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杨中斋诗词集

:
江西派已远,后来无闻人。
许大能诗声,来闻浙之滨。
奚奴背锦囊,马蹄踏青春。
来派江西诗,风月浩无垠。
翩翩佳公子,皆绮纨其身。
惟君独不然,每恨无书贫。
胸中国子监,所积皆轮囷。
把酒读君诗,一字一精神。
句里带梅香,不涴半点尘。
家本住孤山,和靖与卜邻。
吾闻诗之天,不在巧与新。
纖浓寄淡泊,清峭寓简淳。
古律尤崛奇,可与子建亲。
此诗实兼之,体具众美纯。
载哦长短篇,音节中韶钧。
少游词如诗,二者皆逼真。
再拜卷锦还,愿言宝所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义山

王义山(1214——1287),字元高,号稼村,宋初文学大家王禹偁的后裔。富州(今江西丰城)人。精《易》学,善词赋。宋末进士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四。其诗学刘克庄,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一八讥其为“下劣诗魔,恶道坌出”、“酸腐庸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文皆沿宋季单弱之习,绝少警策”(卷一六六)。著《稼村类稿》三十卷,有明正德刻本、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三五二至三三五四录其诗三卷。文收入《全元文》。事迹见本集卷二九自作墓志铭、《元诗选》二集甲集。 117篇诗文

猜你喜欢

九日偕翁与可江正甫郑景云游凤山

:
裹将破帽凤山游,凤去台空余古丘。
白发尚能今日客,黄花祗作故园秋。
天浮渭北荒荒杳,江入旴南隐隐流。
我始欲愁君且莫,人生何处是吾州。

裹将破帽凤山游,凤去台空余古丘。
穿戴好破旧衣帽去凤山游玩,凤凰飞走后只剩一个空台和古丘。

白发尚能今日客,黄花祗作故园秋。
头发花白仍客居他乡一直游荡,所以深秋看到菊花就会想念起故乡的秋天。

天浮渭北荒荒杳,江入旴南隐隐流。
渭水以北的天空荒茫无际,旴水(抚河)以南的江水蜿蜒隐约。

我始欲愁君且莫,人生何处是吾州。
我刚要伤感你就让我不要忧愁,人生何处才是我的归处?

(guǒ)将破帽凤山游,凤去台空余古丘。

白发去能今日客,黄花祗(zhī)作故园秋。
客:指客居他乡,非游玩做客。

天浮渭北荒荒杳,江入旴(xū)南隐隐流。

我始欲愁君且莫,人生何处是吾州。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参考资料:

1、 王秋生 .《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 .合肥 :黄山书社 ,2004 :496 .2、 曾凡礼 .《苏东坡词选释》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73 .3、 梁洪俊 .《八年级现代文与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详讲精练》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115 .4、 沙灵娜 .《宋词三百首全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 :125-126 .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chán)潺清颍(yǐng)(yè)。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长淮:淮河。刘长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鸟飞长淮,百花满云梦。”清颍:指颍河,颍水,为淮河重要支流。佳人:颍州地区的歌女。醉翁词:指欧阳修在颖州做太守时,所写的歌咏颖州西湖的一些词。四十三年:欧阳修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词,到苏东坡次韵作此篇时正好四十三年。电抹:如一抹闪电,形容时光流逝之快.吴潜《满江红》:“便使积官居鼎鼐,假饶累官堆金玉,似浮埃,抹电转头空,休迷局。”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三五:十五日。李益《溪中月下寄扬子尉封亮》:“团团山中月,三五离夕同。”盈盈:美好的样子。二八:十六日。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参考资料:

1、 王秋生 .《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 .合肥 :黄山书社 ,2004 :496 .2、 曾凡礼 .《苏东坡词选释》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73 .3、 梁洪俊 .《八年级现代文与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详讲精练》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115 .4、 沙灵娜 .《宋词三百首全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 :125-126 .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上阕起首两句描写了作者泛游颍河所见到的景致。颍州有颍河汝水,最终汇于淮河之中。“霜馀”两字交代作者到颍州时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颍河也失去了春夏时期波澜壮阔的气势,温婉细流涓涓而下。水声潺潺,在作者听来,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时思念恩师的心情。将河水拟人化的写法,更显得情真意切。

  “佳人尤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通过写颍州人对于欧阳修的怀念,表达了词人自己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叹,时间如同闪电一样快速逝去,只有像欧阳修那样为人、为政、为文,才能够长久得被人们铭记。欧阳修在颍州期间,颇有政声,建树多多,深得当地父老的敬重与爱戴。颍州父老为了纪念这位文坛巨匠作出的贡献,不但世代传唱他在颍州创作的诗词,还立祠以表怀思。四十三年转瞬飞逝,而恩师也已驾鹤多年,作者不由得慨叹时光无情,对先师的怀念有增无减,令人动容。

  下阕体例与上阕基本一致,均为由景及情,前面两句写颍河的晚景。“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南朝鲍照有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南朝萧统《文选》为其作注释日:“二八,十六日也。”在这首《木兰花令》里,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也是对前文“四十三年如电抹”的诠释。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词结尾处将主旨进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

  苏轼少年求学京城,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与提携。后来两人又政见相同,诗文相和,成为忘年之交。在苏轼的人生中,欧阳修对其行文、为政、处事,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因如此,作者的慨叹与思念才显得情意绵绵、动人肺腑。而此词更出彩的一点,在于词人将内心的真情揉碎于水光月色之中,缠绵悱恻,娓娓道来,氤氲进人的内心深处。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 .《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136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春风吹来,柳树发青芽,满眼春色。淡淡柳烟似有若无,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翠意撩人。那闺中女子对这春色视而不见,恹恹无绪,黯黯思睡,听到莺声却生恼恨。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眉毛弯弯如柳叶,腰肢婀娜如轻摇的柳枝,脸上仍是隔夜未整的残妆。柳芽茁长的春意,萦拂柳条的春风、柳枝上的莺啼、柳树间的烟锁,无不牵系着闺中人的情思。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东风:春风。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宿妆:指旧妆,残妆。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淡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这首词,上片以景衬情,下片则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淡春美景,衬比香阁女子的绰约风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词中化用金昌绪的《春怨》和王昌龄的《闺怨》诗,但有神无迹,如轻霜溶水,泯融无痕。诗词都写到莺声惊梦生恼,春柳触发怨情,但诗中闺妇听莺声而小庭追打,见柳色而直说悔意,明朗爽利,感情真切;词里的香阁女子却只是淡睡不起,宿妆不整,娴静温婉,含而不露。二者相比,感情表现上有隐显曲直之别,声情口吻上有坦露含蓄之殊,语言上有质朴明快和清丽优雅之异,意趣、韵味也自判然不同。

  上片起笔“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先绘出一幅如画春景:东风吹温送暖,催引生机;杨柳因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春色;柳丝纤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蒙意态;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翠意撩人,秀色可餐。这两句将春风、春柳,春雨、春晴,编织一起,色彩明媚,春意盎然,令人心醉神迷。

  “恼他香阁淡睡,撩乱有啼莺”二句,词意陡生顿挫。面对烂漫春光,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意趣索寞,“香阁淡睡”,情态异常。着一“恼”字,既是贯下,也暗暗承上。上两句描绘春景,是为了衬示香阁女子的怨思,即以乐景而反衬哀情,从而形成鲜明对比,把离情怨思烘托得更加强烈。由于人物内心状态的异常,观景亦有异常之感:春色娱人,莺声悦耳,是常情;而春色恼人,闻莺心烦,则是变态。词中香阁女子所以对春色视而不见,恹恹无绪,黯黯思睡,听到莺声却生恼恨,实际是因春感怀,睹景伤情。莺声惊睡,也许还惊破了好梦。

  下片“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为人物描写。眉叶、舞腰,既是咏柳,也是写人,杨柳枝叶的纤细袅娜,女子眉腰的秀美窈窕,词人生花妙笔的晕染下,相互叠印复合。柳如美人,美人似柳,形象隽丽,比喻贴切,既写出柳的风神,也显出人的韵致。“宿妆”,隔夜未整的残妆。词里的“宿妆成”,是指香阁淡睡的女子醒来,无心梳洗,懒于修饰。此处虽不明白言情,而从“宿妆”不整的容态中自然溢露出一种难以言传的幽怨。结拍“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三句正面点示题旨。

  “一春芳意”与“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这三句意思是:柳芽茁长的春意,萦拂柳条的春风,以及柳枝上的莺啼,柳树间的烟锁,无不牵系着闺中人的情思。“牵系”二字,切柳丝。全篇明以柳起,暗以柳结,中间所及,关涉到柳,联想古诗词中常用的柳的内涵自知“人情”为何。

  全词着意描写淡春烟景中,巧妙地将杨柳的丝缕和人物的纷乱心绪牵连绾合,衬写出香闺女子的春怨,情景交融,别具风情。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2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

: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我神州大地沦丧,试问谁会成为范仲淹、韩琦式的人物来保家卫国。北望中原已失,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抛弃了。在边塞,我清晨骑在嘶呜的马背上出营,晚上伴着胡笳声宿营,所赢得的不过是满头的白发。收复“三秦”,只有汉初三杰再世了。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关中易守难攻,怎奈朝廷远在万里之外,又不肯发兵抗敌。主张和议的人谁还记得边关的耻辱,诸路兵马都几乎被灭。拜将台歪在一边,怀贤阁不见踪影,我怒发冲冠又有什么用。拍遍栏杆,只能独自仰望天空中的明月。

参考资料:

1、 蔡践. 豪放词全鉴[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137-138.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jiā)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酹(lèi)江月:词牌名。 又名《大江东去》《念奴娇》《赤璧词》《百字令》《壶中天》等。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体多见,正体为双调百字,上下阕皆十句四人韵。平韵正体惟改仄韵为平韵。 兴元:秦时名南郑,为汉中郡治所,在今天的陕西汉中市。一范一韩:范指范仲淹,韩指韩琦。范韩二人曾主持陕西边防,西夏敢骚扰。长安:借指汴京,代表已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大地。三秦:当年项羽入咸阳后,把关中分封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三秦。汉家三杰:指汉初名臣张良、萧何、韩信。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kǔn)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qī),怀贤阁杳(yǎo),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百二山河:形容关中形势险要,二人扼守,敌百人。阃外:指朝廷之外,或指边关。此指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浚合五路兵马与金兀术战于富平(甘肃灵武),诸军皆败之事。拜将台:指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台,在陕西西部。怀贤阁:是宋代为追怀诸葛亮而建的阁,在陕西凤翔东南。

参考资料:

1、 蔡践. 豪放词全鉴[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137-138.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胡世将任川陕宣抚副使,与吴积极抗金,刘琦、岳飞、韩世忠等也在中原重击金兵,抗金形势大好。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桧,力主和议,罢斥一批抗战人士,把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让给敌人,本词作于同年秋季。作者痛感朝廷失计、和议误国,满腔愤懑,发之于词。上片以眼看神州沦丧哪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河山起句,极度愤慨溢于言词。“北望”二句,北望长安不见,意为中原已沦丧,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失陷了,语含讥讽,情极沉痛。“晨嘶”二句,写自己清晨骑马出营,傍晚伴着胡笳宿营,因为订了和议,结果任凭岁月流逝,闲白了头发,却不见抗战杀敌。“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回顾历史。收复陕西,在历史上有过,那是汉初三杰的故事。言下之意,今天仍可以收复失地,关键在于实行抗战政策和任用贤才。

  下片紧承上片写不能收复失地的原因。“试看”二句,关中形势险要可以坚守,但朝廷在千里之外,又力主和议,不肯发兵。这里,他把矛头直接对准秦桧一帮卖国贼,进行谴责。愤怒地揭发了投降派的罪行。“阃外”二句,回顾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张浚合五路兵马与金兀术战于富平(甘肃灵武),诸军皆败之事,但今天人们忘记耻辱,又谈和议。“拜将”三句,“台”,“阁杳”,写这几处历史文物被破坏和被遗忘,表现了当时人们不重人才和糟蹋人才。能守而不守,忘记耻辱,糟蹋人才而侈谈和议,这些现实都促使充满爱国激情的作者激愤难当,但又无可奈何,他只有仰天长叹。最后以“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作结。全词充满政治色彩,论事透彻,用典恰当;感情饱满,激昂慷慨;风格沉郁悲壮,洒脱豪放。

  此词为感时而发所作,斥责和议之非,期待有抱负才能的报国之士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固它用东坡赤壁怀古韵,故此词亦可称“兴元怀古”。全词忧怀国事,着眼大局,感情饱满,激昂慷慨;风格沉郁悲壮,洒脱豪放。

  不过东坡赤壁词主要追思怀念周瑜,此词则追怀与当地有关的好几个历史人物。

  (一)“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项羽入关后分秦地为三,后因称关中为三秦。汉家三杰,就是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与韩信。刘邦于秦亡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定都南郑。后来他听从萧何建议,南郑为韩信筑坛拜将。刘邦后来出关向东讨伐项羽,并最终取胜,主要就是依靠了张良、萧何、韩信。

  (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怀贤阁是纪念三国时北伐至此的诸葛亮。这是因为诸葛亮几度北伐,即驻兵汉中以出斜谷,而且死后葬于汉中的定军山。陆游《感旧》诗记南郑两个胜迹,就是拜将坛与武侯庙。“惨淡遗坛侧,萧条古庙壖。”自注:“拜韩信坛至今犹存。沔阳有蜀后主所立武侯庙。”怀贤阁建于斜谷口,北宋时犹存。《苏轼诗集》卷四有诗题曰:“是日至下马碛,憩于北山僧舍,有阁曰怀贤,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诸葛孔明所从出师也。”

  (三)“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一范一韩,指的是北宋时驻守西北边境的范仲淹与韩琦。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与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为抵御西夏、巩固西北边防起了重要作用。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范)仲淹与韩琦协谋,必欲收复灵夏横山之地,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些历史人物,有的成就大业,有的北伐中原,有的威震边陲。“神州沉陆”、北宋沦亡之后,面对“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的山河残破的形势,不能不令人临风怀想古来于此为国立功的上述先贤。这时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怀古感时,以表达他希钦和追慕的先贤感情。但首句“神州沉陆”之后,紧接着“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这么写实是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紧接着下面说“汉家三杰”已成“往事”,拜将台与怀贤阁则一“欹”一“杳”,都是暗寓“时无英雄”之慨。

  当时张浚是个名望很高的主战派领袖,主张“中兴当自关、陕始”,自请宣抚川陕。可惜他志大才疏,对金兵作战常失利。建炎四年九月,他所指挥的五路之兵四十万人与金兵交战合溃败于富平(今属陕西),至追此关、陕丧失不可复。胡世将上痛和议之非,近伤富平之败,和则非计,战则非能,抚今怀古之余,内心更加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既愤且忧,自然“赢得头如雪”了。以功业论,无疑胡世将还算不上什么“中兴名臣”。但此词忧怀国事,着眼大局,不失阃外边的气度。“塞马晨嘶,胡笳夕引”两句,也很好体现了西北战场特有的边塞气氛。篇末写怒发上指,阑干拍遍,情怀激愤,这么写显示内心忧愤既巨且深,再也无法平复了。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25-122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长相思·桥如虹

: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
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钟。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
水乡的虹桥,水面开阔,水天相映。一叶扁舟在烟雨中自由出没,是“天”让我称“放翁”,放纵于山水之中。

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钟。
侧放船篷,让江风驱使而动,渔市东侧渔民茅棚高低不齐的排列着。等到傍晚的时候,只听远处晚钟悠悠。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
桥如虹:指虹桥,一作红桥。距三山别业约二里。一叶:指小船。称放翁:陆游自号放翁。

侧船篷,使江风。蟹(xiè)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钟。
侧船篷:船篷侧放,作帆使用。蟹舍:搭在湖中或江上的小茅屋,渔家暂时居住。参差:高低不齐。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