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醉歌

:
金风飒已起,还是招渔翁。携酒天姥岑,自弹峄阳桐。
脱却登山履,赤脚翘青筇。泉声扫残暑,猿臂攀长松。
翠微泛樽绿,苔藓分烟红。造化处术内,相对数壶空。
醉眠岭上草,不觉夜露浓。一梦到天晓,始觉一醉中。
皎然梦中路,直到瀛洲东。初平把我臂,相与骑白龙。
三留对上帝,玉楼十二重。上帝赐我酒,送我敲金钟。
宝阁香敛苒,琪树寒玲珑。动叶如笙篁,音律相怡融。
珍重此一醉,百骸出天地。长如此梦魂,永谢名与利。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为

[唐](约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字不详,闽中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尝于大中十二年,(公元八五八年)游长沙,获一女奴,惑之几死。工诗,与周朴齐名。为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又著诗人主客图,并传于世。 4篇诗文

猜你喜欢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67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95-196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1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mǎng)莽黄入天。
走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行:诗歌的一种体裁。封大夫(dà f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匈奴:借指达奚部族。金山:指天山主峰。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xí)砚水凝。
五花:即五花马。连钱:一种宝马名。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草檄: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lǔ)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zhù)献捷。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蘅塘退士本作“军师”。伫:久立,此处作等待解。献捷:献上贺捷诗章。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67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95-196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1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05-60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我年轻时在楚汉一带落魄失意,到处受到冷遇,流落风尘而郁郁寡欢。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自言有管葛之才而有谁推许?只好长吁短叹,闭门谢客,在家赋闲。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
一旦天子垂顾,加以佛拭之恩,我则尽心竭力以尽忠心。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忽蒙天子白日之光垂照,我如同胁王两翅,直飞青云之上。

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
有幸陪天子銮驾东入鸿都之门,身骑官中之龙马,好不威风。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
这时王公大人无不借我以颜色,金章紫绶之高官也来奔走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
当时与我结交的人是何等之多,但只有您才与我真正地志同道合。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待我尽节报效明主之后,我要与君一起隐居南山,同卧白云。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347-348 .2、 李晖编 .李白诗选读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09月第1版 :56-59 .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落魄:不得志。楚汉间:今湖北汉水流域一带,古属楚地。风尘萧瑟:指流落时奔走在风尘之中。萧瑟:风吹的声音。

自言管葛(gé)竟谁许,长吁(xū)莫错还闭关。
管:春秋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葛:三国时辅佐刘备成就蜀汉事业的诸葛亮。许:认可。莫错:冷落寂寞。闭关:关门。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yì)
垂:受到垂青。拂拭:擦拭。输:送。丹:赤心。雪:洗,使呈露,指全部露出来。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忽蒙白日回景光:骤然间受到皇帝的恩遇。蒙:受。白日:指皇帝。回:返照。景光:日光。比喻皇帝的恩遇。直上青云生羽翼:长上翅膀,直上青云,飞黄腾达。

幸陪鸾(luán)(niǎn)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jū)
幸陪鸾辇出鸿都:走出了翰林院荣幸地去陪从皇帝。鸾辇:皇帝坐的车子。鸿都:东汉时宫廷有鸿都门,文学之士都集中于此,这里指翰林院。身骑飞龙天马驹:我骑着宫廷里飞龙厩养的骏马。飞龙:唐禁中马厩名。唐代宫廷马厩有六个,以飞龙厩养的马为最好。天马:相传是西域大宛国产的好马。驹:骏马。唐制,翰林学士初入院,赐中厩马一匹,谓之长借马。其时李白供奉翰林,故得骑飞龙厩马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zhāng)紫绶(shòu)来相趋。
王公大人借颜色:封王封公的大贵族都以笑脸相迎。借颜色:犹言给面子。借:给。颜色:故作笑脸。金璋紫绶来相趋:带着铜印和紫色印带子的大官僚都跑来同我交往。金章:铜印。汉制,垂相、太尉、列侯、将军,皆金印紫纷。紫绶:紫色系印的带子。当时戴紫色印带子的是最高级的官。这里以金章紫绶代指大官僚。趋:跑,趋奉。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
君:指杨山人。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待吾尽节报明主:等我尽到了一个臣子的义务,报答了贤明的君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然后同您并肩携手去隐居。卧白云:指到山林隐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347-348 .2、 李晖编 .李白诗选读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09月第1版 :56-59 .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此诗前一二句通过叙铺手法,写诗人年青时在楚汉一带流落“落魄”不得志、奔走在风尘之中的愁苦回忆。“落魄”、“风尘”、“萧瑟”、“多苦颜”,勾画出一副诗人流落不得志、凄凉冷清的感伤景致。

  三四句写诗人经常以管仲、诸葛亮等人物自比,对他们自布衣一举而为卿相干一番进步事业衷心向往。“长吁莫错”,流露出社会现实的残酷,诗人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痛楚与无奈,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失落之情。

  五六句写诗人幻想得到唐玄宗赏识提拔,通过辅佐唐玄宗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人借“垂拂拭”喻受到统治者赏识和提拔,用擦拭物件上的灰尘来比喻对人才的提拔,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抱负,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加透彻。

  七八句写写诗人被唐玄宗召入朝廷,供奉翰林后的欣喜心情。“白日”、“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气慨,表现出诗人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时机即将来临。

  九十句写李白以不胜荣耀的感情,述说皇帝对他的恩宠,表现出诗人得到唐玄宗的宠幸后的政治地位发生变化。“骑飞龙”、“天马驹”、“借颜色”,侧面衬托出诗人政场得意的声势浩大。

  十一十二句写诗人夸耀自己受到皇帝恩宠的地位,也揭露了统治集团中趋炎附势、黑暗腐朽的情形。“借颜色”、“来相趋”,突显官僚贵族追求功名利禄的真实写照。

  十三十四句通过杨山人与官僚贵族的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对腐朽权贵的鄙视和厌恶。“惟有君”,侧面赞美杨山人清绝超拔、不与官僚贵族同流合污的品格,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末两句写诗人辅佐君主实现政治理想抱负后归隐山林的愿望,流露出诗人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愿“卧白云”的浪漫洒脱情怀。

  此诗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结构严紧,前四句写诗人进入长安之前,自己虽然有理想和才干,但不为当权者所用,只好四处流浪。侧面衬托出唐玄宗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统治之下,具有进步政治理想的人才受到了排斥与打击。接而中间八句是写诗人终于受到唐玄宗的提拔,因而感到“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诗人觉得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时候到了,流露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那种一旦得志,受宠若惊的庸俗的一面也随之溢于言表。最后四句是写诗人自己决不跟那些腐朽的官僚贵族一样去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选择实现政治理想之后就归隐山林。

  “待吾尽节报明主”,是他把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希望唐玄宗的真心话。诗人希望通过辅佐君主,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报答君主的“恩遇”。这时的李白还没有认识到唐玄宗已经完全成为一个顽固的大地主特权阶层利益的代表者,而是认为,只要有好的宰相,唐玄宗是会继续“贤明”起来。这只不过是李白的幻想罢了。李白在许多诗中提到退隐,这首诗里也要“卧白云”。李白所要的是在实现自己的进步的政治理想之后,不追求功名利禄,退出仕途,这与一般封建士大夫在不得志时那种逃避现实的“归去来兮”是有区别的。

参考资料:

1、 李晖编 .李白诗选读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09月第1版 :56-59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寄朱锡珪

: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和谁一起漂泊,向来都是在古树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在长江一带人们常月下垂钓,空旷的原野火点燃了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江南一带吞掉了楚国的一大片,闽山在大海从中。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这时的帆船已经在水底了,波涛传达了屈原的意思。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古木:古树。

长江人钓月,旷(kuàng)野火烧风。
旷野:空旷的原野。

梦泽吞楚大,闽(mǐn)山厄海丛。
梦泽:楚地有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今洞庭湖一带。

此时樯(qiáng)底水,涛起屈原通。
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帆船或帆。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寄朱锡珪》这首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之一。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文中“钓”、“烧”、“吞”、“厄”等字足以看出其字句上下工夫。

  “烧”字表现了在诗的意境营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贾岛诗中对于燃烧状态的表现就颇能反映这种特色。

  这首诗能充分体现贾岛尚意的特色,贾岛诗常从体认中来,所写之景并非盛唐诗人那种对自然或沉浸或相融的描绘,亦即贾诗在写景中少了情的因素,而采取远观的态度对所描绘的景致进行意念上的再加工,使之符合某种非凡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进而获得超人意表的审美感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早兴

: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已经变得潮湿,小鸟在窗前不停鸣叫仿佛在报告天晴的消息。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醉意还未完全消散,仍感头重脚轻,刚刚脱去了冬衣顿时感觉身体轻松爽快。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睡醒后只觉得心境空明再无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晨光:曙光;阳光。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yù)报天晴。
语:作动词,鸣叫之意。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宿酒:犹宿醉。元冬衣:冬季御寒的衣服。

睡觉(jué)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睡觉:睡醒。心空:佛教语。谓心性广大,含容万象,有如虚空之无际。亦指本心澄澈空寂无相。思想:思忖,考虑,烦恼。乡梦:思乡之梦。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此诗通过对春天早晨所见所闻所感的抒写,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全诗笔致轻灵素淡,节奏流畅欢快,充满着热爱生活的情趣。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

  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早鼓正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

  “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雾露团团凝聚寒气侵人,夕阳已经落下楚地的山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洞庭湖畔的树上猿啼声不断,乘着木兰舟悠闲地在湖中泛游。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明月从广阔的湖面上缓缓升起,两岸青山夹着滔滔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美丽的云神始终不肯降临,使我终夜苦思,独自悲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20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3-404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微阳:微弱的阳光。楚丘:楚地的山丘。洞庭:洞庭湖。

(yuán)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木兰舟:木兰树所制的舟船,此因楚江而用《楚辞》中的木兰舟。木兰:小乔木。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广泽:广阔的大水面。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云中君:本《楚辞·九歌》篇名,为祭祀云神之作,此也因楚江而想到《九歌》。竟夕:整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20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3-404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被贬为龙阳尉,自江北来江南,行于洞庭湖畔,触景生情,追慕先贤,感伤身世,而写下了《楚江怀古》五津三章,这是第一首。

  这一首诗虽题“怀古”,却泛咏洞庭景致。诗人履楚江而临晚秋,时值晚唐,不免“发思古之幽情”,感伤自身不遇。首联先点明薄暮时分;颔联上句承接“暮”字,下句才点出人来,颈联就山水两方面写夜景,“夹”字犹见凝练;尾联才写出“怀古”的主旨,为后两首开题,而以悲愁作结。

  全诗风格清丽婉约,感情细腻低徊。李元洛评曰:“在艺术上清超而不质实,深微而不粗放,词华淡远而不艳抹浓妆,含蓄蕴籍而不直露奔迸。”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