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朝翠山下,夜夜苍江曲。
每个早晨站在翠山之下,每个夜晚来到青江之滨,我吟唱着思乡的曲子。
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绿。
我一再来到这里思念远方的亲人,盼望着一起喝酒,陶醉在花香绿树里。
参考资料:
1、 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3朝(zhāo)朝翠山下,夜夜苍江曲。
朝朝:天天,每天。
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绿。
清尊:酒器。亦借指清酒。尊,同“樽”。
参考资料:
1、 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43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日夜思念着家乡和亲友。
“朝朝翠山下,夜夜苍江曲”两句以诗人的行动表现其思绪,白天和夜里,山下和水边,都割不断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绿”两句描写对亲友相聚共欢的盼望,想象着美妙的景色以及与亲友共醉的情景,这更衬托出此时此刻相思的孤独和寂寞。
参考资料:
1、 苏爱风.王勃诗歌艺术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66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56-57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bìn)毛衰(shuāi,旧时读cuī)。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66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56-57页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2-53页 .
)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开国以来善画鞍马的画家中,画技最精妙传神只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曹将军画马出名已有三十载,人间又见古代真正神马“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他曾描绘玄宗先帝的“照夜白”,画得象池龙腾飞十日声如雷。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皇宫内库珍藏的殷红玛瑙盘,婕妤传下御旨才人将它取来。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将军接受赐盘叩拜皇恩回归,轻纨细绮相继赐来快速如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贵戚们谁得到曹将军亲笔迹,谁就觉得府第屏障增加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当年唐太宗著名宝马“拳毛?”。近代郭子仪家中好驹“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而今新画之中就有这两匹马,使得识马的人久久感慨赞夸。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这都是战骑以一胜万的好马,展开画绢如见奔马扬起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其余七匹也都是特殊而奇绝,远远看去象寒空中飘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霜蹄骏马蹴踏在长楸大道间,专职马倌和役卒肃立排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可爱的九匹马神姿争俊竞雄,昂首阔视显得高雅深沉稳重。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请问有谁真心喜爱神姿骏马?后世韦讽前代支遁名传天下。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想当年玄宗皇上巡幸新丰宫,车驾上羽旗拂天浩荡朝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腾飞跳跃精良好马有三万匹,匹匹与画图中马的筋骨雷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譬如河宗献宝之后穆王归天,唐玄宗再也不能去射蛟江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你没看见金粟堆前松柏林里,良马去尽徒见林鸟啼雨呼风。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25-526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照夜白:马名。龙池:在唐宫内。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支遁:东晋名僧,养马数匹,有人说道人养马不清高,答:“贫道爱其神骏。”此处比喻韦讽极爱曹霸的画马。“自从献宝朝河宗”:此句意指玄帝已经去世。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金粟堆:玄宗的陵墓,在今陕西省蒲城县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25-526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杜甫在阆州录事参军韦讽宅观看他收藏的曹霸所画的“九马图”后所作的题画诗。唐朝初年,江都王李绪善画马,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他“多才艺,善书画,鞍马擅名。”到开元、天宝时代,曹霸画马出神入化,名声更显,赵子昂说:“唐人善画马者众,而曹、韩(干)为之最。”(汤垕《画鉴》引)所以开端四句,诗人先引江都王衬托曹霸,说曹霸“得名三十载”,人们才又能见到神骏之马。将军,因为曹霸官至左武卫将军,故以“将军”代曹霸以显尊金。乘黄,马名,其状如狐,背上有两角,出《山海经》,本诗特借以形容马的神奇骏健。
诗人不落窠臼,却先用八句诗,从曹霸画“照夜白”马说来,详细叙述曹霸受到玄宗恩宠和艺名大振的往事,为描写九马图铺叙,并伏下末段诗意。“曾貌先帝照夜白”,貌,描画;先帝,指玄宗;照夜白,玄宗坐骑名。曹霸所画照夜白,形象夺真,感动龙池里的龙,连日挟带风雷飞舞,此谓“龙池十日飞霹雳”。“内府”二句,写玄宗喜爱曹霸的马画,命婕妤传达诏书,才人手捧“内府殷红玛瑙盘”,向曹霸索取并盛放照夜白图。婕妤,正三品女官,才人,正四品女官,玛瑙盘极为名贵,足见恩宠之重。“ 盘赐将军”,以下四句,描写曹霸受玄宗赏识、恩赐以后,声名大振,带着“轻纨细绮”上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连达官贵戚也以求得曹霸画作而感到光荣。这一段,上四句用仄声韵,药、陌、锡韵通押,下四句用平声微韵,诗韵的转换与诗意的递变、层进相切合。
“昔日太宗拳毛騧”以下十四句,转入写马正位,具体绘写“九马图”。诗人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曹霸所画的九匹马,错综写来,鲜活生动。前六句,先写二马,“今之新图有二马”,一为唐太宗的拳毛騧,是太宗平定刘黑闼时所乘的战骑,一为郭家狮子花,即九花虬,是唐代宗赐给郭子仪的御马。二马都是战骑,一以当万,因此诗人赞道:“此皆战骑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缟素,是画绢。一打开画卷,就见到二马在广邈的战地风沙中飞驰,诗人从逼真的角度,称誉图上二马画艺高超。“其余七匹”以下四句,分别从七马的形貌、奔驰、伏枥三个方面,再现画上七马“殊绝”的神态,都是与众不同的良马。“迥若”句,描摹七马形貌,七马毛色或红、或白、或红白相间,如霞雪飞动。“霜蹄”句,是说有些马奔驰在长楸道上,践踏霜雪。“马官”句,是说有些马在厩里排列成行,由马官悉心厮养。诗人先写二马,后写七马,又对“九马图”作出总的评价:“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九马匹匹神骏,昂首顾视,神采飞扬,气度稳健,惹人喜爱。这二句诗,深得马的神趣,杨伦评之为“警句”(《杜诗镜铨》),谁是苦心爱马的人呢?诗人再一次运用陪衬法,写道:“后有韦讽前支遁。”,以支遁衬托,是突现收藏九马图的韦讽。这句诗赞誉韦讽风韵不凡的品格和酷爱绘画艺术的高深素养,也遥扣题意。本段前六句用平声麻韵,中四句用仄声屑韵,后四句用仄声韵,上声阮、去声震通押,韵转意换,诗思层次分明。
最后一段共八句,押平声东韵(只有一处为冬韵,通押),一韵到底。前四句写玄宗巡幸骊山的盛况。新丰宫,即骊山华清宫,唐京兆昭应县,汉代本名新丰,骊山在县境内。玄宗巡幸至骊山,帝辇翠华葳蕤,旌旗拂天,数万匹厩马随从,每种毛色的马列为一队,马队相间,远望如锦绣一般。“皆与此图筋骨同”,是指真马与图上之马都是良马。着此一句,扣全诗咏“九马图”的题旨。后四句写玄宗入葬泰陵后的萧竦景况,表现其“衰”。“自从献宝朝河宗”句,借周穆王的升遐比喻唐玄宗崩驾。河宗,即河伯,周穆王西征,河伯朝见并献上宝物,引导他西行,穆王由此归天,(《穆天子传》)。“无复射蛟江水中”,玄宗已卒,无人再来江边射蛟。此处用汉武帝的故事,《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武帝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君不见”二句,描写玄宗陵前的萧条。龙媒,骏马,语出《汉书·礼乐志》:“天马来,龙之媒。”玄宗陵前松柏里,骏马都已离去,只剩下鸟儿在松风中鸣叫。唐玄宗喜爱马图,宠幸曹霸,巡幸新丰宫,数万骏马随从,一旦归命,群马尽去,松柏含悲,这一结,韵致悠长,盛衰之叹,俯仰感慨,尽在其中。
题画诗常见以画作真的手法,而杜甫这首题画马的诗,更是淋漓尽致,变幻莫测。“人间又见真乘黄”,“龙池十日飞霹雳”、“缟素漠漠开风沙”等句,以画马作真马,夸饰曹霸画艺神妙。诗人从画马说到画家的受宠幸,从画马说到真马,从真马说到时事,从玄宗的巡幸说到升遐,诗思不断拓展,寄托了诗人对玄宗的深情眷念。叙述真马、时事的时候,又不时插带一笔,照应马画,以画、以马作为线索,绾带全篇,正如陆时雍所论:“画中见真,真中带画,尤难。”(《唐诗镜》)全诗感慨深沉,波澜迭起,转笔陡健,脉络细密,章法纵横跌宕,气势雄浑激荡,情韵极尽沉郁顿挫,实为古今长篇题画诗中的杰作。在章法上错综绝妙。第一段四句先赞曹氏画技之高超。第二段八句追叙曹氏应诏画马时所得到荣誉和宠幸。第三段十句,写九马图之神妙及各马之姿态。第四段八句是照应第二段“先帝”的伏笔,从而产生今昔迥异之感。 诗以奇妙高远开首,中间翻腾跌宕,又以突兀含蓄收尾。写骏马极为传神,写情感神游题外,感人至深,兴味隽永。浦起龙《读杜心解》说:“身历兴衰,感时抚事,惟其胸中有泪,是以言中有物。”此言极是。
)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鲁国的秋天来得早,初霜时便开始割蒲。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
挥镰就好象转动弯月,掠过水面生起串串连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
蒲草最可珍贵,何必看重那龙须草?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织成草席铺上玉床,清静的夜晚躺在上面多么欢娱。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
罗衣能够再次拂扫,不必担心会蹲上尘土。
参考资料:
1、 单人耘选注.中国历代咏农诗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05月第1版:582、 王步高.历代田园诗词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1月第1版:53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0鲁国寒事早,初霜刈(yì)渚(zhǔ)蒲。
寒事:指秋冬的物候,寒冷时节。刈渚蒲:割水边的香蒲草。刈:割取。渚:水中小洲。蒲:香蒲,水生草本植物,嫩芽可供食用。
挥镰(lián)若转月,拂水生蒲珠。
镰:古谓之刈钩。因形曲如钩,故名。转月:因镰刀弯如新月,故挥动镰刀如“转月”。蒲珠:溅起的水滴像蒲串的珍珠,喻浪沫。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
龙须:龙须草,多年生水生草本,茎可织席等,多为帝王豪贵之家所用。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
欣承清夜娱:是说夜间睡在蒲席之上感到清凉适意。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wú)。
罗衣:轻而薄的丝绸衣服。能再拂:可以反复拂拭。言蒲席光滑平贴。素尘:聚积的灰尘。芜:杂乱。
参考资料:
1、 单人耘选注.中国历代咏农诗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05月第1版:582、 王步高.历代田园诗词选: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1月第1版:53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0“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秋寒已至、初霜割蒲的农人劳作景致,“寒事”、“初霜”点明主旨,秋寒的物候时节,交代“刈渚蒲”事件的起因及背景,字里间处处充溢着高寒、肃杀之氛围。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运用比喻手法,贴切自然,把“挥镰”、“拂水”渲染成“转月”、“连珠”,间接描写出鲁东门外深秋割蒲草的“挥镰”“拂水”劳动场面,意在歌颂农民的辛勤劳动变废为宝,创造了财富。为下文称赞“蒲草”作铺垫。
“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生动形象地以夸张手法,赞美蒲草比帝王豪贵之家所用的“龙须”更可贵,表达出诗人对蒲草的可贵有独特的见解。
“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承接上文,讲述诗人对蒲草“最可珍”的作用,勾勒出一幅蒲草织作玉床席、清静夜晚躺欢娱的景致,侧面烘托出农人刈蒲以作编织之用,点明题旨,紧扣诗题“鲁东门观刈蒲”,陈述了诗人见农人刈蒲的纪实。
“罗衣能再拂,不畏素尘芜”借用谢脁《咏席》诗:“但愿罗衣拂,无使素尘弥。”讲述出所咏之蒲草的品性,“不畏”、“素尘”更显得蒲草高洁纯净、“最可珍”。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鲁东门外农家深秋割蒲的劳动场景,并以夸张手法,赞美了蒲草的可贵与作用。在诗人笔下,蒲草经过农户的辛勤劳动变废为宝,妙笔生花,富有浪漫色彩。刈蒲时“挥镰”、“拂水”的比喻,透露着诗人对农事劳作的喜爱,是丽句;“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则是警策之句,似有评击上层贵族奢华放纵、穷奢极侈,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参考资料:
1、 单人耘选注.中国历代咏农诗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05月第1版:58
)
白久在庐、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嵒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兼书共游,因有此赠。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凭雷蹑天窗,弄景憩霞阁。
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
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
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
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白久在庐、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嵒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兼书共游,因有此赠。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我原本住在四川紫云山,家父与我都一直喜欢道家精神。
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常常想归隐山林,喜欢空灵沉寂的环境。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离开故乡来到闽越一带寻找大禹等的仙迹。
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攀登高山,泛舟沧海,又来到庐山霍山修炼。
凭雷蹑天窗,弄景憩霞阁。
借助雷声打开人的天耳,远听千里之外;居高阁玩赏霞光云影。
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很喜欢登高一览美景,也喜爱这种隐居生活。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
在三山四岳中度过美好的时光。
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老朋友元丹丘素来住在嵩山与颍水,高尚的道行连皇家都知道。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
不与尘世来往,断绝俗风骚扰,自言山林中人。
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珍惜山林美趣,不羡慕俗世的欢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突然与真意相偶合,发现天机,便感觉世间的一切都索然无味。
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你喜欢采撷桂枝的高洁,我也喜欢收纳兰草之清馨。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
我的爱人喜欢求仙,我女儿也好道。
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我们志同道合,相互帮助,一起修炼,一起升天。
白久在庐、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游无间,嵒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兼书共游,因有此赠。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峰峦环秀,古木樛翠,地里书谓常有紫云结其上,故名。其北为天仓,为龙洞;其东为风洞,为仙人青龙洞,为露香台;其西为蟆颐,为白云洞;其南为天台,为帝舜洞,为桃溪源,为天生桥。有道宫建其中,名崇仙观,观中有黄箓宝宫,世传为公元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神人由他山徙置于此,宫之三十六柱皆檀木,铁绳隐迹在焉。此山地志不载,宋魏鹤山作记,载集中。太白生于绵州,所谓家本紫云山者,盖谓是山。
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闽:今福建地,在唐时为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五郡之地。东瓯与闽地相连接,在唐时为温州、台州、游州三郡之地。秦时立闽中都,合东瓯在内。至汉始分东瓯,以立东海王。太白生平未尝入闽,而温、台、游三州则游历多见于诗歌,疑此诗所谓“闽荒”者,指东瓯之地而言也。
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凭雷蹑天窗,弄景憩霞阁。
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
三山:谓海中三神山。
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
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
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金药:金丹,上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