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事魔十诗

:
劝尔编氓莫事魔,魔成划地祸殃多。
家财破荡身狼籍,看取胡忠季子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兼

(?—791)唐陇西人。玄宗天宝中,仕为校书郎。后为州司马,累迁大州刺史。代宗大历十四年,自秘书少监兼侍御史授鄂州刺史、当州防御使。德宗建中三年,改鄂、岳、沔三州观察防御使,讨梁崇义。襄阳平,加左散骑常侍。旋又副曹王皋讨李希烈,以泾原乱,遂止。贞元元年,为江西观察使。罢省军士,收其资粮,以为月进,希固恩宠。又进六尺高银瓶。人以此少之。七年,征拜国子祭酒。 45篇诗文

猜你喜欢

宣城见杜鹃花

: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14-215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5

(shǔ)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juān)花。
宣城:今属安徽。蜀国:指四川。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三春:指春季。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14-215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5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此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参考资料:

1、 薛天纬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68-16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山樽二首

:

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
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馀。
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
惭君垂拂拭,遂忝玳筵居。

拥肿寒山木,嵌空成酒樽。
愧无江海量,偃蹇在君门。

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
盘根错节的树瘤,也不用刀斧劈削雕饰。

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馀。
也不堪作为栋梁之才,中间挖空就是酒杯杯,反扣着倒有高山的气概。

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
这木樽常常与黄金的酒壶放在一起,里面倒是盛满了玉色酒汁。

惭君垂拂拭,遂忝玳筵居。
面对大人的垂青真是有点惭愧,将就在你华美的宴席上凑个人数吧!

拥肿寒山木,嵌空成酒樽。
一段来自寒山,仿佛无用的臃肿树瘤木头,挖空作为酒杯。

愧无江海量,偃蹇在君门。 
我自己也很惭愧没有江海的酒量,只好在大人你的门下敷衍过过日子。

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

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馀。

外与金罍(léi)并,中涵玉醴(lǐ)虚。
金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醴:玉泉,这里以玉醴为酒。

惭君垂拂拭,遂忝玳(dài)(yán)居。
玳筵:以玳瑁装饰坐具的宴席。

拥肿寒山木,嵌空成酒樽(zūn)
嵌:开张的样子。

愧无江海量,偃(yǎn)(jiǎn)在君门。 

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
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馀。
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
惭君垂拂拭,遂忝玳筵居。

拥肿寒山木,嵌空成酒樽。
愧无江海量,偃蹇在君门。

  根据《全唐诗》,第一首诗又题作“咏柳少府山瘿木樽”。在诗中,李白对一个小木酒杯就说了那么多事。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出李白的风趣与幽默,也足见李白的诗歌才华。“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两句中的“并”字与“虚”字用得极好,是这首诗的诗眼。

  第二首诗说,这酒樽是臃肿的寒山木镂空做成的。只因为其量不够大,所以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在山中人家派上用场。这里透露出的信息是:李白认为自己不能被重用的原因是没有能够容纳难容之事的度量。李白太高洁了,他容不得杨国忠之流的骄横跋扈,所以被排挤出长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

参考资料:

1、 宁波市气象学会 .气候诗歌一百首 :气象出版社 ,1998年03月第1版 :34 .2、 蔡启伦 .唐代绝句选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年12月第1版 :99 .3、 刘丽君 .唐诗三百首 :哈尔滨出版社 ,2007.12 :138 .

(huàn)情羁(jī)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宦情:做官的情怀。羁思:客居他乡的思绪。凄凄:形容悲伤难过。春半:春季二月。迷:凄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yīng)乱啼。
山城:这里指柳州。尽:凋零。榕叶满庭莺乱啼:借景讽刺当时把持朝政的守旧派人物。

参考资料:

1、 宁波市气象学会 .气候诗歌一百首 :气象出版社 ,1998年03月第1版 :34 .2、 蔡启伦 .唐代绝句选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年12月第1版 :99 .3、 刘丽君 .唐诗三百首 :哈尔滨出版社 ,2007.12 :138 .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

  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萧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一只只幼小的山鸡隐伏在竹笋根旁,没有人能看见;河岸的沙滩上,刚出生的小野鸭依偎在母亲身旁安然入睡。

糁径杨花铺白毡(zhān),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zhì)子无人见,沙上凫(fú)(chú)傍母眠。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凉州尹台寺

: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在这塞外苦寒之地,直到三月春半时,梨花才开始绽放。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于是我同寺中的老僧吃完饭,又登上了夫人台。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那清越的歌声令白云停遏,那优美而淡雅的琴韵像清风飒然吹过一般。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我也应该倒骑着马,像山公那样酩酊大醉而归。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190页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因从老僧饭,更(gèng)上夫人台。
因:副词,于是。更:复再。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sà)来。
云不去:典出《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山公:即晋山简。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190页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
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
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这是一首极具情趣的塞外踏春诗。全诗从三月春始至、梨花迟迟开之景入手,给人以奇异惊喜之感,让人不由对漠北温馨的一面倍感心怡;于是诗人登山赏花,遂入禅寺,得见寺中古迹;然后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潜心品味“只应天上有”的绝妙韵律;最后以古人放达、游牧的故事中衬托自己此时此刻陶醉其间的心情。诗文在意兴盎然的情趣中结束,读来仍感余韵绵绵,结尾一联与王维“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19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