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诗十九首 其八

:

旸谷吐灵曜,扶桑森千丈。朱霞升东山,朝千何晃朗。

回风流曲棂,幽室发逸响。悠然心永怀,眇尔自遐想。

仰思举云翼,延首矫玉掌。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

明道虽若昧,其中有妙象。希贤宜励德,羡鱼当结网。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郭璞

郭璞

(276—324)东晋河东闻喜人,字景纯。博学,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长诗赋。西晋末过江,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为王导所重。晋元帝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迁尚书郎。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谏阻敦谋反,为敦所杀。后追赠弘农太守。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作注,传于世。有辑本《郭弘农集》。 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酌贪泉

: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人们都说这泉水,一饮就会滋生人的贪婪心。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试想让伯夷、叔齐那样的人喝这个水,我想终究不会改变那颗廉洁的本心。

参考资料:

1、 张建华 .廉诗三百首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8年 :26 .2、 鲁金波 .治国诗词殷鉴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年 :43 .3、 王湘 .古诗三百首精读·故事 (下册)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595-596 .

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怀千金。
歃:用嘴吸取。怀:思,想念。千金:钱财多,形容人的贪婪。

试使夷(yí)齐饮,终当不易心。
夷齐:指伯夷、叔齐。他们是商代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为避让君位,两人逃往周国。

参考资料:

1、 张建华 .廉诗三百首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8年 :26 .2、 鲁金波 .治国诗词殷鉴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年 :43 .3、 王湘 .古诗三百首精读·故事 (下册)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595-596 .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广州在晋代时还很偏僻,加之当时南方多瘴气,古人视为畏途。但又因为广州靠山临海,自古盛产奇珍异宝,到这里来“捞一票”的人也大有人在。据《晋书·良吏传》记载,当时派到广州去当刺史的皆多贪赃黩货,广州官府衙门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晋安帝时,朝廷欲革除岭南弊政,便派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吴隐之走马上任,路过广州三十里地的石门(在今广东省南海县西北),这里有一泓清澄明澈的泉水,这泉水名之曰“贪泉”。当地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即使清廉之士,一饮此水,就会变成贪得无厌之人。吴隐之来到清泉边,深有感触地对身边亲人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他酌泉赋诗言志,成为我国诗歌史上一段动人的佳话。

  吴隐之这首诗前两句先陈述由来已久的传说:古人说这贪泉水,谁饮了它,心里就要产生牟取千金的贪欲。歃(shà),歃,以口微吸也,是说只喝一点,极言其少,千金,极言钱财多。怀,思也,思得千金,便是贪。“一”与“千”对照,强化贪泉之贪。只喝一口,便贪图千金,多喝几口,不用说更贪得无厌。这传说在他心里引起了疑问:事情真会这样吗?他想起了历史上两位视富贵如浮云的高士——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人世间的大富大贵莫过于帝王的宝座了。可是,这兄弟俩互相推让。孤竹君死后,按照遗嘱要叔齐继承王位,可是叔齐却坚决要让位于兄长伯夷。伯夷避而不受,出奔于外。叔齐仍不肯登位,也出走了,结果兄弟俩为了互相推让王位,都逃离了孤竹国。天底下最大的富贵他们竟然弃之如敝屣。想到这里,吴隐之在诗的后二句深深感叹道:这贪泉水啊,试教伯夷叔齐来饮,我相信他们终不会改变自己的高尚思想和情操的。贪与廉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的确与是否饮用贪泉无关

  吴隐之终不相信这古老传说,不相信贪泉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他勇敢地酌贪泉而饮了,准备迎接即将来临的考验。诗的后二句,他是借伯夷叔齐自比,表示自己清廉为政的决心。

  吴隐之这首述志诗,不事雕琢,直抒胸臆,言简意赅,古朴动人。更可贵的是作者言行一致,他在广州任上数年,果然没有因饮了贪泉而变成贪官。《晋书》上说他“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由于他整饬纲纪,以身作则,广州风气大为改观。皇帝诏书嘉奖他“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飨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是一位难能可贵的清官。后来他离开广州北归,行囊萧萧,船舱空空。回到家中,数亩小宅,茅屋简陋。当时著名将领刘裕赐赠车牛,并要为他建造住宅,都被他谢绝了。一生清廉,始终不渝,一代良吏,名垂青史。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 、刘建龙 .中华诗词经典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43-44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于玄武陂作诗

: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
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
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
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
乘渚望长洲,群鸟讙哗鸣。
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
好兄弟几个一块出来,把车子赶到西城门外。

野田广开辟,川西互相经。
广阔的田野已被开垦,无数的水西成队成排。

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
谷子和高粱多么繁茂,淙淙的西水真有气派。

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菱角鸡头米盖着绿水,芙蓉的红花笑逐颜开。

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
柳枝披垂立一道绿墙,轻轻把池子环抱起来。

乘渚望长洲,群鸟讙哗鸣。
登上了小渚远望大洲,听一片鸟鸣心头畅快。

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
浮萍和水藻池中飘满,风吹着它们东倒西歪。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观此景叫人闲适无愁,长久的美情难以忘怀。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33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8-70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
玄武陂(bēi):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了训练水师,在邺城西南开辟玄武池。陂,堤岸。兄弟:指曹丕、曹植等人。西城:指邺城之西门。

野田广开辟,川西互相经。
互相经:互相交通。经,经过。此为交叉之意。

(shǔ)(jì)何郁郁,流波激悲声。
黍稷:泛指农作物。黍,黄小米。稷,高粱。郁郁:茂密的样子。激:水流因受阻而腾涌、飞溅。悲声:动听的响声。

菱芡(qiàn)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菱芡:水生植物菱角和鸡头,皆可食用。芙蓉:荷花。丹荣:红花。

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
荫:树荫。

乘渚望长洲,群鸟讙(huān)哗鸣。
乘:登上。渚: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洲:水中的陆地。讙:喧哗。

萍藻泛滥浮,澹(dàn)澹随风倾。
萍藻:水生植物浮萍和藻类植物。泛滥:广阔的样子。一作滥泛。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倾:倒。容与:舒缓安适的样子。千秋情:永恒的友谊,此或仅指兄弟手足之情。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33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8-70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
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
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
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
乘渚望长洲,群鸟讙哗鸣。
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这是一首记游写景之作。此诗用直叙的方法,写诗人同弟弟行游玄武池时所看到的景物和愉悦忘忧的心态。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两句点明出城行游一事和行游的地点。人在野外观赏景物时,一般都是由宏观到微观。“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两句写在邺城西面宏观看到野外宽广开阔的田地和纵横交织的河渠。接下去,从宏观到微观。“黍稷何郁郁”一句由“野田广开辟”一句而来,写田野里庄稼茂盛。“流波激悲声”一句由“川渠互相经”一句而来,写流水发出动听的声响。“菱芡覆绿水”以下八句,由写田野、河渠转向写玄武池的各种景物:菱芡、荷花、垂柳、萍藻,叶绿花红,枝繁叶茂;池中绿水随风动荡,长洲上的群鸟在欢快歌唱。在诗人笔下,玄武池之美景令人神往:田野广阔,庄稼茂盛;池水交错,波涛汹涌;绿水红花,柳荫照水;萍藻泛滥,众鸟喧哗。形象鲜明,有声有色,生动具体,写出了玄武池的美丽和勃勃生机。如此之美景,足以使人忘记忧伤,沉浸在欢畅之中。最后“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两句,由景及情,自然地收束了全诗。

  此诗虽属游宴诗,但同建安时期的其他游宴诗相比,却有不同。它没有涉及宴乐,而是用自然的语言集中描写田园景物,具有后来田园诗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8-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拟古九首

: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後,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令至岁寒。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
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茂盛幽兰在窗下,依依垂柳在堂前。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当初与你告别时,未讲此行很久远。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出门万里客他乡,半道交朋结新欢。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一见倾心似迷醉,未曾饮酒尽言谈。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幽兰枯萎垂柳衰,背信之人违誓言。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告诫世间青少年,相知未必心不变。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你为情谊愿献身,他将你弃无情感。

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
辞家早起备车马,准备远行去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请问前行欲何为?不经商也不当兵。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听说有位田子泰,节义崇高称豪英。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虽然此人久已死,乡里承袭其遗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在世之时名誉高,死后美名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不学奔走逐名利,荣耀只在一生中。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二月喜逢春时雨,春雪阵阵发东边。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冬眠动物皆惊醒,草木润泽得舒展。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轻快飞翔春燕归,双双入我屋里边。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故巢依旧还存在,相伴相随把家还。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你我自从分别来,门庭日渐荒草蔓。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我心坚定不改变,君意未知将何如?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登上高高百尺楼,清晰可见远四方。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夜间云聚栖其内,白日鸟集作厅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远处山河尽在目,平原一片渺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古时热恋功名者,慷慨争逐在此场。

一旦百岁後,相与还北邙。
一旦丧身离人世,结局一样葬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墓边松柏被人伐,坟墓高低甚凄凉。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无主墓基已毁坏,谁知魂魄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生前名利实可贵,如此凄凉堪悲伤!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东方有位隐居士,身上衣服常破烂。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一月才吃九顿饭,十年总戴一顶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辛勤劳苦无人比,和悦面容乐贫寒。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我欲前行访问他,清晨出户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青松生长路两边,缭绕白云在檐间。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知我特地前来意,取琴为我来轻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先弹凄怨别鹤操,又奏高洁曲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令至岁寒。
我愿长留伴君住,从今直到岁暮寒。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葱郁苍青山谷树,冬天夏日常如此。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年年经历霜和雪,更变四时岂不知?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
已厌听闻世上语,交结新友去临淄。

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齐国稷下多谈士,指望他们解我疑。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备好行装已数日,且同家属告别离。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欲行又止心犹豫,还坐重新再三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不怕此行道路远,担心谈士会相欺。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
万一相互不合意,永远为人所笑嗤。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心内之情难尽诉,为君写下这歌诗。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少时健壮性刚烈,持剑只身去远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谁讲此行游不远?我从张掖到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饥食野菜学夷叔,口渴便喝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不见心中知音者,但见古时荒墓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路边两座高坟墓,乃葬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贤士知音难再得,远游还想何所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种植桑树在江边,指望三年叶可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枝叶长出将茂盛,忽然遇到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树枝树叶被摧折,树干树根浮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春蚕无叶不得食,无茧寒衣哪里来?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不把根植在高原,如今后悔亦无奈!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87-200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荣荣:繁盛的样子。这两句写当初分别之景,有起兴的作用。兰取其贞洁,柳取其惜别。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君:指出门的游子。不谓行当久:没说此行要很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jiā)友。
中道:中途。嘉友:好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心相醉:内心已为之倾倒,即一见倾心。这两句是说,尚未饮酒交谈,便一见倾心。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言:指临别誓约。负:违背,背弃。

多谢诸(zhū)少年,相知不忠厚。
多谢:多多告诫。相知不忠厚:当面相知的朋友未必就是忠厚之人。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意气:情谊,恩义。倾人命:送性命。离隔:分离,离弃。

辞家夙(sù)严驾,当往至无终。
夙:早晨。严驾:整治车马,准备出行。志无终:向往到无终去。志:一作“至”,亦通。无终:古县名,在今河北省蓟县。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今何行:现在到那里去做什么。商:经商,做买卖。戎:从军。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田子泰:即田畴,字子泰,东汉无终人。田畴以重节义而闻名。节义:气节信义。士雄:人中豪杰。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斯人:此人,指田畴。习其风:谓继承了他重节义的遗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生:生前,在世时。高世名:在世上声誉很高。既没:已死之后。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狂驰子:指为争名逐利而疯狂奔走的人。直:只,仅。百年中:泛指人活一世的时间。

仲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
仲春:阴历二月,遘:遇,逢。东隅:东方。古人以东方为春。

众蛰(zhé)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众蛰:各种冬眠的动物。蛰,动物冬眠。潜骇:在潜藏处被惊醒。从横舒:形容草木开始向高处和远处自由舒展地生长。从:同“纵”。以上四句描写季节变化。

(piān)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翩翩:轻快飞翔的样子。庐:住室。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先巢:故巢,旧窝。故:仍旧。相将:相随,相偕。旧居:指故巢。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我心固匪石:是说我的心并非石头,是不可转动的。比喻信念坚定,不可动摇。固:牢固,坚定不移。匪:非。君:指燕。

(tiáo)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迢迢:本义指遥远的样子,这里形容高高的样子。分明:清楚。四荒:四方荒远之地。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归云宅:是说白云晚上把它当作住宅。形容楼之高。飞鸟堂:飞鸟聚集的厅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茫茫:辽阔,深远。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功名土:追逐功名利禄之人。此场:指山河、平原。

一旦百岁後,相与还北邙(máng)
百岁后:去世以后。相与:共同,同样。北邙:山名,在洛阳城北,东汉、魏,西晋君臣多葬此山。这里泛指墓地。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互低昂:形容坟堆高低不齐。昂:高。

(tuí)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颓基:倒塌毁坏了的墓基。遗主:指坟墓的主人,即死者的后代。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荣华”两句:是说对于那些生前追求功名的人来说,荣华的确是珍贵的,但死后一无所得,且如此凄凉,也实在可怜可悲。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被服:所穿的衣服。被,同“披”。不完:不完整,即破烂。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zhuó)一冠。
著:戴。冠:帽子。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好容颜:愉悦的面容,这里有乐贫之意。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观其人:访问他。越河关:渡河越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青松”两句:写东方隐士的居处,在青松白云之间,形容高洁。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故来意:特地来的意思。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luán)
上弦、下弦:指前曲、后曲。别鹤:即《别鹤操》,古琴曲名,声悲凄。孤鸾:即《双凤离鸾》,汉琴曲名。

愿留就君住,从令至岁寒。
就君住:到你那里一起住。至岁寒:直到寒冷的冬天,这里是喻坚持晚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苍苍:深青色,犹言“青青”。树:指松柏。常如兹:总是这样,谓郁郁葱葱,不凋零。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时:季节的变化。暗寓时世。以上四句起兴,以松柏的坚贞自喻。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zī)
世上语:泛指世俗流言。临淄:地名,战国时齐国国都,在今山东省。

(jì)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稷下:古地名,战国齐都临淄城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齐宣王招集文学、学术之士在此讲学。谈士:善于言谈论辩之人,指稷下之士。谓这些人善空谈而不耐霜雪的考验。指彼:指望他们。决我疑:解决我的疑问。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装束:整备行装。既有日:已经有好几日。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行行”两句,写临行时又徘徊不前,犹豫再三,表示内心复杂矛盾的状态。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道里:道路里程,即路程。人我欺:即人欺我。人,指“谈士”。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chī)
不合意:见解不同。嗤:讥笑。逯本作“之”,今从焦本改。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伊:此。难具道:难以详细他讲出来。君:泛指读者。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扇:用作动词,吹动。扇微和:春风吹拂,天气微暖。

佳人美清夜,达曙(shǔ)(hān)且歌。
佳人:美人。美清夜:爱清夜。达曙:到天明。酣:酒足气振的样子。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歌竟:歌唱完了。此:指下文四句歌辞。持此:仗着这支歌曲。感人多:十分动人。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一时好:一时之美好。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厉:性情刚烈。

谁言行游近?张掖(yè)至幽州。
张掖:地名。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易水:水名。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丘:坟墓。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伯牙:古代音乐家。庄周:庄子。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三年”句是说盼望三年之内可以采桑养蚕。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始:才。值:逢。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柯:枝干。沧海:指东海。这两句是说桑树的枝干被摧折了,根叶漂浮到大海中去了。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欲谁待:即欲何待,还依靠什么?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本:桑树枝干。这两句是说桑树不种在高原上,而种在江边,根基不巩固,所以摧折,有什么可后悔的?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87-200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前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後,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令至岁寒。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年年见霜雪,谁前不知时。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
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拟古,就是摹拟古诗之意。但事实上这组诗并无摹拟之迹,完全是诗人自抒怀抱。从内容来看,这组诗大多为忧国伤时、寄托感慨之作,其中多有托古讽今、隐晦曲折之辞。

  第一首诗采取拟人的手法,借对远行游子负约未归的怨恨,感慨世人结交不重信义,违背誓约,轻易初心。

  第二首诗托言远访高士田子泰的故乡,对高尚节义之士深表敬仰,对世间不顾节义而趋炎附势、争名逐利之人表示了厌恶。

  第三首诗以春燕返巢托兴,表现诗人不因贫穷而改变隐居的素志,同时也寓有对晋室为刘宋所取代而产生的愤慨。

  第四首诗写由登楼远眺而引起的感慨沉思。江山满目,茫茫无限,历史沧桑,古今之变,尤显人生一世,何其短暂!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追逐功名利禄的古人,早已身死魂灭,只剩下荒坟一片,实在可怜可伤。从而抒发了诗人不慕荣华富贵、坚持隐居守节的志向与情怀。

  第五首诗托言东方隐士,实则是诗人自咏,借以表示自己平生固穷守节的意志。

  第六首诗以谷中青松自喻,表现坚贞不渝的意志。尽管诗中流露出犹豫彷徨的矛盾复杂心理,但仍决意不为流言所惑,不受世俗之欺,所以写诗以明志。

  第七首诗以比兴手法,感叹欢娱夜短、韶华易逝的悲哀,表现了诗人自伤迟暮的情绪。

  第八首诗表现诗人少年时期的理想,壮年时期的情怀,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愤激之情。

  第九首诗以桑树喻晋,晋恭帝为刘裕所立,犹如“种桑长江边”。恭帝之初立已操控在刘裕掌中,根基不牢自取灭亡。“今日复何悔”,诗人痛惜之情可见。

  总体而言,陶渊明的《拟古九首》写的都是在朝代、人世改变时的各种现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思量和反省。全诗感情低回缠绵,语言曲折宛转。这几首诗题为“拟古”,从中可看到《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汉魏晋五言诗的痕迹,像第一首的简洁叙事方式、第二首的一问一答、第三首的以气象作兴比及物候作比,以及轻浅的词语、叠词等等。之所以用拟古作题,主要是时当晋宋易代,很多的感触及激荡的情绪,可以通过较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87-2002、 陈庆元等 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74-18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归园田居·其四

: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野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离开山川湖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丛生的草木寻访废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房屋的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上前向在这里打柴的人打听:这里过去的居民迁往何处了?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砍柴之人对我说到:全都已经去世了再无后人。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三十年就改变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3、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4、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久去山泽游,浪莽(mǎng)林野娱。
去:离开。游:游宦。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浪莽:放荡、放旷。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zhēn)步荒墟。
试:姑且。榛:丛生的草木。荒墟:废墟。

徘徊丘垄(lǒng)间,依依昔人居。
丘垄:坟墓。依依:思念的意思。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wū)株。
杇: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无复余。
没:死。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一世:三十年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3、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4、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3、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4、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51-95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扶风歌

: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
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
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
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
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
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
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
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清晨由广莫门出发,晚间投宿在丹水山。

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左手拉着繁弱大弓,右手挥动龙渊宝剑。

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回过头望一望宫阙,俯身驾车飞奔向前。

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按着马鞍长长叹息,伤心的泪儿像流泉。

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
拴着马儿在长松下,卸下马鞍在高山颠。

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
凛烈的悲风不住吹,泠泠的涧水流不断。

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
挥一挥手儿长相辞,悲泣哽咽不能再言。

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
浮云飘来为我集结,归鸟飞来为我盘旋。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离家的日子已长远,怎知生存还是死还。

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
在荒林中慷慨悲歌,抱着双膝独自感伤。

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
麋鹿在我面前游转,猿猴蹦跳戏弄一旁。

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
钱财粮食已经用光,薇蕨已老岂能当粮。

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
拉马缰命随从前行,在悬崖险径中吟唱。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
君子之道已经衰微,孔子也有穷困时光。

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
昔日李陵错过约期,流落匈奴做了大将。

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
忠信之人反而获罪,汉武皇帝不能原谅。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我欲奏完这首歌曲,此曲悲伤而且太长。

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放置一旁不再陈述,若再陈述令人心伤。

参考资料:

1、 王友怀 魏全瑞.昭明文选注析:三秦出版社,2000年:364-366页

(zhāo)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扶风:郡名,郡治在今陕西泾阳县。广莫门:晋洛阳城北门。汉时洛阳城北有二门,一曰毂门,一日曰门。晋时改毂门为广莫门。丹水山:即丹朱岭,在今山西高平县北,丹水发源于此。丹水由此向东南流入晋城县界,又南入河南省、经沁阳县入沁水,是为大丹河。

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yuān)
繁弱:古良弓名。龙渊:古宝剑名。

顾瞻望宫阙(què),俯仰御(yù)飞轩。
顾瞻:回头望。宫阙:指城郭。阙,宫门前的望楼。御:驾御。飞轩:飞奔的车子。

据鞍(ān)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据鞍:按着马鞍。

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
发鞍:卸下马鞍。

烈烈悲风起,泠(líng)泠涧(jiàn)水流。
烈烈:风的威力。泠泠:流水声。

挥手长相谢,哽(gěng)(yè)不能言。
谢:辞别。哽咽:过分悲泣至于声气结塞。

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
结:集结。归鸟:一作“飞鸟”。旋:盘旋。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去家:离开家。

(kāng)(kǎi)穷林中,抱膝独摧藏。
慷慨:即慷慨悲歌。摧藏:凄怆,伤心感叹的样子。

(mí)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

资粮既乏尽,薇蕨(jué)安可食?
资:钱。薇蕨:一种野菜,嫩时可食。

揽辔(pèi)命徒侣(lǚ),吟啸绝岩中。
揽辔:拉住马缰。徒侣:指随从。吟啸:即吟诵。绝岩:绝壁。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
微:衰微。夫子:指孔子。故:一本作“固”。

惟昔李骞(qiān)期,寄在匈奴庭。
李:指李陵。骞:通“愆”字。愆期:错过约定期。指汉李陵在武帝天汉二年(前99),率步卒五千人出征匈奴,匈奴八万士兵围击李陵。李陵战败,并投降匈奴。汉武帝因此杀了李陵全家。寄:暂住。

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
不见明:不被谅解。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竟:奏完。

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重陈:再次陈述。

参考资料:

1、 王友怀 魏全瑞.昭明文选注析:三秦出版社,2000年:364-366页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
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
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
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
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
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
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
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这首诗作者采用乐府旧题写作,充分反映途中的艰辛情状和胸间的忠愤,慷慨悲凉。《文选》李善注,这首诗以四句为一解,合九解成一篇。

  首解四句写登程。下笔就写“朝发”、“暮宿”,是记实,也见出受命北去时行程的迅急:早晨刚出都城北门——广莫门,日暮已到了大河之北、丹水的发源地——丹水山,进入并州境内。这里,诗人用夸张笔法渲染出行色的匆忙,也透露了他急于赴国难的心情。接着写出自己两手所持的是像古代繁弱、龙渊那样的名弓宝剑;而“弯”(开弓)、“挥”两个富动态性的词,既说明他是行进在“胡寇塞路”的险境之中,随时都需要用武,也足以显现出作者一往无前的英武气概。

  次解写恋阙心情。作者年轻时(作诗时也只三十六岁)正处西晋初期的安定阶段,在繁华的洛阳城里,他也曾有过诗酒从容、文友会聚的一段优游生活。洛阳城里巍峨的宫阙,是过去国家安定隆盛的标志,也是他前阶段优游生活的见证。自经变乱,现在已到了“国已不国”的地步。往事成尘,归来无日。这使他心情上不能不有所留恋,在行动上也就表现为“顾瞻”长“望”。望中最瞩目的是宫阙,是“俯仰御飞轩”。这句意思应是说,宫中廊宇高低,远望宛如急行中车辆的起伏。作者心目中,这时已经把静态中的宫中廊宇和身边行进中车辆的动态混而为一了。抚今思昔,不自禁“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三解写途中小憩。京都已落在遥远的后方,现在系马、解鞍的所在是荒寂的高山头、长松下,入耳的只有秋末的烈烈悲风和泠泠涧流的声响。这四句用了音韵谐协的偶句,着力烘染出一幅秋山穷旅图。

  四解写小憩中的心情。与熟悉的京都和那里的人挥手长辞了,黯然无言,惟余哽咽。甚至空中的浮云也凝定不流,飞鸟也回旋不去。耳目所接,竟如天地万物都在助人兴悲。后两句写境,却更增强情的抒发。

  五解继写一时心中所想。这时心头萦绕不去的是离家日远,前路茫茫,境地险恶,存亡未卜。在这穷荒山林中,慷慨激昂,也是徒然,只有抱膝独坐,思绪紊乱,五内如焚。这是作者胸怀、心情的真实表白。

  六解写当前困境。身处穷林,惟与麋鹿、猿猴为伍。资粮乏绝,无以充饥。看看麋鹿、猿猴还有野草、山果果腹,可以游戏自得,实在令人自叹不如。经此映衬,愈见出人的困窘不堪。这解和四解一样,都叠用两个“我”字,产生了对面倾诉的亲切感。

  七解写困境中的自慰、自奋。作者深知重任在身,不容徬徨,终于重提辔缰,号召部下继续前行;同时,也在绝岩中,聊自吟咏舒啸,稍畅胸怀。他的重行振作,是由于在所承受的传统思想中找到了若干支撑力量:自己当前的处境,正是古人也曾慨叹的“世衰道微”的时世;孔子在陈绝粮,就曾对弟子子路说过“君子固穷”的话,何况是我辈。他精神上终于获得了宽解。

  八解是在自慰、自奋之余,又作转折,写出内心的隐忧:历史上曾有过李陵对匈奴以少击众,最后势穷力屈,过期不得归来,被迫降敌的事。李陵在降敌前也是尽忠竭力了,降敌后亦常怀归志,但汉武帝却不予谅解,反而杀了他的母弟妻子。现在朝廷多事,不暇外顾,自己孤悬一方,后援难继,困窘之情亦与李陵相去不远,不能不对未来抱忧兴叹。

  九解是全篇的结尾,也是乐府常见的结束形式。但在此篇,却不是单纯的套用。从上文所写,可见作者前途艰危正多,路也正长,有如他所要歌唱的曲子一样悲而且长。哀怨深沉,实在不忍、也无心重陈了。重陈,只是使自己、也使听者心伤而已。

  全诗风格悲壮,语调苍凉,感情真挚,用语简练,鲜明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报国之志。全篇九解,一气贯注;逐解换韵,声情激越。既多侧面地表现了辞家赴难、身处穷窘、忠愤填膺的作者的完整形象,也真实地反映他所处的时乱世危、朝廷不振、凶荒满目的现实环境,有着史的价值。全诗辞旨愀怆悲壮,千载之下,感人犹深。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434-43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