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

: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女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毗陵:古地名。本春秋时吴季札封地延陵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三国吴时,为毗陵典农校尉治所。晋太康二年始置郡,治所移丹徒。历代废置无常,后世多称今江苏常州一带为毗陵。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

  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古时国家有“吉庆”事,允许百姓聚饮。其中一首《大酺》作于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因武则天选择正月庆祝自己加尊号“圣母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日。”(《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杜审言的诗从正面赞颂武则天的功德。

  而这首《大酺》诗,大概作于公元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改唐为周之后,因此诗里有“火德云官”之称。因为以五行相推武周是火德。这首《大酺》诗写得别开生面,突出表现民间的欢娱,那热闹的场面如同庆丰收或过传统的盛大节日一样,传达了诗人与民同乐的情绪。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是禁止百姓聚饮的,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唐亦有类似规定。百姓平时难得有欢聚开怀畅饮的机会,所以“大酺”时民情振奋,钟鼓齐鸣,欢声雷动。从诗中表现出百姓的物资生活和精神状态,也反映了当时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这首诗发端别致,起句七个字连举三个地名,毗陵、震泽、九州,而最后以一“通”字,把它们的关系明确固定下来,构成一个恢宏辽阔的意境。毗陵代指诗人当时任职的江阴县,江阴为晋陵郡所属,毗陵为晋陵古名。诗歌常用古名,以求典雅不俗。同理用震泽不用太湖。“毗陵”、“震泽”除声音响亮、声调和谐外,还给人以丰富的意象。这句诗,从内容上看就是江阴通太湖达全国,但这句诗还为全诗布置一个旷大的背景,以利于感情的铺陈。诗题为“大酺”,不便从小县写起,因此诗人从大处落笔,以毗陵、震泽通天下包举全国。次句接以“士女欢娱万国同”,指男男女女饮酒作乐,欢度这普天同庆的日子。

  颔联具体叙述“士女欢娱”的景象。诗中只选择了“伐鼓撞钟”的场面,并以“惊海上”的夸张表现了庆祝活动声势的浩大。又以“新妆袨服”光彩“照江东”来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清《石园诗话》认为这联诗与“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等均为审言名句。

  颈联“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写景兼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馨,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即使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皇恩浩荡如春风。

  尾联以赞颂和祈愿作结。“火德云官逢道泰”,是写武则天顺民意得大道,文武群臣时运亨通。“天长日久属年丰”,承上句意,为百姓祈福,但愿国家长存,年年岁岁五谷丰登。诗以民情开始,又以写民愿作结。首尾相应,自然浑成。

  杜审言这首《大酺》正如胡应麟所评说的“极高华雄整”。若就其所要表现的《大酺》主题来说,其形式是精美得当的,而且内容和形式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气象博大,给读者以高华雄整的美感。这虽然与造意取词、取象设色有关,但更主要的在于诗人的心胸和气质以及艺术修养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注释

大酺:聚饮。封建帝王为表示欢庆,帝赐大酺,特许民间举行大聚饮三天。后用以表示大规模庆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古时国家有“吉庆”事,允许百姓聚饮。其中一首《大酺》作于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因武则天选择正月庆祝自己加尊号“圣母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日。”(《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杜审言的诗从正面赞颂武则天的功德。

  而这首《大酺》诗,大概作于公元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改唐为周之后,因此诗里有“火德云官”之称。因为以五行相推武周是火德。这首《大酺》诗写得别开生面,突出表现民间的欢娱,那热闹的场面如同庆丰收或过传统的盛大节日一样,传达了诗人与民同乐的情绪。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是禁止百姓聚饮的,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唐亦有类似规定。百姓平时难得有欢聚开怀畅饮的机会,所以“大酺”时民情振奋,钟鼓齐鸣,欢声雷动。从诗中表现出百姓的物资生活和精神状态,也反映了当时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这首诗发端别致,起句七个字连举三个地名,毗陵、震泽、九州,而最后以一“通”字,把它们的关系明确固定下来,构成一个恢宏辽阔的意境。毗陵代指诗人当时任职的江阴县,江阴为晋陵郡所属,毗陵为晋陵古名。诗歌常用古名,以求典雅不俗。同理用震泽不用太湖。“毗陵”、“震泽”除声音响亮、声调和谐外,还给人以丰富的意象。这句诗,从内容上看就是江阴通太湖达全国,但这句诗还为全诗布置一个旷大的背景,以利于感情的铺陈。诗题为“大酺”,不便从小县写起,因此诗人从大处落笔,以毗陵、震泽通天下包举全国。次句接以“士女欢娱万国同”,指男男女女饮酒作乐,欢度这普天同庆的日子。

  颔联具体叙述“士女欢娱”的景象。诗中只选择了“伐鼓女钟”的场面,并以“惊海上”的夸张表现了庆祝活动声势的浩大。又以“新妆袨服”光彩“照江东”来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清《石园诗话》认为这联诗与“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等均为审言名句。

  颈联“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写景兼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馨,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即使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皇恩浩荡如春风。

  尾联以赞颂和祈愿作结。“火德云官逢道泰”,是写武则天顺民意得大道,文武群臣时运亨通。“天长日久属年丰”,承上句意,为百姓祈福,但愿国家长存,年年岁岁五谷丰登。诗以民情开始,又以写民愿作结。首尾相应,自然浑成。

  杜审言这首《大酺》正如胡应麟所评说的“极高华雄整”。若就其所要表现的《大酺》主题来说,其形式是精美得当的,而且内容和形式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气象博大,给读者以高华雄整的美感。这虽然与造意取词、取象设色有关,但更主要的在于诗人的心胸和气质以及艺术修养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前后,杜审言在晋陵郡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县)任县丞、县尉等地方小官时,写下不少诗,流传至今的以《大酺》为题的就有两篇。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审言

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41篇诗文

猜你喜欢

御箭连中双兔

:
宸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
狡兔初迷窟,纤骊讵着鞭。
三驱仍百步,一发遂双连。
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
欢声动寒木,喜气满晴天。
那似陈王意,空随乐府篇。

宸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
天子游猎经过上林苑,士卒负羽箭走向荒田。

狡兔初迷窟,纤骊讵着鞭。
三窟之狡兔奔跑快捷,骏马追赶岂用得上鞭。

三驱仍百步,一发遂双连。
网开一面更衬出百步神技,一箭射中双兔连。

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
清晨兔影映在含霜草上,魂魄消于如月弓弦。

欢声动寒木,喜气满晴天。
欢呼声惊动寒天树木,洋洋喜气溢满了晴天。

那似陈王意,空随乐府篇。
哪像陈王那样子,只能把射猎场面寄于诗篇。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3

(chén)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
宸游:帝王之巡游,此指天子游猎。羽猎:帝王出猎,士卒负羽箭随从,故称“羽猎”。

狡兔初迷窟,纤(xiān)(lí)(jù)着鞭。
狡:狡猾。窟:洞窟,这里指窝。纤闲:古骏马名。讵:岂,怎。

三驱仍百步,一发遂双连。
三驱: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

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
含霜草:意指清早草上的霜还未融化。向月弦:拉开后形状如满月的弓弦。

欢声动寒木,喜气满晴天。
寒木:泛指寒天的树木。

那似陈王意,空随乐府篇。
陈王:指三国魏曹植。曹植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乐府篇:指曹植的《名都篇》。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3
宸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
狡兔初迷窟,纤骊讵着鞭。
三驱仍百步,一发遂双连。
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
欢声动寒木,喜气满晴天。
那似陈王意,空随乐府篇。

  这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上似乎有些类似曹植的《名都篇》。首联写天子的狩猎队伍,从皇宫出发经过上林苑到达目的地——闲田。“闲”字至关重要,它说明了天子狩猎不是在良田上举行,不扰民,不害农。二三联写射兔过程,描写了一个热闹紧张的场面,其中“一发遂双连”是直点题目。四联从人、弓两方面描写射猎场景:上句言狡兔,“含霜草”意指霜还未化的清晨时分;“向月弦”,状写弓被拉得极满,如满月,这是借弓称美皇帝的技艺。五联是承上联而来,“欢声”、“喜气”都是对御箭连中双兔的说明,“动寒木”和“满晴天”,极言随从者称颂山呼之声。尾联以议论作结,犹言吾皇实有武技,胜于只在诗篇中空见射猎之事的陈思王曹植。

  此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运用了衬托手法。狡兔三窟,兔子其实是一种灵敏矫健的动物,故很难射中,加上为示好生之德,狩猎时要让开一道,更增加了射猎的难度。但尽管如此,天子还是连中了两兔。射中双兔,除了因为有良弓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有百步穿杨的技术,而这种技术在反衬之下就显得尤为高超了,是对君王射艺的一种称赞。二、尾联含义深刻巧妙。陈思王曹植曾作乐府诗《名都篇》,写洛阳贵族子弟如何耽于斗鸡走马之乐,而无治国忧民之心,中间两度出现“我”字,看似自责,其实是刺世。诗人说“那似陈王意”,就意味着他写这首诗所抱的心情和曹植是不同的,并未对狩猎本事心存讽刺。文治武功向来是封建社会衡量好的君主的两个重要标准,此诗从一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了这种观念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望江怨·东风急

:
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帏愁独入。马嘶残雨春芜湿。
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泣。

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帏愁独入。马嘶残雨春芜湿。
正是春风劲吹的时候,我们却依依惜别频频执手,人去楼空春仍在,我真怕独入闺楼。残雨淋湿了路边的青草,飘来骏马远去的嘶吼。

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泣。
我久久地倚门伫立,多少话儿涌上心头。薄情的郎君你可知道,我的泪水在和着妆粉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0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47-2483、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93-944、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81

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帏(wéi)愁独入。马嘶(sī)残雨春芜湿。
花时:花开时节。手频执:多次执手,表示惜别依依之情。罗帷:丝制帷幔。马嘶:马嘶鸣。春芜:春天的草野。春芜,一作“香草”。

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泣。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0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47-2483、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93-944、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81
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帏愁独入。马嘶残雨春芜湿。
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泣。

  这首词是女子对薄情郎分别时的寄语。开头三句写分别时的凄苦。“马嘶”二句写行者远去,送者伫立。最后是女主人公对薄情郎的寄语,意在以痴情感动男子。这写出了封建时代被侮辱的女子的共同心理与命运。

  这是一首闺中词,咏女子盼望情郎不归的怨恨。从体式看,这是一首小令,单调不分开。从情节结构看,它包含三层意思:一忆惜别,二叙等待,三寄情思。每层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留下大块想象余地。词的发端运用追忆手法,以突兀而来的“东风急”领起,似乎有一种紧迫感。东风劲吹,百花争艳,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在此良辰美景,一对情人双手紧握,离别在即。那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万语千言之情,全从这个富有动作性的“频”字中传达出来。两情是何等的深挚、热切。“东风”、“花时”,点明了“惜别”的物候和时令。作品以美好的景致和环境,反衬离愁凄恻之情,收到相反相成之效。第三句补上一笔,正面点出“愁”来。这个“愁”字,把女主人公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的情态和心境写出来了。而“独人”,更点出她从此孤居寂寞的处境。正当她沉浸在痛苦的回忆时,突然远处传来了马嘶声。“倚门立”应“马嘶”,为有所盼的动作。不言而谕,以为“郎骑青骢马”归来了。但竟不所愿,门外只见“残雨春芜湿”。此句当从杜诗“雨露洗春芜”化出。牛词用此,语意双关,既点明此时此际的实景: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雨水,春草都沾湿了;又隐喻这位女子暗暗抽泣,泪痕斑斑,如同残雨。“马嘶”声没有给她带来希望,反而倍增其凄楚之情。难怪她要责骂那个无情无义的“薄情郎”了。

  牛峤此词在布景造情、章法安排、选调用韵等方面,颇具特色。它以女主人公“倚门立”为轴心,思路朝两个方向延伸:一是对往事的追忆、惜别的难舍,勾画出一幅情深似海的“惜别图”,切望情人归来的思想基础。一是对未来的思考,遥寄相思的深沉,倾诉别后的情怀。哀怨、惆怅、失望、期待各种思绪错综交织,弹出一曲“诉衷情”。今朝与昔日沟通,景物是个触媒。此时眼前所见的“春芜”,触发往日彼时的“花时”;由“残雨湿”引出“和泪泣”,又从昔时的“手频执”,反照今日的“薄情郎”。而“薄情”却从“马嘶残雨春芜湿”的写景中透露出消息。俞陛云说此词“情调凄恻”。其实不甚然。“马嘶”声虽然没有给她带来喜讯,但她不灰心,不气馁,不从此罢休,相反,她仍然充满信心,寄予希望,托人捎信,一吐衷情为快。“粉香和泪泣”,与李煜《望江南》“多少泪,断脸复横颐”有类似之处,但李词写得切直显露,牛词则柔中藏刚,绝望中隐含着希望,纤弱中带着一股劲气。有怨愤,有离恨,但更表现了她的痴顽、执着和追求。

  用入声韵是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此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六韵:急、执、入、湿、立、泣。入声韵气急而短促,它与离妇等待情郎归来急切之情、失望之怨和厚笃痴顽之性甚相吻合。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97-19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凉州词

: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得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做成的琵琶声音清亮直入云端。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与胡地相隔万里,即使是送与王明君马上作乐的琵琶声又哪能穿越。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身处异地那乐声总让人心中悲凉,这羌笛胡笳也不要再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坐着仰望这边塞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

浑成紫檀(tán)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得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迢迢:形容遥远。那堪:哪里能忍受。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jiā)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秦女卷衣

:
天子居未央,妾侍卷衣裳。
顾无紫宫宠,敢拂黄金床。
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微身奉日月,飘若萤之光。
愿君采葑菲,无以下体妨。

天子居未央,妾侍卷衣裳。
天子身居未央宫,妻妾来收拾衣裳。

顾无紫宫宠,敢拂黄金床。
现在未得皇上在紫宫宠爱,怎敢拂坐黄金床?

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没有皇上的旨意,洪水来了也不敢乱走,如果皇上遇到危险,舍命也要保护皇上,就像博熊的冯婕妤一样。

微身奉日月,飘若萤之光。
卑微之身侍奉日月,轻飘若飞萤之光。

愿君采葑菲,无以下体妨。
愿君采撷葑菲草的时候,不因为它的根部难看而抛弃它的叶片。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9年:第124页

天子居未央,妾(qiè)侍卷衣裳。
未央:汉宫名。

顾无紫宫宠,敢拂黄金床。
紫宫:帝王宫禁。这里借指天子。

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水至”句:刘向《列女传·贞顺》:楚昭王出游,留妇人渐台之上而去。王闻江水大至,使使者迎夫人,忘持其符。夫人曰:“王与宫人约,令召宫人必以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行。”于是使返取符,则水大至,台崩,夫人流而死。

微身奉日月,飘若萤之光。
日月:象征君王。

愿君采葑(fēng)菲,无以下体妨。
“愿君”句:意谓愿君王勿以自己身份身的低下,而忽视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9年:第124页
天子居未央,妾侍卷衣裳。
顾无紫宫宠,敢拂黄金床。
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微身奉日月,飘若萤之光。
愿君采葑菲,无以下体妨。
  乐府《杂曲歌辞》有《秦王卷衣》,言成阳春景及宫阙之美,秦王卷衣,以赠所欢也。李白的《秦女卷衣》,这首诗与《秦王卷衣》十分不同。李白这首诗表达的是对爱情的看法,对爱情应该始终如一,不能因为彼此年老色衰而背弃对方。其实,在这首诗里,也隐含着李白自己的用世情怀,他希望为君王效力,不会因年老而放弃这一理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浪淘沙·其八

: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

莫道谗(chán)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谗言:毁谤的话。迁客:被贬职调往边远地方的官。

千淘万漉(lù)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漉:水慢慢地渗下。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