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0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3-785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13-316日照香炉(lú)生紫(zǐ)烟,遥看瀑(pù)布挂前川。
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yí)是银河落九天。
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0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3-785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13-316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13-3162、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9-330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7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闲梦枝金堂,满庭萱草长。
夜合花沐浴着雨后的阳光,千枝万朵红丝轻拂,袅袅地蒸腾着浓郁的芳香。闲时又梦见那豪华的厅堂,旁边的萱草又绿又长,在那里我们相知相识。
绣帘垂箓簌,眉黛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
绣帘的流苏仿佛坠压在我的心头,远山的碧绿如我眉间浓浓的忧愁。溪桥下流水潺潺,凭栏远眺,思魂更是难禁,春水流淌的都是我的相思与忧愁。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6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1-223、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69-203%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20-21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niǎo)红丝拂。闲梦忆金堂,满庭萱(xuān)草长。
夜合:合欢花的别称,又名合昏。古时赠人,以消怨合好。玲珑:空明。日:彊村本《尊前集》作“月”。香袅:香气浮动。红丝拂:指夜合花下垂飘动。金堂:华丽的厅堂。萱草:草本植物,俗称黄花菜,传说能使人忘忧。
绣帘垂箓(lù)簌(sù),眉黛(dài)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
箓簌:下垂貌。此处指帘子下垂的穗子,流苏一类的饰物。眉黛远山:用黛画眉,秀丽如远山。远山眉与小山眉为古代眉式的种类,并为入时之妆。渡:雪本《花间集》作“度”。魂欲销:魂魄将散,神情恍惚。销,失散。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6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1-223、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69-203%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20-21这是一首闺怨词,写春闺女子的白日闲梦与梦后幽情,时令当在五月盛夏。开头二句,写在雨后阳光之中,无数朵红色的合欢花低垂着,美如雕玉;微风吹过,香气飘动,花瓣流红。一个“拂”字妙写花态,将花谢花飞的景象写活了。这二句兴起男女爱情,女主人公的梦忆由此而生。接着两句写女主人公在这静谧的环境中睡着了,做着美好的梦。醒后回味梦中之事:到了华丽的居所,还见到萱草开满庭院,这是一种令人忘忧的草。这里用草与开头的花相关合。
但梦还是梦,回忆毕竟还是回忆,都不能真正充实她的现实生活。过片二句回到现实:女主人公隔着垂有流苏的绣帘在沉思,那带愁意的眉头像一抹碧绿的远山。结拍二句写女子又情不自禁地凭栏眺望,一江春水,从溪桥下缓缓流过,触景生情,她深感自己的美妙年华,也如春水一样缓缓流逝,不禁情思茫然。这两句化用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词意。
此词上片写梦中情事,景美情欢,更反衬出女主人公眼下的失落与凄苦。所以,词的下片写梦后的愁思,尤为痛苦,也尤为感人。整首词中,无论是写梦后所见之景,还是写女子愁眉不展、眺望之思,都充溢着怨与恨、凄苦与哀伤。全词意境缠绵凄艳,语言精工秾丽,如“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二句,情辞俱美,贴合温词密丽秾艳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1-222、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69-203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我在白田渡见到不少老人,他们都在歌颂你的事迹。
制锦不择地,操刀良在兹。
说你治理政务游刃有余,不挑三检四。
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
全县都风闻你的清廉,朝廷也都知道你的治理业绩。
浮人若云归,耕种满郊岐。
外乡的人都来你县安居,到处开垦耕种。
川光净麦陇,日色明桑枝。
小麦田垄绿油油的犹如水浪,桑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机昂然。
讼息但长啸,宾来或解颐。
有人来打官司,你就大声吼叫制止;有宾客临门,你就欢笑个不停。
青橙拂户牖,白水流园池。
你自己在庭院种橘橙,门窗外摇曳,引来的清水浇灌园田。
游子滞安邑,怀恩未忍辞。
游荡在外的我,暂居在安邑,蒙受着你的关怀与恩爱,真不忍心跟你辞别。
翳君树桃李,岁晚托深期。
托您的荫蔽,希望你向朝廷推荐推荐。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万丈湍飞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55-562、 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中册):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523、 崔钟雷.中国儿童成长必读系列·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30万丈洪泉落,迢(tiáo)迢半紫氛。
洪泉:指水丰势强的瀑布。迢迢:形容瀑布之长。紫氛:紫色的水气。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重云:层云。
日照虹霓(ní)似,天清风雨闻。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天清:天气清朗。闻:听到。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yīn)氲(yūn)。
灵山:指庐山。秀色:壮美景色。空:天空中的云。氤氲: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55-562、 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中册):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523、 崔钟雷.中国儿童成长必读系列·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30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8-692、 丁敏翔.唐诗鉴赏大全集(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523、 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166-167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乘船行驶在万里的清江之上,天空辽阔。清江两岸的村落一个接着一个,炊烟袅袅升起。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渔翁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看见了满船积雪。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zhè)一村烟。
桑柘:指桑木与柘木。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冬日》)、“入意云山输画匠”(《格卑》)。诗人善于让手中的诗笔变为画笔,在诗中展现画意,让生动的形象打动读者的心灵。
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诗中点到的景物不多,只有“江”、“天”、“村”、“桑柘”和“烟”,但它们却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一起,互相映带,构成一幅清新明朗的画面。又犹如一幅长卷,把万里清江及其两岸的景色都一一再现在读者面前。这当中,也巧妙地嵌入一叶渔舟在江中移动的情景,显得轻松自然,悠然神远。还有“万里”、“一村”的有意重复出现,不仅使诗句读起来流利畅达,在声情上也造成轻轻的跳跃感,宛如小舟在水中轻轻飘扬,顺流而下,与诗情画意十分合拍。
至于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在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炼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更加耐人玩味的是,作者也在为自己的心情写照。这两幅画的前后组合,在短暂的时间联系和强烈的对比中,流露出了诗人的内在情绪。从最末一句“过午”二字看来,这首诗在时间上只写了半天,上午还是清江万里,风光明丽,而中午却降下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来,风云变幻如此之快,真有些出人意外。这不单单是指自然风云。联系作者生活的晚唐和五代初期的情况看,那正是沧海桑田,朝野混乱之际,形势瞬息万变,这当中包含着作者对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深沉感叹。关于对这剧烈变化的政治风云作者的态度,作者又巧妙地从渔翁形象中作了暗示。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他看着满船积雪,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诗中流露的情绪虽然令人惊讶,但主要仍是平静、安详,处之泰然,这是十分超脱的态度。
作者写此诗而以《醉著》为题,也暗中透露了这个消息。当然,其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迷惘和孤独感,甚至有“一切皆空”的意味,似乎暗示着作者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悲凉,这在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也是自然之理。从两幅画的联系和对比中,可以启人遐思,发人深省。
这首诗纯用白描,语言平易,但却景物鲜明,画意很浓。文字虽然很短,却高度凝炼,寓意深长,真叫人含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