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长生秘殿倚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
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陵松柏满残阳。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郊原上大雪纷飞,乌云密布,唯独在华清宫里,雪花落下后很快就干了。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青翠的树木与碧色屋檐相互掩映,没有人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寒冷。
长生秘殿倚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
长生殿建得高耸入云,想要匹敌于金庭这长生不老的地方。
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陵松柏满残阳。
无奈那河水东流甚急,残阳照耀着秦始皇陵园中的松柏。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45932、 靳极苍.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307-3093、 张文立.咏秦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44、 何林.唐诗三百首(少年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179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四郊:指华清宫四周。暗云端:云层黑暗。旋:不久,立刻。
绿树碧檐(yán)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碧檐:指用琉璃瓦建筑的房檐。
长生秘殿倚(yǐ)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
长生秘殿:即长生殿,华清宫中的一个殿。唐玄宗与杨玉环在此居住。青苍:青天,一解作“骊山”。
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陵松柏满残阳。
金庭:传说会稽桐柏山有金庭,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不死乡:指可长生不死之地。逝川:流去的河水。秦陵:即秦始皇陵。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45932、 靳极苍.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307-3093、 张文立.咏秦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44、 何林.唐诗三百首(少年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179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长生秘殿倚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
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陵松柏满残阳。
华清宫是与唐玄宗、杨贵妃的名字密切相联。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它选取杨贵妃看到贡品荔枝来到骊山之下时心情欢悦的角度,揭露了统治阶级为一己私利而不恤民生疾苦的罪恶。吴融两首《华清宫》在主题思想和杜诗很是相似,而第一首表现手法上与杜诗有某些类似之处,都是以小显大,这首诗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但所创造的意境,却独具一格。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一个“飞”字具有动态的美感,绘出了离宫禁城四郊朔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色;一个“暗”字,从色彩的角度写出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势,由视觉感受勾出触觉感受,令人极易从诗歌画面中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一个“惟”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围,一个“旋”字,从时间的角度传神地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融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
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华清宫地下温泉喷涌,地上宫殿金碧辉煌,禁墙高筑,能够遮风御寒,因此宫中温度较高,树木常年青绿。这里的“绿树”代表了宫中大自然造物者与宫外的不同,“碧帘”则反映出宫中主人生活的奢靡。
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诗人含蓄地指出:唐玄宗既然连自然界物候的变迁、冬天的到来都一概不知,那他又怎么能够知道“寒冷”呢?一国之君不知寒冷的滋味,又怎么能够对国事明察秋毫、对人民的苦乐谨记心上呢?这样的昏庸之辈,为安禄山野心的萌生、壮大自觉与不自觉地提供土壤。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夸张的成功运用也成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第二首首句写长生殿既深奥又高耸入青云,同于白居易《长恨歌》的“骊宫高处入青云”,同于权德舆《朝元阁》的“缭垣复道上层霄”,并且暗含一个问题:玄宗为什么把长生殿修筑成那样呢?第二句作了回答,因为想和“金庭不死乡”匹敌。就是想住在华清宫中和住在金庭一样,永远不死。这里的金庭和不死乡,一个是神仙所在,一个是免于死去之地,两个连用,表明玄宗求长生不死的愚蠢雄心是大得离谱的,暗含讽刺之意。
“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陵松柏满残阳”,“无奈”,是承上的转折词。这个词所表的转折大都和上一句相反。“逝川”,此词源于《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于此处,点明人世间万物如流水逝去,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第四句用了“秦陵”,秦始皇是追求长生不死的,可是他早已葬入陵墓,而且他那陵墓的松柏照满着将落的太阳的光,意即这是明摆着的,人人可见的。求长生的秦始皇,和如此建长生殿的玄宗没有两样,时间过得很快便已经证实了。
玄宗妄想长生,而实际却也和过去所有妄想长生的帝王一样,埋葬于陵墓中了。所以这首诗是对求长生者、更主要的是对玄宗的讽刺,相比于第一首,这首诗所述平实自然,而讽刺却尖锐锋利,直截了当。
参考资料:
1、 于国俊.唐诗英华:山东文艺出版社,1985:584-5852、 靳极苍.长恨歌及同题材诗详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307-309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昴。
祝融山极为高耸,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
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似与华山争高。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
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
参考资料:
1、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参考资料:
1、 马雅涵·《望岳》三首新释译考究·广西民联教育研究院·2007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
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参考资料:
1、 李渗 .杜甫诗集选 :长江出版社 ,2009年 :26-28 .2、 《书立方》编委会编著 .中国最美传世诗词 :重庆出版社 ,2011年9月 :69-71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万丈湍飞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55-562、 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中册):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523、 崔钟雷.中国儿童成长必读系列·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30万丈洪泉落,迢(tiáo)迢半紫氛。
洪泉:指水丰势强的瀑布。迢迢:形容瀑布之长。紫氛:紫色的水气。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重云:层云。
日照虹霓(ní)似,天清风雨闻。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天清:天气清朗。闻:听到。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yīn)氲(yūn)。
灵山:指庐山。秀色:壮美景色。空:天空中的云。氤氲: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55-562、 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中册):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523、 崔钟雷.中国儿童成长必读系列·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30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8-692、 丁敏翔.唐诗鉴赏大全集(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523、 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166-167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在社会动乱中离别了十年后,竟然在长大成人时意外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畅谈停止时已听到黄昏寺院的鸣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7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3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30-131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离乱:一作“乱离”。一: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问姓”两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来,后也。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语罢:谈话停止。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7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3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30-131此诗描写了诗人同表弟在乱离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全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接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全诗以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诗人借时事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表达出无尽的诗情。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32、 范之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1-702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早晚守着旧树林,整年都不肯飞离。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慈乌的啼哭声仿佛在哀诉着自己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其他各种鸟类难道没有母亲,为什么只有慈乌你特别哀怨?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以前有位名叫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竟不奔丧。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哀叹这类的人,他们的心真是禽兽不如啊!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中的曾参啊!
慈乌失其母,哑(yā)哑(yā)吐哀音。
哑哑:形容乌鸦的叫声。哑,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经年:终年、整年。故林:旧林,指往日与母亲所栖息的树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jīn)。
夜夜夜半啼:每晚在半夜里啼叫。夜夜,每天晚上。沾襟:眼泪沾湿衣襟。襟:上衣的前幅。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bǔ)心。
反哺:慈乌初生的时候,母亲餵养它,等它长大了,便捕取食物来餵养母亲,这叫做反哺;引申是说:报答父母的恩情。哺,音 ,餵养。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尔 :你。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不任:不能承受悲痛。不任,不堪、不能承受。任,因为押平声韵的关系,音。
昔有吴起者,母殁(mò)丧不临。
吴起:战国时鲁国名将。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殁: 死亡。丧不临: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古代习俗,父母或尊长过世,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
嗟(jiē)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嗟哉:叹词。嗟,音。斯徒辈:这一类的人。斯,此、这。徒、辈都是类的意思。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复:这里是加强语气。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是当时有名的孝子。
诗中用大量笔墨刻画慈乌鸟“失其母,夜半啼”的情状,意在倾吐“母慈重”,而自己“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