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之歌

:

幽兰生矣,于彼朝阳。含雨露之津润,吸日月之休光。

美人愁思兮,采芙蓉于南浦;公子忘忧兮,树萱草于北堂。

虽处幽林与穷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杨炯

杨炯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36篇诗文

猜你喜欢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 盐州过饮马泉

: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杨柳拂水,丰草映目,风光绮丽,春意盎然,这里曾经是胡人饮马的地方。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声。想必是哪里发生军事行动,不知又是哪些壮士正在英勇卫国。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冰雪严寒,关山险阻,道路坎坷,那是过去的惨景。如今气候解冻,春水分流。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这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镜子,能照见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见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惊呢!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5-316

绿杨著(zhù)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著水:拂水,形容垂杨丝长,可以拂到水面。

几处吹笳(jiā)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笳:即胡笳,古代军中号角。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分流:春天泉流解冻,绿水分流。汉使:诗人自指。

莫遣(qiǎn)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莫遣:莫使。行人:旅途中的人。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5-316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此诗为七言律诗,题目中五原是古称,即唐丰州九原,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这首诗是李益的代表作。

  诗的头两句先写收复后的饮马泉的明媚春色。春天里的饮马泉,杨柳轻拂,绿草无边,呈现出一片静谧、迷人的景色。然而曾几何时,这片肥沃的土地,曾沦陷于胡人的铁蹄之下,任其践踏,根本没有这种冬去春来,劫后复苏的情景。“旧是”二字,含蓄婉转,既包含对今日收复的喜悦,也透露出对昔日国难的感慨与忧思。

  三、四句写夜宿五原的见闻。五原之夜,明月皎皎,笳鸣声声,这一静一动,更有力地烘托出塞外之地空旷、辽阔的意境。笳鸣,是古时的军号声,其悲壮苍凉的音调,最能拨动久于旅生活的爱国诗人的心弦,使他们心中刹时涌现出驰骋疆场的豪情,所以下句“何人倚剑白云天”的联想就显得极为脱落自然。

  “何人”是不定指的反问,既是边塞鸣笳之地,将士们冲锋陷阵、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理想中所希冀的能多有一些倚剑天外的英雄来保卫边疆的恳切愿望。这种感情是复杂的,既含有喜悦的赞叹,又蕴藏着担忧的感伤。它透露出五原这一带虽然眼下已被收复,但形势尚很紧张,边防能否巩固尚令人担心。

  五、六句写饮马泉由冬到春的变化,暗喻收复后与收复前的今昔不同。“从来”是指过去,说明作者随同节度使来到饮马泉已不是走了一天两天,而是在漫长的道路上几乎走过了一冬天。那时关塞道路,冰冻一片,坎坷难行;而今的饮马泉已是春天,寒冰解冻,绿水分流。严冬与阳春之景,艰难与欢畅之情,恰形成鲜明的对照。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有收束全篇的作用。五原饮马泉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诗人从饮马泉眼前的景色,回想到饮马泉的历经变迁,从饮马泉的历经变迁联想到自己多年从军的坎坷生涯。国势的衰颓,战乱的频繁,个人的失意,使忧国思乡的诗人在军旅中度过了大半生,消耗了美好的青春,而今面容憔悴,年华消逝。“恐惊”二字,写出了诗人怕回首往事功业未成的沉痛心情。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局势、边防的安危紧密结合,似水到渠成般地把全诗的思想感情收结起来。

  摄取典型形象,运用多种手法,寄情于景,是此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全诗八句,几乎一句一个景象,象电影镜头一样连续放映出八个画面:春光明媚的大草原;碧波荡漾的饮马泉;笳声悲壮的空旷月夜;倚剑天外的守边将士;冰雪封冻的关塞之路;汉使面前的流水淙淙;以及怕临泉照影的憔悴老人和回忆中的当年之英武青年。这些画面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画面中有景色,有人物;有眼前的,也有过去的;有近处的,也有远处的;有看到的,也有听到和想到的。

  这一系列的画面,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最终都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融汇在诗人对边塞形势的感慨中,从而生动和谐地组成了一幅“过五原”的大画卷。面对这幅色彩绚丽,含蓄深沉的画卷,不由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回味。

  同激昂高扬的盛唐边塞诗相比,李益这首诗忧伤重于欢欣,失望多于希望,情调大相径庭。这是不同时代使然。同时,正由于诗人具有爱国热忱,因而明知前途难测,希望微茫,却仍然要给人以欢欣和希望,这是诗人思想感情使然。这就使这首诗独具一种风格,欢而不乐,伤而不哀,明快而婉转,悠扬而低回,把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和谐动人,含蓄不尽。明人胡震亨概括李益边塞诗的基本情调是“悲壮婉转”,能“令人凄断”,这首诗正可作为代表。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2-70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东海有勇妇

:
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
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
东海有勇妇,何惭苏子卿。
学剑越处子,超然若流星。
损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
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
十步两躩跃,三呼一交兵。
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
豁此伉俪愤,粲然大义明。
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
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
名在列女籍,竹帛已光荣。
淳于免诏狱,汉主为缇萦。
津妾一棹歌,脱父于严刑。
十子若不肖,不如一女英。
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要离杀庆忌,壮夫所素轻。
妻子亦何辜,焚之买虚声。
岂如东海妇,事立独扬名。

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
梁山的倾颓,是因被杞梁妻的恸哭所感动。

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
这真是深情所在,金石为开啊。

东海有勇妇,何惭苏子卿。
东海有一位勇妇,其英勇之事迹,一点也不比关东为父报仇的贤女苏来卿差。

学剑越处子,超然若流星。
她曾向越处子一样的击剑名家学剑,超腾跳跃,快若流星。

损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
她为夫报仇,慷慨捐躯,万死不顾。

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
她手执雪刃,其精诚可感上苍。

十步两躩跃,三呼一交兵。
十步两跃,三呼一击地与仇人交战。

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
结果将仇人之头,高悬于城门之上;将仇人之肠肺,用脚践踏为泥。

豁此伉俪愤,粲然大义明。
以此来报答其夫妻伉俪之情,此举大义粲然,为人称颂。

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
北海的李使君,将此事上奏朝廷。

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
朝廷下旨免罪,以警风俗。其事迹在东海之畔诸郡厂为传颂。

名在列女籍,竹帛已光荣。
从此她的芳名著于《列女传》之中,在史籍上万古流芳。

淳于免诏狱,汉主为缇萦。
汉朝肘,皇帝因缇萦而免了其父淳于公的牢狴之灾。

津妾一棹歌,脱父于严刑。
战国内,赵国的津吏之女一曲棹歌从而使其父脱了严刑之苦。

十子若不肖,不如一女英。
由此看来,就是有十个儿子,若都是些不肖之子,也不如一个女中豪杰。

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以前,战国时的刺客豫让,空斩赵襄子之衣,虽有壮心而其事不成。

要离杀庆忌,壮夫所素轻。
春秋时刺杀庆忌的刺客要离,更是为壮土所不齿。

妻子亦何辜,焚之买虚声。
其妻子儿女又有问罪?竞让他焚死以邀买虚名。

岂如东海妇,事立独扬名。
他们哪里能比得上这位东海的勇妇啊,事成之后,在青史上独擅美名!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0-162

梁山感杞(qǐ)妻,恸(tòng)哭为之倾。
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用杞梁妻哭倒城墙事。

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
金石:《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东海有勇妇,何惭苏子卿(qīng)
勇妇:胡震亨云:“勇妇者,似即白同时人。”苏子卿:当为苏来卿之误。

学剑越处子,超然若流星。
越处子:春秋时越国一个女剑侠。参见本集《结客少年场行》注。

损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

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

十步两躩(jué)跃,三呼一交兵。
躩跃:跳跃。

斩首掉国门,蹴(cù)踏五藏行。
掉:悬挂。国门:都城门。蹴:踢也。五藏:即五脏。藏.原作臧,误。

豁此伉(kàng)(lì)愤,粲(càn)然大义明。
伉俪:夫妻。

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
北海:即青州。天宝正午改加北海郡。治所在今山东益都县。李使君:使君,原作史君,误。

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yíng)
沧瀛:王琦注:“沧瀛,谓东方海隅之地。又,沧州,景城郡;瀛州,河间郡。与青州北海郡相邻近,似谓其声名播于旁郡也。”

名在列女籍,竹帛已光荣。

淳于免诏狱,汉主为缇(tí)(yíng)
淳于免诏狱:淳于公。西汉人,为齐太仓令,有罪当刑。系之长安。其有五女,无男。

津妾(qiè)一棹(zhào)歌,脱父于严刑。
津妾:名娟,赵河津吏之女。

十子若不肖,不如一女英。

(yù)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豫让:战国时刺客。事见《战国策·赵策》。

要离杀庆忌,壮夫所素轻。
要离:春秋时吴国刺客。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妻子亦何辜,焚之买虚声。

岂如东海妇,事立独扬名。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0-162
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
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
东海有勇妇,何惭苏子卿。
学剑越处子,超然若流星。
损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
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
十步两躩跃,三呼一交兵。
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
豁此伉俪愤,粲然大义明。
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
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
名在列女籍,竹帛已光荣。
淳于免诏狱,汉主为缇萦。
津妾一棹歌,脱父于严刑。
十子若不肖,不如一女英。
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要离杀庆忌,壮夫所素轻。
妻子亦何辜,焚之买虚声。
岂如东海妇,事立独扬名。
  全诗分为四段。“梁山”四句为第一段,是比兴性文字,作为发端。言夫妇之深情可以感动无情的土石。前二句言事,后二句言情。“东海”以下“大义明”以上十四句为第二段,写东海勇妇“捐躯报夫仇”。其义,可比报父仇的苏来卿。其勇,可比战胜妖精白猿公的剑客越处子。“超腾”、“躩跃”、呼喊,斩仇首,抛国门,剖仇腹,踏内脏,皆言其勇。“大义明”与“报夫仇”相呼应。“北海”以下“已光荣”以上六句为第三段,写东海勇妇的义举感动朝野,非但免除了其死罪,而且美誉流传,名列史册。末十四句为第四段,用类比和对比的手法,写东海勇妇义举的突出。她的举动可比脱父于肉刑的淳于缇萦和救父免死刑的津吏女;胜过心有余而力不足,空击仇衣的豫让和为刺庆忌,焚妻子、买虚名、为士所轻的要离。“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为全诗之纲,前者言事,后者言情。
  
  颂美也是古诗的一种原则,李白乐府诗中,属于颂美的篇章也有不少。如《临江王节士歌》、《司马将军歌》、《东海有勇妇篇》、《秦女休行》,都是以古今烈士、节妇为对象的颂美之作,同样表现了李白个人的人生理想。整体上看,李白乐府诗创作正是上述言志、讽兴为基本的写作原则的一种有宗旨的写作,体现了力求恢复风雅乐流传统的创作理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东风飒飒,蒙蒙细雨飘洒,荷花塘外传来了声声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金蟾啮锁的香炉所散发的香气沁人心脾,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等.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0-125

(sà)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芙蓉塘:荷塘。

金蟾(chán)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金蟾:金蛤蟆。古时在锁头上的装饰。啮:咬。玉虎:用玉石作装饰的井上辘轳,形如虎状。丝:指井索。

贾氏窥帘韩掾(yuàn)少,宓(fú)妃留枕魏王才。
贾氏句:晋韩寿貌美,司空南充招为掾,贾女于窗格中见韩寿而悦之,遂通情。贾女又以晋帝赐贾充之西域异香赠寿。韩掾少:为了韩寿的年轻俊美。掾:僚属。少:年轻。宓妃:指洛神,传说为伏(宓)羲之女。留枕:这里指幽会。魏王:曹植封东阿王,后改陈王。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心:指相思之情。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等.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0-125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无题诗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

  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写女子居处的幽寂。

  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以见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贾氏窥帘韩掾少”使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

  见《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对句“宓妃留枕魏王才”使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见《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掾;由“牵丝(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

  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李商隐写得最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而这种失意的爱情中又常常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爱情感慨中也可窥见他仕途失意的不幸遭际。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60-116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寒食

: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天下家家熄灭火焰,整个大地都已不见炊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不知道哪里的火,能够温暖我这凄凉的游子之心。

普天皆灭焰,匝(zā)地尽藏烟。
匝地:遍地,满地。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在此诗中,沈佺期运用早期宫廷诗的“封闭式”结尾,并能利用这种巧妙的结尾表现个人情绪。

  寒食节本来意味着快乐和团聚,但对于游子来说,却只能突出他的孤独。“然”不仅隐喻他的忧愁,并且与外部世界形成悬殊对照,这种不一致与他的处境是相应的。但沈佺期也能够运用较时新的“开放式”结尾,以暗示和描写结束诗篇。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游太平公主山庄

: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
太平公主当年想占尽春色,把自己山庄的亭台楼阁筑得高过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要想知道山庄前面的花木还有多少,一直延伸到终南山也不属于他人。

参考资料:

1、 海豚传媒.唐诗大全: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05:128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xiè)押城闉(yīn)
占春:占尽人间春光美色。台榭:亭台楼阁。城闉:城门外层的曲城。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南山:指终南山。

参考资料:

1、 海豚传媒.唐诗大全: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05:128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第一句“公主当年欲占春”是写“公主当年”的事。这是指公主凭借其权势,围地为庄,要想独自占有长安近郊的山色春光的事情。公主早已不在,人去事非,这当然是诗人游其故地而追怀过去的事情,所以诗人用了“当年”,诗一开头就点出此事已经过去,言外之意对现在仍有现实意义,即借古讽今之意。“公主”是指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女儿,否则,既使有这个野心想“欲占春”也没有这个胆,也只有武则天的女儿才会有如此野心和斗胆,太平公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统治阶级中最具野心勃勃的女性。“欲占”则更是精妙绝伦、警辟含深奇崛之语,钱可以占,地可以占,甚至人也可以占,可春天却不能占。春光能占的话,就是痴人说梦话了。这里本来是指太平公主大兴土木。建山庄别墅。可诗人不正面说建别墅山庄,却偏说“欲占春”,写得何等意味深长,连春天春光都可以占,反过来说还有什么不能占,“欲占春”三个字一出,太平公主,何止一个太平公主人,简直就是整个统治阶级的骄横贪婪的嘴脸,欲壑难填的本性就被揭露得血淋淋,真是“欲占春”三字见血,酣畅痛快。

  第二句“故将台榭压城闉”仍然是写“当年”事,仍然是诗人游览故地发生的故事。在绵延数十里的长安城附近山庄别墅中,建的亭台楼阁要比帝都长安的城墙还要高,其野心是很大的。这样大兴土木,这样奢侈,这样野心,这样贪婪,这样放肆,诗人只用了两个字“压”和“故”,“压”是超过。不言而喻是用公主建的“台榭”超过帝都长安城。言外之意,不仅是亭台楼阁规模大得惊人,而且也指出太平公主势力之大乃炙手可热。一个“压”字写出多少要说而说不尽的含义,只在一字中,尽显诗人功底之风流。“故”是有意,当然是要建造的亭台楼阁在长安豪华无双了,言外之意,是公主为所欲为、不可一世至极。

  第三四句“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继续描写庄园别墅规模之大,绵延数十里,直到终南山,山庄之广袤一眼望不到边,无涯无际,林木繁茂,绿海茫茫。前句不疑故问,后句以“不属人”给以回答。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一条缝隙,透露出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想法:当年人间多有不平事,有钱有势者什么都可霸占——人家的田地、人家的妻女,甚而连春天也想霸占,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了现实:现在是诗人“游”山庄,山庄自然少不了花草树木,又正值山花烂漫的春天,诗人就脱口而出:“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前句故设疑问,并不正面回答,转而融情人景,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后句写出了“直到南山不属人”,偌大的林海,广袤无际。景色是翠绿动人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眼前的广袤山庄,正好象征着太平公主生前煊赫的声势。“势入浮云亦是崩”,倒台之迅速与太平公主当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十四个字里。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山庄犹在,就在“前面”,但这偌大山庄不知道属于谁。诗人没有说,也没有必要说,太平公主早已不复存在,过去“不属人”,现在事过境迁,当然山庄不能为公主独占,公主又何能“欲占春”。诗人用第三句的“花”字与第一句“春”字巧妙的连承,使诗翻出了新意:太平公主的形象在后人的心目中再次复现:一个野心勃勃、骄横贪婪、欲壑难填的有史以来又一女性。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是对诗人所游的山庄之大的惊叹夸耀,骨子里却是深寓贬意、谴意。从游山庄到现在,从诗人自己写到游“山庄”之花木丛林,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欲不讽刺而不能,不谴责而不能的境界。

  全诗写景叙事抒怀,笔力骞举而又亦庄亦谐,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新编唐诗300首赏读:金盾出版社,2009.12:3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