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武

: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后能继前惟周邦,世代有王都圣明。三位先王灵在天,武王配天居镐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武王配天居镐京,德行能够匹先祖。上应天命真长久,成王也令人信服。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成王也令人信服,足为人间好榜样。孝顺祖宗德泽长,德泽长久法先王。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爱戴天子这一人,能将美德来承应。孝顺祖宗德泽长,光明显耀好后进。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
光明显耀好后进,遵循祖先的足迹。基业长达千万年,天赐洪福享受起。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天赐洪福享受起,四方诸侯来祝贺。基业长达千万年,那愁没人来辅佐。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46-549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15-618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下武:在后继承。下,后;武,继承。世:代。哲王:贤明智慧的君主。三后:指周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后,君王。王:此指武王。配:指上应天命。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fú)
求:通“逑”,匹配。言:语助词。命:天命。孚:使人信服。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下土:下界土地,也就是人间。式:榜样,范式。孝思:孝顺先人之思,此系以孝代指所有的美德,举一以概之。则:法则。此谓以先王为法则。

(mèi)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sì)服。
媚:爱戴。一人:指周天子。昭:光明,显耀。嗣服:后进,指成王。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wū)万斯年,受天之祜。
兹:同“哉”。来许:同“后进”。绳:承。武:足迹。祖武,指祖先的德业。於:感叹之词。斯:语助词。

受天之祜(hù),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祜:福。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46-549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15-618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毛诗序》云:“《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郑笺云:“继文者,继文王之业而成之。”陈奂《诗毛氏传疏》补充说明:“文,文德也。文王以上,世有文德,武王继之,是之谓继文。”宋代自吕祖谦、朱熹以后,释《下武》另有说法,如严粲《诗缉》、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或以为下武乃不尚武,有偃武之意,或以为下武即世修文德,以武为下。清代的经学家解此诗,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戴震《诗经补注》、胡承珙《毛诗后笺》等均坚守毛、郑之说,而翁方纲《诗附记》、桂馥《札朴》等则赞同宋儒之说。按验诗歌文本,毛、郑之说不误,“不尚武”、“以武为下”云云,过于迂远,不可信。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此诗如非史臣之笔,则为贺者之辞。”其说出自陆奎勋《陆堂诗学》。陆氏以《尚书》等经文印证此诗,谓“‘下武维周’,犹《长发》之‘濬哲维商’也”,“周公之戒成王者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故继言之曰‘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也”,“‘昭哉嗣服’,即《顾命》所云‘命汝嗣训,临君周邦’也;‘绳其祖武’,即所云‘答扬文武之光训’也;‘四方来贺’,即《康王诰》所云‘诸侯皆布乘黄朱,奉圭兼币’也;‘不遐有佐’即所云‘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也”。陈氏以为其所析“以经证经”,“不为无据”。

  《大雅·下武》的篇章结构非常整饬严谨,层层递进,有条不紊。第一章先说周朝世代有明主,接着赞颂太王、王季、文王与武王,第二章上二句赞颂武王,下二句赞颂成王,第三章赞颂成王能效法先人,第四、第五章赞颂康王能继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诸侯来贺作结,将美先王贺今王的主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修辞上,此篇特别精于使用顶针辞格,将顶针格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第一、第二章以“王配于京’’顶针勾连,第二、第三章以“成王之孚”顶针勾连,第五、第六章以“受天之祜”顶针勾连,而第四章的末句“昭哉嗣服”与第五章的首句“昭兹来许”意思相同,结构也相同,可视为准顶针勾连。《大雅》的第一篇《文王》也善于使用顶针修辞,但比起《下武》那样精工的格式,不及远矣。而且此篇以顶针格串联的前三章组成的赞颂先王的述旧意群,与同以顶针格(或准顶针格)串联的后三章组成的赞颂今王的述新意群,又通过第三、第四章各自的第三句“永言孝思”可以上下维系,有如连环。这种刻意经营的巧妙结构,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其韵律节奏流美谐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庙堂文学歌功颂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审美负效应,使读者面对这一表现《大雅》《周颂》中常见的歌颂周先王、今王内容的文本,仍能产生一定的审美快感。英国文艺理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的论断,确实,形式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决不容低估,有时候,形式本身就是美。读完《下武》,读者可能很快就忘了诗中“哲王”“世德”“配命”“顺德”之类赞颂之词,但对它章法结构的形式美则将记忆犹新。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46-549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15-6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后能继前惟周邦,世代有王都圣明。三位先王灵在天,武王配天居镐京。
武王配天居镐京,德行能够匹先祖。上应天命真长久,成王也令人信服。
成王也令人信服,足为人间好榜样。孝顺祖宗德泽长,德泽长久法先王。
爱戴天子这一人,能将美德来承应。孝顺祖宗德泽长,光明显耀好后进。
光明显耀好后进,遵循祖先的足迹。基业长达千万年,天赐洪福享受起。
天赐洪福享受起,四方诸侯来祝贺。基业长达千万年,那愁没人来辅佐。

注释
下武:在后继承。下,后;武,继承。
世:代。哲王:贤明智慧的君主。
三后:指周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后,君王。
王:此指武王。配:指上应天命。
求:通“逑”,匹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按‘求’当读为‘逑’。逑,匹也,配也。……言王所以配于京者,由其可与世德配合耳。”
言:语助词。命:天命。
孚:使人信服。
下土:下界土地,也就是人间。式:榜样,范式。
孝思:孝顺先人之思,此系以孝代指所有的美德,举一以概之。王引之《经义述闻》:“孝者美德之通称,非谓孝弟之孝。”
则:法则。此谓以先王为法则。
媚:爱戴。一人:指周天子。
应侯顺德:吴闿生《诗义会通》:“侯,乃也;应,当也。‘应侯顺德’,犹云应乃懿德。”而《水经注》等书认为应侯是武王之子,封于应(地在今河南宝丰西南)。
昭:光明,显耀。嗣服:后进,指成王。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广雅·释诂》:‘服、进,行也。’……《仪礼·特牲·馈食礼》注:‘嗣,主人将为后者。’……是知嗣服即后进也。”
兹:同“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兹、哉古同声通用。”来许:同“后进”。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谢沈书引作‘昭哉来御’是也,……许、御声义同,故通用。……‘昭哉来许’犹上章‘昭哉嗣服’也。”
绳:承。武:足迹。祖武,指祖先的德业。
於(wū):感叹之词。斯:语助词。
祜(hù):福。
不遐: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不遐’即‘遐不’之倒文。凡《诗》言遐不者,遐、胡一声之转,犹云胡不也。”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46-549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15-6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毛诗序》云:“《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郑笺云:“继文者,继文王之业而成之。”陈奂《诗毛氏传疏》补充说明:“文,文德也。文王以上,世有文德,武王继之,是之谓继文。”宋代自吕祖谦朱熹以后,释《下武》另有说法,如严粲《诗缉》、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或以为下武乃不尚武,有偃武之意,或以为下武即世修文德,以武为下。清代的经学家解此诗,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戴震《诗经补注》、胡承珙《毛诗后笺》等均坚守毛、郑之说,而翁方纲《诗附记》、桂馥《札朴》等则赞同宋儒之说。按验诗歌文本,毛、郑之说不误,“不尚武”、“以武为下”云云,过于迂远,不可信。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此诗如非史臣之笔,则为贺者之辞。”其说出自陆奎勋《陆堂诗学》。陆氏以《尚书》等经文印证此诗,谓“‘下武维周’,犹《长发》之‘濬哲维商’也”,“周公之戒成王者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故继言之曰‘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也”,“‘昭哉嗣服’,即《顾命》所云‘命汝嗣训,临君周邦’也;‘绳其祖武’,即所云‘答扬文武之光训’也;‘四方来贺’,即《康王诰》所云‘诸侯皆布乘黄朱,奉圭兼币’也;‘不遐有佐’即所云‘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也”。陈氏以为其所析“以经证经”,“不为无据”。

  《大雅·下武》的篇章结构非常整饬严谨,层层递进,有条不紊。第一章先说周朝世代有明主,接着赞颂太王、王季、文王与武王,第二章上二句赞颂武王,下二句赞颂成王,第三章赞颂成王能效法先人,第四、第五章赞颂康王能继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诸侯来贺作结,将美先王贺今王的主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修辞上,此篇特别精于使用顶针辞格,将顶针格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第一、第二章以“王配于京’’顶针勾连,第二、第三章以“成王之孚”顶针勾连,第五、第六章以“受天之祜”顶针勾连,而第四章的末句“昭哉嗣服”与第五章的首句“昭兹来许”意思相同,结构也相同,可视为准顶针勾连。《大雅》的第一篇《文王》也善于使用顶针修辞,但比起《下武》那样精工的格式,不及远矣。而且此篇以顶针格串联的前三章组成的赞颂先王的述旧意群,与同以顶针格(或准顶针格)串联的后三章组成的赞颂今王的述新意群,又通过第三、第四章各自的第三句“永言孝思”可以上下维系,有如连环。这种刻意经营的巧妙结构,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其韵律节奏流美谐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庙堂文学歌功颂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审美负效应,使读者面对这一表现《大雅》《周颂》中常见的歌颂周先王、今王内容的文本,仍能产生一定的审美快感。英国文艺理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的论断,确实,形式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决不容低估,有时候,形式本身就是美。读完《下武》,读者可能很快就忘了诗中“哲王”“世德”“配命”“顺德”之类赞颂之词,但对它章法结构的形式美则将记忆犹新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46-549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15-6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为赞美周武王、周成王等能继承先王德业而作。陈子展《诗经直解》:“《下武》,康王即位,诸侯来贺,歌颂先世太王、王季、成王之德,并及康王善继善述之孝而作。此诗如非史臣之笔,则为贺者之辞。”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46-54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烝民

: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老天生下这些人,有着形体有法则。人的常性与生来,追求善美是其德。上天临视周王朝,昭明之德施于下。保佑这位周天子,有仲山甫辅佐他。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仲山甫贤良具美德,温和善良有原则。仪态端庄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负责。遵从古训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礼节。天子选他做大臣,颁布王命管施政。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周王命令仲山甫,要做诸侯的典范。继承祖业要宏扬,辅佐天子振朝纲。出令受命你执掌,天子喉舌责任重。发布政令告畿外,四方听命都遵从。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严肃对待王命令,仲山甫全力来推行。国内政事好与坏,仲山甫心里明如镜。既明事理又聪慧,善于应付保自身。早早晚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献忠诚。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有句老话这样说:"柔软东西吃下肚,刚硬东西往外吐。"与众不同仲山甫,柔软东西他不吃,刚硬东西偏下肚。鳏夫寡妇他不欺,碰着强暴狠打击。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有句老话这样说:"德行如同毛羽轻,很少有人能高举。"我细揣摩又核计,能举起唯有仲山甫,别人爱他难相助。天子龙袍有破缺,独有仲山甫能弥补。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仲山甫出行祭路神,四匹公马力强劲。车载使臣匆匆行,常念王命未完成。四马奋蹄彭彭响,八只鸾铃声锵锵。周王命令仲山甫,督修齐城赴东疆。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四匹公马蹄不停,八只鸾铃响叮叮。仲山甫赴齐去得急,早日完工回朝廷。吉甫作歌赠穆仲,乐声和美如清风。仲山甫临行顾虑多,宽慰其心好建功。

参考资料: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5-146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07-713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17-621

天生烝(zhēng)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yí),好是懿(yì)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烝民:意即庶民,泛指百姓,是春秋战国时代及之前历代对“百姓”的称谓。烝:众。物、则:严粲《诗缉》谓“天生烝民具形而有物,禀性而有则”。秉彝:常理,常性。懿:美。假:至。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仲山甫:人名,樊侯,为宣王卿士,字穆仲。式:用,效法。若:选择。见《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赋:颁布。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zuǎn)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yuán)发。
辟:君,此指诸侯。缵:继承。戎:你。王躬:指周王。出纳:指受命与传令。喉舌:代言人。外:郑笺谓“以布政于畿外”。爰发:乃行。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sù)夜匪解(xiè),以事一人。
肃肃:严肃。将:行。若否:好坏。解:通“懈”。一人:指周天子。

人亦有言,柔则茹(rú)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jīn)寡,不畏强御。
茹:吃。矜:老而无妻。强御:强悍。

人亦有言,德輶(yóu)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gǔn)职有阙(quē),维仲山甫补之。
輶:轻。鲜:少。克:能。仪图:揣度。衮:绣龙图案的王服。职:犹“适”,即偶然。阙:缺。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mǐ)及。四牡彭彭,八鸾(luán)(qiāng)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祖:祭路神。业业:马高大的样子。捷捷:马行迅疾的样子。彭彭:形容马蹄声杂沓。鸾:鸾铃。

四牡骙(kuí)骙,八鸾喈(jiē)喈。仲山甫徂(cú)齐,式遄(chuán)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骙骙:同“彭彭”。喈喈:象声词,铃声。徂:往。遄:速。吉甫:尹吉甫,宣王大臣。穆:和美。永:长。怀:思。

参考资料: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5-146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07-713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17-621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这首诗;《毛诗序》谓“美”,郝敬谓“讽”,二说视角不同,自然见解相反,然也有共同点,那就是皆着眼于此诗的言外之意,非诗中的基本内容。见仁见智,各有所取,此姑且不论,如果就诗说诗,当以朱熹说为胜。

  此诗首章起句不凡。开头四句郑重提出“人性”这一命题,哲理意味甚浓。前人多认为这是最早的“性善论”,故孟子在《告子章》中引此四句与孔子的阐释作为论“性善”的理论依据。但从全诗考察,似乎诗人并不是倡导什么“性善论”,他只不过是借天赋予人以善性,为下文歌颂仲山甫张本。第一章颂扬仲山甫应天运而生,非一般人物可比,总领全诗。接下去二至六章便不遗余力赞美仲山甫的德才与政绩:首先说他有德,遵从古训,深得天子的信赖;其次说他能继承祖先事业,成为诸侯典范,是天子的忠实代言人;再次说他洞悉国事,明哲忠贞,勤政报效周王;继而说他个性刚直,不畏强暴,不欺弱者;进而回应前几章,说他德高望重,关键靠自己修养,不断积累,因而成了朝廷补衮之臣。诗人对仲山甫推崇备至,极意美化,塑造了一位德才兼备、身负重任、忠于职守、攸关国运的名臣形象。七、八两章才转到正题,写仲山甫奉王命赴东方督修齐城,尹吉甫临别作诗相赠,安慰行者,祝愿其功成早归。全诗基调虽是对仲山甫个人的颂扬与惜别,但透过诗中关于仲山甫行事与心理的叙述,从中大体能体察到处于西周衰世的贵族,对中兴事业艰难的认识与隐忧,以及对力挽狂澜的辅弼大臣的崇敬与呼唤。不难理解,此诗对仲山甫的种种赞美,是真实的、现实的,然而也不排除其中有某些理想化的成分,包含着诗人所代表的这一阶层的期盼。有人斥此篇为“谀词”,似乎过苛。

  此诗主要以赋叙事,开篇以说理领起;中间夹叙夹议,突出仲山甫之德才与政绩;最后偏重描写与抒情,以热烈的送别场面作结,点出赠别的主题。全诗章法整饬,表达灵活,为后世送别诗之祖。在《诗经》中此篇说理成分比较浓厚,在诗歌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后世“以理为诗”当溯源于此。此诗语言也很有特色,尽管多用说理、议论,却不迂腐呆滞,这除了诗人的激情之外,还在于语言运用独具匠心,诗人多以民间俗语入诗,如表现仲山甫扶弱锄强的性格特征、赞美仲山甫重视修身立德,都是反用俗语来衬托,这比直说简洁、形象,又有理趣,说理中注进了诗味,故姚际恒称此为“奇语”(《诗经通论》)。诗中一些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有的经后人使用或提炼,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如“小心翼翼”、“明哲保身”、“爱莫能助”、“穆如清风”等。善用虚词与叠字词本是《诗经》的语言特点,此篇独特之处是“之”字的运用,全诗十二个“之”字,用于句尾的有九个,其中第六章连用五个“之”字收句,娓娓道来,委婉有致,起到了特有的抒情效果,姚际恒指出“多用‘之’字,见缠绵之态”(《诗经通论》)。第十、八两章连用“业业”、“捷捷”、“锵锵”、“彭彭”、“骙骙”、“喈喈”等叠字词,铺叙送行场面的壮观和行动的迅捷,绘声绘色,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与节奏感。此诗押韵复杂,除五、六两章用一韵外,其余各章皆用两韵,韵脚也变化不定,如第一章则、德为韵,下、甫为韵;而第二章德、则、色、翼、式、力为韵,若、赋为韵;第三章考、保为韵,舌、发为韵;几乎无规则可循,后五章也是如此。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17-62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有汜

: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和我相随。没有我相伴相陪你,终有一天你会懊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水静流啊积沙岛,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和我相交。不再相聚便离去,将来一定忧伤不已。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江水改道啊又成河,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来看望我。不见一面就离去,将来再号哭有何益。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40-42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3-44

江有汜(sì),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长江。汜:由主流分出而复汇合的河水。归:荣归故里。妇人谓嫁曰归。不我以:不带我。我,媵自我也。

江有渚(zhǔ),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渚:水中小洲。不我与:不与我相聚。处:忧愁。

江有沱(tuó),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沱:长江的支流名称。或以为与“汜”同。过:至也。一说度。其啸也歌:啸是唱歌没有谱和调的意思。啸,蹙口出声,以舒愤懑之气,言其悔时也。歌,则得其所处而乐也。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40-42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3-44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全诗三章。三章诗的开头都是写景。“汜”、“渚”、“沱”,上面的译文都从支流这一意义上翻译,而在弃妇心目中,这一条条不同的支流都是看得见的具体存在。她住在“汜”、“渚”、“沱”一带,她丈夫当年从水路而来,最后又从这些支流中的一条乘坐小船悄然离去。从表现手法说,各章的首句都是直陈其事,用的是赋体;从江水有支流,引出“之子归”的事实,则在赋体之中又兼有比兴的意味。

  诗中的丈夫是一位薄情郎。在三章诗中,那弃妇分别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来诉说丈夫对她的薄情。“不我以”,是不一道回去;“不我与”,是行前不和“我”在一起;“不我过“,是有意回避,干脆不露面。丈夫在感情上是如此吝啬,做的是那样地恩尽义绝,无需再添加笔墨,其薄情薄意已如画出。

  诗中的弃妇是一位自信心很强的女人。她相信自己在丈夫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而预言丈夫今日的背弃行为,日后必将在感情上受到自我惩罚,这就是各章结句所说的“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值得注意的是,丈夫将受到的感情上的自我惩罚与他背弃自己妻子的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我以”引出“悔”,“不我与”带来“处”,“不我过”导致“啸歌”。其愈是绝情,其后果也就愈加严重。当然,这只是弃妇一厢情愿的假想之辞。事实上,那男子很可能事过境迁,在感情上并不引起任何震动。对于理解这首诗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弃妇自信的论断日后是否会成为事实,而是隐藏在这一论断背后的弃妇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弃妇设想故夫日后会后悔今日的背弃行为,其中就隐含了弃妇对于夫妇关系重归于好的企盼;预言故夫今日的轻率必将招致日后的痛苦,这又泄露出弃妇恨过于爱的报复性的心态。这是她的软弱,也是她的坚强。由此决定了这首诗风格上的特点,既一唱三叹,极尽缠绵,又柔中见刚,沉着痛快。

  此诗每章的前三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其中第三、四句重出——男子的薄情集中表现在这一句,女子的痛苦不幸也根源于这一句,因而采取了反覆咏叹的形式。重出的这一句子中的关键字,各章不同。从一章的“以”,一转而为二章的“与”,再转而为三章的“过”,愈转愈深,丈夫如何薄情,做妻子的又是如何痛苦不幸,都因了这一关键字的置换而得到一层深于一层的表现。全诗形式整齐,结构严谨,用字精审,笔法却极为自然,语言又十分浅近,达到了精工与自然、深入与浅出的完美结合,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全诗以“江有汜”起兴,反复申述,大意是:不让我陪嫁,你会后悔的,你就痛苦去吧,你就一个人哭去吧。诗中“有”字为语助虚词,“汜”、“渚”、“沱”都是具体的水名,“以”、“与”、“过”都是动词,表示“陪同”(随嫁)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3-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齐桓晋文之事

: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曰:“可。”
  (孟子)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曰:“有之。”
  (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曰:“否!”
  (齐宣王)说:“不相信。”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王笑而不言。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曰:“否,吾不为是也。”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王曰:“若是其甚与?”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曰:“可得闻与?”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曰:“楚人胜。”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齐宣王问曰:“齐桓(huán)、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年至前年在位。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孟子对曰:“仲(zhòng)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乎?”
  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王: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yù)也。”
  保:安。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xìn)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胡齕:齐王的近臣。之:往,到…去。衅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觳觫:恐惧颤抖的样子。若:如此。就:接近,走向。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易:交换。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wàng)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是:代词,这种。足以王:足够用来王天下。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诚:的确,确实。褊小:土地狭小。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对。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怎,如何。隐:哀怜。何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应当。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páo)厨也。”
  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庖厨:厨房。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duó)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qī)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说:同“悦”,高兴。“《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忖度:揣测。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yú)(xīn)。’则王许之乎?”
  复:报告。钧:古代以斤为一钧。明:眼力。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舆薪:一车薪柴。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赞同。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yú)(xīn)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曰”字,表示语气急促。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见:被。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第二个王是动词。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异:区别。

  曰:“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duó),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duó)之!
  挟:夹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枝:枝同“肢”。这句意谓,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摘树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诗》云”句: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国家。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大过:大大超过。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度:用尺量。度:思量,揣度。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抑:选择连词,还是。危:使……受到危害。构怨:结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pián)(bì)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lì)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朝:使……称臣(或朝见)。莅: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带。而:表并列。抚:安抚,使……归顺。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凭借。若:如此。若:你。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

  王曰:“若是其甚与?”
  若是:如此。甚:厉害。

  曰:“殆(dài)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殆:不定副词,恐怕,大概。有:同“又”。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邹:与鲁相邻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楚:南方的大国。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zōu)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gēng)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gǔ)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盍:兼词,“何不”的合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 反通返。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涂:通“途”。疾:憎恨。赴诉:前来申诉。

  王曰:“吾惛(hūn),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进:前进。于:在。是:这。敏:聪慧。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chǐ),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wǎng)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奚暇(xiá)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hé)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bó)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恒心:安居守分之心。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制:规定。畜:同“蓄”,养活,抚育。妻子;妻子儿女。乐岁:丰收的年头。 终:一年。凶年:饥荒的年头。驱:督促,驱使。之:往,到。善,做好事。轻:容易。赡:足,及。奚:何。暇:空闲时间。盍:何不。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衣:穿。帛:丝织品。豚:小猪。彘:大猪。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谨:重视,谨慎地对待。庠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申:反复教导。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颁,同“斑”。黎民:黑头发的民众。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九章

:

惜诵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
  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也。
  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也。
  壹心而不豫兮,羌无可保也。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患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之所志也。
  行不群以巅越兮,又众兆之所咍也。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
  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也。
  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
  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者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
  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
  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
  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
  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而无所。
  欲儃徊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
  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欲横奔而失路兮,盖志坚而不忍。
  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
  擣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
  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

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

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慼。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抽思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
  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憍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姱。
  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
  愿承閒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
  固切人之不媚兮,众果以我为患。
  初吾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亡?
  何独乐斯之謇謇兮?愿荪美之可光。
  望三王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
  夫何极而不至兮,故远闻而难亏。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获?
  少歌曰:
  与美人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
  憍吾以其美好兮,敖朕辞而不听。
  倡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
  惸茕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
  道卓远而日忘兮,愿自申而不得。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愿径逝而未得兮,魂识路之营营。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理弱而媒不通兮,尚不知余之从容。
  乱曰:
  长濑湍流,溯江潭兮。
  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
  轸石崴嵬,蹇吾愿兮。
  超回志度,行隐进兮。
  低徊夷犹,宿北姑兮。
  烦冤瞀容,实沛徂兮。
  愁叹苦神,灵遥思兮。
  路远处幽,又无行媒兮。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
  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

怀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
  玄文处幽兮,矇瞍谓之不章;
  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也?
  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也?
  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乱曰: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思美人
  思美人兮,揽涕而竚眙。
  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
  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独历年而离愍兮,羌凭心犹未化。
  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
  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是时。
  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
  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揽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
  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解萹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
  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
  吾且儃徊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凭而不竢。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
  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
  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
  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惜往日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竢。
  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心纯庞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
  信谗谀之浑浊兮,盛气志而过之。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
  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
  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独障壅而弊隐兮,使贞臣为无由。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
  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
  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
  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情冤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
  乘泛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悲回风
  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
  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芳。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以自贶。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
  伤太息之愍怜兮,气于邑而不可止。
  糺思心以为纕兮,编愁苦以为膺。
  折若木以弊光兮,随飘风之所仍。
  存彷佛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
  抚珮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
  岁曶曶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薠蘅槁而节离兮,芳以歇而不比。
  怜思心之不可惩兮,证此言之不可聊。
  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
  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
  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
  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
  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
  心鞿羁而不开兮,气缭转而自缔。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
  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
  邈漫漫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
  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娱。
  凌大波而流风兮,讬彭咸之所居。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
  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儵忽而扪天。
  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依风穴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
  冯昆仑以澂雾兮,隐渂山以清江。
  惮涌湍之礚礚兮,听波声之汹汹。
  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
  轧洋洋之无从兮,驰委移之焉止?
  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氾潏潏其前后兮,伴张驰之信期。
  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
  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
  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
  心调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无适。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悐悐。
  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骤谏君而不听兮,重任石之何益?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惜诵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痛心啊,由于进谏而招来不幸,我要倾诉心中的激情和怨情。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如果我的话不是出于忠诚啊,我愿上指苍天让他来作证。

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让五方神帝来公平裁决吧,我愿面对六宗神祇把事理说清。

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请山川众神都来听证做陪审啊,命法官皋陶把是非曲直判明。

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
我竭尽忠诚来侍奉君王啊,反被小人看作是多余的瘤肿。

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
我不懂奉迎谄媚而惹恼小人啊,只有等待明君体察我的衷情。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
我的一言一行都有迹可查啊,我表里如一从不变更。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所以考察臣子没有比得上君王的啊,因为这种考察在眼前就可得到印证。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也。
我坚守人生道义是先君后己,竟然被众人怨恨仇视。

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也。
我心中思念的只有君王您啊,众人却把我当做仇敌。

壹心而不豫兮,羌无可保也。
我忠诚专一毫不迟疑,可结果却不能保全自己。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我极力地亲近君王别无他想,却成了招灾惹祸的根基!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
为君王着想没人比我更忠心啊,我竟然忘却了自己人微才疏。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侍奉君王我从不三心二意啊,根本不知什么取宠邀幸的门路。

患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之所志也。
忠心有何罪竟遭惩罚啊,这真是我心中从未意想到。

行不群以巅越兮,又众兆之所咍也。
行为不同俗随流就要跌跤,还要受到群小的讥讽嗤笑。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
一连串的责怪,不断的诽谤啊,真使我愁肠百结不平难消!

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也。
心情郁郁难以倾诉啊,君王受蒙蔽忠心难剖。

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心头愁闷失意潦倒啊,又有谁理解我心头的苦恼。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本来有说不完的话却无法投寄啊,我愿陈述心志却无路使君王知晓。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隐退沉默吧,可谁又明白我呢?上前呼喊吧,可谁又听我的呼号?

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一再的失意使我心烦意乱啊,满怀的愁绪呵,难写难描。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
从前我曾梦中飞游苍天啊,魂悠悠中途遇河却无渡船。

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我请大神替我占卜啊,他说:“你有大志可惜无外人助援。”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难道我就终将孤独被君王疏远?”他说:“可以为君王着想却不可依仗。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因为众口一词可以把黄金熔化啊,当初你就是这样忠诚才遭受到危险。

惩于羹者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被汤烫过的人见到凉菜也要吹气,为什么你不把初衷改变改变?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
想不用天梯就打算登天,你的态度一丝没改还像从前。

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
众人害怕你,不与你同心同德,为什么会和你做伴?

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虽同事一君但你们路途各异,为什么会给你助援?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
晋国的申生是个孝子啊,父亲把他逼死就是听信了谗言。

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鲧为人刚直不活转,他的功业因此不得实现。”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
我听说尽忠君王容易与人结怨,对此我毫不在意以为是夸大。

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手臂多次折伤的人可能成良医,如今我才明白这话一点儿不差。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如今这个世道,天上利箭横飞,地上张罗设网。

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而无所。
处处暗设机关陷害君王,哪里有我立足容身的地方。

欲儃徊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
我徘徊不去以求留在君王身旁啊,又怕更大的祸患落在头上。

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我想抽身远走高飞啊,又怕君王诬我说:“你背叛我,要去什么地方?”

欲横奔而失路兮,盖志坚而不忍。
想放弃正路像小人那样乱窜啊,可我一向心坚志专又不忍心。

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
我的前胸和后背就像裂开一样啊,我心头郁闷难舒,绞痛难忍。

擣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
捣碎木兰,揉碎蕙草啊,舂碎申椒做干粮。

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再播种下江离栽上菊花啊,待到春天做成干粮芬芳。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唯恐我的真情得不到表达啊,所以三番五次表明衷肠。

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
保持自己的美德,离群索居吧,我反复想过隐身远藏。

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我从小就爱好这奇特的服饰啊,直到老年这习惯也没有衰减。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通天冠。

被明月兮佩宝璐。
缀着明月珠啊,身佩美玉串串。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世道混浊没有人理解我啊,我要远走高飞,毫不留恋。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驾起青龙白龙车啊,我与舜帝啊同游天帝的玉园。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
登上昆仑山啊,把玉树花美餐。我和天地啊一样长寿,

与日月兮同光。
我和日月啊一样光灿灿。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痛心啊南方并没有人了解我,天一亮我就渡过了湘水长江。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登上鄂渚我回头眺望啊,唉,丝丝寒风凄苦悲凉。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让我的马儿在山边漫步,把我的车儿停放在林旁。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我驾一叶扁舟上溯沅水啊,齐力摇起船桨,拍水击浪。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船儿随波起伏不肯前进啊,陷入旋涡打转波荡。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早晨,从枉渚出发,晚上,投宿在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如果我的心是正直的啊,虽处穷乡僻壤又有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行到溆浦我有些打不定主意啊,心中迷惘不知该去何方。

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茂密的山林一片阴暗啊,那本是猿猴住的地方。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高峻的大山遮天蔽日啊,山下淫雨霏霏迷迷茫茫。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无边无际的雪花啊飞飞扬扬,布满天空的浓云阴沉无光。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可怜我一生无欢乐啊,孤独地生活在这高山老林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我不能改变心志去随波逐流啊,当然就要穷愁潦倒终生。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接舆愤世剃去自己的头发,桑扈穷得裸体而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贤明的人求进身也难成功。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伍子胥终遭祸殃啊,比干被剖心不得善终。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纵观历史都是这样啊,我又何苦抱怨今人的行径!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但我要坚持正道而毫不犹豫,当然那将使我一生遭难不见光明!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尾声:鸾鸟和凤凰啊,一天比一天远了。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燕雀和乌鹊啊,却把窝筑在庙堂上面。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瑞香和辛夷啊,都死在林丛草间。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腥的臊的都被重用啊。芳的香的却不得靠前。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阴阳错位都颠倒了位置,这世道真是失常大变。

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
怀抱忠心的人反失意,我还是赶快远走别迟疑!

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上天不再保佑我家邦啊,为什么让人们这样凄凄惶惶?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他们颠沛流离,亲人失散啊,正当仲春二月逃向东方。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离开故乡郢都走向远处啊,沿着长江夏水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吾以行。
一走出城门我心不禁一阵疼痛啊,甲日的早晨我动身向东方。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从郢都出发离开家乡啊,我心中恍惚,前途渺茫。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举起船桨让船儿随水飘荡啊,可怜我再也见不到君王。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远望那高大的梓树我不禁长叹啊,眼泪就像雪珠般簌簌流淌。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过了夏首一路飞流直下啊,回头已看不见郢都城门在何方。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牵肠挂肚心悲伤啊,前途渺茫不知何处是我停脚的地方。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随着风波任其漂泊吧,从此我就是一个无家的浪子到处飘荡。

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航行在汹涌的波涛上啊,就像飞了起来不知把我抛向何方。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情思郁结难排解啊,愁肠百曲不舒畅。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我将让我的船儿顺流东下啊,先南入洞庭再北上长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离开了世世代代居住的故土啊,而今漂泊来东方!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我的心一直想回去啊,何曾一时一刻把它忘记。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船背夏首向东行啊,心儿却飞向西,悲伤啊郢都一天比一天远离。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登上水边高地纵目远望啊,想借此暂且舒散一下我的愁绪。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可一见这片安乐的土地悲心又起啊,可怜大江两岸还保存着古朴的风气。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面对着洪波巨浪往哪儿去啊,烟波浩渺南渡又将到何处?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想不到高屋大厦变成废墟啊,两座东门怎么能荒草簇簇?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心中不快这样久啊,旧忧未去又添新愁。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想郢都的道路是多么遥远啊,长江夏水怎么能回头再渡!

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忽然间被疏远不再被任用啊,至今已整整过了九个年头。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慼。
满怀悲苦心不畅啊,失意潦倒真忧愁。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那群小为邀君欢一副媚态啊,实际内心空虚毫无操守。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我一片忠心希望为国献身啊,反被小人嫉妒使我们君臣离分。

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尧舜的德行多么高尚啊,光明远烛直达天庭。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众小人把他们嫉妒诽谤,给他们加上“不慈”的恶名。

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忠诚有德的人被君王厌恶憎恨啊,反喜欢那巧嘴滑舌夸夸其谈的人。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众群小奔走钻营一天天高升啊,贤臣良士被冷落日益疏远不亲近。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尾声:我放眼眺望四方啊,何时能回一次故乡?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飞鸟还要飞回自己的巢窝啊,狐狸死了还把头朝向生他养他的山冈。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我真是无罪啊而被抛弃流放,日日夜夜我怎能把它忘!

抽思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心头闷闷一团忧思啊,独自长叹倍增忧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愁思如麻难理难剪啊,夜啊偏偏又这样漫长。

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秋风使草木改变了颜色啊,为什么天地也在秋风中浮荡?

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
我常常想起您是那么爱动怒,真伤透了我的心痛苦难当。

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有时我真想立刻离您远去啊,见人们动辄得咎又打消此想。

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还是把心中的话写成诗篇吧,把它进献给您,我的君王。

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
先前你曾和我约定啊,说:“黄昏就是我们的佳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谁料想你半路又反悔啊,违背前言又打别的主意。

憍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姱。
你对我夸耀你的美貌丽容啊,你对我炫示你的媚态娇姿。

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
和我说过的话你全不算数啊,为什么还对我大发脾气?

愿承閒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我本想找空闲向你解释明白啊,可一直心里害怕不敢倾吐。

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
我悲伤犹豫,可仍想对你说啊,真是苦啊,满腹悲伤不能诉。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
我把这情形向你陈述啊,可你假装耳聋不肯听。

固切人之不媚兮,众果以我为患。
本来正直的人就不会献媚啊,群小真就把我当成害人精。

初吾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亡?
当初我所说的是那样明白啊,难道至今你就把它全遗忘?

何独乐斯之謇謇兮?愿荪美之可光。
为什么我爱忠心耿耿地向你进言,就是希望你的美德更加光大发扬。

望三王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
愿你以三王五霸做楷模啊,我把彭咸作为自己的榜样。

夫何极而不至兮,故远闻而难亏。
什么目标不能达到啊,美名远播,万古流芳。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善良的品德全靠自己修养啊,美好的名声不能浪得空想。

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获?
不付出哪能得到回报啊,不结果实怎会收获满仓?

少歌曰:
小歌:

与美人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
我向君王倾诉出我的委屈啊,从早说到晚却得不到公平的裁定。

憍吾以其美好兮,敖朕辞而不听。
你一味地向我炫耀你的美貌啊,你骄傲得连我的陈辞听也不听。

倡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唱:有只鸟儿从南方飞来啊,飞落在汉水以北的地方。

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
羽毛模样是多么美丽啊,孤孤单单栖息在异乡。

惸茕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
我孤苦零丁无伴侣啊,也没有好媒人在身旁。

道卓远而日忘兮,愿自申而不得。
路途遥远你一天天把我遗忘啊,我欲诉深情却又无门见到君王。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遥望南山止不住眼泪流淌啊,对着流水我叹息哀伤。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初夏的夜本来很短啊,为什么竟像一年般的长!

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想来郢都的路是多么遥远啊,可是魂梦一夜跑九趟。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我不顾道路是弯还是直啊,直奔南方的群星和月亮。

愿径逝而未得兮,魂识路之营营。
想径直南行识不得路啊,魂灵为找路来往奔忙。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为什么我的心那样正直啊?别人的心不与我一样。

理弱而媒不通兮,尚不知余之从容。
提亲的人太弱不能为我沟通啊,还不知我心胸磊落坦荡。

乱曰:
尾声:

长濑湍流,溯江潭兮。
长长的浅滩湍急的流水,我溯江而上。

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
我频频地望着南行的大道,聊以平慰我的愁肠。

轸石崴嵬,蹇吾愿兮。
我的心坚如高大的磐石,飞回郢都是我的愿望。

超回志度,行隐进兮。
山高路险心儿早已飞过,人啊还缓缓地走在路上。

低徊夷犹,宿北姑兮。
走走停停路难行,夜晚投宿在北姑。

烦冤瞀容,实沛徂兮。
心烦意乱满怀苦楚,就像不断的流水难消除。

愁叹苦神,灵遥思兮。
我悲苦,我叹息,我呻吟,我的心啊在思念着远方。

路远处幽,又无行媒兮。
路又远啊地又偏,又没人替我传达衷肠。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
倾诉愁思写成诗章,聊以自慰宽愁肠啊。

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
忧心忡忡不遂意,这些话儿对谁讲!

怀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初夏的江水一片汪洋啊,草木繁茂莽莽苍苍。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痛心啊,止不住的哀伤,我急急地奔向南方。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举目四望一片昏暗啊,死一般沉寂听不到一丝声响。

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
无穷的委屈和悲痛郁结心头啊,身遭不幸有喝不完的苦浆。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拍拍心窝问问心啊,强自压下满腹的委屈和冤枉。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虽说方的可以削成圆啊,可正常的法度并不因此而废弃。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如果把初衷和追求来改变啊,定会被贤人君子看不起。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章程规划早已出之笔墨啊,当初图谋的经国大法不能改移。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品行淳厚心地正直啊,才是贤人君子所赞许的。

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
巧倕如果不砍上几斧啊,谁知他有变曲为直的神工妙技?

玄文处幽兮,矇瞍谓之不章;
黑色的彩绘放在暗处啊,瞎人说它不鲜艳。

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离娄微微闭着眼啊,盲人说他是瞎眼汉。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硬把白的说成黑啊,把上当下颠倒颠。

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
凤凰关进竹笼里啊,反叫鸡鸭翱翔舞翩翩。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美玉沙石混在一起啊,一样看待不分贵和贱。

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想那小人鄙陋又愚顽啊,根本不知我心良善。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我肩负重任责任大啊,陷入泥沼我不能起航向前。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我怀揣美玉手握宝啊,无人知我不知给谁看。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村犬成群乱狂吠啊,全因少见多怪无识见。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诽谤俊士忌英贤啊,本是庸人的本性和习惯。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我外表质朴心豁达啊,众人不知我出众的才干。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成材原木堆一起啊,没人知我栋梁在里面。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我重仁义不停地自修啊,忠厚朴实才感充实心里安。

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
明君舜帝不再遇啊,有谁知道我雍容大方,气定神闲?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也?
贤臣不遇明君自古就有啊,这其中的缘故有谁了然?

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也?
商汤、夏禹时代久远啊,千载悠悠,难慕难羡。

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止住恨啊不再怨,要坚强,自把苦水咽。

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
遭受祸患不悔改啊,愿为后人做模范。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向北赶路去投宿啊,夕阳沉沉将落山。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把忧愁痛苦全忘掉吧,生命的尽头已不远。

乱曰:
尾声: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浩浩荡荡的沅水湘水啊,各自奔流涌向前。

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漫长的道路多险阻啊,它是那么渺茫遥远。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我怀抱一颗忠心和真情啊,却孤独无依没人来相伴。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相马的伯乐已经死去啊,纵有千里马又有谁来分辨?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世上众人的命啊,各自的生死早注定。

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安下心来放宽怀啊,我又何必惧死恋生?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诉不尽的忧伤止不住的悲哀啊,长吁短叹一声连一声。

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世道混浊无人了解我啊,人心难测,看不透啊说不清。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我知道一死已不可免啊,那就不必再吝惜这残生。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告诉你啊,以死守志的先贤,我将加入到你们的行列中。

思美人
思美人兮,揽涕而竚眙。
怀念着我心爱的人啊,揩干眼泪而远望。

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没人介绍而路又迢遥,有话却无法成章。

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我至诚一片而蒙冤,我进退两难而不前。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
愿每日陈述我的心思,心思沉顿而难表现。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愿浮云为我捎信,云师却不肯讲情。

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
托鸿鸟为我传书,鸿高飞而不应命。

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我难比帝喾高辛,能遇凤凰而授卵。

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要变节而随流俗,我知耻而有所不敢。

独历年而离愍兮,羌凭心犹未化。
多年来我遭受摧残,毫不减我心中的愤懑。

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宁失意而长此终身,我何能如掌之易反?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我明知正路难通,但我不能不走正路。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
尽管是车翻而马倒,我依然望着前途。

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我再把好马辔上,请造父为我执鞭。

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是时。
慢慢地走,不必驱驰,让我把光景流连。

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
指着嶓冢山的西边,那汉水发源地点,就走到日落昏黄,也莫嫌道途遥远。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
我姑且等待明年,艳阳的春日绵绵。

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我要放怀地歌唱,逍遥在江水、夏水之边。

揽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
我攀摘灌木中的苻蓠,我采集沙滩上的卷施。

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和古人可惜不能同时,摘来香草啊同谁赏识。

解萹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
采取萹薄与同蔬菜,尽可以纽成环佩。

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
也未尝不好看一时,终萎谢而遭毁败。

吾且儃徊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我姑且快乐逍遥,观赏南方人的异态。

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凭而不竢。
只求我心中快活,把愤懑置之度外。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芳香与污秽杂混一起啊,芳花终会卓然自现。

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
馥郁的芳香必然远扬,内部充实外表自有辉光。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只要真诚的素质长保不亡,声名会突破一切的阻障。

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
想请薜荔替我说合,又怕走路去攀上树枝。

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
想采荷花替我媒介,又怕下水打湿了裙子。

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登高吧,我不高兴,下水吧,我也不能。

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固然是我手足不惯。我犹豫而心不能定。

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
完全依照着旧贯,我始终不肯改变。

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命该受难我也不管,趁着这日子还未过完。

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一个人孤单地走向南边,只想追求彭咸的典范。

惜往日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痛想当年曾受君王的信任啊,受王命草宪令使政事清明。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继承先王的功业恩惠百姓啊,修明法度的缺陷和漏洞。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竢。
国家富强法度建起啊,忠臣理事君王安乐自轻松。

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国家机密大事放在心上啊,纵或有过错君王也宽容。

心纯庞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
我心地淳朴守口如瓶啊,于是遭到小人的嫉妒和围攻。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
君王从此对我含怒没笑脸啊,根本不把是非对错来澄清。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小人蒙住君王的耳和眼啊,挑拨是非造谣生事把君王欺蒙。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
你不调查验证就信以为真啊,不加思考地就把我弃置不用。

信谗谀之浑浊兮,盛气志而过之。
你听信小人的一派胡言乱语啊,怒气冲冲地指责我不义不忠。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
忠贞的臣子并无罪过啊,为什么反遭诽谤受指责?

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
真是愧对天日啊,一片忠诚反蒙冤,我还是逃到幽暗之处躲一躲。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
面对着沅水湘水的深渊啊,强忍满腔悲愤自沉江河。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终于身死名也灭啊,可惜昏君依然昏昏不理解。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
君王心无分寸又不明察啊,使芳草埋没在荒林草野。

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我向何处倾诉衷情陈说忠信啊,宁愿默默死去也决不偷生苟活!

独障壅而弊隐兮,使贞臣为无由。
我孤独地被隔绝抛弃在荒漠啊,致使忠贞之臣啊无从尽忠报国。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听说百里奚曾当过俘虏啊,伊尹也曾在厨房煮饭烧过火。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吕望曾在朝歌做过屠夫啊,宁戚也曾半夜喂牛叩角而歌。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如果不遇圣君汤武和桓缪啊,世上谁又知道他们才能卓绝?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吴王听信谗言不知悔改啊,伍子胥死后终遭祸。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介子推一片忠心抱树而死啊,晋文公醒悟后才去追寻搜索。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改绵山为介山并封山禁伐啊,用来报答介子推的大恩大德。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想起追随自己多年的故旧啊,便穿起白丧服痛哭不绝。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有的人一片忠信守节而死啊,有的人欺蒙诈骗而高官得做。

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不去考察了解事实真相啊,只听信小人的一派信口胡说。

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
鲜花的芬芳和美玉的光泽混合在一起啊,谁又能清清楚楚地把它们分别?

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
为什么芳草这么早地凋零啊,只因薄霜已降而不知防戒。

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
实在是君王昏昏受蒙蔽啊,让谗谀小人日益洋洋自得。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
小人妒贤自古就是这样啊,说什么不可佩的是蕙草杜若。

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嫉妒美人的风姿秀韵啊,丑女嫫母搔首弄姿自作风骚。

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纵使有西施般的美貌啊,制造流言斐语取代她的美好。

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我希望陈述真情表白心意啊,竟会获罪真是出乎意料。

情冤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
我的真情和冤枉日益清楚啊,就像众星在天空排列着。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
跨上骏马放开四蹄飞奔啊,却没有勒马的缰绳和铁嚼。

乘泛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乘上竹木筏顺流急下啊,却没有船桨任水飘。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不遵法度单凭主观去治国啊,就像上面的譬喻一样危险一样糟。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我宁愿早些死去被水飘走啊,我担心祸殃再一次来到。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
话没说完就投向深渊啊,可惜这一切君王不会知道。

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天地间生长着一种佳树,那是橘树,习服这一方水土。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天生的习性不能移植,只生长在南国荆楚。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根深坚牢难以迁徙,那是因为它心志专一。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碧绿的叶子,洁白的花朵,缤纷一片令人心喜。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枝条繁密刺儿尖利,挂满团团的橘实。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绿中透出点点橘黄,色彩多么斑斓绚丽。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鲜艳的外表,纯洁的内里,如同可担重任的贤人志士。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枝繁叶茂,风姿美丽,美得真是无可挑剔。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啊,你自幼的志气,就与众人殊异。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你卓然独立从不变易,怎不令人可敬可喜!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根深坚固难以迁徙,心胸坦荡别有希冀。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你清醒地独立于世,宁愿绝水横渡也不随水流去。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你断绝私欲谨慎自守,永不会犯错误。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你坚守美德从无偏私,为人高尚可配天地。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我愿与日月共生死,长结友谊不离不弃。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至善至美而不过分,枝干坚直又有纹理。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你虽然年纪轻轻,却可做人们的老师。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你的德行可与伯夷相比,为人榜样,供人学习。

悲回风
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悲哀啊,旋风撕卷着蕙草,我心郁结,我心忧伤。

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
柔弱的蕙草易被摧残啊,秋风无形却能产生巨大影响。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
为什么彭咸令人长久思慕啊,他那高尚节操和志向令人难忘。

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
千变万化岂能把真情掩盖啊,哪有虚伪能够保持久长?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芳。
鸟兽鸣叫把同伴呼唤啊,鲜草靠近枯草堆就失去芬芳。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鱼儿鼓鳞炫示自己与众不同啊,蛟龙潜入渊底把美丽的鳞甲隐藏。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
所以苦菜与甜菜从不种在一地啊,兰芷生在幽僻的深山才独具芳香。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以自贶。
只有佳人才能永葆美好啊,虽历经百世也自善良。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我的志向是那么远大啊,可惜就像白云飘浮在天上。

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我高远的志向不被理解啊,我只好赋诗一表我的衷肠。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思想起我孤独幽怨的情怀啊,只好折枝杜若和椒枝独自守在这里。

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我止不住地一次次长吁短叹啊,人虽隐伏荒野可心头的思虑难息。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我涕泪交流心悲凄啊,彻夜不眠愁思如缕。

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难挨的漫漫长夜终于熬过啊,可心头的悲哀依然长留不去。

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
我还是起身去四处游荡吧,姑且逍遥一番自解愁绪。

伤太息之愍怜兮,气于邑而不可止。
悲伤叹息可怜我的不幸啊,满怀的苦闷郁悒难解难舒。

糺思心以为纕兮,编愁苦以为膺。
把我满心的愁思结成一条佩带啊,把我满怀的愁苦编为一件内衣。

折若木以弊光兮,随飘风之所仍。
折一枝若木枝遮蔽阳光啊,任随旋风把我飘来荡去。

存彷佛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
眼前的一切模模糊糊看不清啊,我的心像开了锅翻腾不止。

抚珮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
整一整衣裳稳一稳神啊,走吧,恍恍惚惚若有所失。

岁曶曶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岁月匆匆很快地流逝啊,我的生命也渐渐走到尽头。

薠蘅槁而节离兮,芳以歇而不比。
芳草枯萎茎折叶落啊,一片凋零香消芳收。

怜思心之不可惩兮,证此言之不可聊。
可怜我的愁思永不止啊,我的这些表白也无济于事。

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
我宁愿死去或永远漂泊啊,也不忍我的心永远这般愁苦。

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
我孤儿般的呻吟着,擦着眼泪啊,我像被赶出家门的孤儿不得回去。

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
谁能思想起这些而不心痛啊,我决心仿效先贤走彭咸的路。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
我登上高山向远处眺望啊,漫漫长路死一般的寂静。

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
我走进这无影无声的寂寞世界啊,连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都不可能。

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
这里只有无穷的愁苦没有一丝欢乐啊,满心是解不开、驱不散的愁绪苦情。

心鞿羁而不开兮,气缭转而自缔。
我的心被束缚不得舒展啊,像被千万条绳索把它捆紧。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
辽阔无边四周一片寂静啊,莽苍苍空荡荡无像无形。

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
秋声虽小可使草木感应啊,蕙草虽本性纯真却难抵秋风。

邈漫漫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
世事茫茫不可预料啊,愁思不断缥缈绵长。

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娱。
愁满心怀常使我悲苦啊,在黑暗中飞舞也难欢畅。

凌大波而流风兮,讬彭咸之所居。
驾着波涛顺水漂流啊,投向彭咸居住的地方。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
我飞上高山峭壁啊,站在虹霓的顶端。

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儵忽而扪天。
我占据青空吐气成虹啊,突一挥手抚摸青天。

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我吸饮着清露串串啊,又含漱着洁白的霜花片片。

依风穴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
我依在风穴旁闭目休息啊,陡然间翻身醒来又愁思绵绵。

冯昆仑以澂雾兮,隐渂山以清江。
我背靠昆仑俯瞰云雾滚滚飞腾啊,我依凭岷山下视江水奔流直前。

惮涌湍之礚礚兮,听波声之汹汹。
急流击石令人惊心啊,涛声不绝震响耳畔。

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
乱纷纷江水横冲直撞啊,白茫茫江水汪洋一片。

轧洋洋之无从兮,驰委移之焉止?
波涛滚滚不知流向哪里啊,弯弯曲曲流到何处才算完。

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浪涛翻滚忽上忽下啊,又或左或右翻腾在两边。

氾潏潏其前后兮,伴张驰之信期。
江水波起浪涌忽前忽后啊,就像潮汐的涨落定时不变。

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
看炎夏的热气一阵阵升腾啊,看水汽上升凝成为雨露云烟。

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悲叹啊,霜雪都飘落大地,潮水撞击的声音又传到耳边。

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
我凭借着日光月影上下往来啊,我用弯曲的黄棘神木充做马鞭。

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
我寻求介子推隐居过的居处啊,我发现了伯夷隐居的遗址首阳山。

心调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无适。
心里思忖我不再离开他们啊,抱定决心不再去别处的打算。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悐悐。
尾声:我怨恨以往不识时务的追求啊,我痛惜后来无辜蒙受的惊惧。

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
我愿随着江淮漂流入海啊,跟从伍子胥以满足自己的心意。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我望见大河中的沙洲啊,悲哀地想起申徒狄的高行骨气。

骤谏君而不听兮,重任石之何益?
一次次规谏君王而不被听信啊,抱石自沉又将有何益?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心头郁闷不舒畅啊,愁思百结难消释。

惜诵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
  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也。
  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也。
  壹心而不豫兮,羌无可保也。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患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之所志也。
  行不群以巅越兮,又众兆之所咍也。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
  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也。
  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
  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者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
  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
  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
  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
  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而无所。
  欲儃徊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
  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欲横奔而失路兮,盖志坚而不忍。
  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
  擣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
  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

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

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慼。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抽思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
  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憍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姱。
  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
  愿承閒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
  固切人之不媚兮,众果以我为患。
  初吾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亡?
  何独乐斯之謇謇兮?愿荪美之可光。
  望三王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
  夫何极而不至兮,故远闻而难亏。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获?
  少歌曰:
  与美人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
  憍吾以其美好兮,敖朕辞而不听。
  倡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
  惸茕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
  道卓远而日忘兮,愿自申而不得。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愿径逝而未得兮,魂识路之营营。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理弱而媒不通兮,尚不知余之从容。
  乱曰:
  长濑湍流,溯江潭兮。
  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
  轸石崴嵬,蹇吾愿兮。
  超回志度,行隐进兮。
  低徊夷犹,宿北姑兮。
  烦冤瞀容,实沛徂兮。
  愁叹苦神,灵遥思兮。
  路远处幽,又无行媒兮。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
  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

怀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
  玄文处幽兮,矇瞍谓之不章;
  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也?
  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也?
  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乱曰: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思美人
  思美人兮,揽涕而竚眙。
  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
  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独历年而离愍兮,羌凭心犹未化。
  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
  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是时。
  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
  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揽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
  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解萹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
  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
  吾且儃徊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凭而不竢。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
  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
  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
  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惜往日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竢。
  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心纯庞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
  信谗谀之浑浊兮,盛气志而过之。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
  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
  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独障壅而弊隐兮,使贞臣为无由。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
  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
  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
  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情冤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
  乘泛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悲回风
  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
  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芳。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以自贶。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
  伤太息之愍怜兮,气于邑而不可止。
  糺思心以为纕兮,编愁苦以为膺。
  折若木以弊光兮,随飘风之所仍。
  存彷佛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
  抚珮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
  岁曶曶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薠蘅槁而节离兮,芳以歇而不比。
  怜思心之不可惩兮,证此言之不可聊。
  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
  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
  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
  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
  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
  心鞿羁而不开兮,气缭转而自缔。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
  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
  邈漫漫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
  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娱。
  凌大波而流风兮,讬彭咸之所居。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
  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儵忽而扪天。
  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依风穴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
  冯昆仑以澂雾兮,隐渂山以清江。
  惮涌湍之礚礚兮,听波声之汹汹。
  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
  轧洋洋之无从兮,驰委移之焉止?
  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氾潏潏其前后兮,伴张驰之信期。
  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
  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
  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
  心调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无适。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悐悐。
  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骤谏君而不听兮,重任石之何益?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楚辞》篇名。包括9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这9篇的作者,王逸都定为屈原。

  宋代洪兴祖则疑《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4篇非屈原作(《楚辞补注》)。明代许学夷也以《惜往日》、《悲回风》二篇非屈原口气,疑为唐勒、景差等人所作(《诗源辨体》)。清代顾成天则定《惜诵》、《惜往日》二篇为河、洛间人所作(《读骚别论》)。而近人还有说《哀郢》为庄辛所作的(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但所有这些怀疑,多以文气为判定真伪的标准,尚无确凿有力的证据。

  关于《九章》名称的意思,王逸训“章”字为“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显系出于汉代经生陋说,不足为训;朱熹认为《九章》乃“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楚辞集注》),较为合理。至于辑录、题名者,或认为是刘向,或认为是淮南王幕府中的文学之士,尚无定论。

  关于《九章》各篇的写作时、地问题,王逸认为它们都是屈原流放于江南时所作;朱熹则认为“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楚辞集注》)。细观《九章》各篇内容,朱说较符合作品实际。至于《九章》中各篇的具体写作时间及其排列次序,明代黄文焕,清代林云铭、蒋骥及现代楚辞学者各有考订,说法不一。

  《九章》各篇的思想内容,因并非出于一时一地,所以应当分别看待。其中:

  《惜诵》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心情,内容略与《离骚》前半篇相似。

  《涉江》似是自叙放逐江南的行迹,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黑暗混浊的现实生活的矛盾。

  《哀郢》一说作于庄□暴郢之后,一说作于白起破郢(前278)之后,抒写了诗人对破国亡家的哀思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抽思》大概作于屈原被疏于汉北之时,抒发了诗人见疏于怀王之后的怫郁幽怨之情。

  《怀沙》为屈原自沉之前不久所作,一说为怀沙石沉江,一说为怀念长沙,其中着重叙写了诗人正道直行、不随世浮沉的节操以及准备以死来殉理想、殉信仰的决心。

  《思美人》反映了诗人思念其君而不能自达,但又不愿变心从俗的心情。

  《惜往日》有人认为是屈原的绝命词。概叙了诗人一生的政治遭遇,为因谗人破坏和国君昏庸使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深感痛惜,也表示了必死的决心。

  《桔颂》一般认为是屈原早期的作品,通篇就桔的形象和特征作出拟人化的描写,可以看成是作者人格和个性的缩影。

  《悲回风》则流露了一种低徊缠绵的忧苦之情。

  《九章》各篇的艺术风格和成就,也不一律。其中《桔颂》一篇清新秀拔,别具一格,从辞赋的体裁上说,开了体物写志的先河。《哀郢》、《涉江》、《怀沙》三篇情景交融,诗味腴厚,在《楚辞》中允称上品。其写景之句如“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宛然如画。抒情语句如“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恳挚缠绵,颇有回肠荡气之致。至于《惜往日》、《悲回风》二篇,艺术上较他篇略为逊色。《九章·桔颂》图清代门应兆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楚茨

: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

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我孔熯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

卜尔百福,如畿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

钟鼓送尸,神保聿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田野里生长簇簇蒺藜,去清除这些带刺荆棘。为什么自古就这样做?因为要种植高粱小米。我们的小米长得茂盛,高粱在地里排得整齐。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粮食堆满我们的谷仓,囤里也装得严实紧密。用它们做成美酒佳肴,作对列祖列宗的献祭。请他们前来享用祭品,赐我们宏福无与伦比。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
我们步趋有节神端庄,把那些牛羊涮洗清爽,拿去奉献冬烝和秋尝。有人宰割又有人烹煮,有人分盛有人捧献上。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司仪先祭于庙门之内,那仪式隆重而又辉煌。祖宗大驾光临来享用,神灵将它们一一品尝。孝孙一定能获得福分,赐予的福分宏大无量,赖神灵保佑万寿无疆!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
掌膳的厨师谨慎麻利,盛肉的铜器硕大无比,有人烧肉又有人烤炙。主妇怀敬畏举止有仪,盘盏中食品多么丰盛,席上则是那宾客济济。

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主客间敬酒酬答来往,举动合规矩彬彬有礼,谈笑有分寸合乎时宜。祖宗的神祇大驾光临,赐福回报子孙的心意,万寿无疆宏福与天齐!

我孔熯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
祭祀中我们极其恭谨,因而礼仪周全没毛病。于是司仪向大家致辞,赐福给主祭孝子贤孙。上供的祭品美味芬芳,神灵很喜欢又吃又饮,要赐给你众多的福分。

卜尔百福,如畿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祭祀遵法度按期举行,态度恭敬而举止敏捷,庄严隆重又小心谨慎。因而永赐你极大福分,成万成亿绵长无穷尽!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
各项仪式都已经完成,钟鼓之乐正准备奏鸣。孝孙也回到原来位置,司仪致辞向大家宣称:神灵都已喝得醉醺醺。神尸起身离开那神位。

钟鼓送尸,神保聿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把钟鼓敲起送走神尸,祖宗神祇于是转回程。那边众厨师和主妇们,很快地撤去肴馔祭品。在场的诸位父老兄弟,一起来参加家族宴饮。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乐队移后堂演奏曲调,大伙享用祭后的酒肴。这些酒菜味道实在好,感谢神赐福莫再烦恼。大家都吃得酒足饭饱,叩头致谢有老老少少。

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神灵爱吃这美味佳肴,他们能让您长寿不老。祭祀十分顺利而圆满,赖主人尽心恪守孝道。愿子孙们莫荒废此礼,永远继承将福寿永葆!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98-505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51-456

楚楚者茨(cí),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shǔ)(jì)。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茨:蒺藜,草本植物,有刺。楚楚:植物丛生貌。言:爱,于是。抽:除去,拔除。棘:刺,指蒺藜。艺:种植。与与:茂盛貌。翼翼:整齐貌。

我仓既盈,我庾(yǔ)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sì)。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庾:露天粮囤,以草席围成圆形。维:是,一训“已”。亿:形容多。一说“亿”犹“盈”,满。享:飨,上供,祭献。妥:安坐。侑:劝进酒食。介:借为匄(gài),求。景福:大福。

(jǐ)济跄(qiāng)跄,絜(jié)尔牛羊,以往烝(zhēng)尝。或剥或亨(pēng),或肆或将。
济济:严肃恭敬貌。跄跄:步趋有节貌。絜:同“洁”,洗清。烝:冬祭名。尝:秋祭名。剥:宰割支解。亨:同“烹”,烧煮。肆:陈列,指将祭肉盛于鼎俎中。将:捧着献上。

祝祭于祊(bēng),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祝:太祝,司祭礼的人。祊:设祭的地方,在宗庙门内。孔:很。明:备,指仪式完备。皇:往。一说为彷徨,即神灵徘徊。神保:神灵,指祖先之灵。一说指降神之巫。飨:享受祭祀。孝孙:主祭之人。庆:福。介福:大福。

执爨(cuàn)(jí)踖,为俎(zǔ)孔硕。或燔(fán)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
执:执掌。爨:炊,烧菜煮饭。踖踖:恭谨敏捷貌。俎:祭祀时盛牲肉的铜制礼器。硕:大。燔:烧肉。炙:烤肉。君妇:主妇,此指天子、诸侯之妻。莫莫:恭谨。莫,一说勉也。豆:食器,形状为高脚盘。庶:众,多,此指豆内食品繁多。

献酬(chóu)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zuò)
献:主人劝宾客饮酒。酬:宾客向主人回敬。卒:尽,完全。度:法度。获:得时,恰到好处。一说借为“矱(yuē)”,规矩。神保:神灵,神的美称。格:至,来到。攸:乃。酢:报。

我孔熯(nǎn)矣,式礼莫愆(qiān)。工祝致告,徂(cú)(lài)孝孙。苾(bì)芬孝祀,神嗜(shì)饮食。
熯:通“戁”,敬惧。式:发语词。愆:过失,差错。工祝:太祝。致告:代神致词,以告祭者。徂:往,一说通“且”。赉:赐予。苾:浓香。孝祀:犹享祀,指神享受祭祀。

卜尔百福,如畿(jī)如式。既齐(zhāi)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卜:给予。赐予。如:合。畿:借为期。式:法,制度。齐:通“斋”,庄敬。稷:疾,敏捷。匡:正,端正。敕:通“饬”,严整。锡:赐。极:至,指最大的福气。时:是,一说训或。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
戒:备,一说训告。徂位:指孝孙回到原位。具:俱,皆。止:语气词。皇尸:代表神祇受祭的人。皇:大,赞美之词。载:则,就。

钟鼓送尸,神保聿(yù)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聿:乃。宰:膳夫,厨师。废:去。彻:通“撤”。废彻谓撤去祭品。不迟:不慢。诸父:伯父、叔父等长辈。兄弟:同姓之叔伯兄弟。备:尽,完全。言:语中助词。燕:通“宴”。燕私,祭祀之后在后殿宴饮同姓亲属。

乐具入奏,以绥(suí)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qǐ)首。
具:俱。入奏:进入后殿演奏。祭在宗庙前殿,祭后到后面的寝殿举行家族私宴。绥:安,此指安享。后禄:祭后的口福。禄,福,此指饮食口福。祭后所余之酒肉被认为神所赐之福,故称福酒、胙肉。将:美好。莫怨具庆:指参加宴会的人皆相庆贺而无怨词。小大:指尊卑长幼的各种人。稽首:跪拜礼,双膝跪下,叩头至地。一种最恭敬的礼节。

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考:老。寿考,长寿。孔:甚,很。惠:顺利。时:善,好。维:同“唯”,只有。其:指主人。尽之:尽其礼仪,指主人完全遵守祭祀礼节。替:废。引:延长。引之,长行此祭祀祖先之礼仪。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98-505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51-456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

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报以介福,万寿攸酢。

我孔熯矣,式礼莫愆。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

卜尔百福,如畿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

钟鼓送尸,神保聿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肴既将,莫怨具庆。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神嗜饮食,使君寿考。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全诗共七十二句,可分六章。第一章写祭祀的前奏。人们清除掉田地里的蒺藜荆棘,种下了黍稷,如今获得了丰收。丰盛的粮食堆满了仓囤,酿成了酒,做成了饭,就可用来献神祭祖、祈求宏福了。第二章进入对祭祀活动的描写。人们步履整肃,仪态端庄,先将牛羊涮洗干净,宰剥烹饪,然后盛在鼎俎中奉献给神灵。祖宗都来享用祭品,并降福给后人。第三章进一步展示祭祀的场景。掌厨的恭谨敏捷,或烧或烤,主妇们勤勉侍奉,主宾间敬酒酬酢。整个仪式井然有序,笑语融融,恰到好处。二、三两章着力形容祭典之盛,降福之多。第四章写司仪的“工祝”代表神祇致词:祭品丰美芬芳,神灵爱尝;祭祀按期举行,合乎法度,庄严隆重,因而要赐给你们亿万福禄。第五章写仪式完成,钟鼓齐奏,主祭人回归原位,司仪宣告神已有醉意,代神受祭的“皇尸”也起身引退。钟鼓声中送走了皇尸和神灵,撤去祭品,同姓之亲遂相聚宴饮,共叙天伦之乐。末章写私宴之欢,作为祭祀的尾声。在乐队伴奏下,大家享受祭后的美味佳肴,酒足饭饱之后,老少大小一起叩头祝福。

  读这首诗,可以想见华夏先民在祭祀祖先时的那种热烈庄严的气氛,祭后家族欢聚宴饮的融洽欢欣的场面。诗人运用细腻详实的笔触将这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来,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全诗结构严谨,风格典雅,由序曲到乐章的展开,到尾声,宛如一首庄严的交响乐。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51-45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