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南道中

:
十月荒郊雪气催,依稀愁色认阳台。游秦稀系三条烛,
出楚心殊一寸灰。高柳莫遮寒月落,空桑不放夜风回。
如何住在猿声里,却被蝉吟引下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136篇诗文

猜你喜欢

新婚别

: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3-174页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12-114页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无乃:岂不是。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不复施:不再穿。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3-174页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12-114页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诗中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表现在开头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即“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这位新娘子之所以会伤心到这步田地,“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结发”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此时,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门口来了,这不能不让诗人感到十分可叹。所以,这两句也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她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新婚之时,“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就不能再依靠谁了。想到这些,这让她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像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丈夫的面,她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像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没有给读者勉强和抽象之感,而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能让读者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88-49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
朝服绶带遗弃在尘世之境,赶赴青山拜谒佛教道场。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黄金为绳显示觉悟之路,乘上宝筏渡过惑人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
岭上高树拢聚构成飞栱一般,岩上红花盛开掩盖山谷的泉水。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佛塔高耸是海上日出的标志,佛楼雄伟依傍大江烟云缭绕。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
佛烟香气传遍欲界色界无色界,佛钟敲响声连万壑千川。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手中念珠如秋日莲子成熟满把满串,繁茂的松树团团圆圆如月。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鸟儿相聚疑是为听法而来,龙王亦来参加原为护法而来。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惭愧我无洋洋兮若江河般的流水声韵,可以混为伯牙的琴上之声。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12-514

朱绂(fú)遗尘境,青山谒(yè)(fàn)(yán)
朱绂: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此代指官职。梵筵:佛教道场等宗教仪式。

金绳开觉路,宝筏(fá)度迷川。
金绳:佛经谓离垢国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典出《法华经》。觉路:犹言“觉悟之路”。宝筏:指船。佛教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迷川:指众生为欲念所蔽而陷于迷障的生活,与“苦海”的意思相类似。

岭树攒飞栱(gǒng),岩花覆谷泉。
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谷泉:山谷间所出的泉水。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江烟:指江上的云气、烟霭。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hè)连。
香气:指佛寺里的香火烟雾。三天:即“三界”的意思,佛家把“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这里的“三天下”犹言“天下”。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龙参句:佛教认为龙王护持佛法。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流水韵:指美妙的乐曲。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12-514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朱绂”此处用以指代游者,正显示其身份之尊贵。“尘境”与“梵筵”相对,一指世俗生活的地方,一指超脱红尘的佛寺。诗人陪同这位贵人离开了世俗的境地,来到这青山环抱之中拜谒佛寺。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两句纯用佛典当中的用语。“这两句是说佛法能开启众生觉悟的道路,能超度众生脱离迷川,到达理想的彼岸世界。诗人这里是借眼前之景既赞颂了佛寺、佛法,又赞颂了来游禅寺的人。

  “岭树攒飞拱”以下四句是从宏观上描绘佛寺之壮观,也是诗人刚入禅寺所看到的景色。山岭上茂密的树木簇拥着寺庙的飞栱;岩石边的繁花覆盖着谷中的幽泉;寺中的高塔,高耸入云,似乎凌驾于海日之上;而雄伟的殿宇,气势非凡,又好象超出于江烟之上。“海日”、“江烟”在这里无非是用以烘托“塔形”与“楼势”,不一定意味着这禅寺真的在海边江上。所以对诗意的解释不必过于拘泥。这四句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用词精妙。“攒”、“覆”、“标”、“出”四个字把环境的幽美,庙宇的雄伟写尽写足了,也写活了。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随着这两句诗的展开,诗人之笔深入到了佛堂之中。由此可以体会到全诗似乎是由外而内逐步深入的。佛寺里的香烟弥散于“三天下”,宏亮的钟声在千丘万壑之间回荡不绝,象征着佛门广大,其影响正普及于天下。这两句诗气魄宏伟,正是李太白的一贯诗风。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这是进入到禅堂深处了。这两句虽仍是写景,却隐含着佛理。秋天荷叶上布满了晶莹的露珠,繁茂的松树已亭亭如盖。这两句描摹景色,细致入微。“已”、“初”两字用得十分确切,“圆”、“满”更是语带双关。“圆”,“满”两字一方面赋于荷珠、松盖以鲜明的形象和勃勃的生机,准确地传达出荷珠松盖的神韵情致;另一方面又隐含着禅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有一节“说圆”写道:“释书屡以十五夜满月喻正遍智”。他广征博引上座大众诸部经典,如《文殊师利问菩提经》《杂阿含经》《增壹阿含经》等等中的各类例子。可见以“圆”“满”作为“如来智慧”的形容在佛家经典中是比较普遍的,所以人们也说功德圆满之类的话。诗人在这里揉诗意禅趣于一体,可谓巧妙之至。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两句进一步借写景点明身在佛寺,也像“鸟”与“龙”一样受到佛理佛法的薰染,体验到佛法的威力。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两句借用伯牙钟子期的故事,自谦和的诗愧非知音。《吕氏春秋》载:伯牙鼓琴,遇钟子期,伯牙志在泰山,子期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

  李白一生与道教关系密切,自称“臣是酒中仙”,以贺知章赠给的佳号“谪仙人”自傲。但是他与佛教的关系也同样十分密切,他自称“青莲居士”,并有诗言道:“金粟如来是后身。”据有人统计,与李白交游的僧人有三十余人,他还曾从两位高僧学法。他寄居过的佛寺寺院有名可考的便有二十余座,他写的有关佛教的诗文有五十多篇。李白在这首诗中用了大量应景的佛家典故,胡震亨曾说道:“诗家拈教乘中题,当既用教乘中语义,旁撷外典补凑,便非当行。”李白在这首诗中基本上是为了应景而用佛典语,但他用得精工,用得巧妙,景语佛语熔于一炉。这就表现了他的诗学佛学造诣均卓越非凡。这首诗音律精严,对仗工稳,是一首典型的律诗。确实,最能表现李白心胸、抱负、胆识的是他的乐府古风之中的许多不朽之作,但这首诗虽是应酬之作,仍表现出他超凡脱俗的横溢的才华,于“端整”中不失“飘逸”。诗中没有明写游禅寺,但几乎每一句每一字都不离一个“禅”字,使人一下子便能悟到诗人说的是禅寺,这些地方也可见诗人深厚的功力。

  这首诗也许不能代表李白诗作中主要方面,但正因为其独特更说明了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恰如要全面地了解杜甫,除了“三吏”三别”之外,《秋兴八首》也不可不读一样,读读这首诗,对全面了解李白是会有帮助的。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12-514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90-3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思

:
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阊阖晓开凝碧树,曾陪鸳鹭听流莺。

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野花如同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环绕江城,犹看见一年一度的花草,回忆起来帝京。

阊阖晓开凝碧树,曾陪鸳鹭听流莺。
早上宫门打开仿佛将碧绿的树都凝住了,曾经陪鸳鹭听流莺得到叫声。

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chāng)(hé)晓开凝碧树,曾陪鸳(yuān)(lù)听流莺。
阊阖: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参考资料:

1、 胡德才.大学语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32、 杨桂华.古诗文全解.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35-38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但:只。

返景(yǐ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复:又。

参考资料:

1、 胡德才.大学语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32、 杨桂华.古诗文全解.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35-38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避地司空原言怀

:
南风昔不竞,豪圣思经伦。
刘琨与祖逖,起经鸡鸣晨。
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
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
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
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
俟乎太阶平,然后托微身。
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
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
弄景奔日驭,攀星戏河津。
一随王乔去,长年玉天宾。

南风昔不竞,豪圣思经伦。
南风自古以来都在一刻不停的呼啸,豪杰圣人仍在做着治理国家的思考。

刘琨与祖逖,起经鸡鸣晨。
然而西晋末年一代名将刘琨和祖逖,经常在雄鸡报晓时候起来练习武艺。

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
他们都有匡扶晋室收复国土的决心,终究还是被朝廷陷害成为获罪之人。

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
我和他们虽遭遇相同但结果不一样,我沿着皖河水边漫游饱览潜山风光。

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
最后选择禅宗道场司空山筑屋定居,这里与三祖寺天柱山北面遥遥相邻。

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
雪晴时这里可以映照万里之外月光,云开时这里可以沐浴九江之域春风。

俟乎太阶平,然后托微身。
等到有一天灾难过去天下太平之时,就把这里作为远离朝廷的托身之所。

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
我在这里要把全部家产用来炼仙丹,吞下仙丹使自己容貌鲜嫩永远年轻。

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
我希望的就是得到长生不老的妙术,最终这样就可以保持自己真实自然。

弄景奔日驭,攀星戏河津。
我可以驾驭太阳去蓝天上欣赏美景,我可以攀摘星星到银河边嬉戏游玩。

一随王乔去,长年玉天宾。
跟随着神仙王乔乘云游雾一起去吧!到时我将成为玉皇天宫的长年宾客。

参考资料:

1、 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 第三册 卷一四七-卷二一五,中华书局,2013.03,第1872页

南风昔不竞,豪圣思经伦。

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

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

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

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

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

九江:在浔阳。

俟乎太阶平,然后托微身。

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

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

弄景奔日驭,攀星戏河津。
河津:谓天河之津。

一随王乔去,长年玉天宾。
王乔有三:一是上古之仙人,或称王子乔,或称王乔,《楚辞》中累引之。一是周灵王之太子晋,亦称王子乔。一是后汉时河东人,为叶县令者。玉天:道家所谓玉清境之天,天宝君所治,即清微天也。又王绩诗:“三山银作地,八洞玉为天。”

参考资料:

1、 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 第三册 卷一四七-卷二一五,中华书局,2013.03,第1872页
南风昔不竞,豪圣思经伦。
刘琨与祖逖,起舞鸡鸣晨。
虽有匡济心,终为乐祸人。
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
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
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
俟乎太阶平,然后托微身。
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
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
弄景奔日驭,攀星戏河津。
一随王乔去,长年玉天宾。
  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唐肃宗至德元载),李白因永王李璘兵败受累,避居于佛教名山司空山。在司空山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写下了《舒州司空山瀑布》和《避地司空原言怀 》等作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