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再三难更识,谶辞唯道待钱来。(周宝莅丹阳,州人
有事,辄云待钱来,后果以钱镠代之。此上钱镠句也)
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雁荡山今有经行台、
宴坐峰,皆以休得名)
刻成筝柱雁相挨。
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侠客》,
见《剑侠传》)
郭尚父休夸塞北,裴中令莫说淮西。(《野客丛谈》)
万计交人买,华轩保惜深。(《牡丹》,《吟窗杂录》)
如何忠为主,至竟不封侯。(《即边将》)
但看千骑去,知有几人归。
一生不蓄买田钱,华屋何心亦偶然。客至多逢僧在坐,
钓归惟许鹤随船。(《锦绣万花谷》)
家为买琴添旧价,厨因养鹤减晨炊。(同上)
粘粉为题栖凤竹,带香因洗落花泉。(同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贯休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444篇诗文

猜你喜欢

登河北城楼作

: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傅岩上有一些住户的院落,那驿亭就坐落在云雾之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站在高高的城池上观赏落日的景象,遥远的水面上映着苍山的倒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岸上有零星的火光,有几只小船孤零零地停在水面,一些渔家与夕鸟相伴而归。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在这寂静又广阔的天地之间,心绪也跟那宽广的河水一般闲适。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38页2、 马玮.王维: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32-34页

井邑(yì)(fù)岩上,客亭云雾间。
井邑:人家,居民的房子院落。傅岩:山岩名,地势险峻,一称傅险,传说商代贤臣傅说未仕前曾版筑于此。客亭:亭驿,供旅人休息的小亭子。

高城眺落日,极浦(pǔ)映苍山。
极浦:远处的水滨。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广川:广阔的河流。此指黄河。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38页2、 马玮.王维: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32-34页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首联“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描述的是诗人登上城楼所见到的景色。诗人把全诗的布景放到云雾之间,不但有辽阔与沧桑的感觉,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迷离之感。这样设景,既拉大了人与景的距离,使之不至于太过清晰切近而失去朦胧美感,又给之后要展现的实在的物体布置了一个较为虚空的背景。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两联,前面两句,从大处着笔,显示出高、远、壮、阔之感,后面两句则从细节上加以点缀。正如绘画中“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的章法,颔联结构的布置也具有绘画般的技艺:高处的城楼,略低的夕阳,遥远的水边及更远一些的苍山倒影,错落参差,具有画面的美感。

  颈联两句,诗人将视角从辽阔的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的小景与细景,“宿”是静,“还”是动,动静结合,展现了水面的遥远与闲静。而“岸火”则消解了“孤舟”的寂寞之感,给有些寂寞清冷的画面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让全诗的写景不显得呆板与死寂。

  两句“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自由快乐的情感,表现了诗人以山水为乐的情怀。

  这首诗中,诗人将村镇、客亭作一层远景;落日、苍山作一层中景;孤舟、渔家作一层近景,由远到近,由点到面再到点,构成了一幅层次错落,虚实结合,点面清晰的山川风景图。

参考资料:

1、 马玮.王维: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32-34页2、 (唐)王维著;李俊标疏解.王维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12:42-43页3、 (唐)王维.王维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1:6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蔡中郎坟

: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
古坟零落唯有野花正逢春,我听说蔡中郎也有了后身。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
如今爱惜人才已不如昔日,不要白白抛掷才华作诗人。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72、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25-126

古坟零(líng)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
零落:衰颓败落。“闻说”句:闻说,犹听说。后身,佛教有“三世”之说,谓人死后转世之身为“后身”。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pāo)心力作词人。
昔日:往日;从前。心力:指精神与体力。词人:擅长文辞的人,指诗人。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72、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25-126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

  温庭筠的七律《过陈琳墓》,是寄慨遥深、文采斐然的名作,他的这首《蔡中郎坟》则不大为人注意。其实,这两首诗虽然内容相近,艺术上却各有千秋,不妨参读并赏。

  蔡中郎,即东汉末年著名文人蔡邕,曾官左中郎将,死后葬在毗陵尚宜乡互村(毗陵即今常州)。这首诗就是写诗人过蔡中郎坟时引起的一段感慨。

  首句正面写蔡中郎坟。蔡邕卒于公元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到温庭筠写这首诗时,已历六七百年。历史的风雨,人世的变迁,使这座埋葬着一代名士的古坟已经荒凉残破不堪,只有那星星点点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它的周围。野花春的“春”字,形象地显示出逢春而发的野花开得热闹繁盛,一片生机。由于这野花的衬托,更显出古坟的零落荒凉。这里隐隐透出一种今昔沧桑的感慨;这种感慨,又正是下文“今日爱才非昔日”的一条引线。

  第二句暗含着一则故实。殷芸《小说》记载:张衡死的那一天,蔡邕的母亲刚好怀孕。张、蔡二人,才貌非常相似,因此人们都说蔡邕是张衡的后身。这原是人们对先后辉映的才人文士传统继承关系的一种迷信传说。诗人却巧妙地利用这个传说进行推想:既然张衡死后有蔡邕作他的后身,那么蔡邕死后想必也会有后身了。这里用“闻说”这种活泛的字眼,正暗示“中郎有后身”乃是出之传闻推测。如果单纯咏古,这一句似乎应当写成“闻说中郎是后身”或者“闻说张衡有后身”。而诗中这样写,既紧扣题内“坟”字,又巧妙地将诗意由吊古引向慨今。在全诗中,这一句是前后承接过渡的枢纽,诗人写来毫不着力,可见其艺术功力。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这两句紧承“中郎有后身”抒发感慨,是全篇主意。蔡邕生当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朽的时代,曾因上书议论朝政阙失,遭到诬陷,被流放到朔方;遇赦后,又因宦官仇视,亡命江湖;董卓专权,被迫任侍御史,卓被诛后,蔡邕也瘐死狱中。一生遭遇,其实还是相当悲惨的。但他毕竟还参与过校写熹平石经这样的大事,而且董卓迫他为官,也还是因为欣赏他的文才。而作者当时的文士,则连蔡邕当年那样的际遇也得不到,只能老死户牖,与时俱没。因此诗人十分感慨;对不爱惜人才的当局者来说,蔡邕的后身生活在“今日”,即使用尽心力写作,也没有人来欣赏和提拔,根本不要去白白抛掷自己的才力。

  这两句好像写得直率而刻露,但这并不妨碍它内涵的丰富与深刻。这是一种由高度的概括、尖锐的揭发和绝望的愤激所形成的耐人思索的艺术境界。熟悉蔡邕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具体遭遇的人,都不难体味出“今日爱才非昔日”这句诗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悲哀。如果连蔡邕的时代都算爱才,那么“今日”之糟践人才便不问可知了。正因为这样,末句不是单纯慨叹地说“枉抛心力作词人”,而是充满愤激地说“莫抛心力作词人”。诗中讲到“中郎有后身”,看来诗人是隐然以此自命的,但又并不明说。这样,末句的含意就显得很活泛,既可理解为告诫自己,也可理解为泛指所有怀才不遇的士人,内涵既广,艺术上亦复耐人寻味。这两句诗是对那个糟践人才的时代所作的概括,也是当时广大文士愤激不平心声的集中表露。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醉时歌

: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所事事的人个个身居高位,广文先生的官职却很清冷。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豪门之家吃厌了米和肉,广文先生的饭食反而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先生的品德超出羲皇,先生的才学胜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德高一代的人往往不得志,扬名万古却又有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我杜陵野客更受人们讥笑,身穿粗布衣裳两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穷得天天在官仓买米五升,经常拜访郑老,我们胸襟默契。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得了钱我们往来相见,买些好酒毫不迟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乐极忘形,呼唤我和你,痛饮的豪情真是我的老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深沉的清夜我们劝饮春酒,灯前闪烁的屋檐细雨如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狂欢高歌像有鬼神相助,哪知道人饿死还要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司马相如有才能亲自洗食器,扬雄能识字终于要跳下天禄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先生早些赋一篇《归去来》,免得瘠田茅屋长满青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儒术对我有什么用?孔丘、柳下跖都已化成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听了这些话,心里莫悲伤,我们生前相遇,把酒喝个畅快!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48-50

诸公衮(gǔn)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衮衮:众多。台省:台是御史台,省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当时中央枢要机构。广文先生:指郑虔。因郑虔是广文馆博士。冷:清冷,冷落。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甲第:汉代达官贵人住宅有甲乙次第,所以说“甲第”。厌:饱足。

先生有道出羲(xī)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出:超出。羲皇:指伏羲氏,是传说中我国古代理想化的圣君。屈宋:屈原和宋玉。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chī),被褐短窄鬓(bìn)如丝。
杜陵野客:杜甫自称。杜甫祖籍长安杜陵,他在长安时又曾在杜陵东南的少陵附近住过,所以自称“杜陵野客”,又称“少陵野老”。嗤:讥笑。褐:粗布衣,古时穷人穿的衣服。

日籴(dí)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jīn)期。
日籴:天天买粮,所以没有隔夜之粮。太仓:京师所设皇家粮仓。时赴:经常去。郑老:郑虔比杜甫大一、二十岁,所以称他“郑老”。同襟期:意思是彼此的襟怀和性情相同。

得钱即相觅(mì),沽(gū)酒不复疑。
相觅:互相寻找。不复疑:得钱就买酒,不考虑其他生活问题。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忘形到尔汝:酒酣而兴奋得不分大小,称名道姓,毫无客套。

清夜沉沉动春酌(zhuó),灯前细雨檐花落。
檐花:檐前落下的雨水在灯光映射下闪烁如花。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hè)
有鬼神:似有鬼神相助,即“诗成若有神”、“诗应有神助”的意思。填沟壑:指死于贫困,弃尸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dí)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逸才:出众的才能。亲涤器: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在成都开了一间小酒店,卓文君当炉,司马相如亲自洗涤食器。子云:扬雄的字。投阁:王莽时,扬雄校书天禄阁,因别人牵连得罪,使者来收捕时,扬雄仓皇跳楼自杀,幸而没有摔死。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归去来:东晋陶渊明辞彭泽令归家时,曾赋《归去来辞》。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zhí)俱尘埃。
孔丘:孔子。盗跖:春秋时人,姓柳下,名跖,以盗为生,因而被称为“盗跖”.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48-50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两段各八句,后两段各六句。从开头到“名垂万古知何用”这八句是第一段。

  第一段前四句用“诸公”的显达地位和奢靡生活来和郑虔的位卑穷窘对比。“衮衮”,相继不绝之意。“台省”,指中枢显要之职。“诸公”未必都是英才,却一个个相继飞黄腾达,而广文先生,“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那些侯门显贵之家,精粮美肉已觉厌腻了,而广文先生连饭也吃不饱。这四句,一正一衬,排比式的对比鲜明而强烈,突出了“官独冷”和“饭不足”。后四句诗人以无限惋惜的心情为广文先生鸣不平。论道德,广文先生远出羲皇。论才学,广文先生抗行屈宋。然而,道德被举世推尊,仕途却总是坎坷;辞采虽能流芳百世,也解决不了生前的饥寒。

  第二段从“广文先生”转到“杜陵野客”,写诗人和郑广文的忘年之交,二人像涸泉里的鱼,相濡以沫,交往频繁。“时赴郑老同襟期”和“得钱即相觅”,仇兆鳌注说,前句是杜甫去,后句是郑虔来。他们推心置腹、共叙怀抱,开怀畅饮,聊以解愁。

  第三段六句是这首诗的高潮,前四句樽前放歌,悲慨突起,是神来之笔。后二句似宽慰,实愤激。司马相如是一代逸才,却曾亲自卖酒、洗涤食器;才气横溢的扬雄就更倒霉了,因刘棻获罪而被株连,逼得跳楼自杀。诗人似乎是用才士薄命的事例来安慰朋友,然而读者只要把才士的蹭蹬饥寒和首句“诸公衮衮登台省”连起来看,就可以感到诗笔的针砭力量。

  末段六句,愤激中含有无可奈何之情。既然仕路坎坷,怀才不遇,那么儒术拿来也没有用了,孔丘和盗跖也可以等量齐观了。诗人像这样说,既是在评儒术,暗讽时政,又好像是在茫茫世路中的自解自慰,一笔而两面俱到。末联以“痛饮”作结,孔丘非师,聊依杜康,以旷达为愤激。

  诸家评论这首诗,或者说悲壮,或者说豪宕,其实悲慨与豪放是兼而有之的,而以悲慨为主。普通的诗,要么是豪放易尽(一滚而下,没有含蓄),要么是悲慨不广(流于偏激)。杜甫的诗豪放而不失蕴藉,悲慨而无伤雅正,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

  首段以对比起句,不但挠直为曲,而且造成排句气势,运笔如风。后四句两句一转,愈转感情愈烈,“浩歌弥激烈”。第二段接以缓调。前四句为七言诗句,后四句突然转为五言诗句,免去了板滞之感。而且短句促调,渐变轩昂,把诗情推向高潮。第三段先用四句描写痛饮情的场景,韵脚换为促、沉的入声字,所谓“弦急知柱促”,“慷慨有余哀”。而诗中杂有豪放的语句,所以没有衰飒气味。诗评家对这首诗推崇备至,说“清夜以下,神来气来,千古独绝。”“清夜四句,惊天动地。”(见《唐宋诗举要》引)但他们忽略了“相如逸才”、“子云识字”一联的警策、广大。这一联妙在以对句锁住奔流之势,而承上启下,连环双绾,过到下段使读者不觉。这一联与首段联系起来,便显得“衮衮诸公”可耻。实际上就是说“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所以说这首赠诗不是一般的叹老嗟卑、牢骚怨谤,而是伤时钦贤之作,诗人将激烈的郁结情绪用蕴藉的手法表现了出来。

  末段又换平声韵,除“不须”一句外,句句用韵,慷慨高歌,显示出放逸傲岸的风度,使读者读起来,能沉浸其中而精神振荡。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6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十三

: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翡翠鸟栖息于南海之滨,雌雄相伴比翼树林间。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哪里知道美人的心思,对它的珍爱不下于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在炎热的南国被杀害,珍丽的羽毛被放在宫殿之中。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美丽的翠羽制成的首饰光艳夺目,用羽毛装饰的被褥绚丽多彩。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难道南海还不算遥远么,可是猎人们还是罗网追杀而来。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因为自己有才华,却反被才华所累,可叹这珍禽翡翠鸟也遭此厄运!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珠树:即三珠树,古代传说中的树名。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yǐ)(nǐ)光首饰,葳(wēi)(ruí)烂锦衾。
旖旎:本为旌旗随风飘扬貌,引申为柔美貌,犹言婀娜。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岂不在遐远,虞(yú)罗忽见寻。
虞:虞人(周礼执掌打猎的官名)。罗:罗网。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端午日

: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少年:年轻。

不效艾符趋(qū)习俗,但祈(qí)蒲酒话升平。
艾符:艾草和驱邪符。祈:祈望。

(bìn)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鬓丝:鬓发。榴:石榴花。

千载贤愚(yú)同瞬息,几人湮(yān)没几垂名。
贤愚:圣贤,愚蠢。垂名:名垂青史。湮没:淹没,消失,毁灭。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诗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