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三姓咽面

:
昔闻班家子,笔砚忽然投。一朝抚长剑,万里入荒陬。
岂不服艰险,只思清国雠。山川去何岁,霜露几逢秋。
玉塞已遐廓,铁关方阻修。东都日窅窅,西海此悠悠。
卒使功名建,长封万里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宣明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为人有胆气,尝为郭元振判官,出使至三姓咽面。历左拾遗、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玄宗先天二年(713)前后,尝以左拾遗监姚巂诸军事,兼招慰使,亲往蜀中验察山势民情,移牒益州长史陆象先,劝其罢凿岷山开路之役,蜀人因此得免苦役。能文工诗。尝山行见孤松,赏玩久之,乃赋《山行见孤松成咏》诗。凤阁舍人梁载言称此诗“文之气质,不减于长松”。所赋《使至三姓咽面》诗,时人亦“称为绝唱”。事迹散见《大唐新语》卷八、卷九。《全唐诗》存诗2首。 2篇诗文

猜你喜欢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

:

少年不得意,落拓无安居。
愿随任公子,欲安吞舟鱼。
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
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
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
翰林秉笔回英眄,麟阁峥嵘谁可见?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
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食黄金盘。
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
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
爱君山岳心不移,随君云雾迷所为。
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
别后遥传临海作,可见羊何共和之。

东平与南平,今古两步兵。
素心爱美酒,不是顾专城。
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
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

少年不得意,落拓无安居。
少年时期人生不得意,落魄流徙不曾安居。

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
胸有大志一心追随任公子,大钩巨缁钓那吞舟大鱼。

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无奈之间经常痛饮逐景而游,壮心不存、功名不就,都疏远而去。

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
兰生谷底人不识人不锄,云在高山空翻卷空舒展。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
突然有名,天子派驰马来迎,如同赤车骋蜀道去接司马相如。

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
迈步朝廷走进九重高门谒见见圣上,龙颜笑开令我顿觉四海如春。

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
宫中彤庭四下里高呼万岁,拜贺圣明主上收揽沉沦不显的英才。

翰林秉笔回英眄,麟阁峥嵘谁可见?
我在翰林院挥笔引来皇上的目光,峥嵘的麒麟阁上谁能见到我呢!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
蒙承圣恩举步进入银台门,持笔著书独自待在金銮殿。

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食黄金盘。
乘龙驹雕蹬跨上白玉鞍,享受象床绮食面对黄金盘。

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
以前讥笑我微贱的那些人,现在都来拜见请求交友同欢。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
可我一旦以病辞京漫游江海,往昔那些人谁还与我相识相好?

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
前门作揖软绝,后门索性硬拒,结交之人一一变了面孔。

爱君山岳心不移,随君云雾迷所为。
最喜欢您心如山岳终不改变,真想随您不管去作什么。

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
我亦想借您梦得“池塘生春草”的佳句,使我登楼之诗身价百倍。

别后遥传临海作,可见羊何共和之。
相别之后我要像灵运遥寄惠连诗作一般寄诗给您,还有些人也会有和作的。

东平与南平,今古两步兵。
东平相阮籍与南平太守的您,古今都可郁喜爱饮酒的步兵校尉。

素心爱美酒,不是顾专城。
您和阮籍都是从心眼里爱好美酒才去作那个官,并不是看重恋眷职务啊。

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
如今因酒而谪官去到武陵桃源,寻花寻竹行了几处地方?

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
桃花源中的秦人有如旧识,定会出门笑脸相迎。

参考资料:

1、 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0-401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45-438

少年不得意,落拓(tuò)无安居。
落拓:即落魄。此用《史记》郦生的典故:郦生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

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
吞舟鱼:形容鱼大。此指心有大志。

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
“兰生”句:《三国志·周群传》:“芳兰生门,不得不锄。”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

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yán)一解四海春。
龙颜:借指帝王。

(tóng)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
彤庭:汉皇宫以朱色漆中庭,故称。沉沦:沦落之人。

翰林秉笔回英眄(miǎn),麟阁峥(zhēng)(róng)谁可见?
翰林:此李白自指翰林供奉的经历。英眄:皇帝的顾望。麟阁:汉宣帝时有麒麟阁,为图绘功臣之所。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luán)殿。
金銮殿:大明宫紫宸殿北曰蓬莱殿,其西曰还周殿,还周西北曰金銮殿。蓬莱殿西龙首山支陇起平地,上有殿名金銮殿,殿旁坡名金銮坡。

龙驹(jū)雕镫(dèng)白玉鞍,象床绮食黄金盘。
绮食:一作“绮席”,盛美的筵席。

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chóu)昔相知几人在?
畴昔:往日,从前。

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

爱君山岳心不移,随君云雾迷所为。

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
“梦得”二句:此以灵运与惠连喻己与之遥。

别后遥传临海作,可见羊何共和之。
临海:即今台州。羊、何:即泰山羊璿之、东海何长瑜,与谢灵运、谢惠连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

东平与南平,今古两步兵。
“东平”二句:此以阮籍比李之遥。李之遥为南平太守;阮籍曾任东平相,称阮步兵。

素心爱美酒,不是顾专城。
专城: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

(zhé)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
桃源:在武陵,陶渊明曾作《桃花源记》。

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
秦人:《桃花源记》载,内中之人自称是秦时人,避秦末之乱才进入桃花源中。

参考资料:

1、 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0-401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45-438

少年不得意,落拓无安居。
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
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
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
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
翰林秉笔回英眄,麟阁峥嵘谁可见?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
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食黄金盘。
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
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
爱君山岳心不移,随君云雾迷所为。
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
别后遥传临海作,可见羊何共和之。

东平与南平,今古两步兵。
素心爱美酒,不是顾专城。
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
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共同主题是赞美从弟李之遥,而讽刺势利小人,从而反映出世道交恶,贤者被弃,佞臣得势,道德友情沦丧,一切均以势利为轴心和转移。李白身受其害,故借赠诗抒感概。第一首诗写完之后,犹未尽意,故又以第二首补足之。两首诗呈现出不同的描写重点,然而又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完整艺术整体。

  第一首基本是以七言为主的古体诗,全诗三十二句,可分三个大段落。

  第一段共八句,又可分为两个层次。诗开端的五言四句为第一个层次,直叙少年不得意,潦倒而无安居生活之业。愿意追随古代任公子之后,投钓东海,钓得能吞进舟船的巨鱼,以饱天下之人,而不作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任公子是《芪子》一书中所引用的寓言人物:任公子作大钩巨缁,五十辖以为饵,蹉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饱)若鱼者。这四句五字句,一气贯下,借用郦生与任公子的两个典,说明自己志在济世任侠,然而却失意落魄。因而欲步任公子后尘,鄙弃名利,听任自然,相信自己会得到预想的结果。创主唐代的任氏之风俗。这就使李白少年时的形象与精神,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也暗含着理想与志向同社会现实的矛盾,坚持理想志向,而绝不作势利小人,保持淳美的人性本色。体现着世不容己,己也弃世。他在《古风》(其十三)诗中也表现了与此相似思想:“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暗示出失意落魄的主客观的原因,矛盾的双向性。接着诗人运用七言四句,由前面五言句式的音节短促与凝重,而转为音节舒缓与和平,抒写失意后的生活和行为。经常是饮酒抒忧,追逐徜徉,名山胜水,追求天真的人性美。从此逐渐使壮心与功名相分疏。这正像美好的兰花生在山谷中而不会遭人锄掉一样,保持着它的自然美;又正如围绕高山上端的白云,自由地翻卷与铺张。这四句是写入长安前的生活,暗示出以隐求仕,而不汲汲于功名。追求的是人性自由、适意生活的清真美,从名胜山水风景中吸取美的力量。兰生谷底是反用《三国志·蜀志·周群传》中“芳兰生门,不得不锄”的典故,暗示出在朝廷,权贵是容不得贤人君子的。兰花是比况贤人君子的。例如屈原《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描写,比托贤人君子。贤人君子只有在山乡水国才有自己生存的天地,自由的王国。总之这八句诗是李白的自画像,自抒心志,真率自然,发自肺腑。为少年以后与入长安之前的李白作了评介,形神欲出。

  全诗的第二段是从“汉家天子驰驷马”至“象床绮席黄金盘”,共十二句,每六句分为一小节,又为一层意思。这段诗的前六句是写李白被征召入京与谒见唐玄宗的隆重盛况。汉家天子是代指唐家天子唐玄宗,派御用的高车四马,像当年汉武帝迎接从蜀地来的司马相如一样,迎接李白。李白进入九重宫门,于金殿上拜谒当今圣君皇帝。皇帝龙颜笑逐颜开,天下人就像沐浴春风一样,受到皇恩的抚育。金殿里左右站班的大臣都高呼万岁,叩拜皇帝、祝贺皇帝征召了一位隐逸失意的贤材。这六句诗是铺陈叙述,但又重点突出,突出皇帝的重视。以赤车驷马相迎,龙颜高兴,群臣高呼万岁等细节,渲染气氛,烘托自己的形象的高贵,超卓拔群,荣耀至极。然而这仅是谒见初的情景。接着诗人又用六句,描绘自己供奉翰林的情景,皇帝垂青,自己大展英才。自己供奉宫内翰林院,执笔草拟皇帝的诏书,受到皇帝的不时注目,焕发出赏识的眼光。宫内藏书的麒麟秘阁威严高峻,自己在这皇帝秘阁中读书,接受皇帝询问,没有谁可以得到这种荣誉,恐怕连看到这高峻的麒麟阁都难。回忆当初承受皇帝恩惠时,进入了右银台门内的翰林院供奉,又独自在金銮殿上草拟皇帝文件。出宫门随侍皇帝,乘有雕饰精美的马蹬与镶白玉的马鞍的御马,在宫中坐的是皇家椅子,用的是皇家御用黄金盘。这六句诗是说明自己志大才高,得到皇帝的信任,满面春风。荣极一时,盛极一时,享受到人臣的极誉。这六句诗采用间接描写,从皇帝眼睛垂顾到环境的烘托,传神地状出自己内心活动和心境昂奋。这与第一段落魄失意的心境构成了鲜明对比,然而这又是不慕名利,以高尚节行与大智大才,自然得到的荣誉。这无疑地是诗意发展、诗情的延伸。

  全诗第三段是从“当时笑我微贱者”至“可见羊何共和之”也是十二句,每六句为一小节,为一层意思。前六句是写被逐出长安,饱尝世态炎凉冷暖之苦。诗人说:回想我在朝廷时,原来笑话我出身卑贱而白眼看我的人,现在却一反常态请求我接见,与我交朋友,欢聚在一起。可是当一个早晨我上表章,托病请求还山时,旧日与我交欢相知心的人,没有几个人了。门前送我以礼,随后即关紧门。这些人就是有势就交,无势就改,反复无常。这六句表面上是写自己失势前后的人情关系的变化,透视出势利小人的丑态与趋炎附势的卑鄙灵魂。反映出民族的传统淳朴美德,正被势利小人所践踏,世风浇薄,孕育着社会危机。鄙视、悲愤,感叹之情与探求人生的传统美德等交识在一起,很能感发人意。“当时”,“畴昔”,“今日”相钩连、六句诗意脉一贯,曲折相续,对比鲜明,个性突出。后六句扣题,赞美从弟李之遥始终如一的交情。诗人对他说:对比之下,你的友情如山岳一样始终如一而心不改变,如云雾随着高山一样迷失掉它的所作所为,你不为邪恶云雾所动。云雾是象征着社会炎凉世态,邪恶势力。你与我之间情谊,如当年谢灵运与谢惠连兄弟间关系,才情相用。由此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梦得‘池塘生春草’”这首诗的价值。随着社会阅历之深,而不断地增长它的价值。别后,希望你看到这从遥远地传递去的我的诗篇,也能像谢灵运登临海峤赋诗寄给他的族弟谢惠连一样,和像羊璿之,何长瑜一样的诗友相互唱和。前两句用比喻象征,描绘友情淳真。后四句用典故,谢灵运赏识他从弟惠连之才,相互切磋切琢。当他写《登池上楼》诗时,于梦中见到谢惠连而忽然得到“池塘生春草”这一名句。羊璿之、何长瑜是谢灵运的诗友,谢灵运又作《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可见羊何共和之》一诗。李白用典比况自己与李之遥兄弟情谊,知音友情。预想李之遥接到此诗,诗友共唱和,又颇感欣慰。第二段所引爆出的悲叹之情迅速转化为平和愉悦,为世上有知音的兄弟而自豪!于此结束全篇,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全诗看似平常,无动人的描写,又乏雕饰词句。章法自然,以情运思,构成了失意——得意——失意——自慰的意脉,于平易中数见曲折,自然天成。

  全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看似竹筒倒豆,事无巨细,倾泄而出;实则匠心独运,以客观环境与人物描写,兼巧用典故,从今昔对比中,以刻画自己的心象,从两种对立的人格中,歌颂淳朴清真的人格美,以自己与从弟之遥当之。反衬与贬抑势利小人的丑恶人格及其卑鄙的灵魂。进而透视出世风浇薄,贤者被弃的社会悲剧,表现盛唐社会由盛转衰的征兆。这种平易自然,亲切感人,于不见技法中,悟出社会人生的道理,非常深刻。

  其二诗则转笔重点写李之遥。宋本《李太白文集》在此诗题自注:“时因饮酒过度贬武陵,后诗故赠。”全诗由此生发,刻画李之遥的性格与形象,及其被贬的原因和诗人评价。在组诗结构上是对前诗作重要的补叙,使李之遥形象光彩照人,与李白正好如一对玉人,相映相衬,天真淳美,然而却都不容于世。

  全诗八句,前四句为一个层次,后四句又为一个层次,意脉绵密,严整无痕。

  前四句写李之遥思想与性格,作者并不直接述出,而是采用以古托今的笔法,在古今人相映衬中,托出南平太守李之遥如魏晋初的大诗人阮籍,不满意朝臣的倾轧与司马氏诛杀异己,而以酒浇愁,冷眼注视现实,佯狂处世。淳美人性,托之于美酒,而无意于功名利禄,不以专城的郡守职务为重。这与魏晋时的阮籍是十分相似的,故诗人说今古两步兵。阮籍拜东平相,不以政事为务,沉醉日多。听说步兵厨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这四句以古今对比手法,既刻画李之遥的形象与性格,也暗喻伤酒而被贬。伤酒又如阮籍不满意现实,而又无力挽狂澜,以酒消忧。开端两句平平叙出,但却拓展时空,今古相接,比之单写李之遥却有较丰富的意蕴,赞美之情是今亦是古,今古相重,凝重浓厚。

  后四句一转,写李之遥因不顾专城,只爱酒,而被贬武陵。使诗人联想陶潜所写的《桃花记源并诗》,于是就化用这一典故,铸成后四句的美好诗意。诗人说:你去的武陵,就是晋大诗人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不知你今后要到这里多少地方寻找桃花源世界。那里的避世乱的秦人,像故旧的相识,出门笑脸相迎你。这四句诗再用陶潜理想与人格托喻李之遥,再次渲染他的人格美,追求理想社会境界。这一用典使李之遥形象增加了光辉。更可贵的是使典故内容与诗意融合无间,塑造一个优美的社会环境。自然美、人情美异于冷峻的现实。注入了诗人的浪漫理想,然而它又植根于现实,并非空中楼阁,虚无飘渺,可望不可即。

  这首诗热情洋溢,气贯全诗,逐层蓄积,赞美,回护,预测,构成感情的流程,心潮逐浪高。古今未来时空相续,关心体贴挚爱之情,无以附加。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不深思就体味不到这种深邃的情思。

  这两首诗一长一短,看似不相称,实则各自得体,各尽所职,言近旨远,相得益彰,俱为精品。可参读《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等诗,以对此诗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45-438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48-3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十年憔(qiáo)(cuì)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十年憔悴:指被贬十年的屈辱与痛苦生活。憔悴: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秦京:秦都咸阳,此处代指唐都长安。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风烟:风云雾霭。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汉魏古墓。草树平,即草与树平,表示非常荒凉。

直以慵(yōng)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招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时名:一时的名声。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zhuó)(yīng)
临河:去河边。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刘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柳子厚与刘梦得在公元793年(贞元九年)同为赐进士及第,踏上仕途,二十多年来,肝胆相照,取长补短,是中唐文坛上的“双星”。孙昌武先生在《柳宗元评传》中 写道:“刘禹锡是柳宗元一生中最为亲密的友人,是一代差可与柳宗元比肩的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二人交谊终身不渝,在政治斗争中同进退,相支持,在思想理论上互有影响,在文学上也共同切磋,相互学习。”从步入仕途到“永贞革新”,从革新失败到被贬谪,从奉旨返京到再度远谪,他们始终患难与共。永州十年,二人交谊最密切,通讯最频繁。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二月,二人作为“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上亭》)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满以为劫难已过,对前途充满希望和幻想,谁知不到一个月,却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就心态而言,彼此都凄然伤感,二人都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造福桑梓;但朝廷一再疏远,新贵们造谣中伤,其理想已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纵有雄才大略仍无用武之地,因而更加愤懑。柳宗元便有“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重别梦得》)的打算,刘禹锡则更低调:“耦耕若便遗身 世,黄发相看万事休”(《答重别》),他们已把功名看淡,悟出东山再起遥不可及的道理。到衡阳后,一人往西南去了柳州,一人向南直奔连州,歧路分手,万语千言,甚为感人。刘梦得形容惜别时的情景为“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分手之后,相互写诗酬答,共六首,其中七律二首,七绝二首,五绝二首,均字字含情,句句有泪,深沉而郁抑,哀伤而悲凄。《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为第一首。

  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始“伏”而“起”,旋“起”而又“伏”,短短十四个字,把两位诗人十几年来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了出来,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们死的死,病的病。两位诗人总算万幸,只是外放而已。但十年时间过的是囚徒般的生活,身心均受伤害。为官乃徒有虚名,治民又力不从心,持家实艰难异常。作者到永州后,老母爱女相继弃世,自己因水土不服而染病在身,所居处所凡四遭火,差点被烧死。名为六品官员,实则“弼马温”而已。故“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不足为怪。好不容易等到皇恩浩荡,大赦天下,终于得以与友人在长安相见。“到秦京”为一“起”,心境也稍微好一点。谁知好景不长,到长安不到一个月,圣旨下,又把他们明升暗降地外放至更为荒僻的州郡做刺史,“谁料翻为岭外行”乃再一“伏”。此刻,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海市蜃楼般顷刻之间无影无踪,本是“憔悴”的面容又蒙上厚厚风尘,更显其“憔悴”。这一年柳宗元44岁,刘禹锡45岁,正是为国效力的大好年华,奈何贬谪远州,英雄失路,宁不哀哉。

  颔联以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暗点“古道西风瘦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作者说:想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后人将其铸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军庙前,如巨人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灿。而今他等踏上这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虽是季春,却有《黍离》之悲。物已如此,人何以堪。想想自己的境遇,看看唐王朝的倾颓,则又平添了几分愁思,多加了一层愤懑。这一联妙在借古讽今,即景抒情。写伏波风采,叹自己身世;描故道荒凉,讽当朝衰微,从而再表“憔悴”之意,可谓一石双鸟,言在此而意在彼也。此联失粘,仓促成章之未暇订正,或竟不以律害辞,不以辞害意。亦见唐人知律而不为律所缚也。

  李白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对于柳、刘二人来说,头顶上就不只是一片浮云,而简直是满天乌云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事如幽灵般伴其左右。据传刘梦得“十年憔悴到秦京”以后曾写诗两首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他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而“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再游玄都观》)二句则暗刺朝廷政治危机,旧宠新贵们一“花”不如一“花”的现实情况。由于两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新贵们于是大进谗言,一时间风云突变,厄运又至,两位诗人再度遭贬。作者说:老朋友,我们似失之慵疏呀。“慵疏”者,非懒散粗疏也,意谓迂直,坚持操守,固其本性也,无怪乎新贵与你我冰炭不相容。颈联“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妙在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言下之意是:倘若我们能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

  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说:你我即将分路,天各一方,想当年,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诗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 两句,我们分路,“怅悠悠”则同,但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看似乖谬,实则在理。这艺术上的夸张同样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彼时彼地的两位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渺茫,可垂泪;生离死别,无缘再见,可垂泪;英雄失路,报国无门,可垂泪;新贵弄权,国之日衰,亦可垂泪。即使“垂泪千行”,也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悲痛、愤懑、伤感、失落、依恋、忧郁互为交织的复杂感情啊!王勃云“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之中,尚有勉励,读之令人胸襟开阔,格调颇高,堪为千古名句;而此诗结句从苏李赠别诗中翻出无穷之意。尾联乃表两个断肠人相别,将国事家事融为一体,可忧可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同样脍炙人口,且有令人潸然泪下的艺术效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宴词

: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长堤下,春水碧明一片悠悠,和漳河一起慢慢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不要去理睬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quǎn)入漳河一道流。
长堤:绵延的堤坝。悠悠:指水的长久绵延之态。畎:田间小沟。漳河:位于今湖北省中部。

莫听声声催去棹(zhào),桃溪浅处不胜舟。
   
催去棹:催促船儿离开。催,催促。去,离开。棹,长的船桨。胜:承受。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这首诗虽然是在宴席上所写,描写了宴会的情景和周围美好的景色,但却以乐景写哀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深深的离愁。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

  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一为反衬。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诗人想象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

  二为想象。诗人写所想,化虚为实,借溪浅不胜舟形象地表达了离愁之重。

  三为借景抒情。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5-7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

:
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
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
垂柳一株,委身于永丰坊西南角的荒园中,因柔条极茂,被东使取两枝植于宫中,从此荣耀百倍,无异升天。

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料想今春的天象,将会有两颗新星得蒙柳宿星的光芒惠泽了。

一树衰(shuāi)残委泥土,双枝荣耀(yào)植天庭。
天庭:指古代神话中的玉帝皇庭,也指帝王的宫廷。此处即指宫廷。

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马郎中移白菊见示

:
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
素色不同篱下发,繁花疑自月中生。
浮杯小摘开云母,带露全移缀水精。
偏称含香五字客,从兹得地始芳荣。

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
陶渊明诗中只是采黄菊的黄精。郢都歌曲中新传唱阳春白雪的白雪花英。

素色不同篱下发,繁花疑自月中生。
白色不同于黄在篱笆墙下发展(白居易有咏白菊自比白头翁诗),繁盛的白花繁白好像从月亮银水中出生。

浮杯小摘开云母,带露全移缀水精。
浮照酒杯少摘一些又打开云云母屏风,连带露水全都移植好像连缀着月亮这个水精。

偏称含香五字客,从兹得地始芳荣。
偏偏称心的五字诗人客对您含着鸡舌香的郎官来称赞,您如这白菊花从此得地就开始欣欣向荣了!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239页

陶诗只采黄金实,郢(yǐng)曲新传白雪英。
马郎中:即前水部马郎中。《移白菊见示》是马郎中的诗。陶诗:东晋诗人陶渊明之诗。黄金实:指菊花。陶渊明爱菊,诗中多有对菊花的赞美。郢曲:郢是战国时楚国都城,郢城中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等歌曲。此借《白雪歌》引出白菊之英。

素色不同篱(lí)下发,繁花疑自月中生。
素:白。素色:白色。

浮杯小摘开云母,带露全移缀(zhuì)水精。
小摘:喻花未盛开。云母:谓花似白云母。水精:即石英。此形容菊上露珠之晶莹。

偏称含香五字客,从兹得地始芳荣。
称:适合。含香:《汉旧仪)中说尚书郎在光明殿奏事之时,含鸡舌香,即丁香。得地:犹得所。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239页
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
素色不同篱下发,繁花疑自月中生。
浮杯小摘开云母,带露全移缀水精。
偏称含香五字客,从兹得地始芳荣。

  菊花历来是诗人笔下的爱物。东晋陶洲明就以爱菊闻名。尤其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更抬高了菊花的“身价”。不过人们赏菊,多数人喜欢黄色的金菊。而不大喜欢寒素的白菊。唐人也是如此。刘禹锡就在诗中写过当时“家家菊尽黄”(《和令狐相公玩白菊》),虽有夸张。但却反映出大多数人的嗜好,因为“白花冷淡无人爱”(白居易《白牡丹》)。而李商隐这首诗则专为白菊写照,极言其美。

  诗一开头便写道:“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实”即花。晋代潘尼《秋菊赋》中就有“真人采其实花”之句。“英”也指菊花。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的诗句。“郢曲”与“白雪”都是用典。宋玉《砖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楚国都城)中者,……其为《阳春白雪》,园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诗人觉得东晋陶渊明在他有关菊花的诗作中只写黄菊,不写白菊,似乎不大公平(其实不是不写白菊,我国汉魏及两晋还没有培育出白菊),所以马郎中移栽白菊,并以白菊赋诗,真是难能可贵,其诗作如同《阳春白雪》之曲那般高雅,和者盖寡啊!

  接下去,诗人便着力刻画白菊之美。三、四两句:“素色不同篱下发,繁花疑自月中生”,主要刻画白菊之色,而“移”字也随手带出。就色而言,白菊冰肌雪骨,如白玉琢成,似秋霜初降,确实不同于篱下生长出来的黄菊。它那晶莹洁白、玲珑剔透的花朵似乎是从月宫生长出寿的,哪是人世间的凡花俗卉呢?

  五、六两句又一分一合更细致地描写白菊:“浮杯小摘开云母,部露全移缀水晶。”“小摘”是分开来看,“全移”是合观一体。此处诗人采取他贯用的写作手法,绕开描至对象本身,别出心裁,以他物出之因为“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舛巧”。(《文心雕龙·神思》),如果直相描写白菊本身容易直白无味,所以诗人便采用比喻的手法,借物之亡者以喻白菊,浮杯小摘,即分开来帝细观看,它晶莹剔透。如同云母一样玲珑。再“带露全移”,从整体上观察,那洁白纯净的花瓣上带着一串串透明的露珠,真如水晶一般明亮这一联笔法精妙,极尽白菊之态。

  七、八两句:“偏称含香五字客从兹得地始方荣。”着重赞扬马郎中其人及其移植白菊之事。清人陆昆曾评论这两句诗的时候就说:“含香句,谓花与人称。一经郎中移植,便庆得地。而芳荣自此始矣。”(《李义山诗集注》)。“含香”与“五字客”都是用典。《汉旧仪》中说:在汉代,尚书郎奏事于光明殿。而殿中用胡粉涂墙壁,尚书郎“趋走丹墀。含鸡舌香(即今丁香),伏其下奏事。”另据《世说新语》所载,魏司马景王命中书令虞松作表,虞松写完后上呈,却不合景王之意,让他再行决定。但虞松思路枯竭,半天不能更改,心想此事,面带难色,当时钟会见之便拿过来看,为他改定了五个字,虞松心悦诚服。再送景王之时,景王惊问虞松,虞松吐实之后,景王叹道:“如此大才,应予重用。”此处“含香”与“五字客”是赞扬马郎中其人。白菊为大多数人所不赏,却遇到马郎中这样如钟会一样文采风流的知音,生得其地,也可以一显芳荣了。

  这首诗句新意关。表现在:诗人写白菊之色不从白菊本身着笔,而是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之。先是疑白菊生自月中。后又用云母水晶来比方。新颖别致,翻空出奇,同时本诗又使用了一些典故,美不胜收。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239页2、 靖宇.唐诗多用途 多功能辞典:辽海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78-7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