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将军之雁门

:
荒塞峰烟百道驰,雁门风色暗旌旗。破围铁骑长驱疾,
饮血将军转战危。画角吹开边月静,缦缨不信虏尘窥。
归来长揖功成后,黄石当年故有期。

陈去疾

陈去疾(约公元835年前后在世)字文医,[唐]侯官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末前后在世。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举进士及第。历官邕管副使。去疾所作诗,今存十三首。(见《全唐诗》) 12篇诗文

猜你喜欢

到秋

:
扇风淅沥簟流离,万里南云滞所思。
守到清秋还寂寞,叶丹苔碧闭门时。

扇风淅沥簟流离,万里南云滞所思。
像扇子般的凉风吹过,像长簟般的细雨闪光。我遥望南天层云万里,怀人不来呀多么惆怅。

守到清秋还寂寞,叶丹苔碧闭门时。
从春望到夏,从夏望到秋,只是一片寂寞凄凉。枫叶红时,苔藓翠绿,正是我闭门独处的时光。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38782、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2153、 许祖性.李商隐诗选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135-136

扇风淅(xī)(lì)(diàn)流离,万里南云滞(zhì)所思。
淅沥:形容风声的轻微萧索。簟:竹席。流离:竹席纹路光洁的样子。南云:南方的云,指代南方。滞:停留。所思:指所怀之人。

守到清秋还寂寞,叶丹苔碧闭门时。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38782、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2153、 许祖性.李商隐诗选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135-136
扇风淅沥簟流离,万里南云滞所思。
守到清秋还寂寞,叶丹苔碧闭门时。

  纪昀评此诗说:“到字好”“住得恰好。”纪昀对“到”字的理解可谓是慧眼独具,别有会心的。先言“好”,后又言“恰好”。前面称“好”,是因为诗人选字精到,言约意丰,后面称“恰好”,是因为此诗含蓄深婉,情韵悠远。其实,细味全诗,这“到”字的“好”处不只两点,它还别有一番深意在。

  首句“扇风渐沥簟流离”,先拈出“扇子”和“竹席”这两件东西,以必不可少的夏令用具来点明时令节气。选物典型,特征鲜明。而夏季的点明,又将预示箸秋天的来临。要知道,这“秋天”在诗人心目中是个重要而喜人的季节。因为到了秋天,他就可与早有相约的友人相聚,把酒临风,一任倾诉离别的愁苦,“秋天”,对于诗人来说,已不是一般的季节概念,而是喜庆的象征,幸福的象征,是“相聚”的代名词,正因为现在已是夏天了,那么秋天不会远。当此际,他的盼望之情当然急迫难忍,火灼火燎。他恨不得时间老人一夜之间就送走夏天,迎来秋天。然而,愿望再好也不等于现实,他依然只能苦苦地等待着、等待着。每到夜晚,他只能独自一人躺在光滑的竹席上扇着凉风,百无聊赖,无人共话语,唯闻扇风“浙沥”声。这单调枯燥的声响,更衬托出诗人孤独寡居的愁苦,一阵阵撩拨起对远方友人更为炽热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万里南云滞所思”,紧承首句,集中写对友人的深深念情。“万里”,是虚写,即指与友人相距之遥。诗人与友人虽然相隔“万里”,但与友人始终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他对友人的思盼之情并未因“万里”之隔而淡薄,却更是情切切,意绵绵,剪不断,理还乱。此句将诗人的一往情深纳入广阔的万里空间来展示,表明他们感情之厚重,友谊之深笃,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两句:“守到清秋还寂寞,叶丹苔碧闭门时。”诗人千盼万盼,好不容易盼来了秋天,实指望友人即来相会,谁知道迟迟不见踪影。诗人的一腔热望和期望,至此已无可奈何地变成了空望与失望。“守到清秋还寂寞”中的“守”字与“还”字,看似寻常,毫不经意,其实含意颇深。先看“守”字。自从诗人与友人“秋以为期”的相约之后,就一直信“守”着这个约定。他从春守到夏,又从夏守到秋,就这样日复一日地信“守”不移。如此之“守”,表现了诗人与友人那如胶似漆般的挚情密意。再看“还寂寞”的“还”字,与前面的“守”字相看,诗人的寂寞已非今日始,像这样盼“寂寞”,诗人不知经受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而到了这一次,本可实现的团聚之望,却一下子又落了空。这回的“寂寞”,可要超过以往任何一次,使他简直到了难以忍受的“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地步。一个“还”字,写活了诗人的焦躁和烦怨之情。“叶丹苔碧”为秋天所特有的两种景象,与上句的“清秋”相呼应。“闭门时”的“闭”字,十分形象直观地写出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所特有的孤寂冷寞之感,意深思远,耐人寻味。

  剖析了全诗,再回头看诗题“到秋”之“到”的妙处,至少还有两点可作为纪昀评语的补充,即“到”字隐含了诗人由希望而失望的心灵历程。通过时间的延伸跌宕,加深了诗人的离愁别绪,此其一。“到”字,还稍露出诗人由失望而生出的对友人未能践约的淡淡的怨艾之情。而诗人的怨艾,恰恰是其对友人怀有深情厚谊的怨中寓爱的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怨得越深,爱得越切。总之,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已全部凝聚到达个“到”字上了。诗人锻字炼句之功,于此可见一斑。

  此诗短小精美,含蕴深广,通篇不着一“愁”字,而诗人思念友人的深沉愁思和寂寞凄凉之景已跃然纸上。通过从夏至秋的时间和万里之遥的空间来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久及友情之深,含情绵邈,十分感人。

  反衬手法在诗中运慝得也很成功。“叶丹苔碧”本是“清秋”季节的美好景物,可此时诗人恰因故人未得相会而闭门孤愁。就在这情与景甚不协调的氛围中,反衬出诗人极为寂寞的心情。这像诗人《天涯》诗中用春日莺啼和花开的美景来反衬出悲凉的心情一榉,同样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所不同的是,《天涯》为思乡,此诗为怀人,于怀人中写出失望的心情。因此,达首诗的深意又超过了《天涯》。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157-1158

塞下曲

: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参考资料:

1、 书香童年.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07:68页

月黑雁飞高,单(chán)(yú)夜遁逃。
月黑:没有月光。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满:沾满。

参考资料:

1、 书香童年.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07:68页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苦雪四首·其三

:

濛濛洒平陆,淅沥至幽居。
且喜润群物,焉能悲斗储。
故交久不见,鸟雀投吾庐。

濛濛洒平陆,淅沥至幽居。
大雪纷纷飘落在原野上,淅沥的声音笼罩着我的居所。

且喜润群物,焉能悲斗储。
我且为它能滋润万物而欢喜,哪里能因为自己无斗米之储而悲哀呢。

故交久不见,鸟雀投吾庐。
旧友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只见鸟儿雀儿成群地落到我庭中觅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02-104页

(méng)濛洒平陆,淅(xī)(lì)至幽居。
濛濛:微雪空濛貌。平陆:平原。淅沥:雪落之声音。

且喜润群物,焉(yān)能悲斗储。
群物:万物。斗储:斗米之蓄。

故交久不见,鸟雀投吾庐。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02-104页

春日

:
问君何所思,迢递艳阳时。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一双青琐燕,千万绿杨丝。
屏上吴山远,楼中朔管悲。
宝书无寄处,香毂有来期。
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

问君何所思,迢递艳阳时。
想要问你在思念什么?在这艳丽明媚春之时。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回来的晚门口寂静无声,蝴蝶采完花粉缓缓的飞过高墙。

一双青琐燕,千万绿杨丝。
窗外燕子双飞,千万条绿杨柳枝低垂。

屏上吴山远,楼中朔管悲。
屏风上的吴山辽阔幽远,楼中羌笛声声悲凄。

宝书无寄处,香毂有来期。
珍贵的书信不知道该寄往何处,香车有来的日期。

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
要把这草景与树林色彩,一同增添到眉际,排解心中忧愁。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校编全唐诗 中: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01:28852、 周蒙,冯宇.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9: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773、 董乡哲.“温庭筠”诗集译意:三秦出版社,2010.07:427

问君何所思,迢(tiáo)(dì)艳阳时。
迢递:天高气清的样子。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一双青琐燕,千万绿杨丝。
青琐燕:这里指落在窗前的紫燕。

屏上吴山远,楼中朔管悲。
屏:指屏风。吴山:吴地的山,指屏风上画的南方山。朔管:指羌笛,亦泛指北方地区流行的管乐器。

宝书无寄处,香毂(gǔ)有来期。
宝书:珍贵的书信。香毂:古人乘坐的车。

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
将:连词,与、和之意。彩:一作“影”。相:递相,先后。添:一作“将”。黛眉:特指女子之眉。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校编全唐诗 中: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01:28852、 周蒙,冯宇.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9: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773、 董乡哲.“温庭筠”诗集译意:三秦出版社,2010.07:427
问君何所思,迢递艳阳时。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一双青琐燕,千万绿杨丝。
屏上吴山远,楼中朔管悲。
宝书无寄处,香毂有来期。
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

  此诗共十二句,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是对相思对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设想,且点明了时间、地点;后六句为第二部分是自述,点明地点“吴山”的同时,自述羌笛悲凉,并说明了以赏春排解愁绪的原因。此诗笔墨挥洒,色彩趋于清淡,构建了清逸淡远的诗歌意境。

  此诗首两句,出句开门见山以“所思”设问。对句据之而答在“艳阳时”。蕴有薛涛《春望词》中“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之意。

  三、四句以“人归晚”“蝶过迟”描述人与昆虫各自在春天里所持行为。人回来的晚是被春景所吸引,蝴蝶过慢是因为花粉沉重。从而间接体现了春天的特征。

  五、六句描写室外景,燕子双飞,千万条柳枝低垂,以此意象象征对心上人的思念。

  七、八句描写室内景,条幅上画着吴山,楼内羌笛悲凉。九、十句承上解答“朔管悲”的原因是,书信无寄处。最后两句显示,要把这春天的草景与树林的色彩,一并映入眼帘,即以赏春排解愁绪。

  综上,从描写对象上看,前六句是对相思对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设想。其时间是在“艳阳时”,地点在“青琐”。后六句自述,点明地点“吴山”的同时,自述“朔管悲”。其原因是“宝书无寄处”,故乘香车将“林彩”“添入黛眉”。这种举动与其《春郊游眺寄孙处士》、《谒巫山庙》的精神排解法是相同的。

参考资料:

1、 董乡哲.“温庭筠”诗集译意:三秦出版社,2010.07:427

曲江

: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望不见平时帝王的翠辇经过,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若比伤春的哀恸此意不算多。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2-54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47-748

望断平时翠辇(niǎn)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子夜:夜半子时,半夜。又是乐府《吴声歌曲》名。悲歌:悲壮地歌唱。

金舆(yú)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倾城色: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此指嫔妃们。玉殿:宫殿的美称。下苑:本指汉代的宜春下苑。唐时称曲江池。

死忆华亭闻唳(lì)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华亭闻唳鹤: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铜驼: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天荒地变: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巨变。指国家的沦亡。折:摧折。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一作“阳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2-54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47-748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平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这里用西晋陆机“华亭鹤唳”典故,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这里用西晋索靖“泣铜驼”典故,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此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2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