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赠陈参议师文侍儿

:

顷在维扬,陈师文参议家舞姬绝妙,赋此。

宫腰束素,只怕能轻举。好筑避风台护取,莫遣惊鸿飞去。
一团香玉温柔,笑颦俱有风流。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

顷在维扬,陈师文参议家舞姬绝妙,赋此。
最近,我在扬州陈师文参议家中,见到家姬的舞姿非常优美,就写下这首词。

宫腰束素,只怕能轻举。好筑避风台护取,莫遣惊鸿飞去。
舞女身着洁白素雅的罗绡,扭动着娇软纤细的腰。体态是那么轻巧,恐怕毫不费力,便可将她举得高高。应建个避风台将她保护好,别让她凌风飞入云霄。

一团香玉温柔,笑颦俱有风流。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
肌肤如玉,芳香幽幽,满身的温柔。一颦一笑都透着风流令人着迷。只管与意中人,眉来眼去,不知不觉,舞步错乱,合不上乐曲《伊州》。

参考资料:

1、 杜兴梅,杜运通评注. 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M]..北京:线装书局,2011 ,307-308.2、 李新魁编著. 实用诗词曲格律辞典[M].广州: 花城出版社,1999 ,234.3、 陈器之主编. 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179-1180.

顷在维扬,陈师文参议家舞姬绝妙,赋此。
清平乐: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取义于海内清平之意。又称《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双调,上片四句,押四仄韵,二十二字;下片四句, 押三平韵,二十四字,共四十六字。陈师文:生平不详。 顷:最近。维扬:扬州的别称。陈师文:生卒未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参议:官名。

宫腰束素,只怕能轻举。好筑避风台护取,莫遣(qiǎn)惊鸿飞去。
束素:形容女子细腰如一束素绢。避风台:据《赵飞燕外传》载,赵飞燕身轻不胜风,汉成帝专为其筑建七宝避风台。护取:护着。遣:使、令。

一团香玉温柔,笑颦(pín)俱有风流。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
香玉:形容女子芳香而貌美。笑颦:欢乐与忧愁。萧郎:本指梁武帝萧衍,这里借萧衍喻情郎,也泛指所尊重的对象。《伊州》:舞曲名。

参考资料:

1、 杜兴梅,杜运通评注. 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M]..北京:线装书局,2011 ,307-308.2、 李新魁编著. 实用诗词曲格律辞典[M].广州: 花城出版社,1999 ,234.3、 陈器之主编. 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179-1180.

顷在维扬,陈师文参议家舞姬绝妙,赋此。

宫腰束素,只怕能轻举。好筑避风台护取,莫遣惊鸿飞去。
一团香玉温柔,笑颦俱有风流。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

  词的上片极尽夸张之能事,描摹舞女的轻盈体态;下片前两句则侧重于对其风韵的刻画,末二句尤为传神之笔,将眉目传情的微妙动作,以及“舞错《伊州》”而不知的忘情举动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该词词语简洁,典故妙用,夸张铺垫,情意缠绵,结尾处尤有无穷语意。

  作为辛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刘克庄的词一向以豪放见长。但词人也并非不会婉约,而是不欲而已。偶为婉约之词,情意款款,自然又是一首佳作。比如这首《清平乐》,置于婉约词中,几不可辨识,以为又是哪一位多情妙手的快意所为。

  南宋时期上流社会有蓄家姬的风气。这首词所描写的就是一个以歌舞佐酒的家姬。一开始一束素绢比舞姬的纤腰,抓住了作为舞姬最重要的因素。由此

  开始,上半阕四句,句句使用夸张。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说夸张“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夸张手法在突出事物的特点方面,刻画得更有力。此外,这四句中有三处典故:“宫腰束素”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腰如束素”,原句是描写一个据宋玉自己说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女子的。

  “好筑避风台护取”用赵飞燕的故事,据说赵飞燕体质轻盈,汉成帝恐其飘翥,为制七宝避风台。“惊鸿飞去”用曹植《洛神赋》里写洛神的句子“翩若惊鸿”。这三个成句全是写最美的女子的,用这些典故来写舞姬,自然上半阕的真正含义,就不只是写其的体态轻盈了。

  “一团香玉温柔,笑颦俱有风流”两句在继续作形态方面描绘的同时,开始着力烘托舞姬的精神风韵,上下两片之间在这里得到了自然地过渡。同时,这两句对舞女风韵正面、概括的描写,也给结尾两句作了最好的铺垫。

  “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萧郎,泛指为女子所爱恋的男子。《伊州》,舞曲名)两句,《词旨》推为“警句”,好在哪里?首先,“萧郎”在词中即指作者自己,亦或他人,彼此眉目传情,销魂荡魄之际,舞姬竟然舞错了《伊州》曲,其情其景,焕然生动,如在目前。其次,词的前面部分都是对舞姬的客观描写,到此作者才把自己融入其中。因为作者主观情感的融注,也就更加曼妙迷人了。

  刘克庄词多写人民疾苦和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多有慷慨大江东去的气概,很少剪红刻翠之辞。因此,不少评论家以为克庄词缺少含蓄微婉的力量。这阕词写粉黛,叙歌舞,读来虽不乏明快之感,但情绪缠绵,措词轻艳,结尾处尤有无穷余意,当可代表刘克庄词风的另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 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M].北京: 长征出版社,1999 ,148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最近,我在扬州陈师文参议家中,见到家姬的舞姿非常优美,就写下这首词。
舞女身着洁白素雅的罗绡,扭动着娇软纤细的腰。体态是那么轻巧,恐怕毫不费力,便可将她举得高高。应建个避风台将她保护好,别让她凌风飞入云霄。
肌肤如玉,芳香幽幽,满身的温柔。一颦一笑都透着风流令人着迷。只管与意中人眉来眼去不知不觉,舞步错乱,合不上乐曲《伊州》。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取义于海内清平之意。又称《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双调,上片四句,押四仄韵,二十二字;下片四句, 押三平韵,二十四字,共四十六字。陈师文:生平不详。
顷:最近。维扬:扬州的别称。
陈师文:生卒未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
参议:官名。
束素:形容女子细腰如一束素绢。
避风台:据《赵飞燕外传》载,赵飞燕身轻不胜风,汉成帝专为其筑建七宝避风台。
护取:护着。
遣:使、令。
香玉:形容女子芳香而貌美。
笑颦(pín):欢乐与忧愁。
萧郎:本指梁武帝萧衍,这里借萧衍喻情郎,也泛指所尊重的对象。
《伊州》:舞曲名。

参考资料:

1、 杜兴梅,杜运通评注. 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M..北京:线装书局,2011 ,307-308.2、 李新魁编著. 实用诗词曲格律辞典M.广州: 花城出版社,1999 ,234.3、 陈器之主编. 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179-118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词的上片极尽夸张之能事,描摹舞女的轻盈体态;下片前两句则侧重于对其风韵的刻画,末二句尤为传神之笔,将眉目传情的微妙动作,以及“舞错《伊州》”而不知的忘情举动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该词词语简洁,典故妙用,夸张铺垫,情意缠绵,结尾处尤有无穷语意。

  作为辛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刘克庄的词一向以豪放见长。但词人也并非不会婉约,而是不欲而已。偶为婉约之词,情意款款,自然又是一首佳作。比如这首《清平乐》,置于婉约词中,几不可辨识,以为又是哪一位多情妙手的快意所为。

  南宋时期上流社会有蓄家姬的风气。这首词所描写的就是一个以歌舞佐酒的家姬。一开始一束素绢比舞姬的纤腰,抓住了作为舞姬最重要的因素。由此

  开始,上半阕四句,句句使用夸张。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说夸张“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夸张手法在突出事物的特点方面,刻画得更有力。此外,这四句中有三处典故:“宫腰束素”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腰如束素”,原句是描写一个据宋玉自己说是天底下最美丽的女子的。

  “好筑避风台护取”用赵飞燕的故事,据说赵飞燕体质轻盈,汉成帝恐其飘翥,为制七宝避风台。“惊鸿飞去”用曹植《洛神赋》里写洛神的句子“翩若惊鸿”。这三个成句全是写最美的女子的,用这些典故来写舞姬,自然上半阕的真正含义,就不只是写其的体态轻盈了。

  “一团香玉温柔,笑颦俱有风流”两句在继续作形态方面描绘的同时,开始着力烘托舞姬的精神风韵,上下两片之间在这里得到了自然地过渡。同时,这两句对舞女风韵正面、概括的描写,也给结尾两句作了最好的铺垫。

  “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萧郎,泛指为女子所爱恋的男子。《伊州》,舞曲名)两句,《词旨》推为“警句”,好在哪里?首先,“萧郎”在词中即指作者自己,亦或他人,彼此眉目传情,销魂荡魄之际,舞姬竟然舞错了《伊州》曲,其情其景,焕然生动,如在目前。其次,词的前面部分都是对舞姬的客观描写,到此作者才把自己融入其中。因为作者主观情感的融注,也就更加曼妙迷人了。

  刘克庄词多写人民疾苦和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多有慷慨大江东去的气概,很少剪红刻翠之辞。因此,不少评论家以为克庄词缺少含蓄微婉的力量。这阕词写粉黛,叙歌舞,读来虽不乏明快之感,但情绪缠绵,措词轻艳,结尾处尤有无穷余意,当可代表刘克庄词风的另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 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M.北京: 长征出版社,1999 ,148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克庄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4217篇诗文

猜你喜欢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客较胜相先。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因作此词示坐客。前一夕大风,是日始寒。
九月十五日,宾客们在西园练习射箭,我却因病不能练习,客人明显可以取胜。岳德将领,弓的力量比二石五斗还要多,仍能三发连中,观看的宾客都很吃惊。因此写下此词展示给宾客,前一天晚上还是大风,第二天就开始寒冷了。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九月霜降,碧天澄静,秋气回旋催促西风括动。半夜初听隐隐轻寒的风声,摇撼着潇潇落叶梧桐。强支病体登上高高的城墙上俯视顾望,唯见萧瑟的关山河水无边无际,拚上一醉与君辈豪饮乐同。阵阵战鼓闹醒了清晓,练兵场上骏马飞奔驰突,矫健的骑士个个拉满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时光易逝,诸位缘何都笑问老翁;平生的豪气如今在哪?纵横驰骋,谁才是真正的英雄?我怎比席间如龙似虎的猛士,挥手处,弦声响,箭贯双雁坠落在遥远的蓝空。年华老大真感惭愧,但身衰心未老,回头望,心在北方的云中。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67页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客较胜相先。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因作此词示坐客。前一夕大风,是日始寒。
水调歌头:词牌名,双调,上片九句,押四平韵,48字,下片十句,押四平韵,47字,共95字。上下片中的两个六言句,宋人常兼押仄声韵,也可平仄互韵或句句押韵。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kàn)高城回望,寥(liáo)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diāo)弓。
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何似当筵(yán)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kān)愧,回首望云中。
衰翁:作者自称。虎士:勇士,指岳德。云中:指云中郎,为汉代北方边防重镇,以此代指边防。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67页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上片,首四句写与客习射西园的时间,深秋霜降,望天清澄,西风暂起,寒意阵阵,夜半时分,直入梧桐。西风凄紧,冬之将至,词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前方将士,该是为他们准备过冬的粮饷,赶制棉衣御寒的时候了。他曾兼总四路漕计补给馈响,军用不乏,全力支持抗战,冬季来临,自然使他因关切前方而心绪不宁。“起瞰高城”三句,心事重重的词人起身离座,登上城楼,向中原望去,却见千里关河、寂寥冷落,他虽致力于抗战,无奈宋廷坚持苟和,抗金事业沉寂无着。面对冷落的关河,山河破碎、国土沦亡之悲涌上心头,沉痛难耐,只能借酒浇愁,故曰与客同醉。在宴饮之后,天之将晓,军中鼓声响起,习武场上,武士们手持雕弓,走马飞驰,好一派习武驰射的豪壮场面,令人振奋不已。

  下片写西园习射。面对众人驰驱习射,六十开外的词人深感自己年老力衰,当年的豪气现在已经消失,哪能像虎士岳德那样,挥手弦响,双箭落地。这里有对虎士的赞许,更有对自己衰老的感叹。敌虏未灭而己身已老,不能驰骋疆场,使他深感遗憾,最后以“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作结,直抒胸臆。词人虽因无力报国而惭愧,但他身老志不衰,心系“云中”,情结边防,在垂暮之年,还以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为己任,表现了一个老年抗金志士的壮伟胸怀。

  本篇笔力雄杰,沉郁苍健,具有豪放风格。

  《乐府雅词》此首题作:“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客较胜相先。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因作此词示坐客。前一夕大风,是日始寒。”这里转录《全宋词》,以便鉴赏本篇时作参考。

  吟读本篇,深深地被作者的爱国热忱所感动。在深秋的寒夜,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带病登城巡视,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夺去的土地,不能收复,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怅,那又怎么办呢?一味地借酒浇愁吗?不,他还要“与客习射”,走马练武,于是就出现了“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的场面,“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词作者曾为抗击金兵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年事已高,还想与客走马比武,以振当年雄风,却又“偶病不能射”,感愧老病,不能报效祖国于疆场,只好回首长望北方的云中郡,那魏尚和李广奋勇抗击匈奴的土地。作者不是一般地悼惜流年,感叹病老,而是热切地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只因为报国有心、回天无力而抱愧和感喟。虽有力不从心的悲慨,却仍然豪气逼人,给人以激励和振奋。

  上半阕前四句写“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表明到了深秋,气候已经开始寒冷起来。“起瞰”三句,写作者年老偶病,在大风之后的寒夜,登上高城,遥望北方大片沦陷了的土地,无奈与客同饮,借酒浇愁,说的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中的活动。“叠鼓”二句写武士操练、演习骑射的热闹场景:天将破晓,鼓棰小击,声声细密而急促;闹鼓声中,武士飞马上场,拉弓搭箭,射向目标。这是多么令人振奋和跃跃欲试的场面啊!以上写的都是客观的景物和事象,却又处处表现着作者的内在心情和心理。如:写秋寒以表现作者的老病忧国;写“起瞰”、夜饮等活动,以表现作者的国愁;写骑射活动场面,以表现作者的爱国豪情和民族自强的精神。景中有情,象中有意,所以才能写得情景历历,意象生动,境界鲜明。

  下半阕抒发议论,但那议论都被情感化、形象化了的,而且设客争笑问难,生活气息极浓。所发感慨,同上半阕写出的时令、气候、活动场景紧密相连,所以毫不感觉突兀。“岁将晚”以下七句,说作者已到垂暮之年,有位客人同他说笑话,问他这个病弱的老人:你平生的豪迈气概跑到哪里去了?你往昔奔马骑射为谁争雄,还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今你哪能比得酒筵上的武士,举手拉弓,弦声响处,便见有双雁从远空堕落。结尾“老矣”二句,作者回答了自己因年老力衰而不能为国效力,抒发了“真堪愧”的悲凉、痛苦心情,然而他还在“回首望云中”,向往历史上抗击异族侵略者的爱国志士。

  关注《题石林词》评说叶词,说他“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这篇《水调歌头》系梦得晚年作品,用关注的话来评判,是符合实际的。毛晋《石林词跋》也说作者叶梦得晚年“不作柔语殢人,真词逸品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少人来往,树一旦被砍,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225-2262、 作品白话译文内容由朝阳山人编辑提供.

野水参(cēn)(cī)落涨痕,疏林欹(qī)倒出霜根。
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欹倒:倾倒。

(piān)舟林棹(zhào)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扁舟:林本作“浩歌”。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人间斤斧(fǔ)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创:砍掉。夷:削平。指对于林木的伤害。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yuán)枝。
成:林本作“会”。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225-2262、 作品白话译文内容由朝阳山人编辑提供.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诗题名其画为“秋景”,有的记载称这幅画为“秋景平远”,或作“秋山林木平远”。综合各种称谓来看,“秋景”是对这幅画的内容总的概括,而具体呈现秋景的则是山水及林木,所谓“平远”即是指画中辽阔的水面景象。

  第一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组诗第二首着眼于溪山林木,此诗后二句说:“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可知这幅画内是有山的,是位于近处。这里树木龙蛇般蜿蜒屈曲的枝干同臆想中江南的黄叶村、有猿猴在其林间栖息的险山急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赋予画面以悠然无尽的情味,在景物中融进人情,引发读者情思。

  七绝的写法,一般是前二句叙写事物,后二句抒发情思。第一首诗虽全章在题咏秋景画,仍于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出人的情感,画景之外,情调悠扬,极耐人寻味。这两首诗化实为虚、虚实相映,将眼前的溪水、扁舟、树木枝干同想象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内涵,情味深长。苏轼才气横溢,情调高远,其诗善于驰骋神思,翻空出奇。其题风景画诗无论长篇短章,都能不停滞于物象,常从生活联想中蔚发奇思,丰富了画的意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参考资料:

1、 胡国瑞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33-43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上

: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宋诗精华二百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55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4-65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漾:吹过。脱:脱下。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被:让。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宋诗精华二百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55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4-65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53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4-6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鹤冲天·清明天气

: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正值清明天气,愁绪萦怀,整日没精打采,如痴如醉。暖风轻拂,台榭的周围,绿树成荫。归来的燕子,新巢已经筑成,小小的池塘,长满了青青的荷叶。正是悠然欣赏游玩的时节,然而生活在这里的女主人公却只是将单衣随意披在肩上。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鲜红的石榴花就像红色的薄绸。女主人公倚靠在窗外几竿修长的竹子下。有一个她关心的人,却难以相见,只能白白的盼望。女子在深闺里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又站起,坐立不安,也不想梳妆打扮,虽然思念使人憔悴,但即使打扮好了,遮盖了憔悴的颜色,又有谁来欣赏呢?

参考资料:

1、 马俊芬编著.古代闺恋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2132、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140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xiè)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bì)。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鹤冲天:词牌名,双调八十四字,上片九句五仄韵,下片八句五仄韵。台榭:建在土台上的敞屋。薰风:和风,初夏时之东南风。又同“南风"。蔽:遮盖,指荷叶长满荷池。

石榴美艳,一撮(cuō)红绡(xiāo)比。窗外数修篁(huáng),寒相倚。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dì)。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红绡:红色薄绸。修篁:修竹,高长之竹。关心处:指关心之人。凝睇:凝视,注视,注目斜视。

参考资料:

1、 马俊芬编著.古代闺恋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2132、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140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这首词是北宋前期词人杜安世的作品,词风与柳永相近,长铺叙,少粉饰,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

  上片重点铺叙居住的环境和时序景致,也写出了环境中的人物。“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点出人物清明天气中的感受。清明是春分之后的一个节令,此时已入暮春,梅、杏、桃等花相继调谢,最容易引起思妇离人的愁怀。“愁如醉”,兼状愁人的内心感受和外表现。愁绪袭来,内心模模糊糊,外表则显现为表情呆滞。愁人是容易感到日长的,何况清明之后,白昼又确实是逐渐地长了起来,故曰“永日愁如醉”。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闺人所居住的环境。“台榭绿阴浓”至“新荷蔽”数句,活画出一幅春末夏初的园林美景。暖风轻拂;台榭的周围,绿树成荫;归来的燕子,新巢已经筑成;小小的池塘,长满了青青的荷叶。如此美景,“恰是逍遥际”,作者认为正是优游自地赏玩景物的好时光!但是却只“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词的抒情女主人公,一位肌肤柔软洁白的佳人披着件薄薄的夹衣,呆呆地站立那里。“半笼”两字,见出她披衣时的漫不经心;而开头“永日愁如醉”句已作了提示,这里作一呼应,写出她神情呆滞之状。另外,此处作者把写人和写景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优美的环境,衬托着美丽的闺人,恍如绿叶丛中簇拥着牡丹,相得益彰;同时环境和人物又构成了反衬:景物自佳而人物自愁,节奏并不协调,于是更显出了人物的愁绪之重。

  下片着重写闺人的幽怨情怀和憔悴情态,但却从景物写起:“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这是以“红绡”比石榴花之红以状其美。石榴夏季开花,花常呈橙红色,故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云:“石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以红色的织物比石榴花,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作者看来是受到过白诗的启发的;其后苏东坡也有“石榴半吐红巾蹙”(《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之句。文学上的继承借鉴而又有所变化,就是如此。这两句是继续写园林美景,词意更见错综。

  “窗外数修篁”两句,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就是女主人公的窗外大概真的有几竿修竹;因为中国的园林中,竹子是必不可少的。虚写就是她并不一定真的去相倚;这里用了杜甫《佳人》诗中的意境:“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说明她也具有自怜幽独的怀抱而已。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人,其作用是从写景过渡到写人,而且本身已具有丰富的幽怨内涵。

  紧接着上面两句,作者揭示了女主人公心灵幽怨满怀、行动呆滞,是因为“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意即有一个她关心的人,却难以相见,只能白白地盼望。这行文上是水到渠成的一笔,对女主人公的情怀、表现那么多,其原因也该有一个交代了。

  结语三句:“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是对女主人公情态的进一步刻画,也是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补足性刻画。她深闺里行坐不安,形容憔悴,没有什么心思去梳妆打扮。经过了最后这几句的进一步刻画,一位因怀念远人而憔悴幽怨的闺中少妇的形象,呼之欲出了。

  这首词,前片着重写景,后片着重写人,但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即闺怨。这样,词的气脉就一气贯串,不枝不蔓,人物形象也渐趋完满。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501-50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浪淘沙·极目楚天空

:
极目楚天空,云雨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花骢。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极目楚天空,云雨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放眼这南方的天空,看到天的边际,云彩和雨水都消失的不见踪影,却到处仿佛都是遗憾和幽恨的氛围,不禁让我紧紧地皱起了眉头。自古以来的荷花都是开的甚晚,辜负了早早吹过的东风。

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花骢。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坐在旅店里感叹你我漂泊不定的人生,聚散又是这样一瞬之间,看着你挥起马鞭猛地抽打你那匹骏马,让它飞奔起来。我看着你随着傍晚的夕阳与我渐行渐远,直到我看不到你,哭湿了那被夕阳映红了的衣袖。

极目楚天空,云雨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扬鞭(biān)那忍骤花骢(cōng)。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飘篷:形容人象蓬草一样飘泊无定。花骢:骏马。

极目楚天空,云雨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花骢。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词林纪事》记《能改斋漫录》载:宣和间,有题陕府驿壁云:幼卿少与表兄同研席,雅有文字之好。未笄,兄欲缔姻,父母以兄未禄,难其请。遂适武弁。明年,兄登甲科,职洮房。而良人统兵陕右,相与邂逅于此,兄鞭马略不相顾。岂前憾未平耶。因作《浪淘沙》以寄情云。

  此词借景抒情。上片委婉含蓄地写出“荷花开晚,孤负东风”。下片抒发“聚散匆匆”的慨叹。“望断斜阳人不见”,流露了无限眷恋之情。全词缠绵哀怨,真挚动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