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白酒用糜韵

:

竹叶榴花久擅场,一尊云液胜椒浆。人惟任达常中圣,药自消忧不作狂。

满泛冰瓷无别色,错斟瓶水有真香。祇应剩酝逡巡酒,始耐仙山日月长。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洪炎

洪炎(1067~1133),字玉甫,南昌(今属江西)人。黄庭坚外甥,出生书香门第,由祖母启蒙,洪炎与洪朋、洪刍、洪羽四兄弟,都是诗人,号称“豫章四洪”江西诗派诗人。 104篇诗文

猜你喜欢

有美堂暴雨

: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一声响亮的雷声宛如从游人的脚底下震起,有美堂上,浓厚的云雾缭绕,挥散不开。

天外座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点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开怀。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我真想唤起沉醉的李白,用这满山的飞泉洗脸,让他看看,这眼前的奇景,如倾倒了鲛人的宫室,把珠玉洒遍人寰。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 第100-101页 .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wán)云拨不开。
顽云:犹浓云。

天外座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liàn)(yàn)金樽凸,千杖敲铿(kēng)(jié)鼓催。
潋滟:水波相连貌。凸:高出。敲铿:啄木鸟啄木声,这里借指打鼓声。羯(音竭)鼓:羯族传入的一种鼓。

唤起谪(zhé)仙泉洒面,倒倾鲛(jiāo)室泻琼瑰。
谪仙: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指李白。贺知章曾赞美他为谪仙人。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清醒后,即时写了多篇。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琼瑰:玉石。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 第100-101页 .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从天那边黑空中吹来的暴风,把海水吹得起立了起来;浙东的暴雨,也都被狂风吹飞过江的这边来。

  这两句是写天风海雨的狂暴,从另一角度看,也可看作是写山河景观的壮丽。从这两句诗也可看出东坡胸襟雄阔奔放的气概。此联写暴雨突来,风起云涌之势。上句用天外黑风形容狂风骤起,天地变色;“吹海立”则表现雨势滂沱,如海潮汹涌。而下句则连用“飞”“过”“来”三个动词,极为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连州阳山归路

: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渐渐远离了岭南瘴气蒸郁的地方,前面不远就是湘潭;身体多病,衰弱疲惫,内心痛苦不堪。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小儿女不知道自己是在逃难,硬是坚持说:眼前的风光景物,胜过江南。

稍离烟瘴(zhàng)近湘潭,疾病衰颓(tuí)已不堪。
烟瘴:瘴气。此代指多瘴气的岭南地区。湘潭,地名,治所在现在的湖南省。今湖南湘潭。衰颓:指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避地:因逃避战争祸乱而移居他地。强言:坚持说。风物:风光景物。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首句点题,说明自己行程。“烟瘴”二字,切岭南气候,暗示自己因为避乱到连州,过着很艰苦的生活。次句具体写流亡生活对自己身体的摧残,连用“疾病”、“衰颓”、“不堪”三词,突出环境的恶劣,也隐隐将自己对国事的忧愁略加表露,语意低沉深挚。历来诗人都喜欢把情感寄托在对风物的吟咏之中,这两句诗切定“烟瘴”,从而直述种种不堪,也是采用这一手法。

  三、四句笔锋忽转,不再写自己,转说小儿女不知道是逃难,坚持说眼前的景物比江南还好。这两句看似平常,实际上颇见构思之苦。诗以“避地”二字为主脑。眼前的风光,未必不如江南,关键是诗人此番是逃难而来,他又是江南人,见惯江南景色,如今颠沛流离,心情不佳,遥望故乡,战火不息,他怎会对眼前的景色赞赏呢?他又怎么会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秀丽景色呢?反过来,儿女年幼,没有大人那样的忧愁,自然感觉不同,说眼前的景色胜过江南。诗人这样写,正是通过小儿女的不解事,反衬自己的忧思,所以用“强言”二字为小儿女定位,道出心中无限凄楚。苏轼《纵笔》“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将心中的感慨借小儿的误会诉出,寓庄于谐,兴味无穷;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直接说小儿女无知,表示自己悲伤。吕本中这首诗也通过小儿女的不懂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尽管取径不同,仍然很有可能是受了前人的启发。

  诗前两句从正面直说,写得很凝重压抑;后两句从侧面衬托,表面上作轻描淡写,实际上将原本的痛苦渲染得更加深沉。吕本中诗自附于江西诗派,讲究“悟入”、“活法”,这首诗写得沉浑老成,就是从杜甫诗入径,而加上了自己的变化。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 : 第784-785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端午即事

: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与了我一枝艾草。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故去的人已看不见,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辽海阻隔太过遥远。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故人:古人,死者。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丹心照夙(sù)昔,鬓(bìn)发日已改。
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夙昔:指昔时,往日。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这里指屈原。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或蒸湘),合称“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带。隔:间隔,距离。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内宴奉诏作

: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睹 一作:见)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三十年前我就熟读了兵书《六韬》,也算得上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豪。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曾经因为国家危难披金甲征战不辞辛劳,而今依然位低身闲,也不愿卖掉心爱的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膀臂强健,尚嫌铁弓弓力太软;眼睛明亮,仍能看得清站地上高飘的烟云。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睹 一作:见)
昨夜庭前秋风乍起,敌人入境侵扰,苦恼不能策马疆场,羞看这带有团团花纹的旧战袍。

参考资料:

1、 范宁 华岩,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 宋辽金诗选注,北京出版社,1988年09月第1版,第3-4页2、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古典诗歌基本解读 古诗观止 6 隋唐五代诗观止 (下册),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05页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máo)
内宴奉诏作:《宋史·曹翰传》题作《退将诗》。内宴,皇帝设于宫内的宴会。诏,皇帝的命令。六韬:古代兵书名。传说为周朝吕尚(即太公望)所作。实为汉人依托。全书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故称《六韬》。时髦:指一时的杰出人物。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金甲:战场上用作护身的盔甲,这里指代戎马生涯。卖宝刀:这里反用其意,表示自己不愿卖刀,仍盼为国再立新功。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臂健:膀臂强健,形容力气很大,不服老阵云战地的云气这里含有战阵之意。弓力:弓的张力。阵云:战地烟云。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睹 一作:见)
秋风起:比喻上阵杀敌的时刻。古时作战常常选择在秋天所谓“沙场秋点兵”即指此而言。盘花:回旋的花纹,绣在战袍上。盘花:战袍上的团状花纹。

参考资料:

1、 范宁 华岩,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 宋辽金诗选注,北京出版社,1988年09月第1版,第3-4页2、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古典诗歌基本解读 古诗观止 6 隋唐五代诗观止 (下册),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05页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睹 一作:见)

  此诗抒写诗人自己空怀武艺韬略却投闲置散,不得建功立业的苦闷心情,跃现出一位渴望为国建立新功的老将形象;同时亦反映出宋朝建国后,最高统治者猜忌武将、重文抑武的真实情况。全诗感情充沛,语出自肺腑,笔力雄健,风格豪迈爽朗,对仗工整自然,用典贴切。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从青年时期写起,颇有一种自豪感,曹翰说他自己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好学上进,孜孜不倦,研读《六韬》,精通兵法,一心从军为国建立战功。由于懂得军事,深知战略,故能使自己的英名与当时的一些俊杰列在一起这里的“常得”二字,写出了自信、自慰自豪的心情。此联起得自然、平实,为后面的铺叙、议论先开个好头。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承前而升华,是传诵一时的名联,这两句被写入《宋史·曹翰传》,曾受到宋太宗的赞赏。其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它对仗工整精妙,浑然天成,更在于它形象地概括了两个不同的时代,深含感慨。在国难当头之际,他顶盔贯甲,驰骋沙场,英勇对敌;当国泰民安的时候,尽管官俸不高,生活贫困,但也舍不得卖掉伴随自己杀敌立功的宝刀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说,在战时需要武器,在和平时也不能丢掉武器,有备无患,以防万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对不卖宝刀加以深化,写眼下自身状况,论武艺,自己虽然步入晚年,但身体依然强健,臂力过人,刀马娴熟,尚觉铁弓弓力太软,不足以用论韬略,自己深通阵法,胸藏兵机,善于攻防。据《宋史·本传》所载,曹翰几次率兵征讨,多获胜利,立了不少战功。可见这一联所写并非夸大之辞,基本上符合他的自身实际,体现了一种老当益壮的精神,和当年的老将廉颇、马援有些相似。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以委婉之辞,倾诉心曲,怨而不怒。曹翰所历三朝,为一代名将在这金风萧瑟,“沙场秋点兵”的时刻里,作者不能身赴边陲,征讨对敌,而在宫中参加内宴,只能低头看自己旧战袍上的“盘花”,所以产生惭愧之感。这里的羞”字用得很准确,它生动地表现了将军本色和老人的拳拳爱国之情,太宗为之“恻然”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此诗塑造了一位渴望为国建立新功的老将形象;同时亦反映出宋朝建国后,最高统治者猜忌武将、重文抑武的真实情况。全诗语出肺腑、感情充沛,笔力雄健,风格豪迈爽朗。

参考资料:

1、 衣殿臣编著,历代咏老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第407-40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

: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浓绿的槐荫夹护着宫道,树上落满归巢的乌鸦,天子下令让使臣传旨宣召我入宫赐坐侍茶。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回到翰林院我头脑清醒久久地不能够入睡,只见窗前弯弯如钩的新月刚好照亮那丛紫薇花。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47-1048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09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278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chì)使传宣坐赐茶。
入直召对:官员入宫朝见皇帝,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周必大时为宰相。选德殿:南宋临安宫殿名。敕使:指太监。传宣:宣召。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玉堂:翰林院。月钩:月亮状如钩。紫薇:落叶亚乔木,夏季开红紫色的花,秋天花谢。这里暗用唐开元元年(713年),改中书省为紫薇省,中书令为紫薇令的典故。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47-1048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09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278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被皇帝召见询问国事,对于臣子而言,自是大事。周必大当此恩遇,赋诗以抒怀,诗题即已明写其事。诗人“入直召对选德殿”事,《宋史》卷三九一《周必大传》中有记载,宋孝宗召周必大等三人在选德殿应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忧劣”,“命必大等板陈当否”,周必大在退出选德殿后向孝宗上书陈述兵将与郡守变易过于频繁的弊病。《四朝闻见录》对孝宗夜召周必大入宫也有记载,却着重在金卮赐酒、玉盘贮枣的款待上。“入直召对”的原委本是一首长篇叙事诗的题材,但诗人以一首绘景记事的七绝来抒怀。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47-1048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0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