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
登上宝塔站在半空,一眼望尽了繁华的京都。
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
竹林环绕着渭水河,山峰连接着帝王园林。
四门开帝宅,阡陌逗人家。
四方耸立着皇室的豪宅,道路两旁坐落着人家。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屡次经劫从初地开始,回忆儿童聚沙造佛塔。
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
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
在高塔上觉得与上天亲近,四处飘香散花尽落。
参考资料:
1、 柯宝成编著.孟浩然全集:崇文书局,2013.03:126半空跻(jī)宝塔,时望尽京华。
总持寺:在长安城中。浮图:塔。跻:登。宝塔: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序》:“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二”塔,即浮图、地图,梵名率堵坡,又作塔婆、兜婆。京华:繁华京都。京都,繁华之最,故称京华。
竹绕渭(wèi)川遍,山连上苑斜。
渭川:渭水、渭河。上苑:帝王玩赏游猎之园林。
四门开帝宅,阡(qiān)陌逗人家。
四门:四方之门。帝宅:犹皇都、帝城,在此指长安。阡()陌:田间道,此泛指道路。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累劫:屡次经劫。佛家以世界生灭一次为一劫。初地:佛家术语。菩萨至佛果五十二阶段中十地之第一地,亦称欢喜地。
一窥(kuī)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功德:佛家对一切善事、善举统称为“功德”,即功业德行。弥益:愈益。道心:向道之心。
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
坐觉:自然感到。诸天:众天神之简称。
参考资料:
1、 柯宝成编著.孟浩然全集:崇文书局,2013.03:126这首诗写诗人登总持寺佛塔所望长安景色以及对佛法的感悟。全诗可分两层。第一层是前三联,描写诗人所望长安之景,一片繁华祥和的气氛;第二层是后三联,写诗人对佛法的感悟。全诗运用大量佛教典故,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热爱和对佛理的理解。
诗的前六句,通过诗人登塔所见,描写了长安的景色。渭河两岸,翠竹依绕,山水明快。上苑绵延逶迤,直接远山。京郊到处耸立着帝王公侯的华贵豪宅;阡陌纵横的田园上,农夫田舍也自然的散落。在身处半空的诗人看来,这一切都是大地上的平等点缀,如同杂色香花盛开。
由此,引发了诗人进一步的感悟。佛教讲究从初地至喜欢地修至七地远行地,须经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不动地至成佛,还须经一大阿僧祗劫。故曰:“累劫从初地。”而“为童忆聚沙”则是由《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化出。此处既说童子聚沙亦远种佛因,也进一步说明成佛须经无量努力。更巧妙的是此二句皆与塔有联系。童子聚沙自不必说了,而“初地”一句则可引申到再高的塔也从初地上累土而成。二句既与塔有关,扣合题目,又具有佛理,构思十分巧妙。
“一窥公德见,弥益道心加”,诗人这里讲述了初地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以期圆满成佛果。
诗的最后再次切题,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觉诸天近”,同时也因为心系佛法,能感悟诸天欢喜,自觉相近。末句“空香逐落花”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显自己心合佛法,并使全诗结束于幻美的气氛。
参考资料:
1、 王春红编著.禅诗精选: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01:5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在鄂州城的西南角,有一座楼叫黄鹤楼。《图经》上说:“费祎成仙,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在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事情记载在《神仙传》上,事迹保存在《述异记》上。观看黄鹤楼这座矗立着的楼宇,高大雄伟,高高耸立。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的翅膀一样高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黄鹤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最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去濑乡的老子祠,去东阳的八咏楼,这里就可以观赏景色、会集神仙了。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是河南的穆宁,他一上任就把政事治理得很好,一发出号召老百姓就十分拥护。有时在公务之余他来此小憩,有时他登车在此把客人送到很远的地方,他游览一定来这里,设宴也一定在这里。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可以看见众多的高山。朝中的文人想抒发感怀的时候,可以来此读到王粲的《登楼赋》,如果想寻找仙人的踪迹,来此可以找到荀叔伟驾鹤来临的地方。于是人们常常感叹说:“在荣华富贵之时,人们常常一起歌咏这雄伟的黄鹤楼,等到衰败的时候,看到黄鹤楼就常常感到物是人已非。”我奉命执笔,在这坚硬的石头上写下了这段文字。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时间是皇唐永泰元年,太岁纪年为大荒落,四月二十七日。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 :1094-1097 .2、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语文编写组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 ,2011 .3、 李朝东 .初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11年 :44 .4、 夏淳儗·《黄鹤楼记》论·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 州城西南隅(yú),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yī)者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wēi)峨,高标巃(lóng)嵸(zōng),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tà)霞敞;坐窥井邑(yì),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lài)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州:指鄂州,指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隅:角落。《图经》:记载某地风俗,物产,附有地图的书籍。费祎:字文伟,三国时蜀汉大将军。者仙:成仙。尝: 曾经。驾:骑。憩:休息。遂:于是,就。以:用。列:记载。《神仙》: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专记神仙故事。《述异》之志:是《述异记》,南朝梁任昉著,多载志怪故事。其:代词,指黄鹤楼。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嵸:高耸的样子。河汉:银河。翼:古代建筑的飞檐。闼:门。霞敞:高大宽敞。井邑:城乡。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之:的。最:最美的地方。濑乡九柱:指位于濑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数。东阳八咏: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元畅楼,沈约有《者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称。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miǎn)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wēi)迤(yí)退公,或者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仲宣:汉文学家王粲(177—217年),善诗赋。所作《者楼赋》颇有名。叔伟:荀叔伟,曾于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永泰元年:即公元765年。永泰为唐代宗的年号。大荒落:《尔雅》纪年,太岁运行到地支“巳”的方位。孟夏:四月。庚寅:二十七日。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 :1094-1097 .2、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语文编写组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 ,2011 .3、 李朝东 .初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11年 :44 .4、 夏淳儗·《黄鹤楼记》论·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者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者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此文不到三百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而且极具文采。文章的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就对黄鹤楼有了明确的印象。“图经”以下五句,阐明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据《图经》载,黄鹤楼是因费祎者仙后,曾驾黄鹤回来在此处休息,于是定名的。后两句更旁征博弓卜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以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乘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接下来几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嵸”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者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者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者黄鹤楼如临仙境,于是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己经刻画尽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犹未尽,为了确立这座名楼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荆吴”以外的东阳的八咏楼和乡的老子祠来作陪衬,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以“赏观时物”,“会集灵仙”,突出黄鹤楼的存在价值。
第二段,作者在介绍了这篇文章的促成者穆名宁的本兼各职和籍里之后,接着“下车”二句是颂扬他的政绩,虽是谀词,但乃行文必不可免。以下“道迄”四句,指出黄鹤楼在当地所起的作用,是公余游览或举行宴会的好所在。其中“透迄退公”句与隔句“游必于是”相照应,“者车送远”句又照应隔句“宴必于是”(《文苑英华》本无此四字)。紧接“极长川”两句,是以穆名宁的身分远望河山,触景生情,不免追念东汉末年因见王室衰微,者楼兴感而作《者楼赋》的王架;又因穆名宁身在黄鹤楼,就很自然地想到当年曾在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进而宾主畅叙的荀叔伟。这两句是交代穆刺史兴感之曲,因而才有嘱咐阎泊理撰写这篇《黄鹤楼记》付刻碑石的行动,顺理成章,组合严密。这里,作者对穆名宁思想活动的刻画也是真实的。穆名宁作为一个高级地方长官和封建文人,在特定环境里有那么一些想法,是符合人物性格的。而后面四句发出有如当年丁令威化鹤归来的感叹,也就更合乎情理了。
这篇《黄鹤楼记》文章虽短,却取材得当,层次分明,用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括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 :1094-1097 .2、 唐孝麟 .中国古代散文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350-351 .3、 夏淳儗·《黄鹤楼记》论·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入苑白泱泱,宫人正靥黄。
白茫茫的御沟水在哗哗流淌,宫中的美女正在打理着晨妆。
绕堤龙骨冷,拂岸鸭头香。
绕堤的石条路上清冷无人,拍岸的绿波散发出淡淡幽香。
别馆惊残梦,停杯泛小觞。
别馆里醒来,好像还在作梦,刚放下酒杯,又玩起曲水流觞。
幸因流浪处,暂得见何郎。
京城本是我暂寄的漂泊之地,有幸结识您——才貌双全的何郎。
参考资料:
1、 滕学钦疏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中国书店,2010.09:第8页入苑白泱(yāng)泱,宫人正靥(yè)黄。
泱泱:深广的样子。靥黄:在面颊附近施以月形黄色粉妆,曰黄星靥,见段成式《酉阳杂俎》。
绕堤(dī)龙骨冷,拂岸鸭头香。
龙骨:御沟边雕龙的石条。鸭头:绿色,指水。御沟有宫女洗下的脂粉,水为之香。
别馆惊残梦,停杯泛小觞(shāng)。
泛小觞:即流觞,古人斟酒于觞中,放在曲折的水中,随水流泛,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就喝酒。
幸因流浪处,暂得见何郎。
何郎:三国魏何晏,字平叔,南阳人,有奇才,美容貌,尚金乡公主。这里借以指沈驸马。
参考资料:
1、 滕学钦疏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中国书店,2010.09:第8页诗写自己荣幸地与沈驸马同避于宫苑御沟清波荡漾的水边,李贺想在政治上有所出路,对驸马这种身份的人难免有点巴结奉迎之心,这也是他未能免俗之处吧。即使这种应酬之作,李贺写得也不空泛,沟水流入宫苑、宫女正在梳妆,水声惊醒早梦,水流泛然、可供流觞等一系列场景的描绘,显得富有生活情趣。从诗中“绕堤龙骨冷,拂岸鸭头香”、“停杯泛小觞”来看,当是三月三日宴游作“流觞曲水”之戏。
诗写御沟之水,只起首一句直笔状水流之貌,馀皆曲为之辞,然都不离御沟和水。流入御沟之水,始则“白泱泱”,其时正值清早时候,继而水绕沟堤,已有脂粉香气。再经别馆,汩汩有声,故能惊人梦醒,曲折回环,故可流觞饮酒为乐。同游者贵为驸马,幸得相见于御沟。此诗是李贺逞才之作,有讨好之嫌,似无深寄。
参考资料:
1、 李华 李景华主编.唐诗一万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831页2、 刘衍著.刘衍论著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1:第56页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拨动绿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样悠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西施扬起娥眉就到吴国去了。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她深受吴王宠爱,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zhù)萝山。
苎萝山:位于临浦镇东北,海拔127米,历史上曾属苎萝乡,相传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红粉石,相传西施妆毕将烟脂水泼于石上,天长日久,石头变成红色。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zhēng)绝艳,扬蛾入吴关。
徵:召集。
提携馆娃宫,杳(yǎo)渺讵(jù)可攀。
杳渺:悠远,渺茫。讵:岂,怎。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44 .2、 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乘:驾。去:离开。空:只。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返:通返,返回。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yīng)鹉(wǔ)洲。
悠悠:飘荡的样子。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关:故乡家园。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44 .2、 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诗人未必是有意在写拗律,但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参考资料:
1、 蔡义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6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