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

:
飞沙破面风裂石,平林隐隐倾霹雳。
野火林原尘涨天,道闻马嘶不相得。
老翁强欲件少年,立马阶除起无力。
城南桃李春意动,少待明朝莫相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陈师道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578篇诗文

猜你喜欢

卜算子·咏梅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 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著 同:着)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参考资料:

1、 《卜算子·咏梅》赏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5-29]

驿(yì)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zhuó)风和雨。(著 同:着)
驿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寂寞:孤单冷清。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更:副词,又,再。着:同“著”,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dù)。零落成泥碾(niǎn)作尘,只有香如故。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苦:尽力,竭力。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妒:嫉妒。零落:凋谢,陨落。碾:轧烂,压碎。作尘:化作灰土。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参考资料:

1、 《卜算子·咏梅》赏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5-29]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 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参考资料:

1、 《卜算子·咏梅》赏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5-29]2、 王海霞,李素霞.痛苦而执著的高洁——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阅读与鉴赏》,2007年10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一夜寒霜,使湖边的树林像染过一样。请您不要说酒杯太深,这一次分别,又不知在何方才能相逢。

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时光飞逝,美好年华难以留住,镜里的年轻容颜,很快就老去了。只有一句话要记住:“只有闲人才能当神仙。”

(yǔ)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yīng)(wǔ)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rǎn)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柳梢青·岳阳楼

: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带着短剑到处歌吟,洞庭湖和青草湖,明净的秋水深又深。在雄伟的岳阳楼上,眺望万顷粼粼波光,迎着西风敞开衣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用不着带酒登上高楼,问你有酒又与谁共斟?人世间的事不停变幻,只有湖中那一点君山,依然故我,自古如今。

参考资料:

1、 刘小泉编.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12:第633页2、 王新霞,杨海健编注.学词入门第一步 白香词谱: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06:第102页3、 乔正康,高国兴编著.餐饮旅游文学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03:第124页4、 杨光治著.唐宋词三百首今译赏析: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01 第2版:第277页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jīn)
柳梢青:词牌名,又名《陇头月》《早春怨》《云淡秋空》等。此调有平韵、仄韵两种,字句悉同,俱为双调,共四十九字。此词之体为上下片各六句三平韵。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袖剑飞吟:带着宝剑,昂首高吟。袖剑:袖内所藏短剑。洞庭青草:皆湖名,二湖相通,连成一片,在今湖南省岳阳县。一快披襟:披开衣襟,十分畅快。披襟:解开衣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zhēn)?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携酒登临:带着酒来登高临远。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人世虽无穷无化,君山则自古至今,依然如故。

参考资料:

1、 刘小泉编.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12:第633页2、 王新霞,杨海健编注.学词入门第一步 白香词谱: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06:第102页3、 乔正康,高国兴编著.餐饮旅游文学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03:第124页4、 杨光治著.唐宋词三百首今译赏析: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01 第2版:第277页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这是一首登临遣怀之作。

  “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词人浪迹南北,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共通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并使词篇笼罩在豪迈飘逸的仙气中。“洞庭青草,秋水深深”,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称,这里词人只用“深深”二字,便轻轻描绘出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卉渐衰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词人的苍凉胸怀相表里。“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专述涵纳深邃,此句特表醉人美色,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用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形象衬托词人的登楼豪情。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词人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下片开始,词人笔锋陡转,“快”意顿生波澜:“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用不须携酒引出无人与共,感情凝滞曲折,章法也开始摇曳回荡。这首词上片写无边美景、惬然游情,下片叹人间多变、国事衰微,过片处直说此番登临不能尽兴,这有异于上片,可谓“能发起别意”。但词人写楼、写湖只是为了抒发兴废之叹,因而无人共饮几句正好把普通的登山临水引入创作“原意”。“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点明“不须携酒”的原因,揭破主题。词人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不但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就是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欺凌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上层人士或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似乎无人共饮词人之酒。由此可见上文的“不须携酒”几字包含着无限感慨,而这里的“变尽人间”实为振起全篇的关键:因为只有“人间”才是词人属意的所在,而正因为这个“变”字,词人也才由湖光山色联想到国家民族,进而感物伤怀。

  这首词一开始情调昂扬,颇有为眼前景所陶醉的意思,进入下片以后,先用无人共斟道出自己的孤独和苦闷,后以人间变尽点破忧国主题,有如千斛浓愁凝聚笔端。题旨虽在表现词人的深广忧虑,但篇中不仅毫无局促窘迫的影子。相反,还能把执著的爱国热情同超脱的仙风逸气结合成一个整体;同时词中的情绪虽然一再变化,但意脉始终不断,再加上流畅奔放的语句,天真自然的措词,形成了豪健轻快的特殊风格。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钟振振等撰写.宋词鉴赏辞典 珍藏本 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223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大有·九日

: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岁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红萸佩、空对酒。砧杵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後。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古老的戏马台前,在竹篱下采菊酿酒,岁月流逝,我问今天是什么时节,才知又是重九。我正好归来,南山一片苍翠依旧,昨夜在窗下听着风雨交加,都不像登临的时候。我像宋玉一样因悲秋而愁苦,又像卫玠一般为忧时而清瘦。

红萸佩、空对酒。砧杵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後。
我佩戴了红色的茱萸草,空对着美酒,砧杵惊动微寒,暗暗侵逼衣袖。秋天已没有多少时候,早已是满目的残荷衰柳。我勉强整理一下倾斜的帽檐,向着远方连连搔首。我多少次忆念起故乡的风物。莼菜和鲈鱼的味道最美时,是在霜冻之前,鸿雁归去之后。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303-304页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宋词三百首.北京: 中华书局, 2009.7 : 第271页

戏马台前,采花篱(lí)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lóng)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采花篱下:用陶潜“采菊东篱下”诗意。宋玉情怀:即悲秋情怀,宋玉作《九辩》悲愁。卫郎:及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晋朝玄学家、官员,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红萸()佩、空对酒。砧(zhēn)(chǔ)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欹(qī)侧,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chún)(lú),霜前雁後。
砧杵: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帽檐”句:用孟嘉龙山落帽事。欹,倾斜。莼鲈:鲈鱼与莼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载﹕晋张翰在洛﹐见秋风起而思故乡莼鲈﹐因辞官归。后因以"鲈莼"为思乡之典。霜前雁后:杜甫诗:“故国霜前北雁来。”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303-304页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宋词三百首.北京: 中华书局, 2009.7 : 第271页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红萸佩、空对酒。砧杵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後。

  这首词写重阳节有感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现今亦是“老人节”了。词上阕开头用宋武帝重阳登戏马台及陶潜重阳日把酒东篱的事实点明节令。接着表达向往隐逸生活的意趣。“昨夜”是突现未归时自己悲秋的情怀和瘦弱身体,以及“归来”得及时和必要。下阕第一句承开头咏重阳事,暗含自叹老大伤悲之意。“几回忆”三句亦是尚未归来时心情。反复推挪与呼应,最后归结于“天涯归来”者对当年流落时无限愁情的咀嚼。

  上片,首句“戏马台”,有三处:一,在河南临漳县西,又称阅马台。后赵石虎所筑。石虎于台上放鸣镝,为军骑出入之节;二,在江苏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大会宾僚,赋诗于此。三,扬州亦有戏马台。从词的内容看,应指赋诗所在铜山戏马台。开头四句是说,在戏马台前赋诗,东篱采菊,问起时间,又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了。这四句点明了“九日”题意。“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潘希白,永嘉人。这两句是说,正巧这时我回到永嘉,江山依旧,而人的感情已大不一样了,引起了下面四句的深沉的感慨。窗外昨夜的风雨,已不像是登高的时候了。潘希白处在南宋灭亡的前夕,国势岌岌可危,哪里有心情去登高游览。“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宋玉,屈原的学生,曾入仕楚顷襄王。他期望对国家有所作为,受到黑暗势力的排挤而失职穷困,在他的作品《九辩》中,表示叹老嗟卑的伤感与哀愁。“卫郎”,古有卫玠、卫协、卫恒诸人,协与恒为书法家,且年老,不合“卫郎”身份。卫玠似颇合词意。玠卫恒之子,风神秀异,官太子洗马,后移家建业,观者如堵,终身无喜愠之色,年二十七而卒。这两句是说,他内心里充满了宋玉般伤时感事的情怀和卫玠般的愁瘦。这两句反映了宋代末世知识分子的苦恼情绪。

  下片,主要抒发词人在重阳这一天内心的痛苦。“红萸佩、空对酒。”重九是插茱萸、饮酒赋诗的时节。“空对酒”用一个“空”字,表现了他深沉的痛苦,意思是说,在这个国家遭到异族的侵略,濒于灭亡的前夕,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德祐中(1275至1276),起用他任史馆检校,他不肯赴任,三年后,宋朝灭亡。这个“空”是包括了他无限的忧愁与苦闷。“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这是写秋景,说秋风已吹入了他襟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这个“秋”不是单纯地指秋天,也暗寓了赵宋王朝灭亡在即的意思。“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勉强整顿了一下歪斜了的帽子,因为我曾经搔首问天。“天涯搔首”在无言中又吐露了他无穷的苦恨。“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江南秋天的鲈鱼是很美的,这些也只成为对往事的回忆了。在淳祐年间(1241─1252),京城临安附近,经济彻底崩溃,物价猛涨,“殍馑相望,中外凛凛”高斯得作诗说:“人生衣食为大命,今已剿绝无余遗”。老百姓连饭都没有吃,“莼鲈”美味,自然只是回忆中的事了。词的末尾,是这个时代背景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303-30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
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
行人系马疏篱,折残犹有高枝。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

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
断崖上挺立着修长的翠竹,竹丛中盛开着冰清玉洁的梅花。绕过曲曲弯弯的清流长溪,黄昏中盖满白雪的小屋里香气飘洒。

行人系马疏篱,折残犹有高枝。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
过路人折梅在疏篱边系马,梅虽残仍然有高枝挺拔。高枝上留下了寒梅数点,是因为娇懒的春天还未到这山崖。

参考资料:

1、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00-2012、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7-1183、 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上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294-295

断崖修竹,竹里藏(cáng)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检校:核查。山园:稼轩带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灵山门之外者。修竹:高高的竹子。冰玉:如冰似玉,指梅花。雪屋:稼轩新居内一处宅院的名称。

行人系马疏(shū)(lí),折残犹有高枝。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
行人:过路之人。娇嫩春迟:春天娇懒而来迟。

参考资料:

1、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00-2012、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7-1183、 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上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294-295
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玉满黄昏雪屋。
行人系马疏篱,折残犹有高枝。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
  此词主要描绘了山园里梅花生长环境与风韵。起笔谓梅花长在断崖峭壁间,与修竹为伍,有冰清玉洁的资质。以下一路观赏,由山麓而家园,由白昼而黄昏,幽玉满园,点出山园之梅。过片二句的篱边梅残,是铺垫之笔,旨在推出高枝之梅。结末二句谓高枝数点,临风摇曳,风姿翩翩,其所以迟迟不落,挺立枝头,只是因为春天娇懒未到。全篇精妙之处正在于此,形神兼备,虚实相间,写活了梅花唤春报春的特有风神。

参考资料:

1、 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上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294-2952、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227-22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