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

:

江南正月春花早,梅花柳花夹长道。江南二月春光半,杏白桃红香蕊散。

江南三月春光暮,蝴蝶闲飞绕深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许稷

许稷

许稷,字君苗,莆田人。大约生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稷与欧阳詹为学友,詹生于大历三年(768),俩人年纪相伯仲,稷为清源军莆田县沿海人。曾在京师与欧阳詹、林藻等酒会,激于林藻戏语,隐终南山,苦学三年,出就府荐,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举进士,历南省员外,终衡州刺史。《全唐诗》录其二诗,《全唐诗外编》补诗一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六。 3篇诗文

猜你喜欢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68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92 .3、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5 .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知君惯度祁(qí)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脱鞍(ān)暂入酒家垆(lú),送君万里西击胡。
脱鞍:一作“脱衣”。酒家垆:此代指酒店。

功名祗(zhī)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68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92 .3、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5 .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亭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5 .2、 林家英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09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河渎神·铜鼓赛神来

:
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裴回。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
离别艣声空萧索,玉容惆怅妆薄。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裴回。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
敲响铜鼓赛神来,满庭都是幡旗,还有华盖徘徊。神来去时疾鼓如风雷,一阵阵卷过山村水寨,吹开如烟的浓雾,露出楚山如画的丰采。

离别艣声空萧索,玉容惆怅妆薄。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耳边还响着离别时的橹声欸乃,声声震颤着空寂的愁怀。姣美的容颜在惆怅里消瘦,淡淡的妆粉画出深深的怨哀。看青青麦田里春燕双双飞又落,卷起珠帘,空对楼阁,愁情满怀。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7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7-583、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0-72

铜鼓赛神来,满庭幡(fān)盖裴回。水村江浦(pǔ)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
河渎神: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铜鼓: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赛神:谓设祭酬神,又称“赛会”。幡(fān)盖:供神佛所用的幢幡伞盖之类。幡,一种窄长的旗子,垂直悬挂。盖,伞盖,指一种长柄圆顶、伞面外缘垂有流苏的仪仗物。裴回:同“徘徊”。浦:水滨。风雷:形容迎神之车马声如风雷震荡。

离别艣(lǔ)声空萧索,玉容惆怅妆薄。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艣声:离别时船桨击水的声音。艣:大船桨,用人摇动而拨水,使船前进。玉容:如花似玉之容貌,借指美女。妆薄:指容妆淡褪。青麦:麦青时节,约夏历三月,已近暮春。落落:形容燕子飞行悠然自在的样子。一说众多貌。珠阁:华丽的楼阁。珠,一作“朱”。“卷帘愁对珠阁”应理解为在珠楼中卷帘愁对帘外春色。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7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7-583、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0-72
铜鼓赛神来,满庭幡盖裴回。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
离别艣声空萧索,玉容惆怅妆薄。青麦燕飞落落,卷帘愁对珠阁。

  这首词抒写的是江南民间迎神赛舞的习俗与男女别离容易会面难的情思。上片初看是就题写赛神会的盛况:山村江浦,铜鼓声声,幡盖阵阵,车驰风雪,热闹非凡。赛会一过,烟开云散,楚山历历,霎时间热闹不再,留给人们的是空寂与清冷。这是缘题而写,以赛神会的两种场景,衬托别情离恨之凄楚。虽是缘题而写,却别有深意:以赛会的两个场面,喻神之来去自由,反衬出人别易会难,去而不归。

  如果说上片是从旁以横笔铺写的,下片则是中锋纵笔,抒写人情。“离别”句承上片末句情绪,追忆兰舟送别的苦况:艣声似也因惜别而萧索,衬托别情难耐;“玉容”句写女主人公因离别而内心惆怅,妆容消瘦。末二句写她深感聚首不易,后会难期,怀远之时,卷帘只有空阁相对。这里转而写景,离别时正是暮春三月,麦草青青,紫燕双飞,更使她触景伤怀,愁怨倍增。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其情更哀。

  这首词最大的特色在于,分别营造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场景,热闹的赛神场面与冷落空寂的女子闺阁,两者造成大起大落的对比,更好地渲染离愁别苦,也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理冲击。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0-7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陵绝句

: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显得格外明亮,太阳余晖在远山中间慢慢消失。

参考资料:

1、 毛佩琦 .李太白集:插图本 .沈阳市 :万卷出版公司 ,2008年 :285页 .2、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唐诗鉴赏辞典 初中卷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7年 :169-170页 .

南登杜陵(líng)上,北望五陵间。
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五陵: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五陵,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流光:流动的光彩或光线。

参考资料:

1、 毛佩琦 .李太白集:插图本 .沈阳市 :万卷出版公司 ,2008年 :285页 .2、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唐诗鉴赏辞典 初中卷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7年 :169-170页 .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这首诗突出了李白创作融情于景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间”把作者从南岸看到的风景刻画出来。两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衬。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作者的位置,还为下两句所写的事物做了铺垫。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不仅看到了对岸的五陵,还看到了眼前壮阔的渭河,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点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明”字在这里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使动用法,翻译作“使……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写落日的景观,实则含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单从句面上看,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但若结合作者创造此诗时的背景就不难理解。

  此诗作于唐天宝二年秋,此时正是诗人第二次入长安。这次诗人得到皇上的恩宠,待诏翰林,是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时期。这期间,诗人与诸多好友游历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然而由于诗人性格孤傲,不与朝中奸佞之辈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谗谤。所以,诗中作者虽在描写景物,但其实是对自己当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灭远山”中“流光”指流动的光。渭水流动,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自然远处的群山也会随着日光的流动而显得若隐若现。这句同上旬一样,在景物描写背后暗藏了作者回归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怀才不遇或在官场上遇到排挤,都会产生隐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时受到谗谤,不免会产生隐居的念头,所以“远山”在他这首诗中就不只是个普通的景物了。

参考资料:

1、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唐诗鉴赏辞典 初中卷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7年 :169-170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营州歌

: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武青山,陈铁民,何双生.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08月第1版:第16页&罗贯中原著 王福改写.唐诗三百首 彩图注音版: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137页&何诚斌编.古诗精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营州少年厌(yàn)原野,狐裘(qiú)蒙茸(róng)猎城下。
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厌: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狐裘: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蒙茸:裘毛纷乱的样子。“茸”通“戎”。城下:郊野。

(lǔ)酒千钟(zhōng)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虏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千钟:极言其多;钟,酒器。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武青山,陈铁民,何双生.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08月第1版:第16页&罗贯中原著 王福改写.唐诗三百首 彩图注音版: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137页&何诚斌编.古诗精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92页 2、 小学生导刊(低年级), Pupils’ Guide, 2006年Z3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

:
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
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
简陋的房舍在城外,先人的薄产只有田园。

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
周围林茂田野广阔,不闻城市中车马声喧。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钓鱼人垂竿在北涧,樵夫的歌声飞入南轩。

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诗成但言隐居情事,还请高人贤士来评谈。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7-58

(bì)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
素:旧的。产:一作“业”。

左右林野旷,不闻朝(zhāo)市喧。
朝:又作“城”。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静者:指跳出尘世的出家人,这里指皎上人。将:又作“还”。论:又作“言”。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7-58
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
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皎上人,僧人名皎,生平未详。从诗中均内容看,二人以前交往并不多。诗题为“即事”,是就自已在涧南园的生活情景加以描述。诗首二句为全诗描述的概括。正因在“郭外”,才有“左右林野旷,不闻城市喧”的开阔幽静;正因“素业唯田园”,才有“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的田园乐趣。这些都写得极自然,没有其他诗写幽居时流露出的孤寂情调。结尾点出书赠皎上人,表达自己淡泊的心志。

  此诗为孟浩然在故里所作,诗中描写了作者居住地的开阔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了作者淡泊的心志。全诗写得极为自然,没有其他诗写幽居时流露出的孤寂情调。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7-58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邓安生,孙佩君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孟浩然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6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