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慢 八首 其七

:

养就婴儿,孕成姹女,一派华池清沼。朝饮秦楼,暮游炎海,倒著雨巾风帽。

铁篴一声,瑶琴三弄,隐隐月高星小。笑梁园、物换人非,蛱蝶又飞烟草。

想从前、广漠归来,崆峒宴罢,人世几经昏晓。瑶草长春,玄珠不夜,前后紫鸾飞绕。

生死如休,荣枯似梦,欲了几人能了。指白云、深处吾庐,无数野花啼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林鸿

明福建福清人,字子羽。洪武初以人才荐,授将乐县学训导,官至礼部员外郎。性落拓不善仕,年未四十自免归。工诗,为闽中十才子之首。有《鸣盛集》。 423篇诗文

猜你喜欢

在武昌作

: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洞庭湖畔树叶还没有掉落,潇湘一带秋天正要来临。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高敞的书斋,今夜风雨飘摇,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对故乡的思念重又萦绕心头,身处江汉不由产生凄凉之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不知高飞天外的鸿雁,为什么事情乐于远途跋涉,高飞天外呢?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明清诗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0页2、 张贤蓉.中华古典名著读本:京华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第19页

洞庭叶未下,潇(xiāo)湘秋欲生。
武昌:今湖北省会武汉市武昌镇。洞庭:湖名,在湖南之北,长江南岸。潇湘:湖南省二水名。

高斋(zhāi)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高斋:高敞的书斋。

重以桑梓(zǐ)念,凄其江汉情。
桑梓: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梓二木,故后人用以喻家乡。凄其:寒冷的样子。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江汉:汉水流至湖北省汉口入长江,故称江汉,武昌在汉口对岸。长征:长途跋涉。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明清诗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0页2、 张贤蓉.中华古典名著读本:京华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第19页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首联“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洞庭”“潇湘"点明客居地域, “叶未下"这个意象,则用来印证“秋欲生”的时令,是袅袅秋风将降的物候特征。此处化用《楚辞·湘夫人》:“塌搦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说洞庭湖边木叶虽然尚未凋零飘落,而秋意似乎已先来到了诗人的心上,已感觉到凉秋的逼进了。营造了一种秋未至而情欲悲的氛围。

  颔联“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是紧承首联“秋欲生”而来,季节变化的信号自然是风雨。在风雨催秋声中,诗人无奈,只好一个人在武昌城书斋中闷头睡大觉了。这两句以高韵胜,有蝉蜕轩举之风。

  颈联“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又承颔联“独卧”而来,转入直接抒情,第五句入思乡,第六句以江汉抱合,紧承前半首。高斋独卧,冷雨敲窗,作者借此烘托出客居他乡的冷落凄清,顺理成章地将思乡之情在这里抒发出来,显得更加真挚感人。

  尾联写到天外传来雁声,诗人发问。这末二句,表面上是问雁,实际上是以雁衬人,相辅而相成,借雁来抒发自己远离桑梓、流寓江湘的感情。

  全诗感情脉膊的发展极其自然,“秋欲生”,自然表现为“今夜雨”,因雨而“独卧”,由“独卧”而思家。联联相承,句句牵引,丝丝入扣。全诗八句,一气呵成,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43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长相思·折花枝

: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折下美丽的花枝,不觉又怨恨起花枝,原来打算花开时我们一起赏花共饮,谁知花开后情人一去不返不见踪影。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害怕相思折磨自己,相思之情却早愁人,到相思时却事无办法摆脱它,心中稍稍平静眉头又露几分。

参考资料:

1、 杰风作文研究中心主编 .中国情诗精华 :海南出版社 ,2003年09月第1版 :第247页 .2、 李新魁编著 .实用诗词曲格律辞典 :花城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2版 :第50页 .3、 曹明纲 .元明词一百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第112页 .4、 郭彦全编著 .历代词今译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09 :第458页 .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zhī),开时人去时。
准拟:打算,约定。人共卮:指饮酒定婚。卮,古代盛酒器。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辞:躲避。丝:丝与“思”谐音,以双关语既形眉态,又表心绪。

参考资料:

1、 杰风作文研究中心主编 .中国情诗精华 :海南出版社 ,2003年09月第1版 :第247页 .2、 李新魁编著 .实用诗词曲格律辞典 :花城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2版 :第50页 .3、 曹明纲 .元明词一百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第112页 .4、 郭彦全编著 .历代词今译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09 :第458页 .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这首词笔法简洁细腻,以女子的口吻,写主人公与情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情极深挚,非至情者莫能道出。写法上,运用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交织,在对花的爱与恨以及对于相思的怕而又不得不相思的矛盾交织中,体现其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幸福的向往。该词化用了范仲淹《御街行》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及李清照《一剪梅》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从“花”字生发,鲜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代表着纯真的爱情,并常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折花枝”尽管只是写了女主人公的一个动作,但也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青春少女美丽的面庞及折花枝时的优美姿态,联想起“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艺术境界。“恨花枝”三字接得突兀,词人着一“恨”字,准确地刻划了折花人心灵深处的悲苦,这首词即以盈盈春色反衬人的失意。“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令人仿佛看到折花人流下相思泪,含情凝睇着伊入离去的方向。女主人公本来打算同恋人在花开时节共同饮酒赏花,可是花开之日却是人去之时,离愁既生,迁恨于花枝也是必然的。其实“花枝”并没有什么过错,“恨花枝”,说到底就是恨自己的恋人,本来说好的事情,为何能轻易违约匆匆离去。不过,这“恨”中也包含着爱的成份。

  下片紧承上片意脉,娓娓道来,生动地写出自己的刻骨相思。这“相思”二字所包容的巨大能量,曾使古今中外的多少有情男女愁苦不已,损心伤神。回想昔日花好月圆共饮时,湖边柳下细和语,卿卿我我蜜意时,女子惧怕孤独、不甘寂寞, “怕相思,已相思”将女主人公怨恨、思念、爱怜的感情,细腻、逼真地表达出来,直抒胸臆。但“怕”又有何用,谁能摆脱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但当心里有了“相思”的想法时,就已经在相思了。“怕”和“恨”连起来,正是白居易所描绘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的同义语。对一位感情丰富,情窦已开的女子来说,“恨”是“爱”的折光·,“怕”是“恋”的延伸,相思之苦,难遣胸怀。“轮到”,表明主人公过去还未曾品尝过相思之苦,正因为是初尝,才更能体会到相思是那样的折磨人,纠缠人,让人没法回避,无法推辞。心中所思,形诸面容,“眉间”自然会“露一丝”,这“一丝”凝聚着主人公对恋人的无限深情与怀念,其中有恨,有爱,有失望,有希望,有痛苦,有幸福,个中滋味难以表达。以“丝”谐“思”,采用民歌抒情惯用手法,清新含蓄,娇态可怜。

  该词上片写实记事,下片抒情展怀。上下片虚实结合,相映相衬,情味浓郁,完美地塑造了一位多情女的形象。上下片打头的两个三字句,有很别致的形式:第二,三两字相互重复,句首第一字相互对照。例如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思悠悠,恨悠悠”,林逋的“吴山青,越山青——君泪盈,妾泪盈”,俞彦这首词颇具匠心地借助了这种形式上的奇突。“折花枝,恨花枝”和“怕相思,已相思”,前者是心理与行为,后者是心理与情势的比照和冲突,两者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出词的主旋律——情绪上的双重体验(眷恋与痛苦),由此超越了语言结构的外壳,成为构成作品内在完整的有机因素。

参考资料:

1、 曹明纲 .元明词一百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第112页 .2、 严迪昌 朱淡文等编 .中华古词观止 :学林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1版 :第499页 .3、 吕美生主编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 :黄山书社 ,1990年11月第1版 :第1047页 .4、 李文禄 宋绪连主编 余冠英 杨仁恺 张震泽 刘万泉顾问 .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0年07月第1版 :第1108页 .5、 陆国斌,钟振振编 .历代小令词精华 :岳麓书社 ,1993.10 :第638页 .6、 陆国斌,钟振振编 .历代小令词精华 :岳麓书社 ,1993.10 :第639页 .7、 吕美生主编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 :黄山书社 ,1990年11月第1版 :第1048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望阙台

: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参考资料:

1、 王英志主编.历代名家绝句评点: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042、 傅德岷,李书敏主编.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重庆出版社,1997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chén)(luán)
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宸銮:皇帝的住处。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参考资料:

1、 王英志主编.历代名家绝句评点: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042、 傅德岷,李书敏主编.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重庆出版社,1997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该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来形容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作者仍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既表达了对祖国的赤诚,自己有一片抗倭报国的一腔热血,也蕴含了对朝廷的忠贞。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由于作者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尽管是失意之作,也使这首诗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参考资料:

1、 朱枝富.边塞军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2、 韩盼山,詹福瑞,李广增,梁志林编著.中华诗魂——历代爱国诗词选析: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绝句·人生无百岁

: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人生是活不到百岁的,就算活到又如何?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古往今来的英雄壮士,现在都化为尘土洒落在江河之中。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绝句·人生无百岁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复:又。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山河:山曲。指坟墓所在。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绝句·人生无百岁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河。

  此诗写志士的愤慨。沈德潜评曰:“悲咽。”第一句从《古诗十九首》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化出。接着说“百岁复如何”,用诘问名式,深入一层,增强了人生感慨的表达力量。后半首申足前意。著名的苏轼《前赤壁赋》有一段绝妙好辞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操)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诗后半,形象地概括了苏轼的赋意。特别是刘基本人,就是辅佐朱元璋扫荡群雄成就统一大业的“英雄士”,在这里抒发的悲概,便不是一般文人的无病而呻吟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龙潭夜坐

: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林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哪来夜花香气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隐者月出每独行,空山偶一传鸟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草鞋不怕露珠湿,松风偏爱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水边琢磨《猗兰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明诗三百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72、 冯兆平.《庐山历代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1313、 张清河.《王阳明诗歌选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94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龙潭:这里指的是滁州的龙池、又称“柏子潭”、“柏子龙潭”。遗址在滁州的龙池街。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幽人:幽隐之人。

草露不辞芒屦(jù)湿,松风偏与葛(gé)衣轻。
芒屦:草鞋。葛衣:泛指秋冬间所穿的衣服。

临流欲写猗(yī)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猗兰:即《猗兰操》,也称《幽兰操》,琴曲名。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明诗三百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72、 冯兆平.《庐山历代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1313、 张清河.《王阳明诗歌选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94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林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遭谪边多年。刘瑾败后,官至兵部尚书。但其安邦定国大志终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闷,故有夜不入眠,寻幽解闷之举。《龙潭夜坐》便是此种心境的写照。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首联写“花香”、“溪声”引动诗人游兴。此处开篇点题,扣住“夜坐”落笔,先从嗅觉、听觉写起,“花香”扑鼻而不知所自,“溪声”充耳却隔着石林茅屋。夜深人静,“花香”、“溪声”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笼罩在夜色朦胧之中,让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着,充满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发了诗人的游兴。

  “幽人林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此联写诗人林夜独游。诗人这里自称幽人。明林当空,诗人踏着林光,在龙潭附近夜游。四周一片幽静,唯有山中栖息的鸟儿不时发出鸣叫。这里,诗人意在表现林夜的孤寂空廓,但不从寂静无声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写了声响,以反衬周围环境的空旷幽邃,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使自然界充满生命的意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这一联写诗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轻松快慰的心境,颇似陶渊明的田园归隐情调。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虽有露冷风凉之感,但诗人向往归隐生活,一派隐逸风情跃然纸上。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尾联抒发生不逢时的感慨和对大江南北壮丽风光的热爱。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兰操》,哀伤生不逢时。王守仁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诗时,正是他伤不逢时的时候,所以借《猗兰操》琴曲名来抒发心中的烦忧。但正当他面对大江,想要发泄不满时,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足见诗人的胸怀是坦荡豁达的。

  全诗写龙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俗官场,眷然归与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殷海国.《古代山水诗名篇赏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289-29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