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花儿在寒冷中还没有开放,鸟儿也没力气的叫着,我骑马随意而行游玩到了太阳西落。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哪里还不是春天,一个姹紫千红的繁华春日,就要来临了,魏王堤的柳丝垂的很长。
参考资料:
1、 李献奇,陈长安.洛阳名胜诗选:中国旅游出版社,1984年12月:180花寒懒发鸟慵(yōng)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魏王堤:洛水流入洛阳城,溢而成池。贞观中以赐魏王李泰。池有堤以隔洛水,名魏王堤。慵:懒,没气力。信马;骑马随意而行。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dī)。
柳条无力:形容柳丝下垂很长。
参考资料:
1、 李献奇,陈长安.洛阳名胜诗选:中国旅游出版社,1984年12月:180诗的起始两句:“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写冬去春来,但仍春寒料峭,那种百花争艳、莺声燕语的春日繁华景象还远未出现。看不到一点可以驻足观赏的春天景象,诗人也只好在长堤上信马闲行,颇为无奈地消磨时光。但春天
《魏王堤》诗意图 不可能没有一点踪影,细心而敏感的诗人突然发现了春已到来的迹象,那就是长堤两旁的弱柳,已嫩枝轻拂,给人间带来了一丝春意。
从全篇诗意来看,这首小诗可以说是一首寻春、觅春诗;在春天来临之前,诗人已动春思,来到魏王堤觅春、寻春。这时虽仍然寒锁大地,不见花影,未闻鸟声,但从已变得柔嫩的柳枝上,看到了春的踪影。诗中用“懒发”、“慵蹄”来形容花、鸟,以“无力”描写柳条,都给人一种娇不胜寒的感觉,但春既已萌动,毕竟是锁不住的,“何处未春先有思?”“先有思”,就是说,春天已在不易察觉中迈出了她的脚步,一个姹紫千红的繁华春日,就要来临了。凭着诗人的敏感,在本无春景可写的记游中,却染上了令人鼓舞的春意。“诗以奇趣为宗”(东坡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引),实际也未必尽然。白居易诗惯以平淡语写日常平淡事,但凭着诗人的情怀和敏感,写得别有意趣,令人喜读,这首小诗正是一例。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18-519页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向吴亭东放眼望去千里清秋,我当年曾经在这里高歌畅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寺里结满青苔没有马的足迹,桥边荡漾绿水增添很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大体上南朝人物个个都旷达,可爱那东晋名士世上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月明之夜更加希望桓伊出现,听他用笛声吹奏出塞的怨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谢眺诗中赞美此处是最好的美丽地方,夫差传记里说是他训练穿犀牛皮铠甲的水军的地方。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城高如铁桶横列劲弩硬弓,绿柳浓暗女子在红楼中做着巫山云雨的约会梦。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雕画的号角声顺着南风飘向江北,月下也常听有隐士在此唱着钓鱼歌。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扬州驾骑车马的人回头到镇江一试旅游,我将不吝啬千两黄金借给您。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5-666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句吴:即吴国。句:一作“向”。向吴亭:在丹阳县南面。放歌:放声歌唱。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马:一作“鸟”。
大抵南朝皆旷(kuàng)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旷达: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可怜:可爱,可羡慕。风流:洒脱放逸,风雅潇洒。。
月明更想桓(huán)伊在,一笛闻吹出塞(sài)愁。
桓伊:东晋将领、名士,早年月下遇王懿之为他吹笛。一笛:指一支笛的声音。出塞:曲名,曲调哀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xī)军。
谢朓:南朝齐文学家。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水犀军:披水犀甲的水军。
城高铁瓮(wèng)横强弩(nǔ),柳暗朱楼多梦云。
铁瓮:润州城,孙权筑,号为铁瓮。朱楼:谓富丽华美的楼阁。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钓歌:渔歌。渔人所唱的歌。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扬州:今属江苏。尘土:指尘世;尘事。千金:极言钱财多。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5-666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第一首诗首句起势弘远。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给人一种极恍惚无际的感觉。诗人的万端思绪,便由登览而触引,大有纷至沓来之势。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思忆起昔年游览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正逢惹愁的爽秋季节,神往之中隐含着往事不再的悲凉。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
颔联没有续写昔年游览的光景,而是以不尽尽之,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士人们嬉游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从写法上看,本来是寺里长满青苔,桥下荡漾绿水,诗人却故意颠倒语序,把鲜明的色彩放在句头,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这就为下一联抒发思古之情创造了条件。
颈联再转,让思路从眼前出发,漫游时空,飞跃到前代。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感慨。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可是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只留下虚名为后人所倾羡。中间两联由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在人空的无限哀惋之情。
诗人似乎长时间地沉浸在遐想中,直到日落月出,江面传来一声愁笛,才把他从沉思中唤醒。诗用“月明”表明时间的推移,以见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则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之意。然而这一联的佳处,更在其意境的深远。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传来《出塞》曲的悲怨笛声,又给诗增添了一层苍凉哀怨的气氛。诗人由笛声而更想到东晋“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联系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融为一体。因此,诗虽将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
这首诗所抒发的,不过是封建知识分子因不得志所产生的人生无常虚幻的悲叹,但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诗忽而往古,忽而现在,忽而为一己哀愁,忽而为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于一炉;挥洒自如,放纵不羁,在时空上和感情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前人评杜牧的诗“气俊思活”,于此可见一斑。
第二首诗说明润州邻近对应着扬州,在长江畔城防更严密,更加适合旅游隐居,但也仍然多次成为亡国之地。
参考资料:
1、 张金海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68-1069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自云绕山山路幽深,禅门弟子远来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僧熟路踏苍苔归寺,鹿在林踩红叶有声。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高阁燃清香生静境,夜堂鸣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自从紫桂岩前告别,不见南能直到如今。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页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东峰弟子:犹言东山弟子,即禅门弟子。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称东山法门。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qìng)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南能:指禅宗南宗惠能六祖。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页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114页海鹤一为别,存亡三十秋。
与品德高尚的你相别,如今已有三十个春秋。
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
今天我独自登临故地,形影孤单,物是人非,禁不住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参考资料:
1、 谢汉强.柳宗元柳州诗文选读:西安地图出版社,1999.12:第4页海鹤(hè)一为别,存亡三十秋。
海鹤:比喻品德高尚的人。存亡:指己存彼亡,自己还活着而德公已经去世。三十秋:三十年。
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
参考资料:
1、 谢汉强.柳宗元柳州诗文选读:西安地图出版社,1999.12:第4页这是一首“感旧”之作。所感怀的对象为三十年前见到的“德公”,德公已如海鹤仙逝。当年一别,转眼三十载了,生死存亡真是无常啊!触发其感怀的媒介则是“长沙驿前南楼”。陈景云《柳集点勘》说:“长沙驿在潭州,此诗赴柳时作,年四十三。观诗中‘三十秋’语,则驿前之别甫十余龄耳。盖随父在鄂时亦尝渡湘而南。”据诗意,大约三十年前,宗元之父柳镇任鄂岳沔都团练判官,宗元随父曾在长沙驿前南楼与“德公”话别。“海鹤”自然是指德公,但称德公为“海鹤”,却自有其独特的蕴涵。其具体所指,今日虽已不可确知,却可从中领略到一种潇洒、自由、无拘无束、来去自如的意味,并由此给全诗增添一种空灵的诗化的情调。
通首抒情,蔼然仁者之言。无一字不质朴,无一语不出自肺庸。今昔之感,洋溢在字里行闻,字字句句扣紧感旧的题旨,一气贯注,自然浑成。“存亡三十秋”,蕴藏着无限的伤感。既有世路的艰险,更有人生的坎坷,既有昔日的情愫,又有今朝的思慕。“数行泪”是哭德清公,也是哭自己的功业未就,谤责飞腾。着一“独”字,而身世之寂寥。前路之渺茫,概可想见。诗人怀旧伤今,所以有诸多感慨。
其实还有一层无常感他没说出来:仕宦更是无常!一月奉命北归,二月到京,三月又贬柳州,人生太难预料了!怀旧伤今,诗人禁不住流下数行清泪。这首诗与前《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诗相较而读,一喜一悲,炎凉相继,颇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柳宗元诗文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07:第2页2、 何严 羊春秋.新编唐人绝句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9月3、 张海鸥.唐名家诗导读: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9:第304页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晚上知道了清净的佛理,白天便远离人群。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等着远方覆釜山的僧人,预先打扫自己的房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僧人们从云峰中降临,来到我的杂乱的居所。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我们坐在铺草上吃松果,点燃香炉观看佛经。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燃着灯白天将要结束,敲起磬夜晚刚刚开始。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一旦悟到了寂灭的快乐,这一生都觉闲余安宁。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也不必再想归隐了,人生和世间都是空虚的。
参考资料:
1、 王志清撰;袁行霈主编;刘跃进副主编.王维诗选:商务印书馆,2015.04:218-2192、 傅东华选注;马卉彦校订.王维诗:崇文书局,2014.09:19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饭:施饭食给人。覆釜山:山的名字,有此名的山不止一处,一说是荆山,在今河南灵宝,一说在长安。清净:佛家用语,指远离恶性和烦恼。
将候远山僧,先群扫弊(bì)庐。
弊庐:谦称自己的居室。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hāo)居。
蓬蒿居:长满了蓬蒿的居所,或言居所在蓬蒿中,自谦。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藉草:以草为铺垫物。这里指坐在铺草上进食。松屑:松子,松树的果实。一说为松花。此句意谓:高僧们不需要什么美食招待。
燃灯昼欲尽,鸣磬(qìng)夜方初。
磬:僧人所用的一种法器,做法事或诵经时,击而鸣之。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寂:寂灭,佛教用语,意为度脱生死,入寂静无为、涅檠再生之境地。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归:指弃官归田。身世:指人生和世间。
参考资料:
1、 王志清撰;袁行霈主编;刘跃进副主编.王维诗选:商务印书馆,2015.04:218-2192、 傅东华选注;马卉彦校订.王维诗:崇文书局,2014.09:19全诗共十四句。开头的四句,是自写,写自己饭僧前的忙碌。饭僧成为王维晚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今日,他所迎的是远道而来的高僧,故而特别地殷勤而隆重。“先期扫弊庐”,诗人提前打扫房屋,就为了等候这些远行而来的僧人。
中间六句,写“云峰里”来的高僧。覆釜山的高僧们终于被盼来了。这些僧人们果然不同凡俗,他们的物质需求极低,却异常地虔诚,也异常地专注,除了看道书、诵佛经外,连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
最后四句是写禅悟。“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二句,写其彻悟。诗人在与高僧们的交流中,享受空门、山林的幽寂之乐。参证了“凡所有相。皆是虚空”(《金刚般若经》)的禅宗要义,彻悟到真正的乐事乃寂灭与涅檗,明心见性,即事而真,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湛然常寂”的境界禅宗圆通静达的启悟。这也使其除去了一切世俗妄念的执,因此,现实中的生命与物质便空幻虚无而显得不重要了,生成了“思归何必深”的处世遇物的生存智慧。这样的收束,类似谢灵运诗的玄言尾巴。其实,王维诗中也有些这样的“尾巴”,因为他也太想将自己的禅悟禅悦直白地表达出来,并传达给世人。
参考资料:
1、 王志清撰;袁行霈主编;刘跃进副主编.王维诗选:商务印书馆,2015.04: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