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

:
昭昭素明月。
晖光烛我床。
忧人不能寐。
耿耿夜何长。
微风冲闺闼。
罗帷自飘扬。
揽衣曳长带。
屣履下高堂。
东西安所之。
徘徊以彷徨。
春鸟向南飞。
翩翩独翱翔。
悲声命俦匹。
哀鸣伤我肠。
感物怀所思。
泣涕忽沾裳。
伫立吐高吟。
舒愤诉穹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曹叡

曹叡

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19篇诗文

猜你喜欢

劝农

: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
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
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悠悠遥远上古时,当初人类之先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逍遥自在衣食足,襟怀朴素含性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
狡诈奸巧一旦生,衣食乏匮成艰辛。

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谁能供给使充裕?全靠贤达之哲人。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
聪明贤人知为谁?是为农圣曰后稷。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后稷何以使民富?教民耕田种谷米。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舜帝亲自耕垄亩,大禹亦曾事农艺。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周代典籍早记载,八政排列食第一。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
先民和乐美德崇,田园禾稼郁葱葱。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花草树木皆茂盛,于时清平送和风。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男男女女趁农时,你追我赶忙不停。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养蚕农妇夜半起,农夫耕作宿田中。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时令节气去匆匆,和风泽雨难留停。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冀缺夫妇同劳作,长沮桀溺结伴耕。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
看看这些贤达者,犹能辛勤在田垄。

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何况我等平常辈,焉能缩手入袖中。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人生在世须勤奋,勤奋衣食不乏匮。

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贪图享乐自安逸,岁暮生计难维系。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家中若无储备粮,饥饿寒冷交相至。

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看看身边辛勤者,内心怎能不羞愧!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孔丘沉溺在道德,鄙视樊须问耕田。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董氏仲舒乐琴书,三载不曾践田园。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若能超脱世俗外,效法斯人崇高贤。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怎敢对之不恭敬,当颂礼赞美德全。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5-302、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23

悠悠上古,厥(jué)初生民。
劝农:勉励人们依据季节,重视及时耕作。劝农,这是汉代之来地方官员的职责。悠悠:遥远,久远。厥:其。生民:人民。春秋《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实维姜嫄。”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傲: 游戏,闲游,骄傲。自足:指衣食自给,丰衣足食,并且指知足的心态。此句说,既然衣食自给,并且有自知之明,别无他求,便能坚强骄傲、逍遥自在地看待人世。傲然自足,这是魏晋南北朝知识分子的一种人格理念与品德标准。抱朴:襟怀质朴、朴素。真:指自然。含真:秉性自然、不虚伪。

智巧既萌,资待靡(mǐ)因。
智:智慧。巧:技艺高明、精巧。智巧:机谋与巧诈。此处与上句的“朴”、“真”相对而言。资:本义钱财。战国《易·旅》:“怀其资。”作动词用,转义为:资给,给济。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疑》:“资之以币帛。”待:需要,需求。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不待告。”注:“须也。”资待:供给需求赖的生活资料。靡:无,没有。靡因:无来由,即没有生活来源,没有依靠。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智巧既萌,资待靡因:意谓上古生民抱朴含真之时,可以傲然自足,智巧既已萌生,欲广用奢,反而无从供给矣。”

谁其赡(shàn)之,实赖哲人。
其:语助词。赡:供给,供养,使之充裕。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羊祜传》:“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哲人:智慧卓越超越寻常的人。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jì)
伊何:惟何。时惟:是为。后稷:远代尧舜时代农官,周族的始祖。相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后稷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殖:同“植”,种植。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sè)
躬耕:亲自耕种。稼:播种五谷。穑:收获谷物。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战国《论语·宪问》:“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周典:指夏、周《尚书》中的《周书》。

熙熙令德,猗(yī)猗原陆。
令德:1.美德。2.指有高尚道德的人。“猗猗”句:猗猗:这里指禾苗茂盛的样子。原陆:高而平之地,田野。

(huì)木繁荣,和风清穆。
卉:草的总称。清穆:穆:淳和,温和。清穆:清和,亦为“穆清”,比喻清和平静之时。

纷纷士女,趋(qū)时竞逐。
“纷纷”句:纷纷:众多的样子。士女:男女。趋时:指抢赶农时。竞逐:你追我赶。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宵兴:指天未亮即起身操作。宵:夜。野宿:夜宿于田野。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和:和风。泽:雨水。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冀缺”句:冀缺,春秋时晋国贵族,父冀芮犯罪死,冀缺降为民,安贫躬耕,后为晋卿,理国政。携俪: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是说冀缺在田里锄草,他的妻子给他送饭,夫妻相待如宾。俪:配偶。“沮溺”句:沮溺:长沮、桀溺,春秋时的两位隐士,他们结伴并耕。耦: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春秋《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结耦:合作耕种。

(xiàng)彼贤达,犹勤陇亩。

“相彼”句:相:视,观察。彼:他们,指冀缺、长沮、桀溺等人。贤达:指有才德、声望的人。勤:指勤于耕作。

(shěn)兹众庶,曳(yè)(jū)拱手!
矧:何况。伊:此,这些。众庶:一般百姓。曳:拖,拉。裾:衣服的大襟。拱手:1.两手相合,相以示敬意。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曲礼上》:“遭先生於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于是拱手与言。”2.将双手放在袖子里,形容人们懒惰、闲散的样子。引深为无为而治。西汉刘向编《战国策·秦策一》:“大王拱手以须,天下徧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 3.夸张形容轻易而得。《战国策·秦策四》:“齐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西汉贾谊《过秦论上》:“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东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六》:“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得。”当代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引清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一:“曳裾拱手,说惰农趣甚。”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kuì)
“民生”二句:战国《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人生。匮:缺乏,不足。

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宴:1.请人吃饭喝酒,相聚在一起喝酒吃饭。战国《易·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东汉郑玄注:“宴,享宴也。”2.安闲,安逸《汉书·贾谊传》:“是与太子宴者也。”注:“谓安居。”奚冀:何所希望,指望什么。

(dàn)石不储,饥寒交至。
儋石:儋: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量词。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异宝》:‘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 东汉高诱注:“万檐,万石(dàn)也。”石:米谷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交至:一齐来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林公云:‘见司州警悟交至,使人不得住,亦终日忘疲。’”

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列:同伴,指那些勤于耕作的人。

孔耽(dān)道德,樊须是鄙。
孔耽:孔:孔子。耽:沉溺,迷恋,喜好过度。樊须是鄙:即鄙视樊须。樊须,即樊迟,孔子的学生。战国《论语·子路》记载,有一次樊迟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待樊迟出,孔子便讥讽他:“小人哉,樊须也。”鄙视他胸无大志。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lǚ)
董:董仲舒,西汉思想家、哲学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战国《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134),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田园不履: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说他专心读书,“三年不窥园”,有三年没到园中去。履:踩踏。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超然:犹超脱,高超脱俗,超出于世事之外。高轨:崇高的道路,指行事与道德。

敢不敛(liǎn)(rèn),敬赞德美。
敛衽:如同“敛袂”,整一整衣袖,表示恭敬。西汉刘向编、战国《战国策·楚策》:“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5-302、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23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
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
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此诗共六章,第一章言上古之时百姓的朴素生活。第二章追述后稷播植自给,舜禹躬耕稼穑,都十分重视农业劳动。第三章写古代士女竞相耕作,时代清明,农人安然自逸。第四章写古代贤达之人尚且躬耕,众人庶士更当勤于耕种,以保自安。第五章谈耕作的重要性。“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劝农的根本所在,否则便会斗米不储,“饥寒交至”。第六章反面强调要重视农耕,孔子、董仲舒专心学业,不事农耕的行为高不可攀,借以批评那些既不劳作又不进德修业的人。

  全诗环环相扣,强调农耕对生计的重要意义,即便舜禹那样的贤君,贤达的隐士,都躬耕自保,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呢?然劝农躬耕是其一意。诗人于劝农耕作中呈现出的“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的上古气象,“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的淳朴民风,是其真正仰慕的对象。诗人写景观物,情致高远,无不体现出旷远的性情。

  整首诗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农本思想,这一点是值得赞扬的;但诗中以“哲人”为民之主宰的认识,则是陈旧落后的。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2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闲酒

:
居闲次城邑,逍遥自闲闲。
坐闲高荫下,步闲荜门里。
好味闲园葵,大懽闲稚子。
平生不闲酒,闲酒情无喜。
暮闲不安寝,晨闲不能起。
日日欲闲之,营卫闲不理。
徒知闲不乐,未知闲利己。
始觉闲为善,今朝真闲矣。
从此一闲去,将闲扶桑涘。
清颜闲宿容,奚闲千万祀。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我家住在城市附近,逍遥自得十分悠闲。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闲坐在高树浓阴之下,散步也只在柴门里边。

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
好味道不过是园中的葵菜,大高兴也只有稚子承欢。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平生不肯停止饮酒,停止饮酒将会心里闷烦。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晚上停饮就不得安睡,早上停饮就起床迟延。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天天都想停止饮酒,停止了气血经脉将会虚孱。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只知道停止饮酒就不快乐,不知道停止了好处多端。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开始觉得停止饮酒是件好事,今天才真正与酒绝缘。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从此一直这样停止下去,将停止在扶桑树生长的水边。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清朗的脸容停止在年轻的模样,何止一千年一万年。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69-70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1-173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止酒:停止饮酒,即戒酒。止:已,停止的意思。居止次:家住在。居止:居住。次:舍止之处。闲:闲静。止:句末助词。一说闲止即闲居,家居无事之意。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bì)门里。
荜门:犹柴门。荜,同“筚”,用荆条或竹子编成的篱笆或其他遮拦物。这两句是说,坐歇在高树荫下,步行限于柴门之内。

好味止园葵,大懽(huān)止稚子。
止园葵:只有园中的葵菜。大懽:最大的欢快、乐趣。止稚子:莫过于和幼儿在一起。懽:同“欢”。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营卫:气血经脉与御病机能。中国古代医学认为营和卫是维持、调节人体机能的两大要素。营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有生化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卫指人体抗御病邪侵入的机能。止:止酒。不理:不调理,不调顺。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sì)
将止:将到。扶桑涘:指神仙所居之处。扶桑:古人认为是日出之处。涘:水边。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sì)
清颜止宿容:谓停到清癯的仙颜代替旧日的容貌。宿容:平素的模样。奚止:何止。祀:年。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69-70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1-173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陶渊明可以辞官,可以守穷,但不可一日无酒,饮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所以对于他来说,停止饮酒将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陶渊明却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说明自己对于酒的依恋和将要戒酒的打算。诗中每句用一“止”字,读来风趣盎然,具有民歌的情调。

  这首诗大意并不难懂,总体来说是因为饮酒伤身,要“止酒”(戒酒)罢了。但这首诗的“止”字解释起来还真麻烦,如果全按“停止”(戒除)解释,“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这四句就解释不通了。“止”古代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止于”,说得直白点,就是“停留在……上面”,那么“高荫”“荜门”“园葵”“稚子”就是都渊明乐意停留在这上面了。但按这个意思解释后面“止酒”又解释不通了。因为“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这两句明显是说“只知道戒了酒不爽快,但不知道戒了酒对自己又好处”。看来这篇中的“止”字,还是前后分成两个意思的。

  另外,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个特点,每句都带一个“止”字。朱自清先生推测此体早已有之。既然早有此体,就应该有所留传。但在陶渊明此诗之前,又没有例子流传下来。这未免让人对朱自清的推测难以信服。清代陈祚明和吴瞻泰都认为这种每句中含有同一字的写法是陶渊明开创的。即使如朱自清所说,此前已有此体,陶也当是此体较早的作者之一。当然这种写法被后人发扬广大了。明代薄命才女贺双卿,有一首《春从天上来·饷耕》,就是这种诗词极至。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1-17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饮酒·十三

: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两人常常在一起,志趣心境不同类。

一士常独醉,一异终年醒,
一人每天独昏醉,一人清醒常年岁。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醒者醉者相视笑,对话互相不领会。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浅陋拘泥多愚蠢,自然放纵较聪慧。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转告正在畅饮者,日落秉烛当欢醉。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miǎo)异境。
同止:在一起,同一处。取舍:采取和舍弃,选择。邈异境:境界截然不同。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领:领会,理解。

规规一何愚,兀(wù)傲差(chā)若颖。
规规:浅陋拘泥的样子。兀傲:倔强而有锋芒。差:比较,尚,略。颖:才能秀出,聪敏。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酣中客:正在畅饮的人。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论盛孝章书 /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如果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居:指停留。公:指曹操。始满:刚满。这里指刚满五十岁。过二:超过两岁。零落:凋落。这里指死亡。其人:指盛孝章。孙氏:指东吴孙氏政权。孙策平吴后,对英豪多所杀戮,盛孝章为当时名士,孙策也很忌恨他。但孙策死于年(建安五年),该文作于年(建安九年),则杀盛孝章者当为孙权。妻孥(nú奴):妻子儿女。湮(yān烟)没:埋没。指丧亡。永年:长寿。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春秋传》:阐明《春秋》经义的书。这里指《公羊传》。“诸侯”三句:见《公羊传·僖公元年》。前年(僖公元年),狄人出兵灭邢。齐桓公当时居霸主地位,未能发兵救援,自己感到羞耻。所以《春秋》作者有意为他隐讳,于这一年只写上“邢亡”两字,而不写亡于谁手。文章引用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以曹操比齐桓公,暗示他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谈士: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幽执:指被囚禁。吾祖:指孔子。孔融是孔子后裔,故称。论损益之友:《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介,一个。咫(zhǐ止):古以八寸为咫。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要:总要,总括来说。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长称牧伯,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燕君”句:《战国策·燕策》:“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马死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市:买。绝足:绝尘之足。指奔驰时足不沾尘的千里马。孔融引用燕君市骏马骨的故事,是要曹操招致盛孝章。以为纵然孝章不是绝顶贤才,但把他招来可以得到好贤的名声,天下贤才必能接踵而来。宗社:宗庙和社稷。指国家政权。“宗庙”是皇帝祭祖宗的地方,“社稷”是皇帝祭天地的地方。绝:断绝。祭祀断绝即意味政权覆灭。正:扶正,安定。“珠玉”二句:语本《韩诗外传》卷六:“盖胥谓晋平公曰:‘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由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胫(jìng敬):小腿。这里指脚。昭王:燕昭王姬职(前—前在位)。燕昭王渴望贤者,以报齐国破燕之仇,请谋臣郭隗推荐,郭隗说:“只要你尊重国内贤人,天下贤士必会闻风而来。”昭王说:“那么我该从谁开始呢?”郭隗说:“请从我开始。我尚且受到尊重,何况比我更高明的贤士呢?”于是昭王就为他修建宫室,并以师礼相待。又相传昭王在易水东南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招纳天下贤士。大遇:隆重的待遇。明主之至心:指燕昭王招用贤才的至诚之心。乐毅:魏国人,燕昭王任为上将军,曾为燕伐齐,破齐七十余城。剧辛:赵国人,有贤才,跟乐毅一起合谋破齐。邹衍:齐国人,主张大九州说,燕昭王以师礼相待。向:从前。倒悬:倒挂着。比喻困苦危急。首:向。称引:指信中论说、引述的事情。自:本来。崇笃:推崇重视。斯义:指交友、招纳贤才的道理。不悉:不能详尽。旧时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这篇文章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孔少府集》,又名《与曹公论盛孝章书》,是204年(汉献帝建安九年),孔融任少府时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名宪,会稽人,也是汉末名士。曾任吴郡太守,因病辞官家居。孙策平吴后,对当时名士深为忌恨,孝章因此曾外出避祸。孙策死后,孙权继续对其进行迫害。孔融与孝章友善,知道他处境危急,所以特地写了这封信,向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救援。曹操接信后,即征孝章为都尉,征命未至,孝章已为孙权所害。文章叙述了孝章所处的艰难处境,并引用历史上重用贤才的故事,从交友之道和得贤之重要来打动对方,辞意恳切,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饮酒·其五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jiàn)南山。
悠然:自得的样子。见:看见,动词。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相与还:结伴而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4]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饮酒·结庐在人境》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尤其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几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53-55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