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诘四大门诗

:

迅矣百龄,绵兹六入。出没昏疑,兴君爱习。总总予求,营营尔给。

匪德曰归,唯殃斯集。贪人败类,无厌自及。昭回不希,玄墟何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融

(467—493)南朝齐琅邪临沂人,字元长。王僧达孙。博涉有文才。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竟陵王萧子良特相友好,为“西邸八友”之一。欲兴家业,上书武帝求自试,迁秘书丞。帝幸芳林园,禊宴朝臣,使融为《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之。后子良复奉融为宁朔将军、军主。及武帝病笃,融欲矫诏立子良,事败,郁林王即位,收狱赐死。融文辞捷速,为永明体代表作家。今存《王宁朔集》辑本。 90篇诗文

猜你喜欢

子夜四时歌·田蚕事已毕

: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盛夏时节,田里的农活结束了,养蚕缫丝的事也告一段落了,别的妇女开始休息了,而她还要继续继续辛辛苦苦地干活。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骄阳酷暑里,她正在整理葛布衣服,准备给出门在外的丈夫寄去。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田蚕:耕田和养蚕缫丝。思:句首语气词。苦身:身体劳累。犹,依然,还要。

当暑理絺(chī)服,持寄与行人。
理:料理,归拢。絺:细葛布,即用葛(一种植物,纤维可以织布)织的布。行人:作客在外的人,这里指她的丈夫。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这位农家妇女辛辛苦苦地下田耕地、养蚕缫丝,结果“田蚕事已毕”,收获多少姑且不说,单是丈夫在外,她一个人在家里支撑门户,原本就很辛苦,可是“田蚕”忙过之后,依然不能像别的妇女那样得以短暂的修整和喘息。“犹苦身”,即仍然要继续劳作,也就是说她没有时间和条件休息。她的丈夫为什么外出?出门干什么去了?是出征疆场了,还是不得已出去谋生了呢?诗中虽未点明,但我们不难想象,这不能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从“思妇” 归拢整理的家织粗布衣服我们不难想象,她虽然种地养蚕,但是她仍然穿不起绫罗绸缎之类的好衣服,最多也只能穿那些“絺服”——细密一点的葛布衣服,这说明她的收获除了苛捐杂税可能已经所剩无几了,她只能自己穿那些粗疏的葛布,而将稍为细密的葛布寄给出门在外的丈夫。正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哪!

  这首民歌语言凝练优美,生动流畅,自然率真,委婉含蓄,恰切地表达思想感情,较为突出地体现了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暑理絺服”是一个情景场面描写,也是一个极具色彩的细节描写,你看:骄阳当头,酷暑难耐,一位农家妇女,在院子里,细心地拍打晾晒着一件件准备给丈夫寄去的细密的家织葛布缝制的衣服,浸着汗津俊俏的脸庞,有欣慰,有期待,也有幽怨。此时,虽然没有像别的妇女那样躲在凉爽的屋檐下乘凉,但是她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她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牵挂与思念,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中妇女的伟大之所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拟行路难·其六

: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又,案,即古“椀”(碗)字。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dié)(xiè)垂羽翼!
会:能。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安能:怎能。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弄儿:逗小孩。戏:玩耍。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还可注意的是,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鲍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钟嵘《诗品》慨叹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是完全有根据的。他的诗里不时迸响着的那种近乎绝望的抗争与哀叹之音,也不难于此得到解答。

  前面说过,同为诗人抗议人生的哀歌,此诗较之《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的正言若反、半吐半吞,写法上要直露得多,但此诗也并非一泻到底。起调的高亢,转为中间的平和,再翻出结语的峭拔,照样是有张有弛,波澜顿挫。音节安排上由开首时七言长调为主,过渡到中间行云流水式的五言短句,而继以奇峰突出的两个长句作收煞,其节奏的高下抗坠也正相应于情感旋律的变化。所以两首杂言体乐府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再进一步,拿这两首感愤言志之作,来同前面那些借思妇口吻言情的篇什相比较,风格上又有不少异同。前诗婉曲达意,这里直抒胸臆;前诗节拍舒徐,这里律动紧促;前诗情辞华美,这里文气朴拙——随物赋形,各有胜境。不过无论哪一类题材,都能显现出作者特有的那种奇思焕发、笔力健劲的色调,这正是鲍照诗歌最能打动人心的所在。《南史》本传用“遒丽”二字评论他的乐府创作,后来杜甫也以“俊逸”概括其诗风,其实“俊”和“丽”还只标示出它的体貌,“逸”和“遒”才真正摄得它的神理。从鲍照的“俊逸”到李白的“飘逸”,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的。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761-76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江中孤屿

: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周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倦于遍览江南美景,江北风光久未观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寻求新景道路遥远,探访奇观时光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穿越激流横渡前行,孤岛秀美大河中间。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白云红日相互辉映,水天一色澄碧鲜妍。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呈现灵气无人欣赏,藏有真趣谁为传言?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遥想昆山仙人英姿,顿觉世间尘缘邈远。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始信安期养生之术,得以享尽养生天年。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112、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39页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kuàng)周旋。
历览:遍览,游遍了。旷周旋:久不游览。旷,荒废,耽搁。周旋,应酬,打交道,这里指前去游赏。

怀新道转迥(jiǒng),寻异景不延。
迥:迂回。景:日光,指时间。延:长。

乱流趋(qū)正绝,孤屿(yǔ)媚中川。
乱流:从江中截流横渡。趋:疾行。媚:优美悦人。中川:江水中间。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空水:天空和江水。

表灵物莫赏,蕴(yùn)真谁为传。
表灵:指孤屿山极其神奇的景象。表,明显。灵,灵秀、神奇。物:指世人。蕴真:蕴藏的仙人。真,真人、神仙。

想象昆山姿,缅(miǎn)(miǎo)区中缘。
昆山姿:指神仙的姿容。昆山,昆仑山的简称,是古代传说中西王母的住处。缅邈:悠远。区中缘:人世间的相互关系。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安期术:安期生的长生之术。安期,即安期生,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传说他是琅琊阜乡人,因得长生不老之术而活过了一千岁。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112、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39页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开头四句写倦游江南,转游江北。诗人先用“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说明渡江北游的原因。后来用“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描述北游途中产生的心理感觉。道本不迥而党其远,景本不可延而怪其不延,空间、时间均在主观意念作用下出现不合理而合情的反差和变异,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突出为探寻新景异景而路欲其短、日欲其长的急切心情。在这心情支配下,乘船过江,不是顺流斜渡,而是“乱流趋正绝”,以缩短路程,争取时间,这就和上两句紧相绾合。此句又缘于下句”孤屿媚中川”而写。因为见到孤屿中流独峙奇绝之景,故而迫不及待地横流直渡。诗中正面写孤屿风景共三句,“孤屿媚中川”是登屿之前遥而望之的总体美。“媚”字极写孤屿山在清澈的江流中间秀峰耸翠,妍美悦人。

  后面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则是登屿之后所见景色。上句写云日同辉,下旬写江天一色。江中孤屿在白云、丽日、蓝天、澄江的烘托之下,有如一螺青黛,分外秀丽妩媚。正当诗人对孤屿赏爱不绝,忽然感情波动,为这新异之景的无人欣赏、无人传写而叹惜,于是写出“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这两句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为孤屿的灵秀无人赏爱、仙人的故事无人传写而叹惋。二是借“物莫赏”、“谁为传”,从反面说出自己为之传写赞美的意愿。三是与上文“怀新”、“寻异”相呼应,突出孤屿的美。可谓一石三鸟,意蕴深厚。这两句又点出孤屿的“表灵”、“蕴真”,已见灵气仙心,进而即景生发,驰骋神思,自然想及仙山仙术,因而顺理成章写出最后四句:“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在诗人想望中,江中孤屿表灵蕴真为神仙之奥区,它的灵异之姿、远绝尘缘之境,都与昆仑山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因而冥想杏渺以虚作实,自谓道心契悟.始信安期之术得以养生尽年。这一方面是外放永嘉、心情苦闷的真实流露,渴望以遁世求仙得到解脱;另一方面则以神异灵秀的姿质去描写江中孤屿的美。

  这首诗结构上也是按照叙事—写景—说理的框架写成。正面写景虽然只有三句,但全篇都以写景为中心。为景而游,因景而思,承转自然。全篇语言清隽,风韵秀雅。

参考资料:

1、 黄岳州.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上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年:39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战城南

:
躞蹀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躞蹀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战士骑着青黑色的战马行走在去城南的路上,欲往那里参加战争。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他十分英勇,曾经五次参加作战,多次突入敌军多层的包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他的声名可比秦国名将白起,他曾经跟随秦王作战立下了不世的功勋。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为了君王,他十分注重报国立功的意气,发誓如果自己没有建立功勋一定不会归来。

(xiè)(dié)青骊马,往战城南畿(jī)
躞蹀(:行走的样子。骊马:黑马。畿:区域。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鱼丽阵:古代作战时军队布置的阵势。九重围:形容多层的围困。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名慑”两句:这两句借用历史上秦国的强大和白起的威名来衬托战士的英勇。武安将,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他曾被封为武安君。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意气重:倒装句法,即“重意气”,实际指重报国立功的意气。

躞蹀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战城南》,六朝文人常用汉乐府旧题写作诗歌,往往和原作的情调不同。吴均这首诗写得较为悲壮,抒发了自己期望建功立业、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蜀道难·其二

: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
巫山之长有七百里,巴水的水流弯曲,曲折颇多。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行在巴水之上,不断有阵阵悠扬的笛声传来,声调时高时低,两岸的猿啼不断,断了还续。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
巴水:指巴地,在今天四川省。三回曲:水流弯曲,长江在四川一带曲折颇多。三,不是确数,是约数,很多的意思。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自汉魏以来,历代文人就在有关蜀道的作品中对其加以描写渲染。萧纲的《蜀道难》写了巫山一带的险峻地势,诗歌短小而凝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