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五月扈从上京宫学纪事绝句二十首 其十一

:

冰华雪翼眩西东,玉座生寒八面风。巧思曾经修月手,通明元在五云中。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周伯琦

(1298—1369)饶州人,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周应极子。幼入国学为上舍生,以荫补南海簿,三转为翰林修撰,顺帝至正中累迁参知政事,招谕平江张士诚,拜江浙行省左丞,留平江十余年。士诚灭,乃归,寻卒。仪观温雅,博学工文章,尤以篆隶真草擅名。有《说文字原》、《六书正讹》等。 218篇诗文

猜你喜欢

殿前欢·碧云深

:
碧云深,碧云深处路难寻。数椽茅屋和云赁,云在松阴。挂云和八尺琴瑟,卧苔石将云根枕,折梅蕊把云梢沁。云心无我,云我无心。
碧云深,碧云深处路难寻。数椽茅屋和云赁,云在松阴。挂云和八尺琴瑟,卧苔石将云根枕,折梅蕊把云梢沁。云心无我,云我无心。
一重重缭绕的碧云深似海,在云海深处山中小路飘渺难寻觅。把几间茅屋和碧云一起租过来,碧云留在松阴上,再挂起名贵的云和八尺琴,卧在苍苔石上把云根当做枕头枕,又折下梅花拿到云梢上浸润,任运自在的云心没有常住的我,云儿和我没有半点尘念俗心。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碧云深,碧云深处路难寻。数椽(chuán)茅屋和云赁,云在松阴。挂云和八尺琴瑟(sè),卧苔石将云根枕,折梅蕊(ruǐ)把云梢(shāo)(qìn)。云心无我,云我无心。
殿前欢:双调曲牌名。赁:租赁。云和:地名,出产琴瑟。云和琴,指极名贵的琴。沁:浸透。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金字经·夜来西风里

:
夜来西风里,九天鹏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夜来西风里,九天鹏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傍晚时分,展翅高飞的大鹏乘着强劲的秋风,翱翔在九天云海之上。而自己却是一个困居中原的平民百姓,上天无力。可悲呀,这境况不知道故人知不知道?心里有登楼的意愿,但可恨没有通天的楼梯。

参考资料:

1、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802、 解玉峰 编注.元曲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16:513、 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50-51
夜来西风里,九天鹏鹗(è)飞。困煞(shà)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南吕:宫调名,南吕宫为十二宫调之一。金字经:南吕宫曲牌,又名“阅金经”“西番经”,亦可入双调,定格句式为五五七、一五、三五,七句七韵。九天:九重天,极言天之高远。鹏鹗:均属鹰类,此以自谓。鹏,一作“雕”。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布衣:指平民百姓。登楼意:东汉末王粲依附荆州刺史刘表,不被重用,郁郁不乐,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并作《登楼赋》以明志抒怀。上天梯:隐指进身为官的阶梯。

参考资料:

1、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802、 解玉峰 编注.元曲三百首.北京:中华书局,2016:513、 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50-51
夜来西风里,九天鹏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

  马致远这首《金字经》写他投谒不遇、天涯沦落之悲。

  此曲以景起兴,也有人认为开头两句是梦境。接着连续化用了两个典故。“九天鹏鹗飞”,隐用了杜甫《奉赠严八阁老》“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的意境。雕鹗搏击长空,青云得志,恰为下文布衣潦倒的悲慨作一反衬。“困煞中原一布衣”,化用了《下第》的诗句。金朝诗人李汾《下第》诗云:“学剑攻书事两违,回首三十四年非。东风万里衡门下,依旧中原一布衣。”“九天”与“中原”一高一下,可谓“霄壤之别”。一个在九天中展翅高飞,一个却在功名场中“困煞”,构成鲜明的对比。“困煞”又写出了作者的懊恼与焦灼。他想尽办法改变命运,却始终不能如愿以偿,只能大叹一声“悲”。“悲”作为一字句在此时逼出,恰到好处,颇似从心底里迸发出的一声叹息。作者无奈的心情尽在这“悲”之中。“故人”一句,又添写出作者此时的孤独。

  作者不甘“困煞”,而又无法解脱的深愤,在末两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登楼”补示出诗人抒感的地点,那西风雕鹗正是登高所见的景致,“登楼”又是文人临高凭眺、感怀起兴的习惯举动,所谓“登兹楼以四望,聊假日以锁忧”(王粲《登楼赋》)。然而“楼”与“九天”毕竟相去过远。“恨无上天梯”,既是实情,又是借喻,虚实相兼,增添了全曲悲凉沉郁的气氛。小令短短七句,将悲秋、不遇、孤独、失路的种种怨愤尽数包容,可以见出作者遣词命意的成熟功力。
 
  这支小令以极其豪迈的语言,表现极其沉痛的情感,使人倍觉其沉痛。马致远的前期虽屡遭困顿而豪气犹在,豪放之中多有层面激抗争之音,这和其晚年作品的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342、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8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金字经·梦中邯郸道

:
梦中邯郸道,又来走这遭,须不是山人索价高。时自嘲,虚名无处逃。谁惊觉,晓霜侵鬓毛。
梦中邯郸道,又来走这遭,须不是山人索价高。时自嘲,虚名无处逃。谁惊觉,晓霜侵鬓毛。
如今我又一次来到梦中享尽繁华富贵的邯郸道上,这绝不是因为山中人要价太高才能实现自己归隐的愿望,而是自己多年来无法逃脱功名这个虚名罢了。我也经常自己嘲讽自己。在“功名”这个问题上,又有谁能一下子惊悟觉醒,即就是到了两鬓斑白的老年,还是这样。

参考资料:

1、 张根云译注.元曲三百首 精编本:商务印书馆,2015.05:第71页2、 焦文彬注译.元曲三百首注译:三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版:第30页
梦中邯(hán)(dān)道,又来走这遭,须不是山人索价高。时自嘲(cháo),虚名无处逃。谁惊觉,晓霜侵鬓(bìn)毛。
金字经:曲牌名。邯郸:在今河北省南部。驿:驿站。元代京官外调,往往在这里暂住,换车马。梦中邯郸道:即“黄粱美梦”,喻指人世间的富贵终是如梦一场。山人:隐居山中的人。晓霜:白头发。

参考资料:

1、 张根云译注.元曲三百首 精编本:商务印书馆,2015.05:第71页2、 焦文彬注译.元曲三百首注译:三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版:第30页
梦中邯郸道,又来走这遭,须不是山人索价高。时自嘲,虚名无处逃。谁惊觉,晓霜侵鬓毛。

  “梦中邯郸道,又来走这遭”,一个“又”字点出卢挚故地重游,再次走上邯郸官道的事实。此处引用唐代传奇沈既济《枕中记》中的典故,卢生在邯郸道遇吕翁,枕着吕翁赠送的磁枕人梦,在梦中历经荣华富贵,一觉醒来却发现主人灶上的黄粱尚未蒸熟,由此领悟得失富贵不过是一场梦的道理。

  对这一典故的引用,同作者自身经历密不可分。卢挚在燕南任官之前,他曾任皇帝的侍从之臣、按察使、廉访使、翰林学士等要职,可以说是享尽了荣华富贵。此次赴任恰好经由“黄粱一梦”故事的地点,故事主人公的姓氏又与他相同,这些巧合促使他产生了过尽铅华、豁然梦醒的感觉。

  接下来“须不是”三句,承接上文,表达自己并非无归隐之心,而是无法抗拒名利的诱惑。其中“山人索价高”意为,山中人索要高价才允许作者入山归隐,联系前面“须不是”三个字来看,直白地道出他的自嘲之意:他深知并不是归隐的代价太高,而是因为“虚名无处逃”,这五个字用风趣的笔法交代了他无法归隐的原因,即功名的引诱让人无处可逃。

  “谁惊觉,晓霜侵鬓毛”两句作为结尾,将卢挚已经这把年纪还不能看开名利的自我感伤表达得淋漓尽致。“谁惊觉”三个字写出了光阴流逝之快,也写出了他蓦然回首有所感悟却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可奈何。

  全曲有很明确的主题性,语句上下承接,脉络清晰,但所表达的情绪却是矛盾的。卢挚用自我嘲讽的笔法写出他在归隐和继续为官两种选择之间摇摆的心情,这在那个时代很有代表性。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6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山坡羊·自警

:
清风闲坐,白云高卧,面皮不受时人唾。乐跎跎,笑呵呵,看别人搭套项推沉磨。盖下一枚安乐窝。东,也在我;西,也在我。
清风闲坐,白云高卧,面皮不受时人唾。乐跎跎,笑呵呵,看别人搭套项推沉磨。盖下一枚安乐窝。东,也在我;西,也在我。
在清风中枯坐,在白云上高卧,面皮不会受到众人的唾弃。整日乐融融,笑呵呵的,看别人像驴同样套上套包子拉着沉重的石磨,替本身盖一座安然恬静的寓所,任我东西,随我的情意生活。
清风闲坐,白云高卧,面皮不受时人唾(tuò)。乐跎(tuó)跎,笑呵呵,看别人搭套项推沉磨。盖下一枚安乐窝。东,也在我;西,也在我。
面皮:脸皮。唾:吐唾沫,鄙弃的意思。乐跎跎:即乐陶陶。看别人搭套项推沉磨:看别人像驴一样套上套包拉着沉重的石磨。套项:驴脖子上的套包。沉磨:沉重的石磨。盖下一枚安乐窝:替自己盖一座安然舒适的“窝”(指居所)。一枚:一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一枝花·杭州景

:

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
大元朝新内国,亡宋家旧华夷。
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
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
[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
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
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
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
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
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
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
看遍天下的锦绣河山,享尽全国的大好风光。

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
刚刚归附元朝的杭州,曾经是南宋朝廷的温柔乡(国都)。

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
绿水秀丽,青山奇峋,国家各处都值得我好好游历。此处真的太富贵:

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
全城里精致的刺绣帷幕,上乘的飘逸风帘随处可见,喧嚣热闹,人声嘈杂成繁华一片。

[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
[梁州第七]百十里四通八达的街道整整齐齐,数不胜数的亭台楼阁参差错落,没有半块被闲置的土地。

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
松涛里的轩室、竹林间的悠径,培育草药的园圃、充满花香的小路,种植茶叶的园子、稻田里交错的阡陌,竹海掩映后的山坞,梅云笼罩下的潺潺溪流。

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
行至一处就能随口吟咏一句好诗,走上一步就能看见一扇华美的屏风。

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
杭州以西那美丽的盐场就似一带贵重的琼瑶,吴山色彩万千宛若油碧的翡翠层层叠叠。哎呀呀,看看钱塘江象是万顷的玻璃闪闪发光。

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
还有清澈的溪泉翠绿的江水,华丽的游船在其上自由自在地悠闲来往。

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浙江亭紧紧挨着江流,正对着那险峻山岭、高耸峰峦上的棱峋怪石,足以欣羡、足能使我写下文章来记录。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
[尾]家家户户都隐约映衬着蜿蜒的流水,在绵延的翠绿山脉上楼阁突出显现,远远地看着西湖边暮色下的山势起伏。

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看了这山峦,望了那峰巅,(如此的美景)即使我有画笔,也不知道该画哪一边。

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
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
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
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
[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
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
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
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
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
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
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钱塘自古繁华”,特别是南宋以杭州为都城,经过一百多年的经营,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少见的美丽城市。这篇《杭州景》就是赞美杭州的绮丽风光,市井繁华的著名作品。【一枝花】描写杭州的历史变迁和都市的繁华景象;【梁州第七】具体描写杭州美丽的风光景色;【尾】称赞杭州景色的美不胜收。作者以清丽自然的语言、欣喜赞叹的笔调,描述了杭州“堪羡堪题”的锦绣风光,以及“楼阁参差”、“人烟凑集”的繁华景象。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厚意。作品运用铺叙手法,写景细腻生动而富有特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