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参考资料:
1、 魏耕原 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798-799夜中不能寐(mèi),起坐弹鸣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wéi)鉴明月,清风吹我襟(jīn)。
薄帷:薄薄的帐幔。鉴:照。
孤鸿号外野,翔(xiáng)鸟鸣北林。
孤鸿:失群的大雁。号:鸣叫、哀号。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北林:表示忧伤。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参考资料:
1、 魏耕原 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798-799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这是第一首。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对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刘勰说:“阮旨遥深。”(《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上)李善说:“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卷二十三)都说明阮籍诗隐晦难解。阮诗隐晦难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用比兴手法。而这是特定的时代和险恶的政治环境及诗人独特的遭遇造成的。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人们都说这泉水,一饮就会滋生人的贪婪心。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试想让伯夷、叔齐那样的人喝这个水,我想终究不会改变那颗廉洁的本心。
参考资料:
1、 张建华 .廉诗三百首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8年 :26 .2、 鲁金波 .治国诗词殷鉴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年 :43 .3、 王湘 .古诗三百首精读·故事 (下册)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595-596 .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怀千金。
歃:用嘴吸取。怀:思,想念。千金:钱财多,形容人的贪婪。
试使夷(yí)齐饮,终当不易心。
夷齐:指伯夷、叔齐。他们是商代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为避让君位,两人逃往周国。
参考资料:
1、 张建华 .廉诗三百首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8年 :26 .2、 鲁金波 .治国诗词殷鉴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年 :43 .3、 王湘 .古诗三百首精读·故事 (下册)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595-596 .广州在晋代时还很偏僻,加之当时南方多瘴气,古人视为畏途。但又因为广州靠山临海,自古盛产奇珍异宝,到这里来“捞一票”的人也大有人在。据《晋书·良吏传》记载,当时派到广州去当刺史的皆多贪赃黩货,广州官府衙门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晋安帝时,朝廷欲革除岭南弊政,便派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吴隐之走马上任,路过广州三十里地的石门(在今广东省南海县西北),这里有一泓清澄明澈的泉水,这泉水名之曰“贪泉”。当地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即使清廉之士,一饮此水,就会变成贪得无厌之人。吴隐之来到清泉边,深有感触地对身边亲人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他酌泉赋诗言志,成为我国诗歌史上一段动人的佳话。
吴隐之这首诗前两句先陈述由来已久的传说:古人说这贪泉水,谁饮了它,心里就要产生牟取千金的贪欲。歃(shà),歃,以口微吸也,是说只喝一点,极言其少,千金,极言钱财多。怀,思也,思得千金,便是贪。“一”与“千”对照,强化贪泉之贪。只喝一口,便贪图千金,多喝几口,不用说更贪得无厌。这传说在他心里引起了疑问:事情真会这样吗?他想起了历史上两位视富贵如浮云的高士——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人世间的大富大贵莫过于帝王的宝座了。可是,这兄弟俩互相推让。孤竹君死后,按照遗嘱要叔齐继承王位,可是叔齐却坚决要让位于兄长伯夷。伯夷避而不受,出奔于外。叔齐仍不肯登位,也出走了,结果兄弟俩为了互相推让王位,都逃离了孤竹国。天底下最大的富贵他们竟然弃之如敝屣。想到这里,吴隐之在诗的后二句深深感叹道:这贪泉水啊,试教伯夷叔齐来饮,我相信他们终不会改变自己的高尚思想和情操的。贪与廉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的确与是否饮用贪泉无关
吴隐之终不相信这古老传说,不相信贪泉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他勇敢地酌贪泉而饮了,准备迎接即将来临的考验。诗的后二句,他是借伯夷叔齐自比,表示自己清廉为政的决心。
吴隐之这首述志诗,不事雕琢,直抒胸臆,言简意赅,古朴动人。更可贵的是作者言行一致,他在广州任上数年,果然没有因饮了贪泉而变成贪官。《晋书》上说他“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由于他整饬纲纪,以身作则,广州风气大为改观。皇帝诏书嘉奖他“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飨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是一位难能可贵的清官。后来他离开广州北归,行囊萧萧,船舱空空。回到家中,数亩小宅,茅屋简陋。当时著名将领刘裕赐赠车牛,并要为他建造住宅,都被他谢绝了。一生清廉,始终不渝,一代良吏,名垂青史。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 、刘建龙 .中华诗词经典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43-44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伏羲神农已遥远,世间少有人朴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鲁国孔子心急切,补救阙失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虽未遇得太平世,恢复礼乐面貌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礼乐之乡微言绝,日月迁延至于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诗书典籍有何罪?顿时被焚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汉初几位老儒生,传授经学很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汉代灭亡至于今,无人再与六经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世人奔走为名利,治世之道无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如若不将酒痛饮,空负头上漉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但恨此言多谬误,望君愿谅醉乡人。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羲(xī)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羲农:指伏羲氏、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去:离开。真:指真淳的社会风尚。
汲汲鲁中叟(sǒu),弥缝使其淳。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鲁中叟:鲁国的老人,指孔子。弥缝:弥补,补救行事的闭失。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chuò)微响,漂流逮(dài)狂秦。
洙泗:二水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县北。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辍:中止,停止。微响:犹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没而微言绝”。漂流:形容时光的流逝。逮:至,到。狂秦:狂暴的秦朝。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区区:少,为数不多。诸老翁:指西汉初年传授经学的饱学长者,如伏生、申培、辕固生、韩婴等人。为事:指传授经学之事。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绝世:指汉代灭亡。六籍:指六经。亲:亲近。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驰车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不见”句:指没有像孔子那样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快饮:痛饮,畅饮。头上巾:这里特指作者所戴的漉酒巾。
但恨多谬(miù)误,君当恕醉人。
多谬误:谓以上所说,多有错误不当之处。这实际上是反语,为愤激之言。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长河已被春水涨满,漱漱口,再把脚手冲洗一番。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眺望远处的风景,看啊看,心中充满了喜欢。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人但求称心就好,心意满足并不困难。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喝干那一杯美酒,自得其乐,陶然复陶然。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3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8洋洋平泽,乃漱(shù)乃濯(zhuó)。
洋洋:水盛大貌。平泽:浇满水之湖泊。漱、濯:洗涤。
邈(miǎo)邈遐景,载欣载瞩(zhǔ)。
邈邈:远貌。遐景:远景。载:语词。瞩:注视。此句写诗人眺望远景,心感欣喜。
人亦有言,称(chèn)心易足。
称:相适合,符合。
挥兹一觞(shāng),陶然自乐。
挥兹一觞:意谓举觞饮酒。挥:倾杯饮酒。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93 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8写自己在水边的游赏,这情趣和《论语》中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相似。“洋洋平泽”,是说水势浩大而湖面平坦,诗人就在这湖边洗濯着(这里“漱”也是洗涤之意);“邈邈远景”,是说远处的景色辽阔而迷濛,它引人瞩目,令人欣喜。这四句中写动作的两句很简单,其实就是四个动词。“乃”和“载”都没有实义,主要起凑足音节、调和声调的作用。写景的两句也很虚,不能使读者切实地把握它。但实际的效果如何呢?那洋洋的水面和邈邈的远景融为一气,展示着大自然浩渺无涯、包容一切的宽广。
诗人在湖中洗濯,在水边远望,精神随着目光延展、弥漫,他似乎和自然化成了一个整体。这四句原是要传布一种完整而不可言状的感受、气氛,倘若某一处出现鲜明的线条和色块,就把一切都破坏了。后四句是由此而生的感想:凡事只求符合自己的本愿,不为世间的荣利所驱使,人生原是容易满足的。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在朦胧醉意之中,我就自得其乐。
以上是说暮春之游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陶渊明热爱自然,这是人所皆知的。他病重时写给几个儿子的遗书中,还言及自己“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不过,陶渊明之热爱自然,内中还深含着一层人生哲理。在他看来,多数人由于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无止境的欲望,于是虚伪矫饰,倾轧竞争,得则喜,失则忧,人生就在这里产生了缺损和痛苦。
而大自然却是无意识地循着自身的规律运转变化,没有欲望,没有目的,因而自然是充实自由的,无缺损的。人倘能使自己化同于自然,就能克服痛苦,使人生得到最高的实现。
至于陶渊明“欣慨交心”,并有一种感伤的缘由是他终究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完全面对着自然生活——即使是做了隐士。当时动荡不宁、恶浊昏暗的社会现实,与陶渊明笔下温和平静的自然,恰成为反面的对照。它不能不在诗人的心中投下浓重的阴影。三四两章伤今怀古的感叹,正是以此为背景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83-486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老友赏识我志趣,相约携酒到一起。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荆柴铺地松下坐,酒过数巡已酣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父老相杂乱言语,行杯饮酒失次第。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不觉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故人赏我趣,挈(qiè)壶相与至。
故人:老朋友。挈壶:提壶。壶指酒壶。相与至:结伴而来。
班荆坐松下,数斟(zhēn)已复醉。
班荆:铺荆于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父老杂乱言,觞(shāng)酌(zhuó)失行次。
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觞酌:亦作“ 觞勺 ”、“ 觞杓 ”。饮酒器。也指饮酒。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