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

:
个中岩壑欠相羊,秋色无边古兴长。
寒尽鉴湖仅荷浦,灵遗禹庙尚梅梁。
追寻游舫空千载,物色先贤但一堂。
征□倚风归路晚,可堪晴月照凄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徐侨

(1160—1237)婺州义乌人,字崇甫。早从学于叶邽。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调上饶主簿,始登朱熹之门,熹称其明白刚直,命以“毅”名斋。入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吴、益王府教授。直宝谟阁、江东提点刑狱,以忤史弥远劾罢。理宗端平初被召,迁秘书少监、太常少卿。入觐,手疏数千言,上劘主阙,下逮群臣,无所回隐。进工部侍郎。因疾乞休,以宝谟阁待制奉祠。卒谥文清。有《毅斋诗集》。 88篇诗文

猜你喜欢

立春偶成

: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年终时候春回大地,冰霜渐渐减少,春天到来草木是最先知晓。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只觉得眼前已是一片生机盎然,东风吹来水面绿波荡摇。

参考资料:

1、 汤霖.千家诗注析.1982年05月第1版:甘肃人民出版社,17-182、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01月第1版,9

律回岁(suì)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岁晚:年终。草木:泛指一切能受到季节变化影响的事物,如动植物、水、山等等。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cēn)(cī)
生意:生机、生气。满:遍布,充满。参差:高低不齐。形容水面波纹起伏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汤霖.千家诗注析.1982年05月第1版:甘肃人民出版社,17-182、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01月第1版,9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这是一首节令诗。作者描写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表现出对欣欣向荣之景的渴望。首句写立春时刻冰雪消融,次句以拟人手法写树木感觉到春天的气息。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诗人仿佛看到眼前处处春风明媚,碧波荡漾。这首诗语句活泼,富有动感。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写立春节气到来时的景象:冰霜渐渐融化,暖气渐渐回生,冬眠的小动物蠢蠢欲动,花草树木都感觉到了春的信息,万物仿佛从沉睡中睁开了朦胧的眼睛,看着时令的更新,考虑着迎接新春的到来。“冰霜少”,透露出立春以后天气逐渐暖和。“草木知”,透露出冬眠的蛰虫将要苏醒,草木将要萌发抽芽。

  诗的首句写出今年立春的特殊性,在旧岁未尽时已经“律回”,抓住冰霜渐少作为春意萌动的表征,写冰霜显得比往年要少。次句写自然界的变化,以拟人笔法写草木发绿,以代替具体的描写,最先告知了春天到来的消息。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写诗人的悠然遐想:诗人不再有残冬寒冷瑟缩的感觉,走出室外,满目清新,似乎看见了萋萋芳草,灼灼红桃,碧烟轻浮,莺歌燕舞,鹅鸭戏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致。回到眼前,只见宽广的湖面上,东风轻拂,波纹粼粼,水天一色,远帆点点。这就使人进入了一个现实的立春境界,向往着那万紫千红、充满生意的春天早日到来。“生意满”,让读者从中隐现看到茸茸芳草,碧烟轻浮,千红孕苞,鹅鸭戏于晴江,好鸟翔于佳木,春意盎然,处处生机勃勃的景致。

  诗的三、四句,诗人借立春来阐发自己的人生哲理,启迪人们要善于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注意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融情人景,十分形象。末句描绘了春水春风的生动景象,使全诗增色不少,读来如沐春风,有身临其境之感。一个“满”字,把春意写尽,也进而折射出了诗人欣慰的心态。

  此诗形象地描绘了立春时节的所见所感,语言朴质清新,以景句结尾,意味无穷。感情丰富,比喻形象,给读者以生机盎然的感觉。诗人捕捉大地回春景象,眼光敏锐,诗语生动,表达的是一种欣喜的心情。在写法上,对仗工整,用词传神,而又不露斧凿痕迹。

  全诗以“律回”为契机,律一回,就冰霜少,则春天的温煦可知,“春到人间草木知”,以拟人化的手法:开春草木最先发芽。颇含韵外之致,与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句“东风吹水绿参差”,亦是状物准确生动的好句。以绿波荡漾,把视野引入水天相接的境界,以景结,面余味无穷,给人以开朗畅快的感染,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悠然自得而又有无穷遐思。

参考资料:

1、 汤霖.千家诗注析.1982年05月第1版:甘肃人民出版社,17-182、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01月第1版,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湘月·五湖旧约

:

长溪杨声伯典长沙楫棹,居濒湘江,窗间楫见,如燕公、郭熙画图,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长溪杨声伯典长沙楫棹,居濒湘江,窗间所见,如燕公、郭熙画图,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
长溪人杨声伯任职于长沙,主管水上的船舶,居住在濒临湘江的地方,从窗户上望去,景色如同燕公、郭熙的山水画一般,起居十分幽雅自在。丙午七月十六日,杨声伯约我和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几人,乘大船同游湘江,行至江心,但见山野空阔,江水清寒,烟雾月色交相辉映,一派萧瑟的秋光。船中坐客都头戴小帽、身着布衣,有的弹琴,有的高歌,有的饮酒,有的提笔写诗。我创作这首曲子,乃是《念奴娇》的鬲指声,改为双调吹奏。鬲指声也叫“过腔”,见于晁无咎词集。凡是能吹奏竹笛的人,就能过腔。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曾在太湖相约,问这一年发生了何事?使我未能如愿,长久辜负了这清美的景色。太阳落入西山,渐渐听见有人呼唤我,大家悠闲自在地坐在船上。劳累的渔民大都收网回家了,水鸟按时归巢。月光下的沙洲一派幽静。待船行至中流,更加从容舒缓,人们停止摇桨,水面澄清如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谁能唤起湘水女神,摇曳着如烟似雾的长发,拨弄着琴弦,弹奏出幽怨的琴曲。同游坐客高谈阔论,感叹在座之人,都是风流雅士。风吹柳枝发出萧萧之声,夜空中星星缓慢坠落,夜深才知道现已经是秋天了。想起家乡的美味,往日的赏心乐事谁会去了解。

参考资料:

1、 刘乃吕.姜夔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1:12-14

长溪杨声伯典长沙楫(jí)(zhào),居濒湘江,窗间所见,如燕公、郭熙画图,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shū)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
长溪:古县名,在今浙江霞浦县南。杨声伯:长溪人,姜夔好友,生平不详。典长沙楫棹:任主管长沙水上船舶的官职。湘江:水名。源出广西省,流入湖南省,为湖南省最大的河流。郭熙:五代北宋间人,善山水寒林。丙午: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既望:农历十六日。赵景鲁、景望:被约的同游人。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均为萧德藻的子侄,姜夔妻子的兄弟辈。綀服:粗布衣。綀,粗麻织成的布。鬲指:即隔指,古音乐术语,谓萧管或笛子声间隔一孔。晁无咎:即晁补之,无咎是他的字。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míng)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tīng)洲冷。中流容与,画桡(ráo)不点清镜。
五湖:此指江苏太湖。底事:何事。暝入西山:谓暮色进入西山。暝,日落。夷犹:从容自在。时度:按时。容与:悠然自得貌画桡:有画饰的船桨。清镜:指清澈的水面如镜子一般。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huán)雾鬓(bìn),理哀弦鸿阵。玉麈(zhǔ)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湘灵:湘水女神,即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传说其善于鼓瑟。烟鬟雾鬓:形容鬓发美丽。鸿阵:指鸿雁飞行时发出的叫声。玉麈谈玄:东晋士大夫常执玉麈高谈玄理。这里用以形容同游坐客有名士风度。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声。冉冉:形容天宇群星缓缓降落。

参考资料:

1、 刘乃吕.姜夔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1:12-14

长溪杨声伯典长沙楫棹,居濒湘江,窗间所见,如燕公、郭熙画图,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这首词宛如一篇充满情趣的月夜泛舟游江记,诗情画意十分深浓。

  词的上片用一问句开头。到太湖揽胜,早有所约,却一直未能成行,词人为自己长年奔波劳碌,无暇亲近山川胜景而感到悔恨,反衬出这次出游的难能可贵,和作者对这次出游的重视,因而兴致勃勃。接着触景生情写出游经过和江上风物。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游伴们相互招呼着坐上一艘大船,乘兴打桨,从容向江心驶去。“暝入”三句点明傍晚应邀乘舟出游,“一叶夷犹乘兴”一句表现出自在悠闲、雅兴盎然的风致。此时,劳碌了一天的渔民都收网回家歇息去了,只有归鸟不时掠过水面。月轮渐渐升入长空,四周便万籁俱寂了。岸边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烟月辉映下静静地躺着,显得格外幽冷。船到中流,但见四周水平如镜,一片空明。词人情不自禁地停止划桨,让船慢悠悠地随水漂行,唯恐损坏这美的画面和静的氛围。“画桡不点清镜”一句妙处在于以虚写实,主要写静景,而静中有动,景中有人,成功地勾画出那种特有的优美环境和恬适的心境。

  下片转而从想象入手。换头三句呼应词序中的“或弹琴”。从湘江上响起的琴音联想到湘灵鼓瑟的古老传说,于是思绪象脱缰的野马一样奔腾不息:是谁唤起那“烟鬟雾鬓”的湘灵,在这里理弦奏曲。琴、瑟、筝,同是弦乐器,湘灵亦出于想象,故不妨活用,令其弹筝。以下由幻境收回到实境,说座中游客都是当时的风流名士,也是大可令人赞叹的赏心乐事,坐客们挥动着玉柄的麈尾拂尘高谈阔论,“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婉丽的女神与悠然的名士雅集,正可互相映衬。词接下来由近而远,把笔触再伸向自然界。夜色渐浓,岸边的柳树丛被凉风吹得瑟瑟作响,遥挂在蓝天上的星星曳着长长的尾巴向下坠落。这秋的信息容易引发人怀念故土的情思,结尾“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蕴含两层意思,既是同行人游兴勃勃,大有乐而忘归之慨,故曰“谁省”。而反问语气,又隐隐流露出自身怀思“旧家乐事”之心情。

  这首词通篇记游写景,像是一幅长长的画图。画图上的景物,不论是山是水,是鸟是树,是月是星,是游船还是渔网,都在摇曳着融成一片,笼罩在清冷的辉光里,显得淡雅而又有些朦胧,结尾处的怀旧情思尤为朦胧。总的来说,这首词是作者通过写月夜泛舟湘江,来抒发自己的感想。王国维说姜夔写景的作品“虽格调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人间词话》)。其实,雾里看花,别有一番风味,未必就比“不隔”逊色。就构造意境的功能来说,它似乎高明得多。因为诗词作品纯然为写景而写景的极为罕见,它们大都缘情而发,或睹物思情,或借景抒怀。这样,出现在作品中的“景”就不再是纯自然的东西,而带有浓厚的主观因素,被情的“烟云”所缭绕。借用《谈龙录》里的话来说,它已由首尾爪角鳞鬣毕具的常龙化作屈伸变幻莫测的“神龙”。神龙穿行云中,忽隐忽现,故而显得兴象玲珑。写景的诗词只有达到了如此境界,才可能有超然于畦封之外的恬情雅志。这首词含蕴深厚,读后有悠悠不尽之感,引人入胜,原因盖在于此。词中所描摹的清幽景色,和词人幽远的情怀相表里,相契合,恰如覆盖其上的朦胧月色,使之摇曳变幻,风姿别具,从而构成迷离浑化、耐人寻味、使人流连忘返的美妙境界。

参考资料:

1、 刘乃吕.姜夔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1:12-142、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766-17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木兰花慢·紫箫吹散後

:
紫箫吹散后,恨燕子、只空楼。念璧月长亏,玉簪中断,覆水难收。青鸾送碧云句,道霞扃雾锁不堪忧。情与文梭共织,怨随宫叶同流。
人间天上两悠悠。暗泪洒灯篝。记谷口园林,当时驿舍,梦里曾游。银屏低闻笑语,但醉时冉冉醒时愁。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

紫箫吹散后,恨燕子、只空楼。念壁月长亏,玉簪中断,覆水难收。青鸾送碧云句,道霞扃雾锁不堪忧。情与文梭共织,怨随宫叶同流。
夫妻分别后,恩情便已断绝。燕子难回旧巢、璧月再不圆满,玉簪折断,覆水难收,时光荏苒,空留余恨。殷勤的青鸟捎来你的书信,道观幽幽凄清孤寂。情缘难断,缠绵悱恻之辞,正似苏蕙织的回文锦字,又好比唐代宫女的红叶题诗,饱含多少幽怨;但现实无情,已是仙凡异路了。

人间天上两悠悠,暗泪洒灯篝。记谷口园林,当时驿舍,梦里曾游。银屏低闻笑语,但梦时冉冉醒时愁。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
泪下两行,想起我们曾经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记得彼此初见是在谷口园林的客栈,银屏掩映,低声笑语。而此时回想起来,仿佛是场美好的梦。难道此生就这样永远不能看见了吗?不,我要拿那半镜,去寻找出高价出售的人,也许有重圆的一日。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紫箫吹散后,恨燕子、只空楼。念壁月长亏,玉簪(zān)中断,覆水难收。青鸾(luán)送碧云句,道霞扃(jiōng)雾锁不堪忧。情与文梭共织,怨随宫叶同流。
青鸾:即青鸟。借指传送信息的使者。文梭:织布的梭。宫叶:红叶题诗的典故。

人间天上两悠悠,暗泪洒灯篝(gōu)。记谷口园林,当时驿舍,梦里曾游。银屏低闻笑语,但梦时冉(rǎn)冉醒时愁。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
驿舍:驿站供来往人员住宿的房屋。也泛指旅店。冉冉:慢慢地、缓慢地。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紫箫吹散后,恨燕子、只空楼。念璧月长亏,只簪中断,覆水难收。青鸾送碧云句,道霞扃雾锁不堪忧。情与文梭共织,怨随宫叶同流。
人间天上两悠悠。暗泪洒灯篝。记谷口园林,当时驿舍,梦里曾游。银屏低闻笑语,但醉时冉冉醒时愁。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

  “紫箫吹散”活用弄只与萧史的传说,劈头就写出夫妇的离散,也暗示原先的恩爱。“燕子”“空楼”用唐代张尚书后,姬人关盼盼怀念旧爱,居张氏第中燕子楼十余年而不嫁的故事,进一步说明自己同李氏间生死不渝的爱情一“空”字,尤能令人联想到苏轼《永遇乐》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名句。紧接着连用三种象征:明月已缺,难以再圆;只簪中断,无由再续;覆水入地,无法重收,喻说事情的无可挽回。自古视花好月圆为美满的象征,此时词人的内心世界中已是“璧月长亏”。“只簪”句用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只簪,只簪欲从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诗里用“覆水”传说的如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情知覆水也难收”,又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覆水难再收”。

  诸作皆言弃妇事。以下接着写从书信中了解到李氏的心情。霞、雾一类辞,是唐宋诗词描写道家生活的常见语。殷勤的青鸟,捎来了李氏的信。以“碧云句”,即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拟休上人怨别诗》)。她诉说幽闭在道观里的凄寂难堪。虽作了女道士,可情缘难断,缠绵悱恻之辞,正似苏蕙织的回文锦字,又好比唐代宫女的红叶题诗,饱含多少幽怨;但现实无情,已是仙凡异路了。

  下片写在悠悠隔绝的痛苦中,转而追怀往日恩爱。

  记得彼此初见是在谷口园林的客栈,银屏掩映,低声笑语。而此时回想起来,仿佛是场美好的梦。情景冉冉如昨,醒来却是一片新愁。词情至此,低徊无已。紧接着忽然掀起高潮。词人说,难道此生就这样永远不能看见了吗?不,他要拿分收的半镜,去寻找出高价出售的人,也许有重圆的一日。这结笔二句,仍是用前一首“鸾鉴分收”的故事。不过,前面是取其破镜之意,这里却是用其重圆之义。徐德言与乐昌公主夫妻诀别,各执半镜,约她日后以正月望日卖镜于都市,冀可相见。后来果真被他言中。(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皇州”即京都,原是故事里卖镜的地方,活用不必拘泥。两词原是一组,前说被镜之痛,后说重圆之愿。破镜重圆之一典故的反复再见,并非雷同的运用,而标志着词中悲剧历程的起点与终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庐山东林杂诗

: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神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高大挺拔的山岩处烟雾缭绕,幽深的洞壑还留有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神山溜滴。
各种声音齐奏大音希声,山流潺湲其声滴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有位行客独自神游此处,直往不停忘其所之。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抚掌抚弄谷水,仙界关门何须疏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游移心性叩开玄扃,感悟妙趣其理不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怎样才能腾上九宵,不用伸展冲天之羽?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臻于妙境所趋自均,顿然妙悟胜于三益。

参考资料:

1、 洪丕谟著.佛诗三百首:安徽文艺神版社,2015.01:第5-6页2、 沈文凡编著.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神版社,2014.02:第133页

崇岩吐清气,幽岫(xiù)栖神迹。
崇岩:高大挺拔的山岩。幽岫:幽深的洞壑。栖:居住。

希声奏群籁(lài),响出山溜滴。
神迹:神仙往返的踪迹。希声:稀有而细微的声音。希同“稀”,《老子》中有“大音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等句。籁:本为古代一种乐器,后特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此处泛指自然界的声响。溜滴:声音圆润而光滑。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冥游:谓杳无行迹地遨游,犹神游。径然:直走之状。所适:所去之地。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抚:通“拊”,抚掌应节之意。云门:乐曲的名称,即中国古乐“六大舞”中的一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和《承云》,据传是黄帝所作。《云门》的内容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就像天上的祥云一般。灵关:指获得觉悟的种种关口。辟:开辟。

流心叩玄扃(jiōng),感至理弗隔。
流心:游移流动的心性。玄扃:扃即门户;玄扃意为奥秘的门户,佛家喻入道之门。感与理是晋诗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心灵与外界的神秘沟通。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hé)
九霄:天空之极高处。佛法认为天分九重,九霄即最高一层。奋:拍动。翮:本为鸟羽茎状部分,引申为羽翼。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妙同:享有绝妙之佳境。均:平正而无欲之意。悟:《说文》:“悟,觉也。”开悟,看破了三界因缘和合的无常现象。三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利益,泛指三界中五欲六尘之享受。

参考资料:

1、 洪丕谟著.佛诗三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1:第5-6页2、 沈文凡编著.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02:第133页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这首诗是东晋名僧慧远所作。慧远是个极好云游的人,本持着纤尘不染的一颗佛心到处游历,时而普度旁人,时而观望微笑。

  此诗所写即是慧远在庐山禅修参悟时所见,诗中首句所讲的“岩吐紫气”的情景,后世的李白等人都见过。山雾与阳光形成的霓虹造成雾气产生薄紫的现象,如同仙人的衣带,引人遐思。慧远深入山中,独行于小径,密林探幽,神思意远。脱离尘嚣,寻找自然同宇宙的玄机。

  于是诗人发出“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的感慨,哪里才是九霄云外呢?偶触云门闸开。高山流水,看遗落凡尘的仙山,灵关顿开,神智翻腾而上,冲天幽游,翱翔宇内,心灵自足,最后两句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提点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也就是悟道。诗人终于明白道存何处。然而道究竟在哪里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凡心遗落不要紧。最要紧是获得精神境界的提高。

  此诗脱落尘埃,自有幽韵脱俗之高风,写景状物足见方外之人的本色。该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匡庐清幽美丽的自然风貌,记述了作者游览时陶然忘我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达作者摆脱世俗牵缠、坚持修行学道的决心。

  其实佛法道存何处,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都不一样。不管是慧远的在山间神往,还是惠琳的在世俗里探讨,所得都不尽相同。修行者的凡心如果遗落到山林间,或可偶得宇宙的玄机,但若是落在人世,往往招来是非。

参考资料:

1、 方鸣主编,.一生最爱古诗词 上册: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7:第31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减字木兰花·银筝旋品

:
银筝旋品。不用缠头千尺锦。妙思如泉。一洗闲愁十五年。
为公少止。起舞属公公莫起。风里银山。摆撼鱼龙我自闲。

银筝旋品。不用缠头千尺锦。妙思如泉。一洗闲愁十五年。
随即欣赏弹用银装饰的筝。不用大量的财物赏赐演奏者;不用花费而欣赏美好的演奏。美妙的才思象泉水涌出,滔滔不绝。洗掉了我十五年的闲愁。

为公少止。起舞属公公莫起。风里银山。摆撼鱼龙我自闲。
为了让您稍作停留。您不要起身走了,请您起舞。我是会像蓬莱仙岛三神山里的鱼龙在风里摆撼舞蹈的。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53-1156页2、 (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90-491页

银筝(zhēng)旋品。不用缠头千尺锦。妙思如泉。一洗闲愁十五年。
银筝:以银装饰的筝,乐器。缠头:这里指赏给歌舞女郎的锦帛用以缠头。

为公少止。起舞属(zhǔ)公公莫起。风里银山。摆撼(hàn)鱼龙我自闲。
起舞属公公莫起:属公:嘱咐于您。公莫:指古时的“公莫舞”,即后世的巾舞。风里银山:指传说中的蓬莱仙岛三神山。蓬莱、方丈、瀛州。鱼龙:是古代的一种幻术游戏,汉代由西域传入,为古时百戏杂耍名称。演出时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是猞猁之兽,曼延也是兽名。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53-1156页2、 (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90-491页
银筝旋品。不用缠头千尺锦。妙思如泉。一千闲愁十五年。
为公少止。起舞属公公莫起。风里银山。摆撼鱼龙我自闲。

  上片描述词人与友人王定国在南都不期而遇的欢快情景。“银筝旋品。不用缠头千尺锦”,词人自己拨动起银筝的调音“品”,确定音位后,便弹起乐曲来,用不着请歌舞艺人来表演送她们千尺锦帛作“缠头”装饰了。“妙思如泉。一千闲愁十五年。”筝曲发出的奇妙乐响,有如泉水淙淙流淌的畅快思绪,一下子把两人相别十五年的闲愁全部冲千干净了。

  下片写舞蹈,诚如《淮南子·本经训》所云:“心和欲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下片从上片的音乐快感过渡到欢歌狂舞,既自然,又真实,目睹着二人在相遇欢宴中种种心花怒放的冲动过程:“为公少止。起舞属公公莫起。风里银山。摆撼鱼龙我自闲。”大家为了国家朝廷整年的忙忙碌碌,不妨少事休息,相嘱一起来跳舞。于是,欣然跳起了“公莫舞”,两人手执着珍异动物模型摇摆踏跳,似乎幻觉在风里的三神山上,好像鱼龙变化、嗷水作雾,霎时化成八丈黄龙,出水遨游,炫耀着日光。……在这般神仙境界中,他们内心的什么烦恼都忘怀了。“我自闲”,尤其是词人自己,全身心感到无比闲适、轻松、惬意、自在,他已完全放开了。有如他在知密州任时的“放意肆志”韵“超然”态度,所谓“凭君借取《法界观》,一千人间万事非”。

  这首词全篇非常乐观、旷达、自适、自在的情趣抒写,并毫无物累、压抑、疲惫、伤感的格调韵致者,其实,正是词人“野性犹同纵壑鱼”的放逸个性的突出表现。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53-115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