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贵州镇守牛总兵

:

十四章飞众所推,贵州南去拥旌麾。蛮夷州后依山少,军卫从前改郡宜。

上策恐无逾镇静,先声早已肃偏禆。轻裘缓带委蛇地,端为羊公远大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杨廉

生卒年、籍贯均不详。一作杨庶,与沈佺期同时。曾在尚书省任职,后为给事中。事迹见沈佺期《酬杨给事中廉见赠台中》诗。善属文。《全唐诗》存诗2首。 56篇诗文

猜你喜欢

苦寒行

:
冰峰撑空寒矗矗,云凝水冻埋海陆。
杀凝之性,伤人之欲,既不能断绝蒺藜荆棘之根株, 又不能展凤凰麒麟之拳跼。
如此则何如为和煦,为膏雨, 自然天下之荣枯,融融于万户。

冰峰撑空寒矗矗,云凝水冻埋海陆。
峻峭的山和大地,都被冰雪(恶势力)所覆盖。
 
杀物之性,伤人之欲,既不能断绝蒺藜荆棘之根株,又不能展凤凰麒麟之拳跼。
(恶势力)杀物、伤人的恶性兴起,(我)既不能将他们连根拔起,也无法为百姓带来祥瑞。

如此则何如为和煦,为膏雨, 自然天下之荣枯,融融于万户。
如此一来,百姓便无安乐。可天下自然有法则,善恶兼存。善枯则恶荣,恶枯则善荣,待到善荣之日,万户必定能够愉快地生活。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
垂丝百尺挂雕楹,上有好鸟相和鸣,间关早得春风情。
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是时君王在镐京,五云垂晖耀紫清。
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
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茝若听新莺。
新莺飞绕上林苑,愿入箫韶杂凤笙。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东风已吹绿了瀛洲之草,宫中的紫殿和红楼,在春色里显得格外的美丽。

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
龙池之南的柳色才着半绿,远望似一片绿烟;柳条在春风中袅娜,拂着壮丽的城墙。

垂丝百尺挂雕楹,上有好鸟相和鸣,间关早得春风情。
春天的游丝高高地挂在雕梁画柱上,上面有美丽的小鸟在间关和鸣,好像它们已早知春天的消息。

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春风将间关的鸟语吹入云中,给千家万户都带来了春天的声音。

是时君王在镐京,五云垂晖耀紫清。
这时君王正在京城的宫廷之中游乐,天上有五彩祥云笼罩。

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
仪仗在阳光的照耀下出了金宫,玉辇绕着花丛而行。

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茝若听新莺。
先到蓬莱岛去看仙鹤跳舞,又过茝若宫去听黄莺唱歌。

新莺飞绕上林苑,愿入箫韶杂凤笙。
黄莺在上林苑中飞鸣而去,但愿他的歌声能与凤笙一起,奏出一曲箫韶之乐。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250页2、 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详注.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97年:103-104页

东风已绿瀛(yíng)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瀛洲:兴庆宫内的瀛洲门,见《唐两京城坊考》卷一。

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niǎo)(nuó)拂绮城。
萦烟:烟气缭绕。绮城:城墙之美称。指兴庆宫东倚长安城墙之夹城。

垂丝百尺挂雕楹(yíng),上有好鸟相和鸣,间关早得春风情。
雕楹:即雕梁画柱。楹,柱子。间关:鸟鸣声。

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是时君王在镐(hào)京,五云垂晖(huī)耀紫清。
镐京:西周的都城。在今西安市。此处代长安。五云:五色祥云。这里指皇帝所在地。紫清:此指天空。

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
仗:指皇帝出行的仪仗。玉辇:帝后所乘之辇车。玉辇,美称。

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茝(chǎi)若听新莺。
蓬莱:指大明宫内太液池中之蓬莱山。太液池在蓬莱宫之北。茝若:汉殿名,在未央宫中。

新莺飞绕上林苑,愿入箫韶杂凤笙(shēng)
上林:汉代苑林,在长安西北。箫韶:舜乐。即圣人之乐。凤笙:笙有十三簧管,排列之形似凤。故云凤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250页2、 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详注.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97年:103-104页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
垂丝百尺挂雕楹,上有好鸟相和鸣,间关早得春风情。
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是时君王在镐京,五云垂晖耀紫清。
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
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茝若听新莺。
新莺飞绕上林苑,愿入箫韶杂凤笙。

  这首诗共十七句,有四层意思,层层相接,旋萦递进,依次写来。

  开头“东风”以下四句,写长安城初春景象。东风吹拂,宫苑草绿,殿楼生春,柳色半青,萦烟袅娜,拂城似锦,好一派欣欣向荣的境界。诗人描绘意境,充分利用了自然界的色彩,如绿草、紫殿、红楼、柳青等,构画了色彩斑烂的初春景象;“绮城”句一出,满城春色,尽收眼底。诗人又用以拟人手法,写得春情洋溢,如风绿春草、殿楼觉好、烟柳拂城等,动人心扉,倍感真切。

  接下“垂丝”五句,写新莺春声。垂柳挂柱,莺鸟和鸣,春风知情,卷声入云,万户皆春声,好一番春日声情。诗人依题写意,开头写柳色初青,接写新莺百啭,由境出莺,莺境相合。前是绮城春景,后是万户春声,声景相融,此番意境,有画有音,有光有响,即声色并举。诗人写新莺百啭,声情结合,以情写声,如好鸟和鸣,间关早得春风之情,春风知情,将鸟声撒向万户,万户皆春声。人鸟春声,皆因情生,动人之处,在于声情相融。

  “是时”以下六句为第三段,写皇帝出游。五云垂晖,太平之象;皇帝出宫,仗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徐行;始看鹤舞,继听新莺,呈现出一副龙仪非凡的游春气派。既然是奉诏侍赋,少不了对帝王的称颂。诗人没有直接写帝王本人如何仪态非凡,而是采取烘托的笔法,描述皇帝春游的隆重仪止和心兴。五云垂晖,日转绕花,看鹤听莺,令人感到皇帝仪同天日,兴同世人,而不失尊贵高雅之趣。

  最后一段两句,写莺绕宜春苑,扣题作结。皇帝听莺,新莺知情,飞绕林苑,愿把自己的歌声汇入肃然高雅的箫笙之乐。

  全诗四段,诗意衔接细密,始有柳烟拂绮城,继有垂丝百尺挂雕楹;前有春风卷声入云,万户春声,后有五云垂晖,君王春游心动;上有听莺鸣啭,下有新莺飞绕,诗意衔接,丝丝人扣,层层相生,如行云流水,自然晓畅,表现了诗人巧妙的构思和艺术手法。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227-22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唱支《还山吟》,天高地远傍晚寒山多幽深,送你还山非常理解你的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人到老成凡事须得任心意,见你懂得怎样安排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山中俯仰自如无意不可至,石间泉水淙淙恰如风吹雨,桂花松子极多常常落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卖药后衣袋里应有很多钱,回到山中服药又可以延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白云悠悠相劝饮尽杯中酒,明月相伴哪里还不能成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睡时回忆追问醒来时的事,梦魂可以和我相互来周旋。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22-2232、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0-392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寒山: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还山:致仕;退隐。

人生老大须恣(zì)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恣意:放纵,肆意。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cóng)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偃仰:安居;游乐。淙淙:流水声。松子:松树的种实。可食。

卖药囊(náng)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卖药”二句:东汉人韩康常在山中采药,到长安市上卖,三十多年口不二价。汉桓帝派人请他做官,他逃入山中隐居起来。这里以韩康比沈千运。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白云:用南朝齐梁人陶弘景故事。杯中物:指酒。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梦魂”句:表示毫无竞心,因而传为美谈。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22-2232、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0-392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此诗以时令即景起兴,蕴含深沉复杂的感慨。秋日黄昏,天高地远,沈千运返还气候已寒的深山,走向清苦的隐逸的归宿。知友分别,不免情伤,而诗人却坦诚地表示对沈的志趣充分理解和尊重。所以接着用含蓄巧妙、多种多样的手法予以比较描述。

  在封建时代,仕途通达者往往也到老大致仕退隐,那是一种富贵荣禄后称心自在的享乐生活。沈千运仕途穷塞而老大归隐,则别是一番意趣了。诗人赞赏他是懂得了人生一世的情事,能够把俗士视为畏途的深山隐居生活,怡适自如,习以为常。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曾把深山隐居描写得相当可怕:“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茏葱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层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以为那是不可久留的。而沈千运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游息,无所不到,显得十分自在。山石流泉淙淙作响,恰同风吹雨降一般,是大自然悦耳的清音;桂花缤纷,松子满地,是山里寻常景象,显出大自然令人心醉的生气。这正是世俗之士不能理解的情趣和境界,而为“遁世无闷”的隐士所乐于久留的归宿。

  深山隐居,确实清贫而孤独。然而诗人风趣地一转,将沈比美于汉代真隐士韩康,调侃地说,在山里采药,既可卖钱,不愁穷困,又能服食滋补,延年益寿。言外之意,深山隐逸却也自有得益。而且在远避尘嚣的深山,又可自怀怡悦,以白云为友,相邀共饮;有明月作伴,到处可眠。可谓尽得隐逸风流之致,根本不会有孤独之感。

  最后,诗人出奇地用身、魂在梦中夜谈的想象,形容沈的隐逸已臻化境。这里用了《世说新语·品藻》中东晋名士殷浩的典故。较之名士的“我与我周旋”,沈独居深山,隔绝人事,于世无名,才是真正的毫无竞心。他只在睡梦中跟自己的灵魂反复交谈自己觉醒时的行为。诗人用这样浪漫的想象,暗寓比托,以结束全诗,正是含蓄地表明,沈的隐逸是志行一致的,远非那些言行不一的名士可比。

  综上可见,由于诗旨在赞美沈的清贫高尚、可敬可贵的隐逸道路,因此对送别事只一笔带过,主要着力于描写沈的志趣、环境、生计、日常生活情景,同时在描写中寓以古今世俗、真假隐士的种种比较,从而完整、突出地表现出沈的真隐士的形象。诗的情调浪漫洒脱,富有生活气息。加之采用与内容相适宜的七言古体形式,不受拘束,表达自如,转韵自由,语言明快流畅,声调悠扬和谐。它取事用比,多以暗喻溶化于描写隐居生活的美妙情景之中,天衣无缝,使比兴形象鲜明,而又意蕴深厚,神韵维妙,呈现着一种饱满协调的艺术美感。大概由于这样的艺术特点,因而这诗尤为神韵派所推崇。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0-39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度荆门望楚

: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巫峡,一再瞻望着走下章华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过尽了巴国的山山水水,荆门在濛濛烟雾中敞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城邑分布在苍茫田野外,树林苍翠茂密,一望无际。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今天我这狂傲的行客,谁知竟会走进这楚天中来。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74-75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遥遥:形容距离远。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一称大峡。西起四川省巫山县大溪,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因巫山得名。两岸绝壁,船行极险。望望:瞻望貌;依恋貌。章台: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

巴国山川尽,荆(jīng)门烟雾开。
巴国:周姬姓国,子爵,封于巴,即今四川巴县。汉末刘璋又更永宁名巴郡,固陵名巴东,安汉名巴西,总称三巴。烟雾:泛指烟、气、云、雾等。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wēi)
隈:山水尽头或曲深处。“白云隈”,即天尽头。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狂歌客: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字接舆,是位隐士,平时“躬耕以食”,佯狂避世不仕。孔子来到楚国,他唱着“凤兮”之歌讥讽孔子,所以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74-75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这首《度荆门望楚》洋溢着年轻的诗人对楚地风光的新鲜感受。

  荆门,由于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吴蜀彝陵之战就曾发生在这里,自古有“荆楚西门”、“荆门十二碚”之称,也是诗人出川,乘流而下的必经之地。这一带,水势湍急,山势险峻,郭景纯《江赋》说:“虎牙桀竖以屹卒,荆门阙竦而盘薄。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由此可见荆门山景观之胜。

  首联两句,是作者对自己行程的交代。诗首句“遥遥去巫峡”,“遥”远也,“遥遥”,远之又远。从梓州出发,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巫峡,巫峡居三峡之中,西起四川巫山县大宁河口,东抵湖北巴东县渡口,全长九十里。过官渡口,至秭国,即“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多里也。”因此陈子昂诗中说:“望望下章台”,“望”,远看,“望望”,一再瞻看。诗人以两组叠字生动地表现他此时心情,巫峡已相去遥遥,家乡更远隔重山。初离故乡,乍入楚境,急切地要饱览楚国风光,因此望之又望。“下”,写出了长江水势,从李白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就不难理解“下”字的意义和力量。“章台”,《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章华之台。”楚之章华台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离湖上,也是陈子昂必经之地。“章华台”表明已入楚境。

  颔联分承一、二两句。“巴国山川尽”,度过荆门,生活了二十年的故乡巴蜀的奇山秀水此告别。这句不仅是对地理分界的一种说明,更是概写此行所历的巴蜀山川,包括雄奇险峻三峡在内,“尽”字中同样透露出与巴蜀山川告别的依依之情。“荆门烟雾开”,船未到荆门,远望两山对峙,但见烟雾缭绕,看不清前路;船过荆门,则烟消雾散,眼前豁然开朗,展现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开”字正传神地表达出“度荆门”后心胸豁然的那份舒展感和兴奋感。而这种豁然开朗的舒展感又和此前舟行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崖叠嶂,隐天蔽日”的险峻逼仄感正形成鲜明对照,“开”字的精切不移于此可见。

  颈联两句,诗人更具体地状写楚境胜地。“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两句,对“烟雾开”三字,作具体形象的描绘。城邑分畛域于苍野,可见人烟稠密,城邑不孤;树木断苍郁于白云,足见远树连天,碧野无际。诗人极目纵览,楚天辽阔,气象开阔舒展。

  尾联是对“度荆门望楚”全部感受的集中表现:“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古有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今有狂歌入楚之客,歌而过荆门。但“今日狂歌客”却显非昔日对现实不满的楚狂,而是对前途充满了美好憧憬的“狂歌”之“客”。“狂”字是对初次离乡“入楚”,走向人生广阔新天地的诗人欣喜欲“狂”的感情的集中揭示。诗写到这里,感情发展到高潮,诗也在“谁知入楚来”的逸兴飞扬、顾盼自得中结束。一结可谓淋漓尽致,神情飞越,颇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味道。用楚狂接舆歌凤典,单取其字面,且将“狂”“歌”“楚”三字巧妙地分置两句,表达与原典完全不同的感情。

  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由此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6-6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金陵怀古

: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1066-1067页,赵庆培2、 辛一村.历代神通启蒙诗三百首.长春市: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451-452页3、 余庆元.唐诗三百首读选.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83页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shù)楼空。
玉树:指陈后主所制的乐曲《玉树后庭花》。歌残:歌声将尽。残,一作“愁”,又作“翻”。王气:指王朝的气运。景阳:南朝宫名。齐武帝置钟于楼上,宫人闻钟早起妆饰。兵合:兵马会集。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戍:一作为“画”。“景阳”句:一作“景阳钟动曙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zhǒng),禾黍(shǔ)高低六代宫。
松楸:指在墓地上栽种的树木。一作“楸梧”。冢:坟墓。禾黍:禾与黍。泛指粮食作物。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tún)吹浪夜还风。
江豚:即江猪。水中哺乳动物,体形像鱼,生活在长江之中。吹浪:推动波浪。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英雄:这里指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李白《金陵三首》:“山似洛阳多。”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1066-1067页,赵庆培2、 辛一村.历代神通启蒙诗三百首.长春市: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451-452页3、 余庆元.唐诗三百首读选.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83页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参考资料:

1、 余庆元.唐诗三百首读选.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8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