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门金锁平旦开,城头日出使车回。
天色已明城门已经开启,日出城头友人就要离去。
青门柳枝正堪折,路傍一日几人别。
柳枝青青人们正可攀折,一日之间路旁几人别离。
东出青门路不穷,驿楼官树灞陵东。
道路遥遥东望没有尽头,灞陵东去连着大树驿楼;
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
云影照着坐骑色如骢马,落花扑向衣服好似花绣。
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
路旁胡姬酒家遥遥在望,酒店宴送友人天色未晌。条条丝绳拴着只只酒坛,好酒装满玉缸色如乳浆。
灞头落花没马蹄,昨夜微雨花成泥。
灞陵道上落花淹没马路,和着夜来微雨踏成香泥。
黄鹂翅湿飞转低,关东尺书醉懒题。
黄鹂翅儿潮湿低低飞过,关东故友书信醉后懒题。
须臾望君不可见,扬鞭飞鞚疾如箭。
友人登程东去已望不见,扬鞭策马飞驰快似利箭;
借问使乎何时来,莫作东飞伯劳西飞燕。
借问为友此去何时再来,莫作东飞伯劳西飞之燕!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06-108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21-225青门金锁平旦开,城头日出使车回。
青门:即青绮门,汉长安东面三门之一。东台:即东都留台。唐时除在京都长安设御史台外,于洛阳又有东都留台。张判官:生平未详。判官,节度、观察和防御等使的僚属。金锁:指城门上的铜锁。平旦,天亮。使车回:来京出使的车要回还。使车,出使人乘的车。
青门柳枝正堪折,路傍一日几人别。
东出青门路不穷,驿(yì)楼官树灞(bà)陵东。
驿楼:指驿站。官树:古时驿道为官府所建,称官道,两旁的树称官树。灞陵:长安东有灞桥,附近有汉文帝刘恒的陵墓,称灞陵,古人常在这里折柳送别。
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cōng)。
征衣:远行人所穿的衣服。绣:一语双关,暗指张判官在御史台供职。骢:淡青色马。此处隐指“骢马御史”。
胡姬酒垆(lú)日未午,丝绳玉缸(gāng)酒如乳。
胡姬:胡人妇女。姬,古时对妇女的美称,也用为美女之称。垆:旧时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亦指酒店。丝绳:指提酒坛的丝绳。玉缸:指酒缸。酒如乳:说酒色纯,味香,即好酒。
灞头落花没马蹄,昨夜微雨花成泥。
灞头:即灞陵。花成泥:花落地上,被踏成泥土。
黄鹂翅湿飞转低,关东尺书醉懒题。
关东:潼关以东,指洛阳一带。尺书:指书信。
须臾望君不可见,扬鞭飞鞚(kòng)疾如箭。
须臾:一会儿。飞鞚:指飞马。鞚,有嚼口的马笼头,指马。
借问使乎何时来,莫作东飞伯劳西飞燕。
伯劳:鸣禽。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06-108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21-225这是一首歌行体的送别诗,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友人之间送别的一个场面,在一个优美的春日的早晨,诗人送友人到城门之外,在酒店饯别,依依不合送友人离去。
诗的一开头就点明即将分别和送别的时间,从“青门”写起以照应题目。“城头日出”,看得出天气的晴朗,从中可以感觉到诗人心情的开朗,从而提示了全诗的基调。然而既为离别。就不免有留恋之情,这一点在诗的三、四两句所勾划的景物中含蓄地透露出来。“青门柳枝”“几人别”对诗人送别起了很好的陪衬作用。
诗的次四句先写步出青门后所见,瞻望前路,遥遥无尽,“路”是景物的中心,与“官树”、“驿楼”一路烘托旅途气氛,隐隐流露出惆怅不舍。然后设想友人登程后情景:“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这两句既以自然美景与远行之人相联系,勾划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春日行旅图,而又暗示张判官供职御史台的身份,是一种巧妙的双关笔法。而“花扑”、“云随”又都以物的有倩,衬托了人的不舍。
诗的又四句写酒店饯别。“日未午”与上文“城头日出”联系,看出时间的推移,也从中反映出诗人的挽留。对酒店宴饮场面并未正面细致描写,只用“丝绳”、“玉缸”和“如乳”的美酒来侧写,后文用一“醉”字加以呼应,可见此次宴别宾主都很尽兴。紧接着四句仍以酒店为基点落笔,写饮酒时所见:宾主在酒家畅饮,窗外落花满地,和春夜来微雨被踏成花泥,黄鹂在翩翩低飞,春日美景,烘托着人们的兴致。一个“醉”字,而且醉到书信懒题的程度,可见虽为惜别,而宾主豪兴不减。这一节宴别场面仅用景物来侧写,用笔极含蓄而意境极优美。
诗的最后四句写醉后送友登程。“望君不可见”而用“须臾”,故友离去而用“疾如箭”,在诗人感觉中,友人走得太快了,透露出不忍便别;而酒后便扬鞭飞马离去,也可看到友人奔波国事的豪迈姿态。结尾用古乐府歇辞“东飞伯劳西飞燕”的成句,贴切地表现出故人深情。
这首诗写送别,着重写送别的环境,意境十分优美,诗人的心情与诗中的环境一样是开朗而明快的。全诗共十八句,六次换韵,又间用偶句,显得流畅而婉转。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06-108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21-225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贾谊急于仕进被贬到长沙三年,班超离家万里才封了个定远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这怎能比得上牵着白牛犊的巢父,饮水于清清的河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6-917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6-917他在《乞归疏》中写道,“但愿生入玉门关”。“何如”、“饮水”两句用的是尧让君位于巢父和许由的典故。相传尧要把君位让给巢父,巢父拒绝接受;尧把君位再让给许由,许由听后跑到颖水边洗耳,认为耳朵听到这个消息受到了玷污。此时,巢父正好牵牛饮水,巢父听说许由洗耳的原因后,认为洗耳的水受到污染,牛也不能喝,于是把牛牵到上游去饮水。多清高脱俗的两个人!贾谊、班超一文一武,文有惊世鸿文,武有治国之功,但一个英年早逝,一个有家难回,这都是当官害了他们。许由、巢父不是没有君临天下的机会,更不是没有为官作长的素质,但他们都识透玄机,不入官场,不求功名,不沾利禄,无牵无挂,乐做田园之隐士,远避祸灾,逍遥自得,牵白犊饮清流,与贾谊、班超截然不同。李白终生都想从政,在此时似乎终于感悟到了。
无论写自己归隐,或者劝人退后致仕,大多缠结在深山烟霞、野水瞑迷之间,生活则亦渔亦樵,且吟且醉。本诗却是借历史作比照:或则才调绝伦而沉论不遇如贾谊;或则象少时便有“挟长风、破万里浪”的大志,虽博得封侯万里而终抱未能生归玉门的隐痛的班超;前者悒郁而早夭;后者虽勉尽天年而仍不免遗恨。这样看来,倒不如学古高士许由、巢父那样躬亲耕种,凿井自饮,高居清流,乐其生死。既不以形骸为役;也不让心神徒劳来得自在呢!——以太白自由解放的灵魂看,这恐怕也正是他一向笑傲王侯、卑视卿相的素怀吧!
参考资料:
1、 谭蔚.中国古代田园诗赏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52-53鸣桡轧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
每划一下桨时就发出轧轧的轻响,船下小溪水波荡漾。吴苑东边那荒芜的绿野上,烟雾漫地而起。
水清莲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
水流清澈见底,美丽的莲花和娇媚的人脸两两相对,水平如镜,清清水里映出了那因愁而红的脸。
白马金鞭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
在那岸边的大堤上骑着白马手持金鞭的少年啊,太阳即将西下已近黄昏,西江可是风浪很大的呀。
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看那片荷叶上沾着一滴露珠,就好似骊珠一样,虽然这露珠不是真圆,但它也在那里摇摆晃荡着。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32、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5-46鸣桡(ráo)轧(yà)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
鸣桡:谓开船。轧轧:象声词。溶溶:水流盛大貌。废绿:荒芜的绿野。平烟:谓漫地而起的烟雾。吴苑:即长洲苑,吴王之苑。
水清绿媚(mèi)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
两相向:指女子和水中绿花两相对。镜:指清澈的水面。
白马金鞭(biān)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
金鞭:一作“金鞍”。西江:唐人多称长江中下游为西江。此指南京市西的一段长江。
荷心有露似骊(lí)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骊珠:宝珠。传说出自骊龙颔下,故名。摇荡:摇摆晃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32、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5-46乐府诗始于汉武帝。当时有太乐、乐府二署,分别掌管雅乐和俗乐。雅乐是郊庙之乐,主要用于祭祀;俗乐是乐府机关采集的各地的风谣,以及部份文人的创作,主要是用来供奉封建王朝的帝王和贵族们作歌舞娱乐之用。《莲浦谣》属于俗乐,但是如果同《乐府诗集》中他人的《采莲曲》相比,它有深意得多。
这首诗虽只八句,而且只限于粉沫莲女在摇船这一简单的情节上,然而由于诗人巧妙地融情入景,遂使这短短的八句诗,却写出了感时、伤己、怀人、惜志等多层意思,沉郁含蓄,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诗以采莲女在溪水上划着小船出现开始。开头的“鸣桡”二字就规定了这划起桨来轧轧作响的船,只能是渔户用的白木划子,而不是轻柔的画舫。摇船的人,通过下联“莲媚两相向”的“媚”字,可知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但通过“鸣桡”的这一典型事物,就约制了读者的想象,使读者认识到温庭筠在这里创造的是一个美丽的渔家姑娘。只是她不是来采莲的,只不过是划着船经过这莲浦而已。整个诗就是她的思绪,诗人是通过她的眼光捕捉到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意识流”。
由于水面比城市、山林都为开阔,所以历来划船的人几乎总是双眼望着远方的。因此,岸边那一片荒芜的草原,就很自然地进入了她的眼帘。如果“废绿平烟”不点出那曾是“吴苑”,那读者的想象就会失去规范,诗意也就会显得朦胧起来。待到“吴苑”一出,这就无异于告诉了读者她此时在想些什么。在她,也许只一闪念,然而读者的思绪却被她引导到一个古老的故事中去了。“吴苑”是曾一度称霸的吴王夫差的殿宇。吴王夫差在征服了越王勾践以后,就沉溺于勾践送来的美女西施的绝色之中,遂不问政事而逐渐腐化起来。而越王勾践这时却正在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反而一举灭掉了吴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所以从她那感叹于“废绿平烟”的眼色中,顺着逻辑思维,读者就领悟得到她此时对于唐末皇室腐朽堕落的忧虑。
船在继续前进,从开阔的湖面进入了藕荷深处。清清的水里,映出了她那衬着荷花的脸。这使她想起清晨临镜的情景:她既为青春的艳丽而自喜,也更为岁月的流逝、青春易逝而悲伤。这其实是这一类乐府的传统写法。如梁昭明太子的《采莲曲》说:“桂楫兰桡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朱超说:“看妆碍荷影,洗手畏菱滋。”梁元帝说:“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李白说:“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王昌龄甚至通首都写这一点:“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声始觉有人来。”但是温庭筠在这里手法上是继承的,在写法上却有所创新。她不是纯客观地去写芙蓉和脸面,抱着欣赏的态度,而是夹杂了人物心理的悲伤色彩。水中之莲,实为镜中之面,然而莲媚却是愁红。这就披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这内心的流露,他又不是运用内心的独白,而是混合了诗人的直接叙述。把香艳的流传,抹上了时代伤感的颜色;是她那眼神的流露,却又分明是诗人的痛苦呻吟。是她是己,已到了浑然忘形的地步,从而改变了乐府诗的气质。这就是温庭筠高过以前名家的地方。
下一联,那跳跃的思绪,正是她愁的具体体现。“白马金鞭大堤上”,分明是意中人已去;“西江日夕多风浪”,是耽心他的安全。杜甫在《梦李白》里就是这样表现的:“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日夕而多风浪,这正是写出了晚唐的政治。她能因废绿而伤时,则她所钟情的“白马金鞭”的他,也定非纨裤子弟。是以她才会担心,在这样的世道里,像他那样的人,人生的道路上是会多风浪的。这两句看似离题而实未尝离题,若即若离,正是笔法的有明有暗。从精神的深处写出了她的不凡。这就不仅似浮雕,而且活灵活现了。
船仍在港内进行。于是,她看到了荷叶上的露珠,像颗极大的珍珠,在上面滚动。不知她是同情,还是鄙弃,抑或是用来对衬自己。她对此不禁感慨地想道:“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乐府诗在表现上惯用谐音的手法,这里的“圆”也就是姻缘的“缘”的谐音。妙语双关,是荷,是自己。这样的句子让人读了会永远记住。它是这样形象贴切,俊语如花,而又寓意深长。露珠儿滴入了“荷心”,荷的心里明知道它不过“似”骊珠而已,绝不是真正的好姻缘。但尽管如此,它毕竟是像骊珠样的而又肯接近荷心的。这正如俗话说的:“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是以渴望真圆的荷心,也不由的要为之而心旌“摇荡”了。用“假”亦摇荡以衬起对于“真”之痴情渴望,十分形象地写出了一个追求有理的美丽的灵魂。这样用巨大的社会压力而扭曲了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活动,竟写得这样的美而切,令人爱不忍释。荷心指她的心,但她心中的真“圆”是什么,貌似骊珠的露珠儿又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确费人猜测。
通首诗除了第一句作为人物出场的交代外,这四层,可以说都是她的心理活动。即令读者不去追寻白马金鞭指谁,风浪又是什么,甚至也不必去追问作者的身世,然而仅此读来,也感觉到这是一个心地多么善良而又忧思重重,很值得同情的姑娘,不能不为她的思虑而动心。荒野的绿色,粉红的娇荷,水银般的露珠儿,这些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是作者把它们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了起来,用它们这些可见的实物来写人物不可见的心理,于是这些就都有了特定的内容。而且正是它们,使一个血肉丰满而又思想活跃的她,忧伤地摇着小船,永远地在读者的眼前摇动。而那船桨的轧轧声,竟是这枯燥剌耳,仿佛在为她而呻吟。
黄子云在他的《野鸿诗的》中说:“飞卿古诗与义山近体相埒,题既无谓,诗亦荒谬;若不论义理而只取姿态,则可矣。”像温庭筠这样的古诗,说“题既无谓”是可以的,因为他本来就是借题发挥,本无所谓。但要说“诗亦荒谬”,就未免不懂得使意境诗化,这正是诗的美学价值之所在。也正诗之所以于散文之外,可以卓然独立于文坛的地方。它的优点,恰恰是寓“义理”于“姿态”之中,而不是离姿态而说理。温庭筠这里正是通过这位采莲女一路心思而创造了一位有着高尚情操的姑娘,写得非常委婉温柔,又是十分聪明和多情。她不仅姿态如画,神态也逼真,非常饱满而又富有感染力。读了以后,竟使人牵挂这位明知不是真圆的姑娘,感情摇荡以后的命运。正因为她是这样的逼真感人,不由得使读者要想到:这或许正是当年的温庭筠。温庭筠曾得到过令狐綯和宣宗给予他的美好的待遇,但终因不是“真圆”吧,他还是选择了“窜死”的道路。则读到这末联,不能不为他那样的而惋惜。许多人对于温庭筠的诗只习惯于从字面去求解释,于是说他是什么唯美主义的、形式主义的,甚至是猥亵的;这当然都是徒劳的。一个作家的作品,不能离开作家的本身社会地位、政治倾向、性格、气质、文化修养以及他的审美趣味。如果顺着这个规律去找,则就会发现这位姑娘此时的心理,其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5-46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自从萧关一战后,春风便再也吹不到河湟地区了。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而今汉家儿童都说胡人语,却向着城头骂着汉人。
参考资料:
1、 姬沈育.大唐诗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83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huáng)隔断异乡春。
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今甘肃固原县北。河湟:黄河与湟水,指河西、陇右地区。异乡:此谓异域。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参考资料:
1、 姬沈育.大唐诗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83前两句诗人用精炼的语言说明了吐蕃借唐朝内乱乘机攻占河湟的历史事实。萧关当时为河湟与内地之间重要军事关塞。萧关一陷,河湟阻绝,诗中用“隔断异乡春”形象地表明河湟与内地音讯不通,处于西地分裂局面的状况。此处,“春”者,非仅言季节或气候,更是指民族习惯,民族情感而言。郎士元《送李将军赴邓州》诗中有“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是偏重于对边地气候环境的特征来说的。司空图在“春”字之前,冠上“异乡”,再形容为“隔断”,足见其非仅言河湟气候与内地不同,而是欲为读者指出,处于吐蕃统治下的河湟地区,人们已无法感受唐朝教化,况“蕃音虏曲直难分”,汉人也逐渐蕃化,民族感情亦渐消失,十分让人伤痛啊。句中“一自”和“隔断”包含时间的先后,也是事件的因果,暗含了诗人对分裂局面的沉痛心情。
后两句写诗人对汉儿学胡语感到不幸和痛心。“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写出诗人为之痛心,为之落泪的不幸事实。本来,华夷杂居,彼此感化,是很正常的,亦为史书或诗文所常见。“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胡儿向化新长成,犹自千回问汉王”。都反映了彼此和睦相处的情况。然而,这首诗中诗人所悲叹的是,因为长期沦陷,河湟汉儿已是语言改变,民族情感淡薄。诗人对此痛心嫉首,扼腕叹息。南宋陆游《送范舍人归朝》:“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思此气生瘿。”写处于金朝统治的开封,汉家儿童的语言变化,与司空图反映的是同一种情况。
这首诗不重叙事,而在抒发感慨,寄寓情怀。四句中,前半偏重虚写,指出河湟失陷局势;后半采用实写,选用一典型事例作结,引出失地所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又是河湟长期失陷的结果,引人深思。诗人很少运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词汇来表现情感,但从“一自”、“却”等表时间和转折意义的词中,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诗人内心强烈的感受。这种悲慨的诗风,会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参考资料:
1、 孙育华.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9082、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隋唐五代部分).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66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52-54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3-54银烛秋光冷画屏(píng),轻罗小扇扑流萤(yíng)。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jiē)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52-54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3-5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此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即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天阶夜色凉如水”中“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构思巧妙,语言质朴流畅,感情蕴藉婉约,艺术感染力很强,颇能代表杜牧七绝的艺术成就。从形式和结构上看,全诗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呈现出灵动之姿,颇动人心魄。前者旨在为后者营造氛围,后者意在为前者规范意蕴,两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52-54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