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曹霜厓催梅因忆旧廨梅花

:

当檐无复故枝垂,颇忆年时索笑奇。花向邻家须发早,春来此日未为迟。

诗筒往复宁多事,羯鼓风流有所思。水畔亭台烦豫扫,短筇行拟觅深卮。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潘希曾

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灾异奏陈八事,指斥近幸。出核湖广、贵州军储还,不赂刘瑾,刘瑾大怒,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起迁吏科右给事中。嘉靖中历太仆卿,伏阙争大礼。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筑长堤四十余里,期年而成。历兵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有《竹简集》及《奏议》传世。 325篇诗文

猜你喜欢

沧浪亭记

: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文瑛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郊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浮图文瑛(yīng)居大云庵(ān),环水,即苏子美沧(cāng)浪亭之地也。亟(qì)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浮图:僧人。苏子美:苏舜钦,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后移居开封。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因故除名,隐居苏州,建沧浪亭。今集中有《沧浪亭记》。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yòu),亦治园于其偏。迨(dài)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chán)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ān)以来二百年,文瑛(yīng)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吴越:五代十国之一,钱镠所建立,占有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传五主。广陵王:钱元璙,字德辉,钱镠子。曾为苏州刺史。元瓘时进检校太师中书令。后封广陵郡王。孙承祐:钱塘人。吴越主钱俶纳其姊为妃,因擢处要职,曾为中吴军节度使。后随钱俶归宋。淮海纳士:指吴越国主钱俶献其地于宋。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miǎo)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yú)仲之所建,阖(hé)(lǘ)、夫差之所争,子胥(xū)、种、蠡(lǐ)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liú)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jiàn),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sī)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姑苏之台:姑苏台,在今苏州城西南。据传是春秋末期由吴王阖闾、夫差两代君主所建,工程浩大。越灭吴,被焚毁。五湖:这里指太湖。太伯:周先祖太王长子,相传太王欲传位给季历,他和弟弟仲雍避居江南,开发吴地,为吴国的始祖。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虞仲:即仲雍。阖闾:一作阖庐,即姬光。他派专诸刺杀吴王璙,代立为王,屡败楚兵,曾攻入楚都郡。后为越王勾践战败。夫差:吴王阖闾之子。继位后,誓报父仇。在夫椒大败越兵,后又被越王勾践所攻灭。子胥:伍员,字子胥。吴国大臣。种:文种,越国大夫。蠡:范蠡,越国大夫,他们都是春秋末吴越争霸的主要人物。澌然:灭尽的样子。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本文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沧浪亭,是苏州市的四大古名园之一。它原是五代广陵王钱元璙的池馆,又说是五代末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到北宋时,诗人苏舜钦购得,并临水筑亭,题为“沧浪亭”,园也因亭而得名。后来又屡易其主。南宋初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居,故又名韩园。由元至明为佛寺。本文就是归有光应僧人文瑛之请而作。它记述了沧浪亭的历代沿革、兴废,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存,钱镠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囿也成陈迹,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能长留天地间。从中悟及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眼儿媚·萋萋芳草小楼西

:
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

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
小楼西边的原野一片葱茏,云朵低垂,飞雁哀鸣。夕阳映照着两行衰柳,万点栖鸦在柳丛。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
山上草木在秋风里仍带些绿意,远游的人却在外漂泊无依。明月清冷的光辉游子思乡的梦魂,一同来到那思妇的空闺。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 张声启 主编.中国历代爱情诗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466-467

(qī)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qī)
眼儿媚:词牌名,又名“秋波媚”、“小阑干”、“东风寒”等,双调,正体为四十八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两平韵。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
武陵溪:借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事,借指爱人在远方。归梦:指远游人惦念家里的魂梦。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 张声启 主编.中国历代爱情诗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466-467
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

  上片在写法上很有层次,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音响有色彩,可谓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虽全是对秋景的描画,但又句句抒情,情景交融,从而由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形象渲染了思妇的满怀愁绪,突出其盼望远游人归来的急切心情。“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闺妇伫身楼头,望及的是楼西的芳草萋萋,仰看则见空中有低压的云层。前句表面在写草,实则写人,交代闺思地点是小楼西的同时也指明闺妇不是一般的农妇,而是住在小楼上有身份人家的妇人,还以萋萋芳草形容思妇对远游人情思绵绵之况;后句则以幽咽悲切的征雁鸣叫声不时地传入闺妇耳中来增强了秋日画面的悲凉程度,渲染了思妇感伤的情怀。北雁南飞,使人想到一年一度秋风劲,雁去有时,人儿远去却无归期,思妇的伤悼之情自在不言之中。“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三句写衰柳依稀,一抹斜阳,万点昏鸦正飞向自己的栖息之处,一片萧瑟凄凉的景象。乌鸦倦飞后尚知归巢而人远游却不知归的鲜明对比使得让闺妇的愁肠百结而黯然销魂的怀念之情和孤独之感跃然纸上。

  下片直接刻画闺妇由盼到怨的心理活动。“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思妇目睹萧瑟的秋景已令人悲生,况树又重绿,人仍不归,那绵绵情怀无法可已。接着的“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三句是思妇想象之词,虚写之笔,让读者能轻易地想见一位翘首以待的思妇空伫楼头埋怨圆月的情景:虽然天边残照已消失,凉风袭人,但她空伫楼头仍不肯归,仰望明月,思绪飞越干山万水。对圆月,她发出了埋怨,说圆月无情地照耀着她和游人,却只顾自己团圆而不顾人的团圆。

  全词衬景如画,笔触精细,描摹生动,不写一些表面的情和景,而是着力地去写人物内心的动向,使得情感抒发委婉含蓄,温情脉脉,哀婉动人,闺妇的形象呼之欲出。

参考资料:

1、 候健,李世凯,史继中 主编.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294-2952、 章泰和 主编.历代词赏析辞典.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978-9803、 朱敦源 著.中华古词365首精华今译.延吉:东北朝鲜民族教育,1993年:303-30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得献吉江西书

:

近得浔阳江上书,遥思李白更愁予。
天边魑魅窥人过,日暮鼋鼍傍客居。
鼓柁湘江应未得,买田阳羡定何如?
他年淮水能相访,桐柏山中共结庐。

近得浔阳江上书,遥思李白更愁予。
近日得到了九江寄来的音书,遥遥地思念献吉更使我愁苦。

天边魑魅窥人过,日暮鼋鼍傍客居。
朝里的奸党整日找人的过错,夜晚时各种丑类也傍人居住。

鼓柁湘江应未得,买田阳羡定何如?
泛舟襄江,恐怕难于实现,隐居家乡,不知怎么样?

他年淮水能相访,桐柏山中共结庐。
过些年如能到淮水相访,一起到桐柏山隐居结庐。

参考资料:

1、 《明诗观止》编委会编.明诗观止:学林出版社,2015.08:1122、 吕晴飞 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04:1292

近得浔阳江上书,遥思李白更愁予。
献吉:李梦阳之字。浔阳江:指长江流经浔阳的一段。浔阳,古县名,今江西九江市。

天边魑(chī)(mèi)窥人过,日暮鼋(yuán)( tuó)傍客居。
魑魅:山妖鬼怪,此指朝中奸党。鼋鼍:大鳖与鳄鱼,喻指凶恶的权贵。

鼓柁(duò)湘江应未得,买田阳羡定何如?
鼓柁:泛舟。阳羡:古县名,即今江苏宜兴。后以买田阳羡指隐居田园。

他年淮水能相访,桐柏山中共结庐。
桐柏山:在今河南省桐柏县西南。何景明家乡信阳位于桐柏山东南百余里。

参考资料:

1、 《明诗观止》编委会编.明诗观止:学林出版社,2015.08:1122、 吕晴飞 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04:1292

近得浔阳江上书,遥思李白更愁予。
天边魑魅窥人过,日暮鼋鼍傍客居。
鼓柁湘江应未得,买田阳羡定何如?
他年淮水能相访,桐柏山中共结庐。

  “近得浔阳江上书,遥思李白更愁予。”以太白譬梦阳,不仅因二者同姓,而且也以才德兼备而不见容于世相似。“愁予”一辞出自《楚辞·九歌》“目渺渺兮愁予”,大有“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白》)的愁思。杜诗接下去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之句,言太白才高见嫉,被陷于小人。又于“魑魅”外想出个“鼋鼍”作对仗: “天边魑魅窥人过,日暮鼋鼍傍客居。”“鼋鼍”偏义于后者即鳄鱼,那可是扬子江上要吃人的怪物。引入“鼋鼍”,便与“浔阳江”更为贴切。这“鼋鼍”和“魑魅”,都是比喻李梦阳周围的恶势力。它们围住他、窥伺他,是决不肯放过他的。作者同意朋友在信中的说法,也是希望他提高警惕,不要大意,担忧之色溢于言表。

  后四句承上意转,进一步希望朋友作最坏的打算。看来问题还不太严重,最多是丢官归里。不过也不那么简单,还未能马上急流勇退。因为“魑魅”、 “鼋鼍”在逼近,在窥伺,欲速不达,只能步步为营,且守且退。“鼓柁襄江应未得,买田阳羡定何如?”襄江流经襄阳,那是汉代隐逸汉阴丈人、庞德公,唐代田园山水诗宗孟浩然居住过的地方。阳羡是会稽的一块好地方,苏东坡词云:“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诗中“鼓柁襄江”、“买田阳羡”皆指归田。“应未得”、“定何如”亦互文,都是尚不能付诸实践之意。但诗人相信这一天会成事实,因李梦阳实际上是开封人,何景明系信阳人,两地距淮河、桐柏山不远,所以诗的结尾道:“他年淮水能相访,桐柏山中共结庐。”这个结尾表明作者也已厌倦官场黑暗,意欲退隐,不仅是为明哲保身,也是为远世全节的考虑。友人一旦丢官,交游定当锐减,而何大复本人坚定表示愿与卜邻,正是从道义上给朋友以支持。

  全诗两句一意,极为疏朗。如纯从技巧角度而言,中两联上下句均似有犯复之嫌。试将颔联“天边魑魅窥人过,日暮鼋鼍傍客居”,与杜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比较,前句两句十四字只一意,后两句十字具两意,其意象疏密之别显然。但从全诗着眼,则情真意挚,一气贯注,实不拘拘格律,不当以字句之工拙计优劣。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著.宋元明清诗词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02:29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念奴娇·春雪咏兰

: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我问老天这究竟是为什么,已经是阳春三月, 龙山一带却还千里飞雪?凌波而来送我玉佩的您不见了,还说什么龙宫仙阙。南方宫殿已经如烟销云散,连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也显得寒冷。料想那里的花全都给折断,只有我还在这深山中顾影自怜,“不如归去”的啼声让人悲痛欲绝。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回想当年九畹种兰花的情形,那么多的花含着清彻的露珠,是您亲手为我们分开花叶。我曾经投入您多情的怀抱,气味相投我们同心相结。您却走了,玉殒香销,连美丽的身影也消失在浓雾之中,白白里留下送给我的金跳脱。我在洛水之滨,寻找着再度降临的美好时节。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 下:中国书店,2011.06:第559页2、 柳文耀.水流花落: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03:第103页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què)。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jué)
解佩凌波:指江妃、洛神,以美人象征国君。蕊珠:道教经典中所说的仙宫。嫣然:美好的样子。鴂:杜鹃。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jīng)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huán)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九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薰之百亩。”后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洛滨江上:指洛水与江水之滨,照应前洛神、江妃。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 下:中国书店,2011.06:第559页2、 柳文耀.水流花落: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03:第103页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词开头“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作者责问老天,为什么会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竞遭受清军铁蹄蹂躏。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士。“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以下便转入题中之“咏兰”。“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作者在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起义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氾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国恩。“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这里将香草关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 “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崇祯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次上书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其领导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关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 下:中国书店,2011.06:第55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诉衷情·春游

: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有人在桃树下试穿丝衣,蝴蝶在残余的花间飞舞。芳草被华美的车子辗平,花枝上,花落已半。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风变得薰暖,白天开始长起来,杨柳的枝条柔美细长。一双燕子在风中飞舞,杨柳絮飘飘扬扬,地上铺满了落日的余晖。

 

参考资料:

1、 温庭筠.婉约词 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10:第122页2、 木河.乖孩子学名诗 明代诗歌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第272页

小桃枝下试罗裳(cháng),蝶粉斗遗香。玉轮碾(niǎn)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罗裳:织锦的裤裙。裳,下身的衣服,裙装。蝶粉:指桃花初放,蕊粉末褪。斗:比试。遗香:指罗裳和少女身体散发出的清香。玉轮:华贵的游车。半面恼红妆:即“恼半面红妆”之倒装句。指因花瓣凋零而心生懊憾。半面:指凋残。红妆:指花瓣。

风乍暖,日初长,袅(niǎo)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乍:开始。袅:细柔摇曳的形态。

 

参考资料:

1、 温庭筠.婉约词 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10:第122页2、 木河.乖孩子学名诗 明代诗歌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第272页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上片“小桃枝下试罗裳”,是说出游前的准备。天气渐暖,要换上春天的罗裳,不是一换就得,所以要试,试衣于小桃枝下,很可能是普通农家的女孩子。站在小桃枝下,映衬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如此,鲜艳的桃花和女子衣上的香泽又引来了翩翩的蝴蝶。不说蝴蝶环绕飞舞,却说“蝶粉斗遗香”,蝶翅上扑落的粉末和女子遗落的香泽比赛,哪一种更香,这就婉转曲折深有意趣了。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本来也是美的化身,所以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中,才有化蝶之说。

  游春的人自然很多,有乘宝马香车的,“玉轮碾平芳草”,从芳草地上忽忽驶过,车中的贵妇娇娃,也只在车窗中露出了半面。但“半面恼红妆”,这半面娇容却引起这位游春少女的不快。可能是因为她们乘坐的香车对于芳草的摧残,也可能因为她们不暇他顾的高傲姿态。李商隐《南朝》诗云:“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讽刺南朝苟安于半壁江山,犹如徐妃之半面妆,如取用李商隐诗意,则“半面恼红妆”当指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只图苟安一时,如同南朝梁、陈末年故事。这种时事使人烦恼,故云:“半面恼红妆。”惟此,前面的“玉轮碾平芳草”也可解释为暗指南明弘光朝排斥忠良压制贤才,这样来解释这两句词,可能显得牵强一些,但是,“半面恼红妆”又似乎不是一般语言,很值得探究。

  下片“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三句,写的是初春景象。风才开始变暖,白天才开始变长,垂挂的柳枝才缀上新绿而随风飘荡。三句非常紧凑。从几种事物中观察,感受表现了初春的特点。而以下的三句“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却大有春事已过的景象。关于燕子,在子龙词中多次提及,如《山花子·春恨》“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眼儿媚》“只愁又见,柳绵乱落,燕语星星”、《蝶恋花·春日》“燕子乍来春渐老,乱红相对愁眉扫”、《江城子·病起春尽》“凭燕子,骂东风”。几乎都是与暮春春尽联系着。此处“一双舞燕”恐怕也不是早春景象,“万点飞花”更是暮春特有之景,“满地斜阳”也平添了一份凄清。这后面的三个四字句,与前面的三个三字句,意思上有承接,时间上有发展,似是感叹着“九十韶光如梦短”(《渔家傲》),由初春写到春夫,时间上的跨度是为了表现情感上的跨度。

  这首词描写春游所见,情景相生,处处透着词人盎然的游兴。词的开始两句用烘托法。桃下试裳能让人产生“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的联想。而蝶粉斗香,又可想见女子春服艳丽如花的美好形象。接下来轮碾芳草,红妆半露,也是情态毕现,鲜明如画。整个上片着笔于人,浓墨重彩。下片则转而写景。风暖日长,垂杨袅袅,双燕翩翩,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景润人心,词人想必也是逸兴满怀。结尾“万点飞花,满地斜阳”微微露出美景不能永驻的淡淡春愁。正如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及梅尧臣《苏幕遮》“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所歌咏,在这样的时刻,文人总不免会透出一丝纤柔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333-334页2、 薛玉坤,鞠婷,何抗.古小词精华: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第21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