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亭松

:

俛仰不能去,如逢旧友同。曾因春雪散,见在华山中。

何处有明月,访君听远风。相将归未得,各占石岩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于武陵

于武陵

于武陵,会昌时人。其诗题材上以写景送别的为主,同时寄寓浓浓的乡思友情;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佳作很多,有《赠卖松人》、《早春山行》、《送酂县董明府之任》、《洛阳道》、《客中》、《寄北客》、等。其中《赠卖松人》一诗写一卖松人想“劚(音zhu逐,砍、掘之意)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但结果事与愿违,“长安重桃李”(长安人只喜欢桃李,对傲雪凌霜的松树一点兴趣也没有),由此诗人感叹他是“徒染六街尘”,空忙了一场。此诗借事讽世,确能起到遣人深思的效果,因此流传颇广。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五)。 51篇诗文

猜你喜欢

农臣怨

: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
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农民因灾难频繁生活艰苦要向君主申诉。

不识天地心,徒人怨风雨。
他们不知上天意志,徒人埋怨风不调雨不顺。

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
田里庄稼歉收,虫害又很严重。

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
当朝言路闭塞无处申述,只好来到京城,徘徊在宫阙门外,也无法见到皇帝吐露自己的悲苦。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整天在都城里痛哭,泪水都哭干了才回到乡里。

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但愿我的这首诗能被朝廷采诗之官收集去,当有助于皇帝了解民情,纠正时政之弊端。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人主:古时专指一国之主,即帝王。

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将论草木患(huàn),欲说昆虫苦。
草木患、昆虫苦:即庄稼歉收、昆虫为害的情景。

巡回宫阙(què)(bàng),其意无由吐。
无由:指没有门径和机会。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
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此诗是作者《系乐府》十二首之九,《系乐府》十二首写于天宝十载,是盛唐时较早的新乐府诗。此诗托古讽今,揭露朝廷失政,农民积怨,奔走呼号。这首诗虽是咏叹前朝,但借古讽今,对时政弊端的揭露还是相当深刻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绝句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里到处弥漫着花草的香味。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燕子衔着湿泥飞来飞去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成双成对的鸳鸯静睡不动。

参考资料:

1、 聂巧平.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5:194-1952、 邓魁英.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453、 姜海宽.杜甫诗歌选读: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52-453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yuān)(yāng)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参考资料:

1、 聂巧平.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5:194-1952、 邓魁英.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453、 姜海宽.杜甫诗歌选读: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52-453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春风花草香”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泥融飞燕子”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沙暖睡鸳鸯”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参考资料:

1、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杜甫: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162-164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3-5343、 傅德岷.唐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183-18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征雁

: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秋意萧索,长空万里,一片明净;天空中传来一阵凄凉的叫声,一队孤独的大雁正往南方飞去。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秋风瑟瑟,翻卷寒霜,凄冷彻骨;风卷残云,云开见月,惊起飞雁。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征途如此遥远,真担心会累断大雁的翅膀;大雁的影子虽然看不见了,但隐隐还能听到它的声音。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遥望天外,已经看不到大雁了,心中未免惆怅,乡愁不禁油然而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92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21-222页

秋空万里净,嘹(liáo)(lì)独南征。
万里净:一作“万里静”。征:远征。嘹唳:即凄清响亮的鸣声。独南征:一作“雁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风急:一作“风凌”。

塞长怯(qiè)去翼,影灭有馀声。
塞:边关,险要处,这里指大雁所飞之地。怯:一作“怜”。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92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21-222页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钱起的家乡在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安史之乱后,钱起羁留长安(今陕西西安),难以归家。这首诗是写诗人在长安观秋雁南飞的感受。

  此诗首联运用动静交错、点面结合的方法,寥寥数语,点画出一幅秋空雁过图。雁声凄凉,定下了全篇基调。颔联写鸿雁南飞的行色。一个“冷”字,一个“惊”字,更增添了全诗的悲凉气氛。颈联紧扣诗题,先写大雁征途遥远,呼应题中“征”字,再写诗人遥望大雁南飞,是写“送”字。诗人的担心,正说明他对大雁寄寓了深情。尾联以“乡愁”作结,正是题意所在。诗人目送大雁,视野逐渐模糊,仿佛随着大雁看到了故乡,于是乡愁渐生,转承得十分自然巧妙。

  乡愁本是千古文人的一个传统主题。诗人遭逢动乱岁月,漂泊流落,久居长安,不能回归故土,只能寄情于怀想。这首诗就是写秋夜送雁南飞,雁引乡愁,诗人摹情写状,境界凄清,把乡愁咏叹得十分深沉和厚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21-22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醉著

: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乘船行驶在万里的清江之上,天空辽阔。清江两岸的村落一个接着一个,炊烟袅袅升起。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渔翁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看见了满船积雪。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zhè)一村烟。
桑柘:指桑木与柘木。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冬日》)、“入意云山输画匠”(《格卑》)。诗人善于让手中的诗笔变为画笔,在诗中展现画意,让生动的形象打动读者的心灵。

  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诗中点到的景物不多,只有“江”、“天”、“村”、“桑柘”和“烟”,但它们却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一起,互相映带,构成一幅清新明朗的画面。又犹如一幅长卷,把万里清江及其两岸的景色都一一再现在读者面前。这当中,也巧妙地嵌入一叶渔舟在江中移动的情景,显得轻松自然,悠然神远。还有“万里”、“一村”的有意重复出现,不仅使诗句读起来流利畅达,在声情上也造成轻轻的跳跃感,宛如小舟在水中轻轻飘扬,顺流而下,与诗情画意十分合拍。

  至于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在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炼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更加耐人玩味的是,作者也在为自己的心情写照。这两幅画的前后组合,在短暂的时间联系和强烈的对比中,流露出了诗人的内在情绪。从最末一句“过午”二字看来,这首诗在时间上只写了半天,上午还是清江万里,风光明丽,而中午却降下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来,风云变幻如此之快,真有些出人意外。这不单单是指自然风云。联系作者生活的晚唐和五代初期的情况看,那正是沧海桑田,朝野混乱之际,形势瞬息万变,这当中包含着作者对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深沉感叹。关于对这剧烈变化的政治风云作者的态度,作者又巧妙地从渔翁形象中作了暗示。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他看着满船积雪,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诗中流露的情绪虽然令人惊讶,但主要仍是平静、安详,处之泰然,这是十分超脱的态度。

  作者写此诗而以《醉著》为题,也暗中透露了这个消息。当然,其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迷惘和孤独感,甚至有“一切皆空”的意味,似乎暗示着作者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悲凉,这在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也是自然之理。从两幅画的联系和对比中,可以启人遐思,发人深省。

  这首诗纯用白描,语言平易,但却景物鲜明,画意很浓。文字虽然很短,却高度凝炼,寓意深长,真叫人含咀不尽。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人游岭南

: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少年时期离开华阳四处行走游历,靠近岭南时风景仍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行路两旁满是鲜花绿竹,即是是猿猴哀怨长啸,听起来也会感到幽静。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华阳:江苏省金坛县西南茅山上的山洞。

红芳绿笋(sǔn)是行路,纵有啼(tí)(yuán)听却幽。
绿笋:绿竹。啼猿:猿的啼声。一般用以形容悲切。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