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盈盈楼上女

:
夫婿久离别,青楼空望归。妆成卷帘坐,愁思懒缝衣。
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空床难独守,谁为报金徽。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270篇诗文

猜你喜欢

悲青坂

: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我军驻扎在武功县东门外的青坂,天气严寒,兵士都在太白山的泉窟中饮马。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黄头的奚兵每天向西推进,只有几个骑兵,居然敢弯弓射箭向我军冲击。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这时,山上是雪,河中有冰,旷野里一片萧瑟气象。青的是报警的烽烟,白的是战死兵士的枯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怎么能托人带个信给我军,嘱咐他们暂时忍耐一下,等到明年再来反攻,千万不要急躁。

我军青坂(bǎn)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kū)
东门:指青坂所属的县城东门。太白窟:秦岭主峰,位于今天的陕西武功、太白诸县。这里说青坂在太白窟,山高天寒,饮马困难,条件极为艰苦。

黄头奚(xī)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chí)突。
黄头奚儿:安禄山的军队里有很多是奚、契丹的部族。日向西:一天天向西推进。青坂在陈陶以西。驰突:飞骑冲击突破,形容勇于战斗。

山雪河冰野萧瑟(sè),青是烽烟白人骨。
山雪河冰:雪、冰都是动词,指山上积雪,河水结冰。野萧瑟:指寒风凄厉。烽烟:烽火,军事告急的信号。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焉得附书:怎能够托书信。仓卒:仓促。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此诗中“数骑”和“敢”字都是经过锻炼的字眼。只用三个字就表现了安禄山叛军的强壮和官军的怯弱。“青是烽烟白人骨”这一句,本来应该说“青是烽烟,白是人骨”。缩成七言句只好省略一个“是”字。《同谷歌》有一句“前飞鴐鹅后鹙鶬”,本来是“前飞鴐鹅,后飞鹙鶬”。省略了一个“飞”字。又《李潮八分小篆歌》有一句“秦有李斯汉蔡邕”,省略了一个“有”字。这种句法,仅见于七言古诗,五言诗中绝对不可能有。七言律诗中也少见。“青是烽烟白人骨”止是一个描写句,“白人骨”还属于夸张手法。阵亡士兵的尸体暴露在荒野里,至少要几个月才剩一堆白骨。杜甫此句,只表现“尸横遍野”的情景。他有一首《释闷》诗,其中有一联道:“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也是写战后的原野,它和“青是烽烟白人骨”是同一意境的两种写法。

  此诗第二联写安禄山部队的强悍,第三联是其后果,所以写官军死亡之惨。而在叙述同一事件的另一首诗《悲陈陶》里,第二联写官军士气怯弱,无战斗力;第三联是其后果,所以写“群胡”的飞扬跋扈。可见杜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同一事件的艺术手法。第四联是写被困在长安城内的人民和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陈陶斜一败之后,长安城中的人民在痛哭之馀,还希望官军马上再来反攻。可是在青坂再败之后,人民知道敌我兵力相差甚远,只得放弃“日夜更望官军至”的念头。杜甫在长安城中,听到唐军战败的消息,心中非常焦急。而只好设想托人带信给官军,希望他们好好整顿兵力,待明年再来反攻。这两首诗的结尾句深刻地表现了人民对一再成败的官军的思想感情的合于逻辑的转变。

  《杜诗镜铨》引用了邵子湘的评语云:“日夜更望官军至,人情如此;忍待明年莫仓卒,军机如此。此杜之所以为诗史也。”这个评语,反映出邵子湘认为两个结句有矛盾,因此他把《悲陈陶》的结句说是人民的感情如此;把《悲青坂》的结句说是军事形势有这样的需要。他以为这样讲可以解释矛盾。其实是似是而非。要知道,“军机如此”,也同样是长安城中人民听到青坂之败以后的认识和感情。杜甫写的正是人民思想感情的转变,根本不能以为两首诗的结句有矛盾。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无题二首

: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隐居的人不因游赏而感到疲倦,在秋天炎热邀请宾客时候,无人请我。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
我在碧竹林中来回走动,惆怅想望,池水清清,但仍是寂寥无人。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
野地里的花终被沾湿,风中的蝶强作妖娆。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种种忧愁不能排解,就算你我携手同行,我还是感到烦闷无聊。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2 .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偷:指羞涩,怕人看见。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chà)
芙蓉:荷花。《离骚》:“集芙蓉以为裳。”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zhēng),银甲不曾卸。
筝:乐器,十三弦。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背面:背着女伴。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yāo)
招邀:邀请。

竹碧转怅(chàng)望,池清尤寂寥。

露花终裛(yì)湿,风蝶强娇饶。
裛:沾湿。风蝶:风中之蝶。娇饶:柔美妩媚。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不自聊:不能自行排遣,烦闷无聊。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2 .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其一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有专家研究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其二

  这首诗是抒写诗人不得志之愁,或是描述睹物怀人之情,或是叙述当秋暑之愁时最贵邀请而实无人邀请之况,或是陈述因自己的“不自聊”虽值秋暑而不邀朋友同游的原因,有很多不同说法,莫衷一是。

  最后一种观点较符合作者之秉性,而且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作者以诗人的视点,表现了一种世人常见的心理现象:即因主观的“不自聊”,亦即自己主观的不快乐,面对秋暑幽胜的客观风景,竟产生了一种错觉或幻觉,故眼前的碧竹清池也变得那样怅惘寂寥;露花风蝶,亦觉其强作娇饶。而且,这种错觉或幻觉也能传染周遭,影响他人。所以,此时此刻如果携君之手同游幽胜,不但不能提起不倦赏之幽人的游兴,反而徒然使君一起“不自聊”,不游也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之儒雅风范略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2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

:
骄阳愆岁事,良牧念菑畲。
列骑低残月,鸣茄度碧虚。
稍穷樵客路,遥驻野人居。
谷口寒流净,丛祠古木疏。
焚香秋雾湿,奠玉晓光初。
肸蠁巫言报,精诚礼物余。
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
俟罪非真吏,翻惭奉简书。

骄阳愆岁事,良牧念菑畲。
秋日炎炎久旱不雨耽误了农事,贤良的韦使君惦念着受灾的农田。

列骑低残月,鸣茄度碧虚。
率领骑马的官员们连夜赶往黄溪,一路上吹奏着茄管,乐声响彻长天。

稍穷樵客路,遥驻野人居。
沿着打柴人行走的山路走到了尽头,停脚遥望山民们的茅屋相距甚远。

谷口寒流净,丛祠古木疏。
山谷出口处的溪流清凉洁净,丛林中黄神祠旁的古树枝叶稀疏。

焚香秋雾湿,奠玉晓光初。
在秋日的湿雾里点燃香火,祭坛上刚摆好玉器已经曙光初露。

肸蠁巫言报,精诚礼物余。
巫师祝祷的声音像响虫一样鸣叫,神态虔诚祭品丰盛而有余。

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
祈雨结束暖风仍然吹翻了野草,太守的车马一走,相信黄神定会赐雨。

俟罪非真吏,翻惭奉简书。
我是等待加罚没有实职的官吏,接到随行的简书,反而惭愧阿附。

骄阳愆(qiān)岁事,良牧念菑(zī)(yú)
骄阳:烈日、赤日。愆过错、差错,这里指造成了灾害。岁事:即农事。良牧:“牧”为汉代州郡长官名;“良牧”就是贤良的州郡长官,这里实指韦中丞。念:即记念、惦念。菑畲:耕地。古代指初耕的田地。

列骑低残月,鸣茄(jiā)度碧虚。
列骑:指韦彪和诗作者等一行骑马前往黄溪祈雨的人员。残月:指农历月末形状像钩的月亮或拂晓快落山的月亮。茄:是汉唐时期的一种管乐器。度:意为传送、响彻。碧虚:即碧空。

稍穷樵(qiáo)客路,遥驻野人居。
穷:走完。樵客:即打柴的人。驻:车马停止。野人:指山民。

谷口寒流净,丛祠(cí)古木疏。
丛祠:丛林之中的神祠。

焚香秋雾湿,奠(diàn)玉晓光初。
奠玉:祭奠神所使用的玉器。晓光:即曙光。

(xī)(xiāng)巫言报,精诚礼物余。
肸:声音振动。蠁:即响虫,俗称地蛹。巫:泛指以代人祈神为职业的人。报:告知。精诚:指祈雨的心意十分虔诚。礼物余:用来祭祀黄神的祭品丰富有余。

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
惠风:和风。偃:倒伏。偃草:风把草吹倒了。灵雨:佳雨,及时的好雨。

(sì)罪非真吏,翻惭奉简书。
俟罪:指等待受罚。非真吏:诗人贬为永州司马,为员外官,即在编制之外的官。且既无公务,又无官舍,所以说不是“真吏”。翻:副词,反而之意。奉简书:指遵从韦中丞所发简牍的命令随行祈雨。

骄阳愆岁事,良牧念菑畲。
列骑低残月,鸣菑度碧虚。
稍穷樵客路,遥驻野人居。
谷口寒流净,丛祠古木疏。
焚香秋雾湿,奠玉晓光初。
肸蠁巫言报,精诚礼物余。
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
俟罪非真吏,翻惭奉简书。

  这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手法上相当朴实,记事、写景,较少抒情,语言工整,用词精确恰当。从文义的表面上看,赞美韦彪关心民间疾苦而祈神求雨,但本意是对韦中丞等州府官员愚昧迷信、劳民伤财行为的批评,对自己蒙屈而沦为下僚的悲叹。

  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他曾针对韩愈天有意志、能赏罚的观点,提出:“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他认为天地只是自然物,既无意志,也不能赏罚,“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天说》),希望天地能赏罚、有哀仁都是迷信(《天说》)。他还认为,“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祸乱,皆人也……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乱出焉”(《答刘禹锡天论书》),天事与人事各不相干。另外,在《非国语》中,他还指 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歇,是恶乎为我设?”认为天地、元气、山川等自然物的运动变化是自然而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据这些认识,柳宗元对韦中丞黄溪祈雨的荒诞行为,必然是持批评态度的。

  当时的永州刺史韦彪,跟柳宗元并没有什么深厚的交情。柳宗元到永州一年多后,唐宪宗改元大赦天下,韦彪便北移了。这人毫无才干,连北移的贺表也是请柳宗元写的。但由于他身为永州的行政首长,柳宗元的顶头上司,柳宗元又是待罪之人,并且希望得到朝庭的赦免和重新起用,因此柳宗元当然不便直接批评韦彪,只能用赞赏的表面形式来记述这件事。但诗题中标明“口号”,而“口号”是古人随口吟成的诗体,这便给诗添了几许诙谐。诗人写这场荒诞的祈神求雨戏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传神地刻画出了韦彪其人:兴师动众,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是沽名钓誉的行径;神祠荒凉清冷,象征他的愚蠢糊涂;场面宏大,巫师装神弄鬼,讥讽他的迷信与无知;并且通过“惠风仍偃草”的写实,“灵雨会随车”的用典,以对比的手法来揭示韦彪祈雨的无功与荒谬。据诗人的《游黄溪记》记载,黄溪在城东七十里,“黄神”乃是王莽的后代,是避祸来的。韦彪导演的这场闹剧,吹吹打打弄了整整一夜,直到天亮才收场,使周围的百姓都受到了惊扰,根本不是在为老百姓祈福,而是在“造祸”,并且灾祸波及到了“樵客路”与“野人居”。

  诗的最后两句,才是诗人真实意图的流露:自己是“俟罪非真吏”,却奉命随行,做太守的清客、帮闲,成为献媚取悦长官的低级僚属,这对胸怀大志的柳宗元来说,是非常羞愧的。如果他是有实职实权的地方官,定会珍惜手中的权力,尽情施展自己“以利安元元为务”的抱负,干一番兴利除弊的事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乐游原 / 登乐游原

: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8-229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傍晚。不适:不悦, 不快。古原:指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近:快要。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8-229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紫骝马

: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枣红色的骏马一边奔驰一边鸣叫着,它那碧玉般的蹄子上下翻飞。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来到河边它不肯渡水,好像在怜惜身上披着的锦缎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与吐蕃接壤的白雪戍是那么的遥远,黄云海戍迷离不见。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挥动马鞭奔赴万里之外,怎能贪恋家室的温馨呢。

紫骝(liú)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紫骝:暗红色的马。双翻碧玉蹄:此句来自沈佺期的诗“四蹄碧玉片”。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zhàng)泥。
障泥:披在马鞍旁以挡溅起的尘泥的马具。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biān)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念:又作“恋”。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紫骝马》,乐府《横吹曲辞》旧题。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即将远赴边塞时的矛盾心情。他十分渴望立功边塞,但踏上遥远的征途时总不免对家乡有些恋恋之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