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古邺城

: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下马走到邺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阵阵东风吹起野火,日幕飘入昔日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城角与那望陵合遥遥相对,漳水滔滔东流一去不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武帝宫殿成废墟人已去尽,年年度废春色来又是为谁?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1-12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0-91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8-150

下马登邺(yè)城,城空复何见。
邺城:春秋齐邑,战国魏都,三国时魏置邺都,与长安、洛阳等合称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战火焚毁,民众南徙,隋开皇十年(590)复为邺县。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野火:此指焚烧枯草的火。一说为磷火,也称鬼火。飞云殿:无考,当为邺城宫殿一陈迹。

城隅(yú)南对望陵台,漳(zhāng)水东流不复回。
城隅: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望陵台:即铜雀台,曹操筑。漳水:即漳河,流经邺城。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1-12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0-91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8-150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首句点题,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此“空”,既是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又是诗人身临其境所产生的茫然无着心情的流露,悲戚怀古之情寓于其中。“复何见”三字,以一设问,自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东风,在古诗中尤为常见,如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如李煜《虞美人》“小春风吹醒万物,百花欣欣向荣。楼昨夜又东风”等等,暗示出春天已到来,呼应结句“春色”。飞云殿,从名称上可以使作者想见当年的气势。而今,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傍晚,却只有东风薛阵,野火飘飘,通过凄凉景象,写出“人去尽’。这两句例重从人事方面写“空”。

  以下两句侧重从事业方面写“空’。望陵台,为曹操当年钦酒作乐的地方,曾为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而如今漳水依然东流,高台却只与曹操陵墓空对,如诗人《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中所写:“邺都唯见古时丘,漳水还如旧日流”,城角的高台与城北的流水这种种形象之间的对照和映衬,便透露出事业付流水之意。上文说“城空”,本不该再有所见,但实际上,这四句所见更突出了“城空”,并且使“空”的内容更具体化。诗的最后两句用“人去尽”总承上顶四句,再度强调“空”,回应诗的开头,使“空”字成为首尾贯串的线索。春色依然,人事惧非,这两句又是对春色的感叹,实际是对古人不常在,事业不常在的感叹。开头说“复何见”,结尾说“为谁来”,两处问句迢迢呼应,加深了这种感叹的分量,全诗遂在不尽的感叹中结束。

  这首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括、细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全诗语言素淡自然,朴茂浑涵,颇有汉魏古诗的悲凉慷慨的风格。诗篇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五、七言并用,不拘一格,依物事的描写、感情的起伏而选择变化,使诗歌既有潇洒明快的格调,很适于表现怀古的主题并具饱满深厚的力度,为岑参早期诗歌代表作之一。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8-150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0-9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下马走到邺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见?
阵阵东风吹起野火,日幕飘入昔日金殿。
城角与那望陵合遥遥相对,漳水滔滔东流一去不再回;
武帝宫殿成废墟人已去尽,年年度废春色来又是为谁?

注释
邺(yè)城:春秋齐邑,战国魏都,三国时魏置邺都,与长安、洛阳等合称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战火焚毁,民众南徙,隋开皇十年(590)复为邺县。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野火:此指焚烧枯草的火。一说为磷火,也称鬼火。
飞云殿:无考,当为邺城宫殿一陈迹。
城隅(yú):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望陵台:即铜雀台,曹操筑。
漳(zhāng)水:即漳河,流经邺城。山西省东部有清漳、浊漳二河,东南流至河北、河南两省边境,合为漳河,今皆湮没。
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1-122、 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0-91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8-1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首句点题,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此“空”,既是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又是诗人身临其境所产生的茫然无着心情的流露,悲戚怀古之情寓于其中。“复何见”三字,以一设问,自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东风,在古诗中尤为常见,如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如李煜《虞美人》“小春风吹醒万物,百花欣欣向荣。楼昨夜又东风”等等,暗示出春天已到来,呼应结句“春色”。飞云殿,从名称上可以使作者想见当年的气势。而今,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傍晚,却只有东风薛阵,野火飘飘,通过凄凉景象,写出“人去尽’。这两句例重从人事方面写“空”。

  以下两句侧重从事业方面写“空’。望陵台,为曹操当年钦酒作乐的地方,曾为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而如今漳水依然东流,高台却只与曹操陵墓空对,如诗人《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中所写:“邺都唯见古时丘,漳水还如旧日流”,城角的高台与城北的流水这种种形象之间的对照和映衬,便透露出事业付流水之意。上文说“城空”,本不该再有所见,但实际上,这四句所见更突出了“城空”,并且使“空”的内容更具体化。诗的最后两句用“人去尽”总承上顶四句,再度强调“空”,回应诗的开头,使“空”字成为首尾贯串的线索。春色依然,人事惧非,这两句又是对春色的感叹,实际是对古人不常在,事业不常在的感叹。开头说“复何见”,结尾说“为谁来”,两处问句迢迢呼应,加深了这种感叹的分量,全诗遂在不尽的感叹中结束。

  这首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括、细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全诗语言素淡自然,朴茂浑涵,颇有汉魏古诗的悲凉慷慨的风格。诗篇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五、七言并用,不拘一格,依物事的描写、感情的起伏而选择变化,使诗歌既有潇洒明快的格调,很适于表现怀古的主题并具饱满深厚的力度,为岑参早期诗歌代表作之一。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8-150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0-9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此诗为岑参开元二十七年(739)春天自长安往游河朔途径邺城时所作。诗人登临邺城,唯见荒草野火,昔日英雄已淹没于历史的滚滚尘埃中。诗人吊古兴怀,情之所至,感而成咏。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8-1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3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题招提寺

:
招提精舍好,石壁向江开。
山影水中尽,鸟声天上来。
一灯传岁月,深院长莓苔。
日暮双林磬,泠泠送客回。

招提精舍好,石壁向江开。
招提精舍地势好,石壁陡峭向江开。

山影水中尽,鸟声天上来。
山影深深水中映.鸟声遥遥天上来。

一灯传岁月,深院长莓苔。
明灯一盏传岁月,深院无人长莓苔。

日暮双林磬,泠泠送客回。
日暮山中万物静,磐声清越送客回。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1页

招提精舍好,石壁(bì)向江开。
招提:梵语“四方”之译音,本应译为“招斗提奢”,误省作“招提”。“招提”一般作为寺名。精舍:旧时书斋、学舍,集生徒讲学之所。后亦称僧、道居住或讲法之所为精舍。此处为后一意。

山影水中尽,鸟声天上来。

一灯传岁月,深院长莓苔。

日暮双林磬(qìng),泠泠送客回。
双林:即娑罗双树之林,原为释迦涅檠之处,后借指极乐净土。泠泠:形容磐声之清越。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1页
招提精舍好,石壁向江开。
山影水中尽,鸟声天上来。
一灯传岁月,深院长莓苔。
日暮双林磬,泠泠送客回。
  奔逝的大江边,耸峙着一座山峰,峰顶上陡起一道石壁,这就是招提精舍。由于其地势峻峭,作者一见便为之叫好。这是非常人所选择的构造屋宇的地址,也是常人不轻易涉足的领域。接着,作者既写山寺的独特环境,又语带禅机地写僧人进入的禅境。山影既可在水中消尽,则一切幻象与妄念亦可消逝在水中;天上既可传来乌声,这绝顶之上则或许亦可闻见天国妙音。一盏孤灯伴僧人渡过漫漫岁月,而菩提般若之智也如灯火代代相传。深院莓苔自然是外人久所不至而生成。目色已暮,这方外之地更觉清静,磬声泠泠,替寺僧送走来访之客。这一片清静、超脱,只属于那些深入禅道的人。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夜泊牛渚怀古

: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席 一作:去)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席 一作:去)
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423页 .

牛渚(zhǔ)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诗题下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西江: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余亦能高咏,斯(sī)人不可闻。
高咏:谢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斯人:指谢尚。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席 一作:去)
挂帆席:一作“洞庭去”。挂帆:扬帆。落:一作“正”。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423页 .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席 一作:去)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感,便是显例。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说明这一点。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暗逗下文。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这种神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文字语言和特定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此篇行云流水,纯任天然。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诗的富于情韵,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46-347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女冠子·霞帔云发

:
霞帔云发,钿镜仙容似雪,画愁眉。遮语回轻扇,含羞下绣帷。
玉楼相望久,花洞恨来迟。早晚乘鸾去,莫相遗。

霞帔云发,钿镜仙容似雪,画愁眉。遮语回轻扇,含羞下绣帷。
散开秀发,好似披着一肩云霓,看镜中的容颜如玉。细细地描画粉黛,抹去眉间愁迹。团扇轻轻地摆,遮住欲吐的心语。垂下绣帘,难掩满脸羞意。

玉楼相望久,花洞恨来迟。早晚乘鸾去,莫相遗。
我曾久久地伫立楼前,希望看到你的踪迹。你为何还不来相会,叫人难忍花庵空寂。但愿有一天,我们将乘凤凰携游仙海,到那时再也不要别离。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8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2-75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60-61

霞帔(pèi)云发,钿(diàn)镜仙容似雪,画愁眉。遮语回轻扇,含羞下绣帷(wéi)
女冠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霞帔:古代妇女的一种服饰,类似披肩,以纱罗制成。云发:像云一样的鬓发。钿镜:用金、银、玉、贝等贵重物品镶嵌的妆镜。愁眉:古代女子画眉样式的一种,此眉妆细而曲折,色较浓重,眉梢上翘。遮语:以扇子遮着脸说话,言其害羞的情态。羞:王国维辑本《金荃词》作“笑”。

玉楼相望久,花洞恨来迟。早晚乘鸾(luán)去,莫相遗。
玉楼:传说中天帝或仙人的居所。此指女道士所居之处,一说指女道士女伴所居之处。花洞:百花遍开的仙洞,道教称神仙及道士的居处。此指女道士所居之道观。乘鸾:指成仙。鸾,仙人所乘坐的鸾凤之类。遗:遗弃。彊村本《金奁集》作“违”。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8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2-75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60-61
霞帔云发,钿镜仙容似雪,画愁眉。遮语回轻扇,含羞下绣帷。
玉楼相望久,花洞恨来迟。早晚乘鸾去,莫相遗。

  这首词是借写女道士的容貌、情态与动作来言情的,表面看起来全是铺陈其外貌妆束,其实词人是用物象的错综排比手法把客观的景物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把它们贯穿起来,从而理解人物。

  此词上片写女主人公美丽的容貌和含羞多情之态。“霞帔”三句,写女主人公彩霞般的披肩,云一般的鬓发,镶金的镜子里,出现了她如雪洁净的容貌,她对镜正画着略带愁意的蛾眉。这里以一个“愁”字点出女主人公的心情。“遮语”二句,描写女主人公遮语、含羞、回扇、下帷等神态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她心事重重却又欲说还休,情思萦绕却又含羞掩饰的情态。下片写女主人公的相思相念与绵绵情思。“玉楼”二句,写女主人公望情人早日来到。意思是站在玉楼上盼望已久,恨情人来迟,道出其相思之切。“早晚”二句,直道心曲,写女主人公的愿望:自己迟早总要乘鸾而去,希望情人不要遗弃。

  上片用的都是相当于现代电影蒙太奇小景别的手法展现景物,镜头自背后从下而上,先是让人们看到女主人公的服饰“霞帔”,然后是如云的黑发;之后镜头切换到照镜子的场景,也是一个特写,人面与镜像相映衬;之后又是另一个正面近景,女主人公轻转罗扇,遮住因窃窃私语而微微翕动的双唇,好像是怕被人听到,娇羞地走到窗前放下绣帏。下片写女主人公的期望。这里,就不是单纯的景物铺陈,而是人的服饰和外貌的客观呈现,但它也需要读者根据想象,在头脑中把这些画面串联成一个连续的情景,感受人物的心情,体会词人所要表达的感情。结尾直道心愿,其依恋之情,一往情深,相思之意,真挚感人。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2-7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微雨夜行

: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秋天阴云密布,夜里稍稍感觉到了丝丝凉气。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只觉得衣裳潮湿,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漠漠:阴云密布的样子。稍稍:稍微,略微。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但:只。亦: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

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
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
燕国飞霜将破夏,汉宫纨扇岂禁秋。
须知入骨难销处,莫比人间取次愁。

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
因为事情的现实与所料想的相违背,就如同一团烈火烧在心头,一根尖刺刺入心尖,难以使人自由。

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
项羽于乌江狠心自刎而去,李凌被逼长留塞外一去难回。

燕国飞霜将破夏,汉宫纨扇岂禁秋。
燕国破国如同六月飞霜,班婕妤就像秋天被藏的扇子一样相离弃。

须知入骨难销处,莫比人间取次愁。
这种入骨销魂的愁恨,人间再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