手法,非常富有想象力,意象变幻莫测,情感奔泻直下,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诗一开始,便泄露出诗人的满怀悒郁。在明净秋日的早晨,诗人“强扶愁疾”,策马而行犹似力不能胜。久病初起固是一个原因,但悒郁之愁怀,更是重要因素。愁怀的原因,诗的字里行间已透出信息:故人将归长安,勾起了他对昔日在长安始受礼遇后被排挤的回忆。“角堪微服”一句,含有甚深的今昔之慨。昔日在长安受到皇帝隆重的礼遇,此时却是愁疾之身,在今昔殊异的感慨中有着悒郁不平。

  接写尧祠所见。“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在一片长杨掩蔽、青山碧水的秋日美景中,有石门山上的飞瀑喷射,有历乱的海鸥展翅,开阔明净中给人一种流动感。景是美景,故言“笑夸”。但是这并非纯为宁静自然的美,它笼罩在一片不相称的嘈杂中:来祭祀的人车马雷鸣,夹杂着鼓乐喧嚣,于是诗人发出“尧本无心尔何苦”的慨叹。慨叹之中,隐含着对皇帝周围的谀臣的讥讽和自己被排挤出朝的愤慨。接着又是另一番慨叹:“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谀臣在朝而贤人在野。谀佞之臣既遮蔽皇帝视听,贤人在野也就是自然的事了。由于有对在朝者的不满和在野的不平,才有下面完全离开尧祠物色的个人情怀的抒发和议论。

  接着,诗人的思路从尧祠跳跃到对于历史和人生哲理的探索。时光流逝,名姝的青春、骚人的才华、帝王的权势,都随着岁月消逝了。想象从尧祠超越过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落到洛阳的绿珠楼。当日绿珠的绝代容颜,如今已光彩沉埋;当日与绝代容颜相映照的满园繁花,也已经没有了踪影,唯有潭水东流,与岁月同其匆匆而已。对于绝代名姝光彩沉埋的感慨,其中或许还隐含着对于一切美好生命无法永存的叹息和思索。然后,想象又回到现实来,昨夜秋风,引来了此时的登高望远。秋风乍起,岁月将暮。人生匆匆,功业未就而被逐,于是又想起忠而见疑,泽畔行吟的屈原来。从尧祠到绿珠,再写到屈原,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看,都是极大的跳跃。但是还不止于此。从屈原又跳跃到魏武帝和铜雀台。曹操是那样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人,竟也有生的眷恋和死的悲哀,还幻想死后享受生前的尊荣与宴乐。在李白看来,这是大可不必的。诗人要表达的观点是,不论是绝代容颜,骚人才华,还是帝王权势与奢靡生活,都将在岁月流逝中成为陈迹,生前事既不必执着于利害得失,身后事也不必悲叹挂怀。

  “我歌白云倚窗牖”,诗人在山光水色之飘然欲仙,长风入怀,于是产生劝酒仙人的幻觉。但是现实到底是难以摆脱的存在,飘然欲仙只是一时的慰藉,愤慨不平究竟郁积胸中,对于朝政黑暗,权奸当道,诗人时刻未能忘怀,这才有举杯酹尧,“令皋繇拥篲横八极”以扫浮云的祝愿。他依然对唐玄宗抱有幻想,希望他能任用贤臣,摒弃小人。不过,诗人的思绪在现实中只是稍作停留,很快又进入超脱的境界。在那超脱的境界里,他依然保持有他自己的天真和达观,保持有他的豪情满怀。一些令后代向往的风流人物,又一一出现在诗中。诗人仿佛进入了他们的行列,而昂扬气势更在他们之上,山简、竹林七贤、王羲之、范蠡,在他面前都相对逊色。他觉得自己比他们有更大的气概和才华,他依然傲视万物,昂扬气概未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最后,诗人与故人临别相期:“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这是从傲视万物到隐居的转折,看似突然,实际上是精神的升华,傲视万物的襟抱既然不容于当世,则唯有与山林为伍,才可以保持高洁的情操。这样一个结尾,表现了诗人巨大的抱负和自信心,是因不容于当世而进入超脱境界的一种积极的精神活动。

  这首诗,诗人的想象驰骋于天上人间,古往今来。不同的意象随情思的莫测变幻而组合,相互之间的衔接,常让人感到突然。但从联结意象的感情脉络看,中间并无滞碍。诗中没有晦涩的象征,没有朦胧的隐喻,激愤的情感奔泻而出,但意象又是跳跃的,中间有巨大跨度。这意象的跳跃式组合,其实就是李白瞬息万变的想象的如实表现。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14-1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明即事

: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郊外微风拂柳一片葱翠一片。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落花飞舞芳草齐齐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蝴蝶嬉戏不已。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1401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帝里:京都。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zhuó)(míng)聊代醉。
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1401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

  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吴宫

: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临水的亭轩幽深一片水中宫殿明清,宫门紧闭着四周一片空寂悄无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吴王刚刚罢宴整个宫中都酩酊大醉,黄昏时只有落花随着流水漂出宫城。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43

龙槛(jiàn)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龙槛:指宫中临水有栏杆的亭轩类建筑。禁门:宫禁的大门。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43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题称“吴宫”,但诗中所咏情事并不一定与历史上的吴王夫差及吴宫生活有直接关系,诗人不过是借咏史的名义来反映现实。

  一般写宫廷荒淫生活的诗,不论时间背景是在白天或在夜间,也不论用铺陈之笔还是用简约之笔,总不能不对荒淫之状作不同程度的正面描写。这首诗却自始至终,没有一笔正面描绘吴宫华靡生活,纯从侧面着笔。

  前两句写黄昏时分覆盖着整个吴宫的一片死寂。龙槛,指宫中临水有栏杆的亭轩类建筑;水殿,是建在水边或水中的宫殿。龙槛和水殿,都是平日宫中最热闹喧哗的游赏宴乐之处,此时现在却悄然不见人迹,只见在暮色沉沉中隐现着的建筑物的轮廓与暗影。“清”字画出在平静中纹丝不动的水面映照着水殿的情景,暗示了水殿的空寂清冷。如果说第一句主要是从视觉感受方面写出了吴宫的空寂,那么第二句则着重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出了它的冷静。平日黄昏时分,正是宫中华灯初上,歌管相逐,舞姿蹁跹的时刻,此刻却宫门深闭,悄无人声,简直像一座无人居住的空殿。这是死一般的沉寂引发读者去探究底蕴,寻求答案。

  第三句方点醒以上的描写,使读者恍然领悟吴宫日暮时死寂原来是“宴罢满宫醉”的结果。而一经点醒,前两句所描绘的沉寂情景就反过来引发读者去充分想象在这之前满宫的喧闹歌吹、狂欢极乐和如醉如痴的场景。而且前两句越是把死一般的沉寂描绘得很突出,读者对疯狂享乐场景的想象便越不受限制。“满醉”三个字用笔很重。它不单是要交待宴罢满宫酒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借此透出一种疯狂的颓废的享乐欲望,一种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正是从这里,诗人写出了一个含意深长的结尾。

  “日暮水漂花出城”。这是一个似乎很平常的细节:日暮时的吴宫,悄无人迹,只有御沟流水,在朦胧中缓缓流淌,漂送着瓣瓣残花流出宫城。这样一个细节,如果孤立起来看,可能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把它放在“吴王宴罢满宫醉”这样一个背景上来描写,便显得很富含蕴而耐人咀嚼了。对于一座华美的宫城,人们通常情况下总是首先注意到它的巍峨雄伟的建筑、金碧辉煌的色彩;即使在日暮时分,首先注意到的也是灯火辉煌、丝管竞逐的景象。只有当吴宫中一片死寂,暮色又笼罩着整个黑沉沉的宫城时,才会注意到脚下悄然流淌的御沟和漂在水面上的落花。如果说,一、二两句写吴宫黄昏的死寂还显得比较一般,着重于外在的描写,那么这一句就是传神之笔,写出了吴宫日暮静寂的神韵和意境。而这种意境,又进一步反衬了“满宫醉”前的喧闹和疯狂。顺着这层意蕴再往深处体味,还会隐隐约约地感到,这“日暮水漂花出城”的景象中还包含着某种比兴象征的意味。在醉生梦死的疯狂享乐之后出现的日暮黄昏的沉寂,使人仿佛感到覆亡的不祥暗影已经悄然无声地笼罩了整个吴宫,而流水漂送残花的情景则更使人感到吴宫繁华的行将消逝,感受到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怆。姚培谦说:“花开花落,便是兴亡景象。”(《李义山诗笺注》)他是领悟到了作者寄寓在艺术形象中的微意。

  清刘熙载说:“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诗概》)这首诗正是“正面不写”、“睹影知竿”的典型例证。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13-121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