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这首词写南方少女的欢情。作品以虚拟问句开头,以“木兰船系木兰花”写洞口之家的实景,流露出无比赞美之情。“红袖”三句继续写洞口之家的人事,活现南方少女相引相招,相依相偎,亲昵欢快地游春谈笑的场面。
此词表现的是,世事清明,心情舒畅,岁月静好,江山无声。有的只是红颜女子引舟,春风湖面,莺歌燕语。中原战乱之中,在偏安一隅的西蜀,却有着这般恬静、悠然的江南好风光,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栩庄漫记》对欧阳炯的《南乡子》八首作了一个总评曰:“《南乡子》八首,多写炎方风物,不知其以何因缘而注意及此?炯蜀人,岂曾南游耶?然其词写物真切,朴而不俚,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而为写景纪俗之词,与李珣可谓笙罄同音者矣。”的确,在《花间集》中,这样朴质清新的风土人情词作,是别具韵味的。
参考资料:
1、 拙风文化网.南乡子·其四
)
锦襜褕,绣裆襦。
披一身锦绣般的羽毛,一只多么令人喜爱的鸟。
强饮啄,哺尔雏。
努力地寻觅食物,把你巢中的小鸟喂饱。
陇东卧穟满风雨,莫信笼媒陇西去。
田垄东边风大雨急,把禾穗吹倒,别到垄西去,不要听信笼媒鸟的鸣叫。
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田平碧中。
齐国人擅长织透明如空的罗网,那平原绿野的地方有罗网笼罩。
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
那网丝的形影难以看到,触上它会头破血流难以脱逃。
艾叶绿花谁剪刻?中有祸机不可测!
谁刻剪的艾叶绿花伪装网上多巧妙,里面藏着致祸的机关实难预料。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93-195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6-168锦襜(chān)褕(yú),绣裆(dāng)襦(rú)。
艾如张:汉乐府旧题,属于铙歌十八曲。题目字义为:割除草木,张网捕鸟。襜褕:对襟单衣。裆襦:裤子。这两句用锦绣的衣服以比喻鸟的美丽羽毛。
强饮啄,哺尔雏(chú)。
雏:幼鸟。
陇东卧穟(suì)满风雨,莫信笼媒陇(lǒng)西去。
卧穟:卧倒的庄稼。笼媒:把鸟关在笼子里,用来诱捕别的鸟。
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田平碧中。
齐:今山东一带。相传齐人善于捕鸟捉鱼。素空:透明的天空。平碧:平原碧野。
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
漠漠:广布的样子。伤首红:伤害得头破血流。
艾(ài)叶绿花谁剪刻?中有祸机不可测!
艾叶绿花:指伪装在网上的花草。艾,蓬艾。草名。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93-195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6-168在古人的咏物诗中,有一些纯然吟咏客观事物的种种情状,而没有诗人的寄托寓意;但更多的是,“咏物”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诗中借物寄托着诗人深刻的寓意或者感慨。后者与现代的寓言诗很相似。李贺这首《艾如张》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首诗会令人感到十分诧异: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竟然会对社会上险恶机诈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他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见识使读者深感佩服。全诗通过对小鸟要警惕捕鸟人的机巧的劝告,写出了人世的险恶不测,表达了诗人对险恶奸诈现实的憎恶。
诗中首先刻画鸟儿的美丽可爱。用“锦”“绣”的衣服来形容鸟儿羽毛,这是非常美丽的鸟。羽毛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光彩照人。诗人用人的衣服作比喻,使读者更容易在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强饮啄”四句,是对小鸟劝告的第一层意思:努力寻找食物哺育自己的小幼雏吧。东边的稻田里禾穗倒伏,可以够你寻找食物了,虽然在东边的田垄去寻找食物要经受风风雨雨的侵袭,但你千万不要听信笼媒的呼唤,飞到西边的田垄去。这一规劝,寄寓着诗人自己沉痛的教训于其中。日常生活似乎总是不能满足人的理想要求,于是就总是想另外找一种自己理想的生活。这种追寻往往适得其反,使自己陷入险恶的境地。“齐人织网”四句具体描绘了网雀的险恶,齐人的网洁白透明,无形无影,看不见,但又实在存在,它张在野外田垄上,在平坦的草地上,加上伪装,表面上红花绿叶,那么美丽诱人,但实质上却是阴森的陷阱机关。一旦小鸟触及那无影无形的网,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这里把捕鸟的机诈设施写得十分生动,读之使人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最后两句点明了祸机四伏,深不可测的诡谲奸诈境界,以总结全篇。那绿叶红花,竟是人们装饰祸机的伪装。
诗人怀着强烈的憎恶感情来描绘张网捕鸟的险恶居心,这当然不只是抨击捕鸟,而是借此抨击现实的险恶。现实也就像一张无形无影的网,由一些奸佞小人设置起来,引诱着一些天真善良的人们触网受伤。这些奸佞小人用意险恶,居心叵测,使人们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落入他们毫无形迹的网中,受伤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样受伤的。诗人对现实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捕鸟的描述,只是他对现实认识的变形反映。
这首诗写出这网一般的人世,到处是机巧的陷阱,到处是张着的网,使人们碰得头破血流。这是诗人被弹归之后进一步思考得出的深刻结论。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6-168
)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
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
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洛阳因剧孟,访宿话胸襟。
但仰山岳秀,不知江海深。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
君乃輶轩佐,予叨翰墨林。
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
不取回舟兴,而来命驾寻。
扶摇应借便,桃李愿成阴。
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
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三尺长的黄河鲤鱼,通常居住在孟津关一带。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跳不上龙门,就点染额头,归来与凡鱼作伴。
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
咱们是老相识了,承蒙你慧眼识珠,极力褒奖。
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
如果今后还有风云际会的可能,希望能青云直上九重天,高居天山之颠。
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好男儿仗剑行天下,杯酒向天歌。
洛阳因剧孟,访宿话胸襟。
你就是古时候洛阳人名嘴剧孟,我们对床而宿,话古论今。
但仰山岳秀,不知江海深。
以前光知道你身段佼好,玉树临风,今夜谈话以后,才知道你韬略深厚。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
此次在长安重新见面,此夜一叙,贵比千金。
君乃輶轩佐,予叨翰墨林。
你是外交副使臣,我在翰林待诏。
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
真是秀木出于林,风必摧之。
不取回舟兴,而来命驾寻。
你今天趁兴坐车来访,真有点雪后访戴的意思,但是,你今天居然进我的门了,没有过门不入。
扶摇应借便,桃李愿成阴。
希望有好风相借,一起扶摇上青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
咱们谈笑纵横,不输张仪,但是,情况就点不妙啊,有人捣蛋啊,让我想回老家了。
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
可怜这美好的明月之夜,秋风传来阵阵捣衣声,怎么不叫人伤心肠断呢?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47-24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长恨春归无觅(mì)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47-248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参考资料:
1、 龚学文.《大林寺桃花》教学建议[J]. 小学教学研究,1985,022、 褚斌杰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98-899
)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我的家临近九江边,来来往往都在九江附近。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你和我同是长干人,从小不相识真是很遗憾。
家临(lín)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临:靠近。九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生小:自小,从小时候起。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诗歌在语言上平白如话。从字面上看一览无余,是一个女子同一个男子江上偶遇的对话。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共同认同的美好的情感——深深的眷念家乡的感情让它获得了流传至今的生命力。
在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一个舟行女子只因听到乡音,觉得可能是同乡,便全然不顾忌封建礼教的拘束而停舟相问,可见其心情的急切。而迫不及待地自报家门,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她盼望见到同乡的喜出望外的心情。这是因为乡音让她感到亲切,乡音让她产生要见到家乡亲人的冲动。这一切都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男子的答话是“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话虽是出自男子之口,却是对俩人共同的飘泊生涯的叹息,是长年流落在外的无奈。这叹息也是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诗人捕捉住一个生活场景,用白描手法抒写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既含蓄又生动,饶有生活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